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 格式:ppt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16
为什么会有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需要
在古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着很多不可控因素,诸如自然灾害、疾病、
战争等等,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宗教
的出现恰恰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安抚人们情绪、减少恐惧和焦虑的作用。
二、灵魂寄托
人类天生富有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对于灵魂和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寻
找是人类的天性。
许多人将宗教视为灵魂的寄托,这种信仰并不是基
于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渴望。
三、力量与掌控
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力量,宗教领袖或神明的话语具有很大的
影响力,他们可以指导信徒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而信仰者认为宗教可
以带来力量与掌控,可以帮助他们抵抗压力、迷惑和恐惧。
从这个角
度来说,宗教具有一定的安全感。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宗教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定义和含义在不同文明和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
但从它的意义来讲,宗教是为了探究灵魂和超自然力量的本质而诞生的,是一种信仰和追求的行为。
宗教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形式,信仰者通过宗教建立起一套清晰的信仰理念、生活规范和道德标准,建立了一种社区和互助机制。
总的来说,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寻求,也是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启示。
宗教的出现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探讨和思考。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一、本文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以揭示其复杂而神秘的面纱。
宗教是一种涉及信仰、价值和灵性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和解答。
在宗教中,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指引和保护他们,这种力量被视为神的意志或启示。
信仰: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人们必须相信某种超越自身认知的存在,并对其持有敬畏和崇敬的态度。
价值:宗教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与信仰密切相关,它们代表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看法和理解。
这些价值观念可能包括善良、宽容、平等、公正等。
灵性:宗教还涉及到人们的灵性生活,包括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祷,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修行。
理性和经验:许多宗教都强调理性和经验的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信仰和实践。
例如,基督教中的圣经被认为是上帝所启示给人类的真理,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来理解其中的意义。
辩证和相对主义:有些宗教坚持辩证和相对主义的立场,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和错误,只有相对的理解和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思想相互竞争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思想体系。
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一些宗教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元素,如预言、仪式、符号等。
这些元素旨在传达某种无法用理性解释的信息或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探索。
本文概述了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因此,对于宗教的研究和讨论应该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二、宗教的本质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源于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认同,并通过各种方式(如祈祷、礼拜、诵经等)得以表达。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引言:宗教作为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宗教的本质和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个人的影响。
一、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指人们对于终极问题的关怀和思考,涉及对神秘力量、神、超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崇拜。
宗教的核心是与超越人类生存尺度和能力的存在有关,并试图解释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二、宗教的功能:1.宗教提供人类对存在的解释:宗教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例如:生命的起源、意义和目的。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人类知识能力的解释,满足了人类信仰神秘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需求。
2.宗教提供道德指导:宗教信仰提供一套道德准则和规范,指导人们行为。
宗教教义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3.宗教促进社会凝聚力:宗教信仰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信念体系和情感纽带,从而促进社会的凝聚力。
宗教活动和仪式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共同参与的机会,增强了社会团结。
4.宗教满足精神需求: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寻求心灵安抚和慰藉的方式。
宗教仪式、祈祷和冥想等活动有助于人们从日常忧虑和困惑中获得平静和心灵的满足。
5.宗教提供个体认同和安全感:宗教信仰使个人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个体提供一种安全感和寄托。
通过宗教的社群性和崇拜活动,个人能够与其他信徒建立互动,使其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
结论:通过对宗教的定义和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宗教为人们提供意义、道德指导、精神满足、社会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等方面的支持与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宗教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多元且复杂的,因此要保持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存在与表达。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应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尊重个体信仰的权利。
宗教的本质*导读:对于宗教的意义,自古至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们都感到给宗教宗教的意义,自古至今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古今中外的研究者们都感到给宗教下一个确切定义是很困难的,宗教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讲是人们的想象、观念、意愿、情感,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讲是人们的举止、行为、操作、活动。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宗教观念是由宗教二字合并而成。
在中国学术界普遍流行着一种看法,即认为中国古代并无宗教这种概念,中国古代典籍也无宗教一词。
宗教二字合并形成这一特定概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事情,其使用最早见于佛教术语。
如《景德传灯录》十三有(佛)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之说,《续传灯录》七亦有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谓曰:吾位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之句。
佛教所言宗教意指崇奉佛陀及其弟子的教诲,教指佛陀所说,宗指佛陀弟子所传,宗乃教之分派,二者合为佛教教理。
宗教一词的现代涵义则源自西文religion,也是外传而来。
为此,中国现代宗教哲学家谢扶雅曾说:今日西方所用Religion一语,与我国所谓宗教者,实大有出入。
惟此译名假道日本而入中国。
最初译此字者,不知何人,其根据自在《易经》圣人以神道设教一句;而宗字之渊源,当为《书经尧典》内之禋于六宗。
是则宗教在我国文字上的意义,不过一神或多神之崇祀而已;既不足以概无神之佛教,及介乎有神无神之间之儒教,亦未能包括宗教的神契经验及伦理行为。
若求中国辞书中足与Religion 相当之名,惟道字勉可充数。
道兼涵体用两面,Religion 亦具宗旨及方法两面;道可以完全表示个人与宇宙本体之嘘吸关系,同时亦不遗落个人对于社会之活动及适应。
对于宗教一词的内涵和渊源姑且不论,我并不同意中国古代无宗教概念之说。
中国古代曾有各种形式的宗教存在,这乃是历史事实。
认为人们在有宗教存在的情况下而无宗教概念是说不过去的。
无论是用神、道,还是用宗、教来表达,中国古人确实是有着其宗教概念的。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现代生活中,不知是因为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了,反正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
据统计,全世界有51.4亿人信各种宗教。
宗教一词,译自西文,英文是“Religion”。
它出自拉丁文,意思是“人同神的联系”或“敬神”。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无“宗教”一词,但事实上,古代汉语中的“宗”与“教”两个字均与对神道的崇拜有一定的联系。
“宗”字有“祖先”、“宗庙”和“尊崇”的含义,原义中包含有对先祖神灵的崇拜;“教”字为“政教”、“教化”之意。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文化现象,如佛教僧侣的托钵行脚、基督教神父的布道传教、道士的深山修炼等等,在这些现象中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所谓宗教的本质?若无,宗教如何区别于其他事物?若有,但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宗教的本质的得到普世认同的定义。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宗教的本质,和它的对社会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质的含义。
一、本质的释义“本质”二字在古代便有连用的情况。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本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本”与“质”这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其意义不同今天作为一个词用的“本质”,而是由“本”与“质”两个词义组成。
如《史通·言语》中说:“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其中“本质”即是指“本来的事实”。
从字源上看,《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
”“本”的本义就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
“质”亦有“本”的意思,《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可见当时,“本质”二字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事物之本来面目,并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与“现象”所对立的意味。
而在西方,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指物体在具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本质唯一性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在柏拉图那里便出现了,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
3.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信仰和传播这种虚幻观念的专门组织.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2.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宗教在对抗阶级社会里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且根据我们的考察这还并不是它们相互关系的主流。
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
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
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本文就是试图对宗教与科学这种复杂关系作初步的说明。
在人类社会,自从文明产生可以说宗教就伴随着产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几大宗教都有着一千多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而科学尤其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其历史则要短得多。
一、结合宗教学研究中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分析宗教的定义近代西方宗教学领域有四种关于宗教本质的观点,而每一种都对宗教的含义进行定义。
1、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历史学和宗教人类学的观点。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着重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宗教的形成和演进,把宗教理解成各种传统宗教所注重的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如麦克斯·缪勒对宗教的定义: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
詹姆士·弗雷泽尔对宗教本质的观点,宗教是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权威力量讨好和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
“我所理解的宗教,乃是对于那些高于人的神力的抚慰,这些力量被认为能对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加以指导和控制。
”2、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社会学的观点。
(1)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系,另一方面又认为,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
(2)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规定为“一套信念和修为的体系,一群人凭借这些信念和修为来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
(3)斯特伦认为:“宗教是实现根本转变的一种手段……,所谓根本转变是指人们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 罪过、无知等) 中,彻底转变为能够在最深刻的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
3、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主要是宗教心理学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他给宗教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二、试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宗教本质和功能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对宗教观本质论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异化形式,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根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根源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首先是自然根源,自然力对于最初的人来说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这种自然力被人格化,于是“最初的神产生了”;其次是认识根源,主要指宗教源于人们对外部自然界虚幻的认识;再次是社会根源,主要指除了自然力量之外,社会力量也逐渐发挥了作用,例如在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在跟剥削者斗争时的软弱无力,必然会产生对优美的来世生活的信仰,正如野蛮人在跟大自然斗争时的软弱无力会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一样”。
(3)宗教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同其他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是“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第二种是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三种是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4)宗教的消亡。
宗教的消亡是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恩格斯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应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灭,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灭。
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再没有什么可反映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面纱揭掉。
什么是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什么是宗教?下面我们将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科普。
一、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信仰,是对神、神的力量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宗教不仅包括信仰,还包括一整套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
宗教还具有官方化的体制结构,如教堂、寺庙、祭坛等建筑物。
最重要的一点是,宗教不仅是个人信仰,在很多情况下也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二、宗教的功能宗教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下面列举几个主要功能。
1. 提供精神慰藉。
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宽广的思考空间,人们可以在宗教的框架内探究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2. 促进社会和谐。
宗教可以将信徒之间的隔阂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
3. 规范行为准则。
宗教的行为规范往往为信徒提供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向和行为准则。
4. 塑造文化形象。
宗教与文化紧密相连,身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往往被广泛传播,使信仰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的代表。
三、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及文化现象,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列举一些主要影响。
1. 影响社会制度。
许多社会制度都与宗教有关,如婚姻、教育、法律等。
2. 影响民众思想。
许多文化和思想的传播都与宗教有关。
3. 影响历史发展。
不少历史事件都与宗教有关,如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等。
4. 影响社会风俗。
许多社会风俗与宗教有关,如春节、端午节等。
结语宗教是一个深邃而广泛的话题,它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影响。
然而,无论宗教的本质和存在意义如何,人类对于宗教信仰的需求是不可否认的。
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1、精神鸦片论(虚幻反映论)宗教的本质是人对外部世界力量的反映,是虚幻和主观的。
过去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提到宗教时马上就想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著名的论断。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和形式。
”但恐怕这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而且会产生很大的歧义。
2、道德本质论宗教的本质是道德规范,或者说宗教是为道德的实行而设立的。
在这里宗教是工具,而道德规范才是内在实质。
而宗教内部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宗教等同于一种道德规范或教育,提出“诸恶莫做,诸善奉行,是诸佛教。
”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道德教化。
中国古书中说《易经》“圣人以圣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在劝人为善。
3、终极关怀论宗教反映了人是一种寻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它为人提供生活的终极依据。
人在关心终极的问题,死亡与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康德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该作些什么?田力克:“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
”Robert Bellah“宗教是一系列把人与其存在的终极条件联系起来的符号形式和活动。
”Fredr ick Streng 认为“宗教是达到终极改造的手段”。
4、人神关系论宗教是建立人与超自然世界关系的一种手段。
缪勒认为:“宗教是人对无限者的渴望,对上帝的爱。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对精灵实体的信仰。
”但涂尔干就认为不能如此界定,因为佛教本质上是不相信有神的。
当然,超自然世界不一定代表就是有一位上帝或创世主宰。
5、自我中心论这是巴特和潘霍华观点,他们从基督教启示的立场出发,认为宗教都是人为的表现形式,是人为了满足靠自己称义和寻求上帝的愿望而发明出来的。
巴特在1961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宗教是人的巴别塔,是人的自我架构,是人违抗上帝的作为。
3.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信仰和传播这种虚幻观念的专门组织.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其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信仰者相信这种神秘力量超越一切并统摄万物,拥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决定着人世的命运及祸福,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境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由此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信仰认知和礼仪活动2.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现实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宗教在对抗阶级社会里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与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人们至今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人们现在的观点多停留在那种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简单地看成相互矛盾冲突的水平上,而没有看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事实上,宗教与科学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的关系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宗教与科学的矛盾和冲突固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但这毕竟只是宗教与科学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且根据我们的考察这还并不是它们相互关系的主流。
宗教与科学既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又存在相互独立和相互促进。
而且后一种情况还更普遍。
作为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与其说它们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不如说它们之间具有更多的统一性。
本文就是试图对宗教与科学这种复杂关系作初步的说明。
在人类社会,自从文明产生可以说宗教就伴随着产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几大宗教都有着一千多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而科学尤其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其历史则要短得多。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010级广告学32010062229邓涵秋一、宗教的本质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各种宗教理论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宗教,才对宗教的本质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论述既概括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它包含了以下四点内容:一是宗教是幻想的反映。
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二是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这是讲宗教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包括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
宗教幻想有其现实基础。
三是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是说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并不直接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宗教的神圣性。
四是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才有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反映为“超人间力量”。
由此可以理解,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在于它是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帝、神、佛、真主等)的形式来扭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幻想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宗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对他们彼此之间及对他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神秘感。
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宗教的产生、本质、党和国教宗教政策简介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宗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的认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实践确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前提。
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之本质区别,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思维方式由简单的具象思维发展出了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为宗教的产生奠定了生理上的基础。
有了抽象思维,人们对做梦现象无法理解,许多逝去的人和事物在人的梦中出现,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灵魂观念,即,人除了肉体,还有灵魂,肉体消失,而精神(灵魂)长存。
灵魂是宗教的根本和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宗教(灵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是人类思维方式进步的集中体现。
宗教的核心是灵魂(各个宗教的灵魂名称各异,但本质一致,即超自然力量)。
对做梦现象的不解是宗教产生的心理基础。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群维持和延续)和生产、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为人类的再生产提供物质支持)。
在阶级和国家没有产生之前,自然的异己力量是宗教产生的客观原因。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及其落后,人的寿命普遍偏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处于劣势,自然现象自然而然的被赋予某些神力,灵魂观念被放大并应用到到万物上,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思想。
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动植物崇拜等等。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生活资料的剩余,私有制随之产生,阶级、国家出现。
社会形成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大集团。
统治阶级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往往以“天子”自居,其统治是“天意”而为,以达到要求被统治者绝对服从其统治之目的,统治阶级把宗教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说法是成立的。
被统治阶级作为弱势群体,面对着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但又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宗教、寄托于来世和天国。
此时,宗教成为慰藉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