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旨在提高中医医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增强其对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中医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2.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4.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5.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临床应用6.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员传授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知识和理论;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模拟临床情况,提高学员操作技能;3. 现场观摩:安排学员去实习医院进行观摩学习,向学员展示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实际应用;4. 网络学习:通过线上课程、论坛交流等方式进行远程学习。
五、培训周期本次培训计划为期共2个月,每周培训2天,每天6小时,共计96学时。
六、培训安排1. 第一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讲授,理论学习;2. 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的讲授,实践操作;3. 第五周至第七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讲授,实践操作;4. 第八周至第九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的讲授,实践操作;5. 第十周:结业测验及总结。
七、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教授担任培训讲师,同时邀请医院实习的中医医师指导实践操作。
八、培训评估1. 结业测验:对学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 学员评价: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用于改进培训计划。
九、培训成果1. 提升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从业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水平;2. 增强中医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3. 为中医医院提供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十、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经费由医院承担,包括讲师费、场地费、教材费、实践费等,预计总费用为100万元。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教材龙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刮痧疗法一、概述刮痧疗法是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的功能。
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油、乳等润肤增效剂。
二、基本操作方法(一)、握持刮痧板方法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
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二)、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的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
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四)刮痧的补泻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
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
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
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二)一、.掌握拔罐法---火罐(闪火法);1、简介: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
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病证。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外科、内科等都有它的适应症,并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因此,拔罐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
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
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
唯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
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
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使用时应注意选用罐口光滑、大小适宜,拔罐时间不宜过长。
常用拔罐方法有闪罐法、投火法、抽气法、水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
2、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1)、竹罐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
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范文1.引言1.1 概述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医医疗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的需求和认可度越来越高,因此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内容变得尤为重要。
概括来说,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内容包括了中医理论、诊断方法、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以及其他相关的中医技术等方面。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基础,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诊疗思路以及养生方法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还包括了诊断方法的学习。
中医诊断方法丰富多样,包括望、闻、问、切等,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声音、询问症状等,中医医生能够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确立准确的诊断。
此外,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还重点培养了学员的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技能。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知识,医生能够配制合理的中药方剂,对各类疾病进行治疗。
针灸学则是通过学习经络、穴位等知识,掌握针灸技术,实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推拿学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学习推拿手法和理论知识,医生可以通过按摩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上述内容,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还涉及到中医病案的研究、中医养生常识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以全面提升学员对中医医疗技术的掌握。
总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内容丰富多样、全面系统,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方法、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以及其他相关技术。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医文化,提升中医医疗技术水平,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论述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内容。
首先,引言部分将给出整篇文章的背景和主旨。
接着,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要点来详细阐述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内容。
每个要点将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医适宜技术。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前文所述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展望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拔罐、刮痧等。
这些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应用,对于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特开展本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一、针法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法有毫针刺法、电针法、三棱针法等。
毫针刺法是最常用的针法之一。
在进行毫针刺法操作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针刺部位来选择针的长短和粗细。
然后,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医生双手也要严格消毒。
进针时,手法要轻柔、准确,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的痛苦。
进针后,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来调节针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电针法是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结合电刺激来增强疗效。
使用电针法时,要注意调节电流的强度和频率,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三棱针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瘀血、热毒等实证。
操作时,要迅速点刺出血,注意控制出血量。
二、灸法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见的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
艾炷灸是将艾绒制成圆锥形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会在皮肤上留下瘢痕,适用于一些顽固性疾病;间接灸则通过间隔物进行施灸,相对温和,容易被患者接受。
艾条灸是将艾绒卷成条状,点燃后悬于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操作简便,适用于多种病症。
温针灸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先进行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上一段艾条,点燃施灸。
这种方法既能发挥针刺的作用,又能借助艾灸的温热之力,增强疗效。
三、推拿推拿是中医徒手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推、拿、按、揉、捏、点、拍等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一、概述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预防、治疗疾病和康复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为了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特编写本培训材料,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从业者提供系统、全面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
二、培训目标1.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2.了解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4.增强中医适宜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三、培训内容1.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1.1中医适宜技术的定义与特点1.2中医适宜技术的分类1.3中医适宜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2.常见中医适宜技术2.1针灸疗法2.1.1毫针疗法2.1.2火针疗法2.1.3艾灸疗法2.2推拿按摩疗法2.2.1推拿手法2.2.2按摩手法2.3刮痧疗法2.3.1刮痧工具与介质2.3.2刮痧操作方法2.4拔罐疗法2.4.1拔罐工具与介质2.4.2拔罐操作方法2.5穴位敷贴疗法2.5.1穴位敷贴药物与介质2.5.2穴位敷贴操作方法3.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各科的应用3.1内科3.1.1消化系统疾病3.1.2呼吸系统疾病3.1.3心血管系统疾病3.2外科3.2.1软组织损伤3.2.2骨折与脱位3.2.3皮肤疾病3.3妇科3.3.1痛经3.3.2闭经3.3.3带下病3.4儿科3.4.1感冒3.4.2咳嗽3.4.3厌食4.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4.1操作规范4.1.1针灸疗法操作规范4.1.2推拿按摩疗法操作规范4.1.3刮痧疗法操作规范4.1.4拔罐疗法操作规范4.1.5穴位敷贴疗法操作规范4.2注意事项4.2.1针灸疗法注意事项4.2.2推拿按摩疗法注意事项4.2.3刮痧疗法注意事项4.2.4拔罐疗法注意事项4.2.5穴位敷贴疗法注意事项5.中医适宜技术的创新发展与研究5.1中医适宜技术的创新发展5.1.1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5.1.2仪器设备在中医适宜技术中的应用5.2中医适宜技术的研究5.2.1临床研究5.2.2实验研究5.2.3理论研究四、培训方法1.理论授课:讲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教材——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一种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的防治疾病方法。
它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等功能,对外感性疾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油、乳等润肤增效剂。
刮痧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握持刮痧板方法、刮痧的次序、刮痧的方向、刮痧的补泻和刮痧的时间。
握持刮痧板方法应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
刮痧的次序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刮痧的补泻有刮痧补法、刮痧泻法和刮痧平补平泻法,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
刮痧疗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安全有效的中医技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刮拭和过度刺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2、为了确保刮痧的效果和安全性,建议两次刮痧之间间隔3-6天,或者等待痧退并手压皮肤无痛感后再进行下一次刮痧。
如果痧斑未退或病情需要,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以选择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刮痧的治疗次数应根据病情而定。
急性病需要治疗至痊愈,而慢性病一般以7-10次为一疗程。
4、刮痧的程度包括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刮痧时应均匀用力,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一般刮至皮肤出现颜色变化、斑点或块状物,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即可。
对于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中医护理灸法技术灸法,又称灸,攻法,火法。
《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面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体温计用艾炎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
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竹等非艾材料。
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
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
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
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器灸四。
适应症:胃炎腹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
2: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4:选穴,施灸5:观察患者情况6: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7:记录注意事项:1用艾条施灸的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发热,属于正常现象,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禁忌症:凡属实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过饥过饱及醉酒者,不宜施灸,。
外感、阴虚发热者,孕妇腰骶部、临近面部五官、动脉的穴位,不宜施灸。
敷药法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应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乳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1.评估: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1.遵医嘱协助治疗,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
2.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目的。
3.禁证皮肤过敏者慎用。
4.告知局部可能出现丘疹、水疱等,油膏类或新鲜中草药捣烂敷至局部者,有污染衣物的可能。
5.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物、0.9%生理盐水棉球、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
6.操作程序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