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二章能力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0
能力名词解释心理学
能力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这些心理条件决定了活动的效率,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能力与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例如,敏锐的听觉是音乐能力所必需的,而敏锐的视觉则是美术能力所必需的。
能力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
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或所能达到的水平。
如果两个人掌握了同等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那么也不能说他们的能力是相同的。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和技能当做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
此外,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叫能力;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也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叫天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心理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十二章心理测验总则--第一节概述对于临床心理家来说,不论进行心理评估,还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必须以心理测验为基础。
因此,临床心理学家必须掌握有关测验的理论和技术。
一、心理测验定义有关心理测验定义的说法很多,这里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心理测验是在标准的情境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现解释如下:(一)行为样本所谓行为,系指个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智力和记忆等)和个性等。
测验研究不同于系统观察,只能做取样研究。
行为样意义,正同对水文、空气和人体血液等进行物理化学分析时的取样研究一样,取部分代表全体。
取样研究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样本的代表性。
不是任何部分都可代表全体。
所谓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即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
由于所取到的标准样本只是代表某些心理功能,并不能反映这种功能的全部,所以总不免有某种程度的偏差。
因此要通盘考虑样本的有效性、有限性和偏离度。
只有在全部了解行为样本意义以后,才能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二)标准情境从测验方法所引起的情景来看,要求对所有受试者均用同样的刺激方法来引起他们的反应;从受试者的心理状态来看,要求处于最能表现所要观察分析上的心理现象的时期。
(三)结果描述心理测验的结果,一定需要加以描述,才能使人们理解,才有意义。
描述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两类:数量化和划分范畴。
例如,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 IQ)为单位,对智力行为进行数量化,用记忆商数、损伤指数分别对记忆能力和神经心理行为损伤的程度进行数量化描述。
有的心理品质不便数量化,就划分范畴。
当然,可数量化的也可以划分范畴。
例如,个性测验结果以内向或外向表示。
智力划分为正常、超常和低下。
这些均属划分范畴。
各种数量化的特殊量数或范畴名称均有一定的涵义,成为测验学的专门术语,并表示测验结果的意义。
二、心理测验的类别心理测验数目很多,据统计,以英语发表的测验已达5,000余种。
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行为和决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
在普通心理学的第十二章中,我们将探讨情绪和情感的定义、特征、表达形式以及其与认知、生理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感知和体验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情绪通常指的是较短暂的、针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心理反应,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而情感则是更为持久和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包含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整体评价和情绪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语调、文字表达等方式展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在认知和生理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对同一事件的情绪体验可能因个体的认知差异而有所不同。
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变化与大脑中相关区域的活动有关,如杏仁核、海马体等脑区在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情绪和情感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外,它们还对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情绪和情感,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同时,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促进团队合作。
很多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如压力管理、冲突解决等,也与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情绪智力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主张应该培养个体的情绪智力,提高情绪管理的能力。
这包括自我认知、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本章内容能够对读者对情绪和情感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心理学中能力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能力通常指的是个体在特定领域或任务中所具备的
表现水平和技能。
在心理学中,能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认知
能力、情绪智力、社交能力等。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处理信息、解决
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语言能力等。
情绪智力则涉及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情绪和应对情绪的
能力。
社交能力涉及个体与他人交往、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另外,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能力,比如执行功能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规划、灵活性、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方面的表现。
另外,还有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机和目标设定能力等。
这些能
力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探讨,并且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
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有许多理论和测试工具用来评估和衡量个
体的各种能力。
例如,智力测试被广泛用来评估个体的认知能力,
情绪智力测试被用来评估个体的情绪智力水平,而人格测验则可以
帮助评估个体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技能。
总的来说,心理学中的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各种认知、情绪和社
交领域所具备的表现水平和技能,对个体的发展和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普通心理学第二章能力能力及其结构
什么是能力
能力(名词解释)
智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00简答)
知识
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一生
中都不断地掌握着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技能
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并在活动中应用
的基本动作方式
能力
能力的结构(选择)
双因素说
英国-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
特殊因素某一专业领域
多因素说
美国-瑟斯顿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
美国-加德纳组成智力的不同因素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美国-卡特尔&霍恩
流体智力(名词解释)
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晶体智力(名词解释)
个体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
力,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内容
操作
产物
斯滕伯格的三元论
成分智力
经验智力
情境智力
关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
能力的大小也会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和技能的高
低
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01论述)
先天素质
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
素质对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素质只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转变为现
实,离不开后天的努力
环境和教育
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影响是指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
具体环境对人所施加的影响
实践因素
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
受,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本身的实
践。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普心,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思维的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思维的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作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以记忆表象作基础,和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知识表征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社会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个体性语言行为具有个体的特点普心,第九章,动机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1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类从渴则饮,到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第十二章 學習心理學☆ 學習的意義:經由經驗或練習,使個體在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
☆ 學習動機:(一) 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外在動機;行為取向的動機、社會學習取向的動機(二) 認知取向的學習動機:✧ :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別人反應 三向歸因論-1.因素來源:內在、外在 2.穩定性:穩定、不穩定3.能控制性:能控制、不能控制✧(三) 人本取向的學習動機:內在動機永遠存在,而多數行為是為了避免或免除不愉快的緊張狀態而激發。
✧ 匱乏需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愛與隸屬需求 4.自尊需求成長需求: 5.知的需求 6.美的需求 7.自我實現8.超越 ☆ 自我預言的效應:比馬龍效應☆的1.引起注意2.切身相關3.建立信心4.感到滿足☆ 學習理論的派別:★古典制約>痕跡制約>同時制約>後向制約✧✧約學習。
✧古典制約-教育上的涵義1.2.3.★操作制約(因練習次數增加提高學習效果,熟能生巧)、準備律(練習者的準備度)、效果律(行為能滿足結果、行為強度便提高)☆操作制約-新行為的建立1.作制約學習方式分別學習,最後再達到預期的行為反應。
2.強化物。
3.逐漸進步中,以正當行為取代不當行為。
4. 1.對任何有機體而言,都存在一種增強階層,位於階層頂端的增強行為是有機體最有可能去從事的活動。
2.階層中的任何活動,可藉著位居其上的活動來增強其發生率,而它本身也可增強位居其下的活動。
3.在教育上的應用:找出個體的增強階層,以較高階層促動較低階層的反應,使得兒童有全面均衡的發展。
☆古典制約-消除不良行為的方法1.2.消弱:讓個體失去增強物,以降低不良行為發生頻率。
3.饜足現象:個體不斷從事問題行為,直到厭倦為止。
4.改變刺激情境:改變影響行為的刺激條件,來控制行為的發生與否。
5.隔離)來抑制非預期行為。
☆1.類化2.區辨3.消弱4.自然恢復5.次級制約★社會學習論-三元學習論、相互決定論(班度拉)✧觀察學習四個階段:(再生-行為複製)✧自律行為的養成: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強化★認知論✧✧★☆學習遷移的方向:1.正遷移-舊學習效果有助於新學習 2.負遷移-舊學習效果阻礙新學習,能使學習者的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