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抗洪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31
98抗洪:军人跳进江中与洪水搏斗■亲历者贺延光,男,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记者。
1981年为北京青年报记者,1983年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1985年至2005年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现为该报图片总监。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他先后7次在国内最高新闻奖评比中获奖,是国内新闻界惟一一位既获摄影一等奖,又获文字特别奖的平面媒体记者。
那一年,留在国人记忆中的,是滚滚浊浪,滔滔洪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口号和无数为保卫家园奋战的人们。
公元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为改革开放中的新中国设下考题。
几经奋战,党和人民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大堤决口处,一名摄影记者按下快门,那段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感人场景,就此凝固。
洪水围城1998年7月31日,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带着头天新购置的一台底片传真机,直飞九江市。
飞机落地时,九江大雨方歇,气温闷热。
和天气一般浮躁的是人们的心情。
当年,南方长江流域先后有8次洪峰从上游奔泻而下,连续60天超警戒水位,使万里江堤险象环生;在北方,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洪水,3次洪峰拍打着脆弱的堤岸。
滚滚浊浪挟风裹雨,一时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洪水考验着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抵御大灾的能力。
对贺延光而言,他的任务是用相机,记录下抗灾中的感人画面。
在九江市下属的永修县内,洪水已将县城围困。
站在冲锋舟上,贺延光远眺县城周边的村落。
小村已失去本来的模样。
原来村落的位置,只余几根树枝,孤零零地伸出水面。
众多解放军战士,驾着冲锋舟,一次次往返,解救被困群众。
在与永修相邻的湖口县,县医院已被洪水包围。
一名受伤的老人要拍x光片,只能乘坐小船,往返于医院的楼宇之间。
贺延光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休息时,他打起赤膊,和战士们一起吃起饼干和方便面,袋装榨菜成为难忘的美味。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谈不上辛苦,更辛苦的是解放军战士。
”贺延光一次次被英勇奋战的解放军战士感动,流动的绿色已成为阻拦洪水的人墙堤坝。
九八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
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
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
抗洪精神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998年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九江人民永志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九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九江市防洪墙九八年入汛以来经受四十多天高水位浸泡,后在城区以西四公里处发生基础漏水,随之一段混凝土防洪墙突然陷塌决口,江水涌入郊区。
在洪水即将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抗洪干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终于成功将决口堵住,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位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以人为本、为民负责,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积极践行的宗旨理念;不畏艰险、敢于胜利,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展现的可贵品质;忠诚履职、勇于担当,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自觉肩负的责任使命;群策群力、同舟共济,这是我们在抗洪救灾中能够形成强大合力的关键所在。
回首1998年中国长江特大洪水灾害(1998年6月中旬—9月中旬初):八张老照片告诉你当年何其凶险1998年,连续几个月以来的强大降水量使得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水位急速上涨,还没来得及疏导引流,长江中下游口岸突然决堤,洪灾爆发,全国二十多个省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全流域性大洪水。
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从1998年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
南京站高潮位1998年7月6日达9.90m。
沿江苏南地区自1998年6月24日入梅至1998年7月6日出梅。
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
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
1998 年8 月,1998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1998年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
南京站1998年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m,居历史第二位,在10.0m以上持续17天之久。
镇江站1998年8月24日出现8.37m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cm,居历史第三位。
受灾人口众多,百姓流离失所,中国经济损失更是高达一千多亿元,仿佛温暖明媚的春天里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这对本就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满目一片疮痍。
凡是有天灾人祸、支离破碎的地方,就有救世济民、利时及物的英雄救世主。
国家的人民百姓就是他们自己的英雄。
在这些人中,他们有些人是解放军,有些人是医生,有些人是老师,有些人是普通的百姓,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
此时此刻大家聚在一起,同心协力撑起了这片残垣断壁,付出最大的努力保卫这个家园。
回首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一幕幕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这些老照片告诉我们当年是何其凶险,万分紧急。
1998年抗洪救灾的资料
1998 年抗洪救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当时,中国南
方多地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包括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都发生了严重的水位上涨和溃堤事件。
此次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这场抗洪救灾中,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洪水的侵袭。
中国军队积极参加抢险救援行动,涌现出许多抗洪英雄和感人事迹。
其中,李向群是一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
李向群是中国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人,1978 年出生。
1996 年 12 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士兵。
1998 年,中国南方多
地遭受洪涝灾害,李向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抗洪抢险行动。
他在执行任务期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连续奋战多个日夜,最终因劳累过度不幸牺牲,年仅 20 岁。
李向群的事迹被广泛宣传,他的精神激励着广大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勇敢前行。
同时,此次抗洪救灾也展示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1998年抗洪:军民团结战胜百年未遇特大洪灾2010年07月20日16:00新华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参加抗洪的解放军官兵【前言】1998年抗洪救灾的情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众志成城,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屈服在全民族团结一心所迸发出的移山伟力前。
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巍然崛起,“九八抗洪”的情景很可能将一去不再。
然而,可以断言,大江淘尽英雄,而“九八抗洪”之精神——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出的坚强和勇气,力量和自信,那种品格和精神,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长存,日月永驻。
【导读】1998年10月8日,人民大会堂,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
党和人民在这里又一次给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崇高的荣誉。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了突击队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举国上下的高度赞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我军充分展示出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视人民利益重于一切的高度政治觉悟。
人们的思绪仿佛被江主席铿锵有力的讲话带回了几个月以前,把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抗洪抢险画卷重又展现在人们面前。
1998年,几年一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大发淫威,世界范围内天灾不断,幅员辽阔的中国也未能免受其害。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入汛以后,由于气候异常,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雨量成倍增加,致使一些地方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沙市江段曾出现45.22米的高水位。
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
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1998年抗洪救灾的简介1998年入汛以来,由于气候异常,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偏多,特别是长江以南和东北北部地区出现持续性的强降雨,致使6~9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先后出现了八次洪峰,嫩江、松花江出现了超过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
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辽阔的东北平原普遍发生洪水平堤、漫堤,多处发生渗透、管涌和溃堤决口,造成洪水泛滥,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同心同德、团结奋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搏斗,取得了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
在洪水到来之前,根据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资料,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提早做出了可能发生特大洪水的判断。
防汛形势严峻,责任重于泰山,各地要抓早抓紧抓细抓实,全力以赴认真做好防汛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争取了防汛抗洪的主动。
6月27日,嫩江发生第一次洪峰,30日,国家防总发出《关于长江、淮河防汛抗洪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切实负起防汛指挥的重任。
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各地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抗洪抢险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党和政府果断决策、正确部署,使整个抗洪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7月2日,长江上游出现第一次洪峰。
在整个抗洪抢险中,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出了派解放军参加抗洪抢险、军民协同作战的重大决策。
7月18日,长江上游出现第二次洪峰。
7月21~22日,武汉市降特大暴雨,创该市有雨量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7月22日,中央要求沿长江各省市特别是武汉市作好迎战洪峰的准备,“严防死守,要做到三个确保: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8月8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紧急指示》,要求部队各级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定,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昂扬的斗志,直至夺取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
对豆花湖村抗洪烈士李远国同志牺牲的纪念李远国同志生于1971年4月17日,为原豆花湖村二组村民(现沙道观镇豆花湖村一组)。
从豆花湖村出发,在豆花湖村老湖家铺上堤,沿着松东支河顺水而下,不时,便到了98抗洪险段毛家尖段,不由想起抗洪烈士李远国同志。
时隔多年,经过国家政府的多次修固,以前的险情虽不曾再次发生,但是,李远国同志的抗洪忘我的精神却永存人们的心中。
从松滋县志可查,多年前,松东支河流经我镇,可谓十年九水,加上沙道观地处湖区,险情不断。
政危百业殆,国泰则水事兴。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豆花湖人民在抗洪危难之时,特别是98特大洪水,不畏艰险,发扬老革命精神,每一次洪峰的到来、经过,便是一场艰巨的冲锋战斗,大堤为碑:98抗洪,功在人民。
滚滚松江,波涛万里,它见证了豆花湖人民的惊天动地的抗洪历史,它铸就了豆花湖人民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烈士李远国同志不愧为革命老区的儿子,不愧为老一辈革命的儿子,每每想起来,不免心中有很多的感慨。
由于其父是老军人转业,为人老实,经济收入差,一家人生活艰苦。
俗话说的好,苦人的娃子早当家。
是啊,弟弟妹妹要读书,一家人的油盐米菜,都早早地沉重地落在这个家庭老大身上了,为了让弟弟、妹妹上学,他每天都要忙完田里的农活后,晚上,别人已进入梦乡,自己却要捞点小鱼小虾,清晨上市里卖点钱,贴补家用。
如此,虽然很艰苦,他却很乐观,还经常帮别人,做好事,有好几次夜里别人塘里泛塘,他都帮助别人抢增氧的设备,进行增氧,还有一次,半夜里,他去捉青蛙(那里野生的青蛙可以换钱),看到有一家渔塘里的鱼在浮头,眼看就要泛塘了,他赶紧去敲门,由于半夜里,别人梦中惊醒,以为是打劫的(当时治安不好),拿了把菜刀开门,原来是误会,那一夜,李远国同志帮别人抢了一夜的鱼,别人留他吃早饭,他也不吃,说,这没什么。
李远国同志逝世的日子是1998年8月29日,那天是长江最大的洪峰到来之时。
早晨,组长通知全豆花湖村民踊跃参加抢险,当时,豆花湖人民(老豆花湖村,现为豆花湖一组)专门抢险。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九八年特大洪灾资料九八年特大洪灾的简介洪灾的原因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
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米。
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
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
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
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米,居历史第二位,在10.0米以上持续17天之久。
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米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厘米,居历史第三位。
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
这场洪水虽已过去,但各种议论纷至沓来,更有甚者将其归于“人祸”。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这场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但造成的损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
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
荆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对比表明,1998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54年,在本世纪已发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过了1954年的实测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①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m3,而1998年只有100亿m3;②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km2,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m3以上。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指的是1998年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
长江干堤在九江大堤处发生决口,几天之内堵口成功。
1998年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
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倍以上,江西北部多2倍以上。
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
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
第3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至3倍。
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
中文名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外文名Yangtze River flood in 1998时间1998年7月经济损失2551亿元人民币94%的人还看了•洪水灾害是哪一年•非典是哪年•2003年非典起因1998年中国气象有一些异常。
对于气象异常的原因,有这样的分析(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编写的《中国'98大洪水》)[1]: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中国的北方和长江一带形成了两个大的降雨区。
欧亚高原和青藏高原上的积雪较多。
1998年7月中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这是十分不正常的,造成了长江上游一带暴雨现象发生极为频繁。
1998年6月到8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出现阻塞高压形势,造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易南下,这也是长江一带多雨的原因之一。
灾情这场洪水范围比较广,持续的时间也很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和群众奋勇救灾;一些水利工程也起到了分洪作用。
最终损失情况如下: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9个。
九八抗洪的故事
1998 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
长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和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
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这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江西九江,面对决堤的江水,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肆虐的洪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在湖北武汉,他们日夜奋战,用身体堵住决口,他们是最勇敢的人。
在湖南岳阳,他们跳入水中,用身体搭建人肉长城,他们是最坚强的人。
在黑龙江,他们顶着烈日,用身体挡住洪水,他们是最伟大的人。
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抗洪精神,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抗洪抢险的抗洪英雄人物及事迹1、李向群(抗洪烈士)1998年8月5日,他随部队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14日在抗洪抢险一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公安县南平镇堤段的抗洪保卫战中,他带病坚持抢险,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终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于1998年8月22日壮烈牺牲,年仅20岁。
2、高建成、廖国栋(抗洪英雄)1998年特大抗洪抢险战斗中,225营诞生了以高建成为代表的17名英雄。
高建成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英雄”荣誉称号;空军追认田华、朱任堂等13人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追认廖国栋等3人为革命烈士、中共党员,追记二等功。
空军授予该营“抗洪英雄营”荣誉称号。
10年来,该营四个连队均荣立集体一等功或二等功。
3、杨德文(革命烈士)1998年7月初,湖北省遭受特大洪水灾害。
德文所在的部队紧张地进行抗洪准备,他最先向连队递交“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就应挺身而出”的请战书。
连里成立抢险突击队,他又第一个报名。
连长说:“先考虑党员和干部,还轮不到你新兵”。
他却说:“老兵新兵都是兵,新兵更要多锻炼。
”考虑到他水性好,领导特批准了他的请求。
不到1个月,他先后参加抗洪11次,排除险情6次,救援群众36人。
4、杨强(抗洪救灾烈士)2010年19日凌晨,辉县市洪洲乡、黄水乡、上八里镇地区普降暴雨,引发特大山洪,造成洪洲乡上游石门水库溢洪,洪洲乡酒精厂、力源沙场、黄水乡小庄村南水北调料场等地群众受困。
8月19日凌晨,河南省辉县市人武部正连职参谋杨强在抗洪救灾疏散受困群众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
5、张义昌(抗洪英雄)张义昌,龙南县东江乡大稳村党支部书记。
2006年7月26日,受5号台风“格美”影响,龙南县遭遇严重洪灾。
张义昌不顾自身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左腿疼痛加剧,立即组织群众转移,不幸被洪水冲走,献出了年仅43岁的宝贵生命。
8月中旬,张义昌被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向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廖国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德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义昌。
一九九八年白城抗洪
洪水肆虐人有情,奋战一线救百姓。
万众一心齐努力,控制恶魔水蛟龙。
一九九八年白城抗洪曲
洪水肆虐浊浪呼,铮铮铁汉见铁骨。
摇摇堤坝拦腰断,房舍粮田一霎无。
危机四伏全不顾,个个英豪赛猛虎。
大禹治水精神在,洪魔终究被降服。
白城秋.水
白城秋色,狂风怒号,风雨飘摇。
观白城内外,楼宇晃晃;雷声阵阵,堤坝摇摇;滔天巨浪,人体铁墙,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戎装锹镐,子弟英豪。
日子如此难熬,引军民英雄竞折腰。
思大禹治水,何谈功劳;百年不遇,猛兽狂啸。
挽救百姓,不惧疲劳,时时弯腰抡大锹。
名载史册,立血书为宝,还看今朝,鹤城旧容换新貌。
长春——郭占利
纪念一九九八年白城抗洪。
1998年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也是我国抗洪救灾的关键之一。
当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严重的特大洪灾,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在当时的、总理亲自指挥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勇敢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工作中。
1998年抗洪救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行动,也是我国人民的一次共同拼搏的经历。
当时,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抗洪救灾工作,救援力量和物资源源不断被送到灾区。
政府通过各种途径调拨了大量粮食、药品、棉被等救灾物资。
全国各地的军队和民兵也积极响应召唤,投入到抗洪救灾的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
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我国展现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团结一心的力量。
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
从1998年抗洪救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力量,也看到了我国政府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1998年抗洪救灾的胜利经验,不仅在当时让全国人民感到骄傲,更在今天为我们树立了一面丰碑,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动力源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1998年抗洪救灾的精神,团结一心,勇敢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不懈奋斗。
回顾1998年抗洪救灾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人民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源泉,我国政府的责任担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
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信心、团结一心,共同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信在我国的领导下,我国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世界各国的伙伴和贡献者。
1998年抗洪救灾,展现了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也展示了我国政府的决心和担当。
这次抗洪救灾的胜利,为我国人民树立了榜样,也为世界树立了一个典范。
在我国的领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愿我国抗洪救灾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民族的繁荣富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平事业而努力奋斗!1998年的抗洪救灾行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我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典范。
1998 年,中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在这场洪灾中,无数的感人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温暖。
以下是其中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湖北省黄冈市,有一位叫做江珊的小女孩。
她的家被洪水淹没,她和她的奶奶被困在了一棵树上。
在洪水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江珊的奶奶不幸去世了。
江珊孤独地在树上等待了9 个小时,直到被救援人员发现并救了下来。
江珊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纷纷伸出援手,为她提供帮助和支持。
江珊也得到了心理疏导和治疗,逐渐走出了阴影。
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
在灾难面前,人们的团结和互助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对于那些受到灾难影响的人们,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对豆花湖村抗洪烈士李远国同志牺牲的纪念李远国同志生于1971年4月17日,为原豆花湖村二组村民(现沙道观镇豆花湖村一组)。
从豆花湖村出发,在豆花湖村老湖家铺上堤,沿着松东支河顺水而下,不时,便到了98抗洪险段毛家尖段,不由想起抗洪烈士李远国同志。
时隔多年,经过国家政府的多次修固,以前的险情虽不曾再次发生,但是,李远国同志的抗洪忘我的精神却永存人们的心中。
从松滋县志可查,多年前,松东支河流经我镇,可谓十年九水,加上沙道观地处湖区,险情不断。
政危百业殆,国泰则水事兴。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豆花湖人民在抗洪危难之时,特别是98特大洪水,不畏艰险,发扬老革命精神,每一次洪峰的到来、经过,便是一场艰巨的冲锋战斗,大堤为碑:98抗洪,功在人民。
滚滚松江,波涛万里,它见证了豆花湖人民的惊天动地的抗洪历史,它铸就了豆花湖人民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烈士李远国同志不愧为革命老区的儿子,不愧为老一辈革命的儿子,每每想起来,不免心中有很多的感慨。
由于其父是老军人转业,为人老实,经济收入差,一家人生活艰苦。
俗话说的好,苦人的娃子早当家。
是啊,弟弟妹妹要读书,一家人的油盐米菜,都早早地沉重地落在这个家庭老大身上了,为了让弟弟、妹妹上学,他每天都要忙完田里的农活后,晚上,别人已进入梦乡,自己却要捞点小鱼小虾,清晨上市里卖点钱,贴补家用。
如此,虽然很艰苦,他却很乐观,还经常帮别人,做好事,有好几次夜里别人塘里泛塘,他都帮助别人抢增氧的设备,进行增氧,还有一次,半夜里,他去捉青蛙(那里野生的青蛙可以换钱),看到有一家渔塘里的鱼在浮头,眼看就要泛塘了,他赶紧去敲门,由于半夜里,别人梦中惊醒,以为是打劫的(当时治安不好),拿了把菜刀开门,原来是误会,那一夜,李远国同志帮别人抢了一夜的鱼,别人留他吃早饭,他也不吃,说,这没什么。
李远国同志逝世的日子是1998年8月29日,那天是长江最大的洪峰到来之时。
早晨,组长通知全豆花湖村民踊跃参加抢险,当时,豆花湖人民(老豆花湖村,现为豆花湖一组)专门抢险。
由于大堤被洪水浸泡了一个多月了,沙道观镇毛家尖段(现为车路口村)出现了崩岸的险情,领导命令抛石镇岸。
李远国同志二话不说,一定要参加,他妈妈说,捞了一夜的鳝鱼,注意安全罗,他笑了笑,没事,妈,我挺得住。
到了阵地,他总是冲锋在前,总是得到大家的称赞,年轻人,就是有干劲。
午饭后,大家丢碗筷就赶往抢险阵地,险情就是命令,没有谁休息片刻,李远国同志和一行几人到船上,使劲地抛起了大石头,一块、二块……不巧的是,有一块石头的棱角挂住了他的裤子,被挂掉下了船,突然之间的事情,等大家回过神来,已没有了踪影,就在那瞬间,有人愣了,也有更多的人,跳入江中,去寻找李远国同志,可是洪魔还是生硬地吞咽了他的身体,带走了他的灵魂。
豆花湖人民噙着泪水,顶着悲痛,继续和洪水奋战。
指挥部以最快的速度打捞烈士的遗体,终于在晚上8:30分打捞起来,据那位老渔人说,起水时,他还抱着一块石头呢。
晚上,他的妻子抱着他八个月大的儿子李文强站地村子门口,等待着她的丈夫,看到别人都回家了,和孩子说,文强,你爸爸怎么还没有回来啊,村民们见到如此情景,都只能泪往心中流,不敢告诉她,怕她接受不了现实的残酷,她等呀等,等来的是李远国抗洪牺牲的消息,她没有哭,愣住了,别人劝她,要哭就哭出来啊,燕子(他妻子叫燕子),许久,两行悲痛的泪水从她的双眼顺颊流下。
顿时,乌云密布,下起了雨来,唉,天地为之动容。
时至今日,豆花湖人民以李远国同志为榜样,深切缅怀英雄事迹,激励全村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奉献意识,刻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幸福家园,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唐传平同志先进事迹唐传平同志,男,出生于1 9 4 0年1 0月,居住在新江口镇林园村四组。
1998年汛期,松滋河出现了特大洪水。
接到村委上堤防汛通知,唐马上收拾了饮食摊子与妻子张远珍一道赶到镇江寺防汛。
上堤后,他日夜坚守巡堤查险,吃住全在抗洪一线,期间无论是弟媳去世还是癫痫儿子犯病,他都未离开过自己的岗位回家探望。
女儿主动要求替他顶班,他说“洪峰就要来了,堤上需要人,我不能走。
”最后还动员女儿和他一道参加防汛。
7月10日,拦龙寺堤段发生严重散漏,村委会安排唐带领1 2名民工到拦龙寺险段坐守。
唐主动要求值深夜班,一守就是整整1 7天。
由天塑布哨棚已经破旧,难挡炎炎夏日,加上熬更守夜,风里来雨里去,唐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村组干部多次劝他回去休息,他仍坚持驻守大堤。
25日深夜,他拖着无力的双腿继续查险,次日凌晨被人发现他面色发紫,不省人事。
虽然马上将其送往医院抢险,但终因脑溢血发作抢救无效以身殉职。
噩耗传来,人们扼腕痛惜,泣不成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坊邻居,都说走了一位大好人。
唐传平同志是个热心人:是他帮助一位流落街头的残疾儿找到了家人;是他把一位突发疾病的外乡老人送到医院;是他不顾自己建房的水泥遭受雨淋也要去劝解邻里矛盾避免一场械斗……为了弘扬正气,号召全社会学习唐传平同志这种守职尽责、顽强拼搏、对父老乡亲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不怕牺牲、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怀,松滋市委组织部追任唐传平同志为中共党员,同时国家民政部也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文件鄂勇会发[1998]48号关于追授杨德全、唐传平、刘宏简、覃圣章、李远国“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决定杨德全,男,中共党员,生前系松滋市老城镇横堤村治保主任。
今年入汛以来,杨德全同志担任村抢险突击队队长。
6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村民巡堤查险,扛土袋打围垸,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叫苦叫累。
8月15日,他负责防守的横堤段堤防出现两处重大管涌险情,杨德全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水中,组织群众抢险,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战,险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而此时的杨德全头晕目弦,全身疼痛。
8月6日,当长江第6次洪峰到来时,老城镇各堤防频频告急,中午12时,镇防汛指挥部命令横堤村迅速集结120名突击队员赶赴义兴增援。
当他带领120名突击队员火速赶到7公里外的义兴时,长达30米的内滑坡正在不断加剧,形势万分紧急。
杨德奎大叫:“抢做土撑!”说着扛起土袋就往前冲,除险后,杨德全的胳膊、腿子多处受伤。
8月l 8日,大家见杨德全嘴唇发乌,眼眶发黑,都劝他回家休息,可他却坚持和大家一起战斗。
直到8月29日上午10时,杨德全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时年48岁。
唐传平,男,58岁,生前系松滋市新江口镇林园村农民。
今年7月2日,唐传平主动报名参加防汛抗洪工作,他顶烈日,冒酷暑砍草除障,维修路面,巡堤查险,并主动要求值中午班和深夜班,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唐传平的身体越来越差,脸色腊黄,双腿无力,但他强忍病痛,一声不吭,坚持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7月25日深夜12点,长江第3次洪峰通过新江口,极度疲劳且晚餐粒米未进的唐传平仍然坚持到哨所值班。
26日凌晨3时,交班后的唐传平本可以下堤治病,但当他看到第3次洪峰汹涌而来,又毅然拖着病体,回到帐棚待命,准备随时参加抢险战斗,当日凌晨5时,唐传平终因病情恶化突发脑溢血而以身殉职。
刘宏简,男,生前系松滋市街河市镇花桥村农民。
今年8月6日,刘宏简接到赴公安县参加抗洪抢险战斗的命令后,丢下家里的农活,二话没说就随抗洪队伍出征了。
到达公安县虎东干堤后,他带领全组民工昼夜巡堤查险,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勇挑重担,民工孟凡山因水土不服患了重病,他主动代班,闸口出现重大险情,他冲锋在前,连续在大堤上奋战了18个昼夜,8月23日下午3时许,刘宏简终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而献出了47岁的宝贵生命。
覃圣章,男,51岁,生前系松滋市王家桥镇路口冲村农民。
去年7月l 9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该镇,在短短6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 6 0毫米。
7月2 0日,天刚亮覃圣章就起床察看水情,见流经本村的挑水河两岸一片汪洋,洪水淹没了300多亩成熟的早稻,如不及时开闸泄洪,上游800多亩良田就会全部被洪水淹没,下游5000多亩庄稼及部分民房将会被冲毁。
覃圣章迅速扛起一根大本杠,叫起村民周昌远、覃子华赶到大竹园当闸口泄洪。
在撬闸板的过程中,咆哮的洪水折断了大木扛,他又冒着大雨跑回家扛来一根大檩,3人抬着大檩拚尽力气撬阐,第一道、第二道闸门撬开了,正在撬第三道闸门时,滚滚洪水带着一堆大浪渣直向闸门冲来,将大檩冲得从下向上猛弹,覃圣章被弹进深潭里,冲出400多米,光荣献身。
李远国,男,生前系松滋市沙道观镇豆花湖村农民。
今年入汛以来,李远国主动参加沙道观镇抗洪抢险突击队,在抢险斗争中,不论是抬石、抛石,还是抢筑子堤,他总是奋勇上前,从不退却,没有雨衣他冒雨干;缺少救生衣,他将自己的救生衣让给别人;饭不够,他主动让给别人吃,自己饿着肚子也拚命干。
7月2 4日,毛家尖垸大堤出现管涌,他第一个跳进洪水中查探险情;8月l 2日,保卫城河垸的战斗打响,他一人干两人的活,既挖土装车,又随车搬卸。
同志们见他累了一上午,下午让他换班,他坚持不肯,并说:“我年轻,只要有饭吃,力气去了又会来,险情不除,我决不离开”。
8月2 9日,豆花湖村接镇防汛指挥部命令,急调6 0名抢险突击队员到松东河朱家湖险段抢运石料。
他闻讯后主动请战,当日下午4时许,他在驳船上用绳网套抬块石,用力紧绳时,石头滑落,李远国同志仰面跌入滔滔洪水,被卷入急流,献出了年仅2 7岁的宝贵生命。
为了表彰杨德全等同志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韧不拔,勇斗洪魔的英雄事迹,经研究决定:分别追授杨德全、唐传平、刘宏简、覃圣章、李远国同志“湖北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各颁发奖金及抚恤金5000元。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八日主题词: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表彰决定送: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省综治委,省政法委省公安厅领导及有关总队、处室.本会领导及常务理事,省人民银行、省民政厅各地、市、州及直管公安处、局各地、市、州及直管见义勇为基金会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办公室印1998年11月16日共58份中共街河市镇委文件街发[1998]7号中共街河市镇委镇人民政府关于在全镇开展向“江堤卫士”刘宏俭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六日)八月六日,在荆江大堤和荆南四河干堤遭受特大洪水长时期浸泡,险象环生之际,根据荆州市长江防汛前线指挥部的命令,我镇千余名劳力与全市1.2万名抗洪大军一道,紧急驰援公安,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严防死守,奋力抗洪。
在抗洪斗争中,驻守在长江支堤虎渡河闸口镇堤段的刘宏俭同志,为保卫江堤昼夜巡查,劳累过度,不幸以身殉职,终年47岁。
刘宏俭同志系我镇花桥村二组村民,一家四口,以耕种为生,上有八旬老母,下有在家待业的小儿,且妻子体弱多病,已五年未从事耕作。
96年因特大暴雨侵袭,家中房屋濒临倒塌,在兄弟姐妹和亲友的资助下,负债建房,至今欠债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