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绿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9.19 MB
- 文档页数:3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是指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的工作。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康、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社交交流的场所,并为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该注重科学布局。
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居住区域分布等情况,合理确定不同等级的绿地布局,包括公园、广场、绿化带等。
同时,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规划出能够承载各类功能的多功能绿地,如文化活动中心、运动场馆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绿地与城市交通的衔接,设计出合理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使居民能够便捷地到达绿地。
其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该重视生态保护。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还需要在规划中加入生态景观元素,如湿地、水池等,以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自然景观的恢复。
另外,规划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水土保持、防风防沙等生态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该注重公众参与。
城市绿地是公共资源,对居民的生活和福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居民在绿地规划中应该有发言权。
在规划过程中,应该组织相关的公众听证会和座谈会,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还应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绿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增强他们对绿地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最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该注重文化传承。
城市绿地不仅仅是一片绿化区域,还应该是传承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在规划过程中,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元素,打造独特的文化景观。
此外,还可以在绿地中设置纪念性雕塑、艺术装置等,激发市民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总之,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是构建美丽、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保护、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承,可以打造出绿色、舒适、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绿地,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生活水平。
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课件 (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地向着多样化、智能化、生态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如空间利用、环境治理、景观设计等方面。
下面我们从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出发,来探讨它们的规划设计要点。
1.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
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空间布局:公园绿地应该结合周边城市环境,进行空间分布合理,布局紧凑的设计。
(2)景观设计: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承载城市文化历史的功能,可以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打造出让人愉悦、感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
(3)设施配备:公园绿地的设施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包括行道树、广场、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
2.景观林地景观林地是指公园、广场、校园、企业园区等的景观绿地。
景观林地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环境治理:景观林地内的植被和地面都需要合理管理和维护,确保无毒无害。
(2)合理景观设计:景观林地需要合理设计,要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而美的内涵。
(3)增加生态环境功能:景观林地可以加强生态功能,比如鼓励采用特色植被,提高林带密度等等,增加景观林地的生态好处。
3.街头公园街头公园是城市中分布在街道两侧的都市绿地,具有绿化、通风、美化街道等作用。
街头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立体复合空间设计:街头公园需要在小型化的环境下进行立体复合空间设计,让人们在繁忙的大街上享受到“绿色”的品质。
(2)多功能化:街头公园除了可以提供行人通行、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功能外,还可以增加街头的休闲气氛,吸引人们在路边歇脚。
(3)地面布置:街头公园的地面花布置应该具有花色和造型的特色,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让人们感受不同的季节和自然气息。
总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需要结合不同的环境,做到多向多层次的考虑,既要发挥功能价值,也要营造美好环境,让市民在其中得到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杨赉丽第一章城市规划基本知识一、城市1、城市的概念和定义:“城”和“市”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防御功能;市——贸易交换功能。
定义: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体系。
2、城市的内涵:①人口数量;②产业构成;③行政管辖3、城市化(城镇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转非);②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产变二三产);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第一产业: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第二产业:工业,生产资料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涵盖广泛,从业人口最多。
)4、城市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5、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规律——“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①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30%左右②加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极快而加速增长,城市化水平30%-60%③稳定阶段:由于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而趋于缓慢或停滞。
6、城市问题(会列举即可):住宅、交通、城市污染、城市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就业……(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马丘比丘宪章》、《京都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7、城市功能(《雅典宪章》):生活(居住)、工作、游憩、交通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依据人口规模划分:>100W人——特大城市;50-100W人——大城市;20-50W人——中特城市;10-20W人——小城市二、城市规划1、定义: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得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第五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概述一、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二)保证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三)满足美化环境的景观要求二、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形式1.规则式。
有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园林要素都是对称布置,具有庄严、雄伟、肃静、整齐、人工美的特点。
但是,它也有过于严整、呆板的缺点。
2.自然式。
无明显的对称轴线,各种要素自然布置,创作手法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具有灵活、幽雅的自然美。
其缺点是不易与严整对称的建筑、广场相配合。
3.混合式。
三、公园游人容量计算公园游人容量为服务区范围居民人数的15%一20%,一般为全市居民人数的10%。
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m2。
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2/人)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
四、其它:公园用地规模、内部用地比例、常规设施等见规范。
第二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公园规划设计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编制任务书阶段;总体规划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
一、调查研究阶段1.调查内容:建设单位情况、社会环境、历史人文资料、用地现状、自然环境条件和规划作业。
2.调查资料分析与利用。
3.规划设计图纸的准备二、编写计划任务书(设计大纲)阶段三、总体规划阶段1.公园绿地的位置图2.现状分析图3.功能分区图4.道路系统规划图5.园林建筑规划图6.竖向规划图7.电气规划图8.管线规划图9.绿化规划图10.总体规划平面圈另外,一般还要做出全园和各主要景点效果图,写出说明书。
四、技术设计阶段技术设计也称为详细设计。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每个局部的技术设计。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答案一、判断题1. 橙色系色相给人一种宁静感觉。
(×)2. 综合性公园里的动物园宜布置在下风向或河流的下游。
(√)3. 不透式防护林宜布置在离污染源近的地方。
(×)4. 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他绿地(√)5. 根据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划分,一般可以将大学绿地分为教学科研绿地、学生生活区绿地、教职工住宅区和学生活动区绿地四种类型。
((√))6. 植物造景中色彩三补色为红、黄、蓝(×)7. 水景大体分为动水和静水两大类。
(√)8. 白色、绿色均属中性色。
(√)9. 对称均衡就是静态均衡。
(√)10. 孤植树可作观赏的主景。
(√)11. 水中的倒影属于俯借。
(√)12. 城市区位与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图(1:1万-1:5万)。
(√)13. 污染性大的工厂宜布置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14. 屋顶花园宜选择耐荫性植物。
(×)15. 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布置植物高度不超过70CM为宜。
(√)16. 城市绿化要大力发展草坪,限制乔灌木的种植。
(╳)17. 医院中绿化面积应该占医院总用地的50%以上。
(√)18. 公园大门出入口广场只在门外设置即可。
(╳)19. 亭在园林中常作为对景、借景、点缀风景用。
(√)20. 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是科学依据、社会需要、功能要求、经济条件(√)21. 地形的表现方式有:等高线表示法、标高点表示法、蓑状线表示法、模型表示法、其它表示法。
(√)22. 漏景就是框景。
(╳)23. 规则式公园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图案式。
(√)24. 公园的范围线不需要与道路红线重合(╳)二、名词解释1. 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建成区内各类公共绿地的面积之和。
2.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3. 绿化覆盖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4. 绿地率:指在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园林绿地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编制说明为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加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规划质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景观文化功能,特制定本《纲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四个部分。
其中,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纲要》由建设部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全国各地城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中,均应遵循本《纲要》。
在实践中,各地城市可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发现新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进一步充实完善本《纲要》的内容。
规划文本一、总则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二、规划目标与指标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六、树种规划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八、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九、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十、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十一、附录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
园林绿地规划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都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收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实效。
1现存的主要问题1.1个别地区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外围的绿化投入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水土流失与沙化面积增加,耕地与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淡水短缺,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1.2城镇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
对城市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
2解决方案2.1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
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
2.2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2.3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2.4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2.5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3具体措施3.1沿河绿色景观区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坐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