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旨在提高中医医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增强其对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中医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2.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4.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5.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临床应用6.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员传授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知识和理论;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模拟临床情况,提高学员操作技能;3. 现场观摩:安排学员去实习医院进行观摩学习,向学员展示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实际应用;4. 网络学习:通过线上课程、论坛交流等方式进行远程学习。
五、培训周期本次培训计划为期共2个月,每周培训2天,每天6小时,共计96学时。
六、培训安排1. 第一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讲授,理论学习;2. 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的讲授,实践操作;3. 第五周至第七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讲授,实践操作;4. 第八周至第九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的讲授,实践操作;5. 第十周:结业测验及总结。
七、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教授担任培训讲师,同时邀请医院实习的中医医师指导实践操作。
八、培训评估1. 结业测验:对学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 学员评价: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用于改进培训计划。
九、培训成果1. 提升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从业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水平;2. 增强中医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3. 为中医医院提供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十、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经费由医院承担,包括讲师费、场地费、教材费、实践费等,预计总费用为100万元。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教材龙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刮痧疗法一、概述刮痧疗法是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特质的刮痧器具,依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驱邪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益气扶正、调节免疫能力,舒筋通络、调整关节结构的功能。
尤其对外感性疾病、疼痛型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刮痧器械多以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为材质,介质多为油、乳等润肤增效剂。
二、基本操作方法(一)、握持刮痧板方法根据所选的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
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二)、刮痧的次序选择刮痧的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胸腹、背腰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三)、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
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四)刮痧的补泻刮痧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
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者,或对疼痛敏感者等。
刮痧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
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者以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刮痧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
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材料(二)一、.掌握拔罐法---火罐(闪火法);1、简介: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
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病证。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外科、内科等都有它的适应症,并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因此,拔罐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
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
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
唯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
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
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使用时应注意选用罐口光滑、大小适宜,拔罐时间不宜过长。
常用拔罐方法有闪罐法、投火法、抽气法、水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
2、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罐等。
(1)、竹罐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
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