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空间模式与道路规划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7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来进行布局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组织形式:
1. 网格状布局:这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组织形式,其中道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形成网格状交叉口。
这种布局能够提供简单明确的导航和便利的交通流动,适用于中小型居住区。
2. 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指道路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组织形式,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公共空间设置。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流量,使居住区更安静和舒适。
3. 树状布局:树状布局是指从一个主干道分支出多个辅助道路的组织形式。
主干道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和服务点,而辅助道路则连接到居民住宅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和良好的交通流动。
4. 高密度布局:高密度布局通常用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特点是道路相对狭窄,沿街建筑密集。
这种布局可以节约用地,提供丰富的交通选择和便利的步行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交通设施的设置、停车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的设计等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区交通环境。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1.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往往是城市级的生活性和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道路起着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与居住区的作用。
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
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
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
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以及利于治安保卫。
4.为了体现居住区规划设计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及考虑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轮椅车和盲人的出行需要。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如图3-43所示。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以道路本身技术设计要求而言,抗震设计设防基本烈度起点为八度;对于地基为软性土层、可液化土层或易发生滑坡的地区,道路抗震设计起点烈度为七度。
8.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的停放问题,以适应城市居住区内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的情况。
9.居住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3-14。
新版居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日照标准篇一居住区规划居住区规划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
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居住区道路的类型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
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
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
在人车分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车行道与步行道在住区中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步行道往往具有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在人车混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道几乎负担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通功能,步行道则多作为各类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内部道路和局部联系道路,更多地具有休闲功能。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浅谈住宅环境设计与道路交通摘要:在居住区的道路设计中,如何处理道路网之间的层次构成和道路网的宽度构成尤为重要,如生活空间与步行空间,他们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文章将做详细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住宅区;环境设计;道路交通1环境设计与居住区道路1.1居住区道路的分级①道路级别的划分道路级别的划分与居住区的划分一致,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为: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 m;小区路承担小区交通和公共生活活动空间的功能,路面宽6~9 m;组团路是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起到连接小区和邻里生活院落的作用,路面宽3~5 m;宅间小路是指从组网层面进入到邻里生活院落空间内部的道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m。
②居住区内道路纵坡。
从机动车驾驶的角度出发,道路纵坡越小越好,过大的道路纵坡对车辆行驶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隐患,但一定的纵坡设计有利于路面的排水。
所以,根据地形和交通情况合理安排道路纵坡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不同的路面材料所适用的最小纵坡也不同:水泥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小于0.3%,整齐块石路面不小于0.4%,其他路面不小于0.5%。
对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注意,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宜设置人车分行;主要道路要平缓,合理安排车位。
1.2自行车道和人行道①自行车道居住区中除了机动车辆以外,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也是小区内的主要交通方式。
尤其在人车分流的居住区内,自行车和步行相对较为安全,而且没有污染,是值得推广的通行方式。
其一,自行车道宽度的确定。
自行车道宽度的设计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带设计通行能力来计算,一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1.5 m,两条自行车带的宽度为2.5 m,三条自行车带宽度为3.5 m,依此类推。
其二,居住区自行车停车设施布置形式和原则。
自行车停放占地面积小,灵活机动。
自行车停车场的位置应结合居住区内的道路、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布置,以中小规模、就近分散布置为主,以方便居民的出行。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引言居住区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道路规划不仅关乎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还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旨在为规划者提供参考,以创建一个功能齐全且安全的居住区。
1. 人性化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的考虑,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1.1 步行者优先在设计居住区道路时,应以步行者为主要考虑对象。
鼓励步行,提供便利的行人通道和人行道,缩短步行距离,减少人与车辆的冲突。
合理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确保行人过马路的安全。
1.2 人车分流尽量减少机动车与行人的交叉,通过人车分流的设计,提高交通安全。
例如,设置封闭小区,仅允许居民车辆进入,限制外部车辆流量。
同时,合理设置车辆通行道路,减少车辆拥堵,并提供配套的停车位,方便居民停放私家车辆。
1.3 设计人性化交通设施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增设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无障碍电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设置儿童安全通道,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
此外,还可以设置休息区、公共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休憩和社交的空间。
2. 环保可持续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 绿色规划在道路规划中,应保留现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绿地和树木,提高居住区环境的质量。
合理规划绿色带和景观区,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2 节能减排通过设计合理的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并加强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的建设。
2.3 水资源管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管理。
合理规划雨水收集设施和景观水系,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考虑水资源的再利用,如设置生态湿地用于水的净化和再生。
3. 安全优先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保障居民的安全为首要目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伤害。
居住区设计规范范文1.建筑密度:居住区应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密度,保证每个住宅拥有足够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空间,并留出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
2.绿化设计:居住区应有充足的绿化空间,包括公园、花坛和草坪等。
绿化植物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更好的休闲环境。
3.道路规划: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合理,方便居民的出行和交通流动。
道路宽度和交通设施应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4.停车设计:居住区应设立足够数量的停车位,以满足居民和访客的停车需求。
停车位的位置和布局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行车安全等因素。
5.安全设施:居住区的设计应考虑到居民的安全和防火需求。
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备、紧急疏散通道和监控系统等。
6.水电气供应:居住区应有稳定可靠的供水、供电和供气系统,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7.公共设施:居住区应设立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和娱乐设施等,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8.建筑风格:居住区的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符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9.环境保护:居住区的设计和建设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通过使用环保材料、合理利用资源和垃圾处理等措施来保护环境。
10.可访问性:居住区应设立无障碍通道和设施,以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出行和日常生活。
11.整体规划: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扩建需求,保留足够的土地和空间。
总而言之,居住区设计规范旨在打造一个安全、舒适、实用和美丽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和价值。
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