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829.62 KB
- 文档页数:26
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3——11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第二节城市社会学家们对的一些概念的解释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第三节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第2章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1——13 第一节早期城市第二节中世纪的城市第三节近代城市第四节现代城市第3章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3——23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五节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城市第六节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第4章城市生态系统23——3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五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5章城市人口30——37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人口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口迁移第6章城市规划37——42第一节城市规划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第6章城市社区42——46第一节城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中国城市社区第7章城市文化47——51 第一节城市文化第二节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标志第三节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第8章城市社会问题51——55第一节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意义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第9章城市管理55——62第一节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第三节城市人口管理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六节城市教育管理第七节城市医疗管理第八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第九节城市卫生体育管理第十节城市生态环境第10章城市的未来62——65第一节早期思想家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第二节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第四节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市社会学♦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一、城市(Urban)的特征R.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已成为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展开的。
一、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层级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包括人口密集、多样性和分工合作。
1. 人口密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地方,人口密集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
人口密集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 多样性城市中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种多样性构成了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样性带来了文化冲突和社会融合等问题。
3. 分工合作城市社会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工合作。
城市中的不同职业群体通过分工合作来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
不同任务和角色在城市中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发生变动的过程。
城市作为社会流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和其他城市的人口。
社会流动在城市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城市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地方,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种流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2. 社会阶层的流动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流动。
一方面,通过教育和职业发展等途径,人们可以从一个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另一方面,经济不稳定和社会问题的困扰也可能导致人们向下流动。
三、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社会问题:1. 住房问题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有限,城市中普遍存在住房紧张问题。
住房问题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权益,对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就业问题城市就业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新来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来说。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
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区生活以及其他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主要涉及: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城市社会结构与功能,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城市社会问题,城乡差异和互赖关系,城市化,郊区化及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对它的创立和发展有过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城市生态学: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人类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其研究成果对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最适生态容量,提供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区位学:即“城市生态学”。
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等。
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在城市的分类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在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时,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二是按城市的主导职能不同划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三是按城市的作用范围不同划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
城市发展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过程。
是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要的过程。
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众多人口密度:密集人口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
城市社会学概要。
劳动分工的核心因素是道德密度的上升,即“社会容量的扩大”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
一个社会道德密度的上升往往是通过城市化而展现出来的。
(1)聚落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2)防御设施(3)市场(4)自己的法庭及法律(5)团体性格及与此相关的(6)有部分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惯、行为方面的变化相联系的生活模式和行为,它通常被看作城市的后果之一。
(1)社区包含在一群个体之间形成的有浓厚感情基础的关系网络中这种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加强的。
(2)社区要求对一套共享的价值观、规范和意义具有忠实感。
(3)社区应该具有高水平的回应能力。
结构的主要变革,通常是民众动员与要求的结果。
当这些运动造成都市结构变迁时,称之为都市社会运动。
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对社区生活的掌控及对集体消费的需求。
性通过促进合作行为能够提高社会的改革。
供给,或者九十“国家为中介的消费过程”。
,隋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
因此,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业主和业主委员会产生的主要背景当然是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但是,直接的原因是城市旧的住宅体制的变革。
1949年以来,我国城市中的住宅一直是采取与工作单位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住宅的产权归单位,居住者个人只是住宅的租户。
与此相应,住宅物业方面的管理、维护以及服务也是产权所有者负责解决。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住宅分配制度开始改革,改革主要思路是停止分配,将住宅市场化。
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进入商品居市场购买住房,从而出现了住宅私有者群体。
所有权决定管理权,业主作为住宅和公摊面积的所有权者以及物业服务的付费者,理所应当地也是物业所有权人和物业管理的主人。
自然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来代替自己的利益。
1.街居制:完全是一种国家对整个社会包括社区进行统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内,“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和政府“包办一切”,且凌驾于一切社会组织之上,控制了全社会的所有资源,对所有的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全面插手。
城市社会学......表示答案不够,自己理解加答案,老实说答案雷同的倒扣分。
名词解释1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也叫都市社会学。
2城市生态化:以人与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体系3社会结构:广义而言,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狭义而言,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4城市社会问题: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5城市问题: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6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7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城市制度是城市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结果,主要满足城市居民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由于人的交际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
城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8精神文化:它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城市精神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物质载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和传递的文化,包括城市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9物质文化:它是城市文化的表层,由可以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建筑、道路、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及市场上的各种商品等。
城市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风貌最生动、直观和形象的表现10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11过度城市化: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城市设施、地区资源和周围环境的负荷能力,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简答题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课题?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2.城市社会问题3.城市化4.城市社会关系5.城市生活方式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4.城市社会结构研究5.城市化研究6.城市文化研究7.城市社会问题研究8.城市规划研究9.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2.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3.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4.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4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P301.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2.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3.城市功能分化......5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P34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4.城乡关系不同......6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规律: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 2.城市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3.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4.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5.城市规模与城市容量相适应的规律趋势:1.国际化2.生态化3.分散化4.集群化5.人本化6.知识化7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P95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非自律的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8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转型期的分层特点?P1251.城市社会分层的层次非常丰富......2.各阶层关系紧张......3.社会阶层结构发张失衡......4.不同接触呢过之间的社会流动越来越活跃......9城市文化的特征?P1681.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聚集性......2.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3.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4.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10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特征?1.职业构成以各种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各级政治和经济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分2.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待遇,一般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3.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方式、个人素养、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与普通体力劳动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在相当成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4.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及影响力论述1中国城市化的特点?P1571.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2.体质特点——城乡双重性.......3.结构特点——不协调型......4.进程特点——波浪型.......5.水平特点——滞后型......2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P78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心模型.....4.城市域模型......。
1.礼俗社会又称"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传统社会。
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色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习俗和传统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2.法理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
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色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3、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
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
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4、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5.同心圆模型:同心圆模型是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城市结构和地域结构学说。
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
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1、城市社会学定义:研究人类群体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学,而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称之为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提出的过程: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哲学家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正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经过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西欧结束了中世纪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沉睡状态,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了。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他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都是为什么?从学术发展的背景来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窒息,而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的繁荣。
在这期间,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气象学、生物学等都开始发展起来。
到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不能不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的启示。
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自然现象方面可以取得如此成绩,那么用来研究社会又会怎么样呢?因此,孔德在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正是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立论,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社会学在中国的叫什么: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他于1891年在广州兴里万木草堂建立“长兴学舍”,该学舍的教学大纲中设有“经世之学”的学科。
在“经世之学”学科中有政治学、群学等课程。
所谓“群学”就是社会学。
群学的“群”字,是从我国古代哲学《荀子》中引来的。
《荀子》中说,“人生不能无群”,人之所以贵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在清朝末年有鼓舞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意思。
继康有为之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群学肄言》,一时风行海内。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告形成和发展规律,世界各地区的城市化过程。
2、城市环境。
主要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域水源气候:绿地、自然资源等,也包括城市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区位形成的过程、城市人口地域分布的过程、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等。
有些社会学家将对城市环境的研究称为城市生态学或城市区位学。
3、城市的社会结构。
主要指城市的经济结构、劳动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阶级和阶层结构等。
城市社会学还探讨影响城市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因素。
4、城市社会组织。
城市社会组织十分复杂,大体可分为经济类、行政类、文化类、政治类、社区类、家庭类以及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
诸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构成许多不同的网络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城市社会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着重研究城市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
5、城市生活方式。
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社会因素等。
6、城市社会心理。
城市社会学非常重视城市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家庭社会学主要特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概括起来主要有:①农村区位结构研究。
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
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
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③农村社区体系研究。
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
④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的条件与方式。
⑤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
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第七章城市社会学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一)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以及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管理、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①研究内容:包括: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的划分;城市问题(如失业、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等)对策与规划;城市化。
②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
具体的社会使之处于特定的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③社会的作用: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2.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古典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城市性理论、社会区权力、城市符号互动理论、城市研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消费社会学、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理论、新韦伯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等,较成熟的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及互动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历史最长的重要的理论方法。
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us,1902~1979)。
他通过对社会功能系统的假定以及人们行为系统和控制人们行动的系统分析,为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规划了—个模式。
他的观点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直争论的焦点。
(2)冲突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源于结构功能主义内部的列维斯·科塞尔和兰德尔,还有自称受到马克思主义启发的拉尔夫·达伦道夫和怀特·莫尔斯。
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然现象。
城市社会学重点(一)人类生态学竞争性合作:一方面,由于相互竞争,人们处于对利益的本能的争夺中;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或者生活的功能分化,人们又处于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关系中。
人类社会的平衡和秩序一方面是通过竞争而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文化的限制,如道德。
城市生活可分为生物性和文化性。
生物性是个人和组织为了有限的环境资源彼此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文化性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相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符号、道德秩序等形成的合作性纽带。
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时,每一个社区内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情感、价值观以及合作性道德秩序而运行的。
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和文化因素两个因素。
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人类生态学是对个人、群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它借鉴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城市人口(包括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城市人类生态学的法则的运行:竞争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区域的地点与规模,个人与群体从相对城市物理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生境。
在城市空间中,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占据不同的区位,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竞争实力有关。
帕克因此提出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二)新正统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霍利和邓肯。
1.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质性的人类社区,而应是社区的生态过程,即人类通过功能分化而适应其环境的过程。
他将关注点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转向社区的功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就是寻求解释人类如何集体地和无意识地适应其环境。
四个原则:A.相互依赖原则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包括其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异质性的互补性共生关系(如功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和同质性的增强性共栖关系(如功能相同群体的聚合关系);或曰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