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 格式:ppt
- 大小:9.82 MB
- 文档页数:45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知识全解课标要求
知识结构
教法建议
生物多样性是专有名词,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含义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学生可能并不清楚。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法建议
1.课前预习,学会分析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2.走出课堂,回归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并且要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内涵: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际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原因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
会加速生物种类和基因
多样性的丧失。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威胁:灭绝或濒危灭绝
我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银杉等原因:森林面积锐减、滥捕乱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
具体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概念:
意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迁地保护: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宜环境进行特
殊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
颁布有关的法律和文件
第1页共1页。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01知识管理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__生物种类__的多样性、__基因__的多样性和__生态系统__的多样性。
2.我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动植物的多样性: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__苔藓__、__蕨类__和种子植物种数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__三__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__裸子植物的故乡__”;鱼、鸟和__哺乳动物__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注意】生物数量的庞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
3.基因的多样性意义: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__基因库__。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__基因__的多样性。
【注意】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有__森林__、__草原__、__荒漠__、__湿地__、__湖泊__和__海洋__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保护生物的__栖息环境__,保护__生态系统__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02例题解读【例】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271种,鸟类有265种。
这主要体现了(C)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生活环境的多样性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基因的多样性【解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393种,其中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271种,鸟类有265种。
说明生物种类很多,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03基础过关知识点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1.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生物数量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知识点2我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2.地球上的生物极其丰富。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2)学会运用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2.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学生分享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新课:(1)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
(2)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如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如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等。
(3)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生物多样性丰富区、濒危物种等。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现状。
五、作业布置:1. 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 调查身边的生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表现。
3. 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3. 家长对学生的生活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关爱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2)基因的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的种数世界第三;
我国裸子植物最丰富,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我国脊椎动物中的鱼、鸟和哺乳动物的种数世界前列
生物种类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越强。
3. 基因的多样性
基因: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袁隆平:杂交水稻)。
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和海洋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分析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如生物多样性调查、物种识别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物多样性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实物标本或模型(如不同种类的植物叶片、昆虫等)。
•校园或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资源。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等直观材料辅助教学。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或实验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与失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示了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这些生物的多样性?”以此引出课题。
2. 新课教学•生物多样性概念:•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并通过图表或PPT展示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意义?”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教师总结归纳。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识别并区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段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的生物视频,包括热带雨林、草原、海洋等场景,配以轻快的背景音乐。
1.2 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现了哪些不同的生物?你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丰富吗?”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多样性的主题。
学生活动:2.1 观看视频,被视频中五彩斑斓的生物所吸引,纷纷回答看到的生物种类。
2.2 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部分同学开始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过程点评:•视频导入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提问引导自然,促使学生从直观感受过渡到理性思考,为理解生物多样性概念做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3.1 讲解概念:清晰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主题(如热带雨林、珊瑚礁等),要求探讨该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及重要性。
3.3 案例分享: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点评,强调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3.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小报”制作,鼓励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设计并展示自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学生活动:4.1 认真听讲,记录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分类。
4.2 在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特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见解。
4.3 认真准备并热情分享小组成果,参与小报制作,展现自己的创意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