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集体备课初备5古诗两首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人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_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人教版杜甫①《江畔独步寻花》②赏析【原文】黄四娘③家花满蹊④,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⑤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⑥啼。
【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解释】①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唐代诗人。
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史诗。
②江畔独步寻花: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③黄四娘:杜甫往草堂附近的邻居。
④蹊:小路。
⑤留连:流连。
十分留恋,舍不得离开。
⑥恰恰: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赏析】下面请你连起来说说句意。
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2.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句诗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
你知道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诗人所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丽而自由、欢快的景象。
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漫步在江畔,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你可能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景象,一定会陶醉其中,细细观赏。
但是你知道诗人杜甫吗?杜甫是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
5《古诗两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这是一首咏菊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
(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5、古诗两首
一、四会生字
莫莫哭变幻莫测莫不欢喜易混字:冷漠寂寞
腊腊月腊梅腊肉易混字:猎人爱惜
浑浑然天成浑厚浑浊易混字:挥汗如雨光辉
疑疑问怀疑半信半疑易混字:凝视新颖
二、会认生字
豚河豚豚鼠
三、多音字
重要不堪重负
重
重逢山重水复
四、主旨理解
《题西林壁》作者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之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里,农村喜悦欢腾的景象和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
赞扬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现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五、蕴含哲理
《题西林壁》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游山西村》则由“柳暗花明”的自然景观入手,发出了“绝处逢生”的感叹。
六、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书名文学家、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风格雄浑浩方,激情洋溢。
七、课外扩展
哲理诗欣赏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成语源头活水出处,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5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得熏陶。
学习目标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以前我们学过一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游园不值》。
二、初读指导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停顿。
2.重点正音:"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
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
5、古诗两首教学内容: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
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
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5 古诗两首【基础须知】我会解词语不值(bù zhí):这里指没有遇到要拜访的人。
应(yīng):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lián):爱惜。
屐齿(jīchǐ):木屐底下两头的凸出部分。
小扣(xiǎo kòu):轻轻地敲。
柴扉(chái fēi):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久(jiǔ):很长时间。
径(jìng):小路。
未成阴(wèi chéng yīn):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
急走(jí zǒu):快跑。
无处寻(wú chù xún):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重点梳理】1.多音字组词2.作者介绍叶绍翁,生卒年不详。
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龙泉(今属浙江)人。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捉蟋蟀,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耐人寻味。
杨万里(1127—1206)字延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朋友。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难点再现】《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描写了春天的什么景色?《游园不值》描写了诗人游园未遂,看到红杏出墙的情景,表现了春天有着压抑不了的蓬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赏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