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829.62 KB
- 文档页数:26
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3——11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第二节城市社会学家们对的一些概念的解释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第三节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第2章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1——13 第一节早期城市第二节中世纪的城市第三节近代城市第四节现代城市第3章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3——23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五节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城市第六节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第4章城市生态系统23——3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五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5章城市人口30——37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人口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口迁移第6章城市规划37——42第一节城市规划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第6章城市社区42——46第一节城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中国城市社区第7章城市文化47——51 第一节城市文化第二节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标志第三节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第8章城市社会问题51——55第一节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意义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第9章城市管理55——62第一节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第三节城市人口管理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六节城市教育管理第七节城市医疗管理第八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第九节城市卫生体育管理第十节城市生态环境第10章城市的未来62——65第一节早期思想家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第二节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第四节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市社会学♦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一、城市(Urban)的特征R.E.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主要从事对城市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
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四、城市社区(Urban Community)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已成为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发展带来了独特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展开的。
一、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层级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包括人口密集、多样性和分工合作。
1. 人口密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地方,人口密集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
人口密集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 多样性城市中聚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这种多样性构成了城市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样性带来了文化冲突和社会融合等问题。
3. 分工合作城市社会结构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工合作。
城市中的不同职业群体通过分工合作来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
不同任务和角色在城市中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结构。
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发生变动的过程。
城市作为社会流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来自农村和其他城市的人口。
社会流动在城市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城市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地方,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种流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2. 社会阶层的流动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流动。
一方面,通过教育和职业发展等途径,人们可以从一个社会阶层向上流动;另一方面,经济不稳定和社会问题的困扰也可能导致人们向下流动。
三、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社会问题:1. 住房问题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有限,城市中普遍存在住房紧张问题。
住房问题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权益,对城市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就业问题城市就业问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新来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来说。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
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区生活以及其他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主要涉及: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城市社会结构与功能,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城市社会问题,城乡差异和互赖关系,城市化,郊区化及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对它的创立和发展有过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城市生态学: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人类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其研究成果对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最适生态容量,提供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区位学:即“城市生态学”。
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等。
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在城市的分类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在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时,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二是按城市的主导职能不同划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三是按城市的作用范围不同划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
城市发展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过程。
是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要的过程。
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众多人口密度:密集人口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