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拼音课文17《长ch áng 城ch éng》远yuǎn 看kàn 长城chángchéng ,它tā像xiàng 一yī条tiáo 长龙chánglóng ,在zài崇山峻岭chóngshānjùnlǐng 之间zhījiān 蜿蜒wānyán 盘旋pánxuán。
从cóng 东头dōngtóu 的de 山海关shānhǎiguān 到dào 西头xītóu 的de 嘉峪关jiāyùguān ,有yǒu 一万三千yīwànsānqiān 多duō里li。
从cóng 北京běijīng 出发chūfā,不过bùguò一百yībǎi 多duō里li 就jiù来到láidào 长城chángchéng脚下jiǎoxià。
这zhè一段yíduàn 长城chángchéng 修筑xiūzhù在zài 八达岭bādálǐng 上shàng ,高大gāodà坚固jiāngù,是shì用yòng 巨大jùdà的de 条石tiáoshí和hé城chéng 砖zhuān 筑zhù成chéng 的de .城墙chéngqiáng 顶dǐng 上铺shàngpū着zháo 方砖fāngzhuān ,十分shífēn 平整píngzhěng ,像xiàng 很hěn 宽kuān 的de 马路mǎlù,五六wǔliù匹pǐ马mǎ可以kěyǐ并行bìngháng .城墙chéngqiáng 外沿wàiyán 有yǒu 两liǎng 米mǐ多duō高gāo 的de 成chéng 排pái 的de 垛子duǒzi,垛子duǒzi 上shàng 有yǒu 方形fāngxíng 的de 瞭望liàowàng 口kǒu 和hé射shè口kǒu ,供gòng 瞭望liàowàng 和hé射击shèjī用yòng。
《长城》说课稿15篇《长城》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组课文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
教学前,学生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故事、历史、图片等资料,对长城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新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引导法、指导法、训练法、品读法、讨论法、勾画、批注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长城》课文原文人教版《长城》课文原文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长城》课文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长城》课文原文: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学会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还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这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我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是在感情读文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我学会了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理解了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课前准备】中国地图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学习导航:用心去做,我们将会遨游在那片知识的海洋,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导: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2、欣赏视频: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让我们一同来欣赏长城的美景吧。
3、谈感受:欣赏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呢?
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看远景图。
指读思考: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 "一万三千里"这个资料?(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看近景图。
自读思考:
(1)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细读第二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垛子、-瞭王口、射口城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读描写瞭望口和射口的句子,然后读描写城台的句
子。
(2)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句子理解:
(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观看视频谈感受。
【百度视频】优酷网秦朝修筑长城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 5、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作者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感受作为中华儿女的这份骄傲吧!)
四、课外拓展提升自我
1、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搜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数据,写一段宣传长城的解说词。
2、为长城写一则公益广告词。
3、以“小小导游员”的身份介绍长城景点及相关的故事。
4、小组合作:办一份与长城有关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作者联想:劳动人民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