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采莲曲》阅读试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0.40 KB
- 文档页数:1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荷的专题五首古诗试题及答案—李春友一《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1.概括蔡连女的形,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3结合诗的内容说出本诗的写作特点4,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3结合诗的内容说出本诗的写作特点:①映衬的手法“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在这两句诗中,采取了映衬的手法描写采莲姑娘们的秀美。
②姑娘们的穿着,“罗裙”,绿的,就像是和那些田田的碧绿的荷叶用一样颜色的丝绸裁出来的,鲜活,灵动,明亮,诱人。
③姑娘们容颜,“芙蓉向脸”,掩映在摇曳多姿、鲜艳欲滴的荷花中,与花儿交相辉映,竞相比美,娇艳,靓丽,活泼,可爱-写出美丽。
这如此美丽的“罗裙”,娇艳的容颜,为隐行荷塘轻易被人发现提供了绝好的隐身迷彩。
为下文设置了个合情合理的原因和条件,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二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描绘怎样景色2.“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表达作者的感情(主题)3.结合诗的描绘,概括荷花的特点答1. 碧绿的荷叶,由刚刚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红的荷花,则由似箭的花苞渐渐地绽开、怒放,它们开合伸卷,出于自然,摇曳多姿,尽态极妍,叶映花红,花衬叶绿,其景其境,美不胜收。
2.即表达诗人对红绿相映地赞叹,也表达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
3.结合诗的描绘,概括和化的特点①纯真自然,②互为佐佑、互相辉映,(红绿相映)荷专题、一陆龟蒙《白莲》阅读练习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实用word文档(1页)
【精编范文】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实用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王昌龄白居易《采莲曲》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紫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对采莲少女形象的塑造,各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1.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王诗:欢悦白诗:惊喜。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
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
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
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
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⑵欢悦、惊喜。
王昌龄采莲曲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
一群采莲的少女,
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
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
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
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
1.结合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
2.从修辞角度,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
二: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
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最新2019】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采莲曲王昌龄白居易-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诗歌阅读鉴赏试题与答案:采莲曲王昌龄白居易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6分)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
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⑵欢悦、惊喜。
《白石滩》《采莲曲》的阅读理解答案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1)王维的《白石滩》是如何描写月光的?请举例分析。
(3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分别指出来。
(3分)
(3)两首诗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月光。
(1分)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如“清浅白石滩”,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清晰如画。
(1分)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
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
月之明,水之清,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
(1分)
(2 )《白石滩》前两句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后两句写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纱的动态画面。
(1分)《采莲曲》前两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辉掩映,荡漾着采莲女子婉转的歌声。
(2分)
(3 )相同:两首诗都是写勤劳可爱的女子的`一种健康淳朴的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分)两首诗都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1分)
不同:王维的诗写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纱,刘方平的诗写一位少妇日落时分采莲。
(1分)。
朱湘《采莲曲》阅读答案《采莲曲》朱湘小船啊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溶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采莲曲》习题及答案1、分别概括五节的内容。
(①摇舟进荷池②溪间采荷花③溪头采莲藕④溪中采莲蓬⑤摇舟回家去)2、第一节,诗人把什么比作“杨柳”?二者有什么共同点?(诗人把采莲女比作“杨柳”。
采莲女摇船的婀娜姿态与杨柳随风飘荡的动作很相似。
)3、“羞涩呀水底深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
既写出莲藕的可爱,又是采莲女纯美的写照,以莲衬人。
)4、每一节的最后都有“歌声”,这样反复有什么作用?(表达了采莲女喜悦的心情,每一节的歌声与景物交融,营造出诗歌的意境美。
)5、从本诗,你看到哪些美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感受到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农家采莲少女划着一叶轻舟,在溪水中采莲;莲叶碧绿田田,荷花鲜红妖娆,微波荡漾,杨柳摇摆,蜂蝶飞舞……;听到了浆声应答着歌声,风声和着浪声;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采莲女在时时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6、这首诗歌的画面不仅有色、有声,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致优美的水彩画。
在这幅迷人的水彩画上,有景有人,你认为谁最美?(采莲女。
)7、诗歌描绘了采莲少女,她的美无处不在。
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说说她美在何处?(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娆;美在劳动的情态:轻盈、欢快美在采莲的歌声:婉转悠扬美在采莲过程的情感:羞涩、甜蜜、喜悦……)8、读完这首诗,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采莲少女如此纯美,你明白是什么原因吗?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致地呈现出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迷人的景色来衬托采莲少女的形象美,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
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赏析一、采莲曲白居易概述《采莲曲》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乐府诗,也是唐代户部尚书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情节生动,描绘了诗人采莲的场景和心情,被誉为“中唐时期最美的乐府之一”。
该诗共分五段,每一段都有相应的曲调,可以演唱。
曲调以明妃曲为主题,因此也称为《明妃曲》。
二、采莲曲白居易原文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思故乡,明月思佳人。
白莲乱舞远,青枫浦上空;自在飞花轻,踏歌御沟中。
三、采莲曲白居易翻译在南塘采莲的秋天,莲花高高地飘过人们的头顶;我低头想着我的故乡,想着我的美人,就像这明月一样思念。
雪白的莲花在远处翩翩起舞,青色的枫叶覆盖在浦口之上;花儿自由自在地飘扬,我在沟中踏着舞步。
四、采莲曲白居易赏析1. 简介《采莲曲》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可以演唱。
它采用活泼的语言和描绘,生动地表现了白居易在采莲时的场景和内心感受,展示了他传统美学的风格和思维方式。
白居易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人物的真实情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诗常被人们用来教授古文赏析,其原因是因为其清丽的诗情和活泼、悠扬的乐曲,更能让人深入地去体味其意境。
2. 创作背景白居易的代表之作,无疑是《长恨歌》,这是他描写杨贵妃的一首长篇绝句。
而《采莲曲》则是白居易晚年所作,已脱离了他的帝梦与人生之痛。
此诗是在他的人生较为平静的日子里,乘着秋天的采莲之机,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成就。
3. 诗歌分析(1)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白居易的《采莲曲》是一篇心情颇为激动的作品。
首先诗中呈现的人物采莲,寓意着在易逝的世间中尽情享受鲜艳的事物,结合采莲时音乐、舞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热爱和追求热烈而奔放的个性。
又如,莲花过人头,明月思佳人等充满意象化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以及对未得之爱人的怀念和憧憬。
而对于采花之行,也是诗人人生中抒发的一种情趣状态和认识方式,意味着人类能够以愉悦自由贯穿生命。
采莲曲阅读理解《采莲曲阅读理解指南》采莲曲啊,就像是一幅灵动的江南水乡画卷在文字里展开。
你读采莲曲的时候,就像你走进了江南那一片藕花深处。
你得先去感受那画面。
你看,诗里写的采莲女,那可不像咱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普通姑娘。
采莲女就像是荷叶间盛开的荷花一样,她们和那片荷塘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说,你去看一幅画,画里的人要是和背景格格不入,你就觉得这幅画有问题对吧?采莲女在荷塘里,那是恰到好处,就好像鱼儿在水里一样自然。
再说说采莲曲里的描写。
那描写就像是一双巧手,一点点把那采莲的场景雕琢出来。
你看那些对荷叶、荷花的描写,就像你去看一个能工巧匠在做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荷叶是田田的,啥叫田田?那就是又大又茂密的样子啊,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在水面撑开。
这荷叶的绿啊,绿得就像最浓郁的翠玉,你要是能摸一摸,说不定都觉得凉丝丝的呢。
荷花呢,那是娇艳欲滴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你就想啊,在那一片绿的海洋里,点缀着这些色彩斑斓的花朵,这不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吗?这采莲女就在这画里穿梭,就像灵动的精灵。
读采莲曲的时候,你还得去体会采莲女的心情。
采莲女在采莲的时候,她是欢快的呢,还是有一点点小忧愁?这就好比你自己去做一件喜欢的事情,你是啥感觉?采莲女采莲可能是为了生计,但在这过程中,她也许也享受着这荷塘的美景。
你想啊,她的手在荷叶下、荷花间穿梭,摘着那莲蓬,周围是那么美的景色,说不定她还哼着小曲儿呢。
但也有可能啊,她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秘密,有那种少女的羞涩或者对未来的一点点憧憬和担忧,就像咱们平常人一样,谁还没点小心思呢?采莲曲的用词也是很有讲究的。
那些字词就像拼图的小碎片,一块一块拼出了整个采莲的世界。
你不能小看一个字一个词的作用。
比如说一个“弄”字,采莲女弄莲子,这个“弄”字可太妙了。
就好像你拿着一个小物件在手里把玩一样,采莲女对待莲子也是这种感觉,很轻柔,很有爱。
这莲子啊,在采莲女的手里,就像是她的小宝贝一样。
这一个字就把采莲女的那种姿态和心情都表现出来了,要是换个词,可能就没这种感觉了。
【古诗专项训练】《采莲曲》王昌龄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
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相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
“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
“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勃《采莲曲》练习题与思考《采莲曲》是王勃的一首七律,主要内容是描写秋日傍晚在莲池中采莲时的情景。
这首诗用浅近易懂的语言,描写了作者与采莲女在莲花边嬉戏,并对莲花赞美的过程。
诗人通过描写采莲女子容貌艳丽、活泼可爱、体态轻盈等姿态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诗人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衬托她和采莲姑娘之间那种纯洁高雅的爱情以及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追求这一性格特点。
诗人用丰富而深广难懂的修辞手法,把它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因为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对采莲女真挚美好感情并渴望能和他一同生活下去的真挚情愫。
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但却又充满生活气息。
尤其是其中“两人分坐水面”一句,更成为了整首诗中最有特点、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一句诗。
我们可以从这位诗人身上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追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以及追求美好生活中勇敢乐观、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将诗人对采莲女真诚美好感情并渴望能和他一同生活下去的真挚情愫表达出来的一种美好情感。
请结合《采莲曲》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样一首古诗词理解的方法。
《采莲曲》以荷花为主要形象,诗人在荷花边嬉戏的过程是怎样的?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王勃如何运用描写法来表现他热爱美丽事物,渴望与自然、自由结合起来的天性及勇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从而将他与采莲姑娘之间那种纯洁高雅的爱情与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追求这一性格特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为什么?因为这种表达,给人以一种纯洁高雅、快乐幸福之感。
请结合《采莲曲》诗句谈谈你读后感觉如何?(2)理解诗歌“两人分坐水面”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这是一句充满哲理的七律。
首先,是“两人分坐水面”,说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纯洁的,这种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翻译赏析1. 采莲曲白居易阅读答案1.1 题目意义《采莲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所表现的是江南游客到荷塘独具特色的采莲风俗。
本题由此引申出来,要求考生阅读《采莲曲》的文本,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联系到白居易本人的生平和作品特色,深入分析诗人对荷花、采莲以及江南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1.2 题目难度本题难度适中,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和诗人意图。
同时,考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从而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看法。
1.3 答案综述《采莲曲》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和游人采莲风俗的优美唐诗。
作者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生动展现了荷花美丽的形态,江南人优美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以及采莲者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和理想。
同时,本诗还寓意深远,以荷花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生、理想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白居易是一位广泛涉猎、文武两全的诗人,在文学和官场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成就。
2. 采莲曲白居易翻译2.1 原诗全文荷叶上露,沾衣欲湿。
何妨吟啸,为尔翁媪。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 翻译荷叶上的露珠,悄悄地滴下来,弄湿了我的衣襟。
不要紧啊,我轻轻地吟唱着,让你的父母听到。
我的腰带日渐宽松了,但我决不会后悔,因为我为你而英勇奋斗,颓唐了自己的生命。
多年的好友离去黄鹤楼,流芳百世的三月扬州,我一个人驾舟在长江上独行,远处看不到任何人,只有蓝天和大江奔流。
3. 采莲曲白居易赏析3.1 诗歌特色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感,又充满了文学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到真善美,表现出对人和自然、传统和现代等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采莲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清新淡雅的手法,展现了荷花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风韵,同时还表达出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贪求平静生活的愿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采莲曲李白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
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风流少年,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
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
15.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象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孔子在《论语》中的“ ,”两句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从而得出了“ ,”的结论。
(3)杜甫《登高》中“ ,”两句诗意深沉,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极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0分)答案14、D15、诗人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活泼明艳大方的采莲女形象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极富生活气息。
正面:(1)诗人将吴越娇艳清纯的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加以表现,通过他们的笑声让人领略到他们内心的欢乐,所以“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堂中”。
(2)描写采莲女的新装与香袖表现他们着装上的明艳(以上2点答出一点即可)。
侧面,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从侧面来衬托彩莲女们的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采莲女的落落大方。
储光羲《江南曲四首(其一)》张潮《采莲曲》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南曲四首(其一)储光羲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采莲词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储诗首句,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清澈见底的江水,为下一句描写风浪做渲染。
B、储诗第二句无一“风”字,却可以从翻空的高浪中感受到风的气势,并听到它咆哮的声音。
C、张诗首句写采莲女早起出门时周围的环境,描写了他们一早就赶到沙头,准备乘船出发采莲的情景。
D、张诗第二句描写了采莲女归来时半路遭遇暴风雨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E、诗歌表现豪情多用豪放的笔墨,而这两首诗却用轻淡语言和从容语调表现主人公的勇敢。
15、两首诗中主人公都“不畏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畏风”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每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釆莲曲张籍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蓬女儿并船歌。
青房国实齐戢载,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括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为环境描写,江流蜿蜒向前。
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
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烘托出秋江采蓬的热闹场景。
B.三四两句具体描绘采蓬细节,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采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侖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采。
C.最后两句描绘采莲女暮归,傍晚还在釆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
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
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
D.全诗构思独特,一韵到底,各段之间富有变化,从而展示出从晨出到暮归群体采莲的全部过程。
全诗场景多变情节丰富,令人留连往返,兴味无穷。
16.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子形象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
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___________ , _________ ”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15. D “一韵到底”分析错误,本题前四句押“歌”韵;五、六两句押“藕”韵;七八九十这四句押“浅”韵;最后两句押“浆”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