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术
- 格式:pdf
- 大小:267.14 KB
- 文档页数:9
骨髓穿刺抽取术评分标准
引言
骨髓穿刺抽取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用于诊断和治疗一系列血液疾病。
针对骨髓穿刺抽取术的医疗评分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骨髓穿刺抽取术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手术前的评估和手术过程中的指导。
评分标准
以下是骨髓穿刺抽取术的评分标准:
1. 骨髓穿刺针的选择:
- 0分:选择不当,无法完成手术
- 1分:选择适当,但存在困难
- 2分:选择适当且顺利完成
2. 麻醉技术:
- 0分:麻醉技术不当,产生严重并发症
- 1分:麻醉技术适当,但存在困难
- 2分:麻醉技术适当且顺利完成
3. 穿刺点的选择:
- 0分:选择不当,无法获取骨髓样本- 1分:选择适当,但存在困难
- 2分:选择适当且顺利完成
4. 抽取的骨髓样本质量:
- 0分:无法获取有效的骨髓样本
- 1分:获取的骨髓样本质量差
- 2分:获取的骨髓样本质量良好
5. 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
- 0分:操作不熟练,产生严重并发症- 1分:操作熟练,但存在困难
- 2分:操作熟练且顺利完成
结论
通过制定骨髓穿刺抽取术评分标准,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对手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指导,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以上评分标准可供医务人员参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骨髓穿刺取样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取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和骨髓疾病。
为了提高骨髓穿刺取样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用于对穿刺取样结果进行评估和分类。
评分标准如下:
1. 骨髓样本的细胞含量:
- 0分:无细胞或仅有极少数细胞;
- 1分:细胞数量较少,但可以确认含有骨髓细胞;
- 2分:细胞数量适中,能够清晰地鉴定各种细胞类型;
- 3分:细胞数量丰富,能够充分评估细胞形态和比例。
2. 细胞形态:
- 0分:细胞形态不清晰或无法确定细胞类型;
- 1分:细胞形态可辨认,但异常细胞比例较高;
- 2分:细胞形态正常,仅出现少量异常细胞;
- 3分:细胞形态正常,无或仅有极少数异常细胞。
3. 穿刺质量:
- 0分:穿刺技术失误严重,无法进行评估;
- 1分:穿刺质量较差,镜下评估困难;
- 2分:穿刺质量一般,可进行基本评估;
- 3分:穿刺质量良好,便于全面评估。
评分标准根据以上三个方面评估,总分为0-9分。
评分越高,表示骨髓穿刺取样的质量越好,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也越高。
注意:评分标准仅为一种参考方法,具体的评估仍需结合临床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
>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内容仅用于参考,具体评分标准以医学专业机构的指南为准。
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适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适应症状1.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和各类型的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骨髓发育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可检测寄生虫。
3.长期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均可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明确诊断。
4.骨髓穿刺又可观察某些疾病的疗效。
折术前准备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情况,并签字。
3.器械准备:无菌骨髓穿刺包、75%酒精、2%碘酒或磺伏、2%利多卡因、治疗盘、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
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
穿刺类型1.髂嵴穿刺术2.脊椎棘突穿刺术3.胸骨穿刺术操作方法1.穿刺部位选择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体位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前者还需用枕头垫于背后,以使胸部稍突出。
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骨髓穿刺注意事项骨髓穿刺是一种诊断和治疗骨髓疾病的常见操作,以下是骨髓穿刺注意事项。
1. 骨髓穿刺应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在进行操作前,医生和护士应该洗手,并佩戴手套和口罩。
2. 在进行骨髓穿刺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彻底的检查和评估。
例如,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等。
3. 在进行骨髓穿刺时,患者应该处于平躺或侧卧的位置,以便医生更容易进行操作,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4. 在进行骨髓穿刺时,医生应该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通常情况下,骨髓穿刺通常在胸骨下端、髂嵴、和骨盆骨等部位进行。
5. 在进行骨髓穿刺时,医生应该使用适当的穿刺器械。
这包括骨髓穿刺针和骨髓活检针。
医生在进行操作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和风险。
6. 在进行骨髓穿刺时,患者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或疼痛。
医生应该告知患者这是正常现象,并尽量缓解其疼痛。
例如,可以给予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物。
7. 在进行骨髓穿刺后,患者应该保持休息和观察。
医生应该对穿刺点进行包扎,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穿刺点是否有异常出血、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8. 在进行骨髓穿刺之后,患者应该遵循医嘱,注意休息和恢复。
医生或护士应该向患者解释骨髓穿刺的结果,并告知患者如何处理后续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操作,对于骨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进行骨髓穿刺前后需要注意以上事项,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医生和护士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并做好穿刺部位的护理,以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骨髓穿刺活检的原理和过程
骨髓穿刺活检是一种用于诊断骨髓疾病的常见检查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穿刺骨髓腔,采集骨髓组织样本进行检查,以了解骨髓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病理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
骨髓穿刺活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患者通常会在医生办公室、手术室或检查室等地进行骨髓穿刺活检。
在检查前,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清空胃部等。
2.医生会选择一个合适的穿刺部位,通常是髂骨后上棘或胸骨下端。
然后在局部麻醉下,用一根特制的骨髓穿刺针穿刺到骨髓腔内。
3.医生通过骨髓穿刺针抽取一些骨髓组织样本。
这些样本有时会被送到实验室进行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骨髓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其他异常情况。
4.患者可能会在检查后感到一些不适或疼痛,但通常这些不适会很快缓解。
通过骨髓穿刺活检,医生可以获取到关于骨髓内细胞结构、数量和状态等信息,帮助诊断和治疗骨髓疾病,如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骨髓穿刺术评分标准
简介
骨髓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或其他诊断目的。
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诊断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骨髓穿刺术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报告。
评分标准
骨髓穿刺位置
- I级:穿刺点准确定位于骨髓腔或骨髓液囊内
- II级:穿刺点略有偏离骨髓腔或骨髓液囊
- III级:穿刺点明显偏离骨髓腔或骨髓液囊
穿刺触感与深度
- I级:穿刺时感到骨膜穿透,针头到达骨髓腔或骨髓液囊
- II级:穿刺时感到骨膜穿透,但针头未完全到达骨髓腔或骨髓液囊
- III级:穿刺时未感到骨膜穿透,针头未到达骨髓腔或骨髓液囊
骨髓液提取
- I级:成功获取到足够的骨髓液样本
- II级:成功获取到少量骨髓液样本
- III级:未能成功获取到骨髓液样本
操作时间
- I级:操作时间小于等于10分钟
- II级:操作时间在10-20分钟之间
- III级:操作时间大于20分钟
总结
以上是骨髓穿刺术评分标准的内容。
该标准可以帮助医务人员
对骨髓穿刺术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报告。
通过遵循标准化的评分方法,可以确保骨髓穿刺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骨髓穿刺技术操作规范1. 背景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骨髓样本进行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操作流程2.1 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
- 准备所需工具和材料,包括穿刺针、注射器、麻醉药物、消毒液等。
- 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2.2 麻醉-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如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 根据患者状况调整麻醉剂的剂量。
2.3 穿刺操作- 确切确定穿刺部位,并标记。
- 穿刺前进行局部消毒。
- 采用适当的角度和力度进行穿刺。
- 在取得骨髓样本后,将其放入适当的中进行标记。
2.4 后续处理- 停止出血,加压止血。
- 清洁穿刺部位,涂上适当的消毒药物。
- 监测患者状况,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并发症。
3. 安全措施- 确保操作者具备必要的资质和经验。
- 使用无菌工具和材料,确保操作无菌。
- 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避免操作失误。
- 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操作策略和麻醉剂剂量。
4. 风险和并发症骨髓穿刺操作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和并发症:- 出血和血肿- 疼痛和不适- 感染- 神经损伤- 骨折或骨裂伤5. 结论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骨髓穿刺技术操作,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操作者应严格按照该规范执行,并注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注:本操作规范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医生的判断和临床实际情况来决定。
*。
骨髓穿刺术知情同意书尊敬的患者:您好!在进行骨髓穿刺术之前,我们需要您理解骨髓穿刺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做出知情同意。
请您在签字之前,详细阅读以下内容:1. 骨髓穿刺术的目的:骨髓穿刺术是一项医疗检查或治疗程序,旨在获取骨髓样本以进行详细的诊断、评估和治疗。
通过骨髓穿刺,医生可以观察骨髓中的细胞、组织和液体,以便确定是否存在疾病、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
2. 骨髓穿刺术的过程:在骨髓穿刺术中,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长的针头将其插入到您的骨髓骨腔中。
通常,穿刺点选在胸骨、髂骨或骨盆的某个位置。
在穿刺过程中,医生会向骨髓骨腔注入局部麻醉剂以减少疼痛感。
3. 骨髓穿刺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虽然骨髓穿刺术通常是安全的,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出血:穿刺过程可能会引起轻微或中度出血。
但严重出血的风险很小。
- 疼痛或不适:骨髓穿刺过程可能会导致短暂的疼痛或不适感。
局部麻醉剂的使用可以减轻这种感觉。
- 感染:尽管穿刺区域经过消毒处理,但仍可能存在感染风险。
请告知医生如果您有任何感染症状,例如红肿、肿胀或流脓。
4. 后续措施和注意事项:- 穿刺部位的护理:请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避免在穿刺区域湿润或弄脏。
- 注意观察:穿刺后,如有异常症状(如持续出血、感染迹象等),请及时联系医生或医疗团队。
我已经阅读并理解了上述内容,对骨髓穿刺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有所了解,并自愿接受这项医疗程序。
我同意医生在需要的情况下通过骨髓穿刺术来收集骨髓样本。
患者姓名(签字):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
骨髓穿刺教案引言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骨髓样本以进行诊断或治疗。
针对医学生和相关专业人员的骨髓穿刺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它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骨髓穿刺。
一、背景概述1. 骨髓穿刺的定义和目的骨髓穿刺是一种医疗操作,通过穿刺皮肤和骨骼,将针头插入骨髓腔,并抽取骨髓样本。
其目的是获取骨髓细胞用于诊断和治疗。
2. 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骨髓穿刺的适应症包括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禁忌症包括严重出血倾向、皮肤感染等。
二、理论知识1. 骨髓结构与功能骨髓是一种软质组织,存在于骨骼内,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主要负责造血,黄骨髓则主要是脂肪组织。
2. 骨髓采集的方法骨髓穿刺是最常见的骨髓采集方法,其他方法包括骨髓抽吸和骨髓穿刺/抽吸联合。
3. 骨髓穿刺的步骤和操作技巧- 准备工作:消毒器械、准备取样用的试管和标签、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 选择穿刺部位与针头:常用部位包括胸骨下窝、骨盆骨缘和锁骨下骨缘。
- 选择针头:骨髓穿刺针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类型,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针头。
- 操作步骤:麻醉患者、消毒穿刺部位、稳定骨髓穿刺针、插入骨髓腔、抽取骨髓样本、处理样本、迅速进行必要的标本检测。
三、实践操作1. 骨髓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注意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无菌衣。
- 准备消毒器械:酒精、碘酒、无菌纱布、无菌手套等。
- 确保患者的理解和同意: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 操作技巧训练- 模拟训练:使用模拟器等工具进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手部协调能力和操作技巧。
- 实际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应跟随指导医师进行真实的骨髓穿刺操作。
指导医师应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安全保障。
3. 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 骨髓穿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及应急处置。
- 如何正确处理和保存骨髓样本。
- 如何记录和报告骨髓穿刺操作结果。
骨髓穿刺的正确方法是骨髓穿刺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获得骨髓样本以进行病理诊断或治疗。
它通常用于研究和治疗血液病、癌症和骨髓疾病。
骨髓穿刺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的程序,因此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并采取正确的方法。
在进行骨髓穿刺之前,医生将与患者详细沟通,并解释该程序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医生需要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确保患者了解并同意此程序。
骨髓穿刺可以在手术室、内科诊所或专科医务室进行。
在进行穿刺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病史调查,以排除任何可能的并发症风险。
在开始程序之前,医生需要进行皮肤消毒,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通常使用酒精消毒患者的穿刺部位,然后将穿刺点用无菌草药覆盖。
这是为了确保手术区域保持清洁,并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在准备好穿刺部位之后,医生会使用麻醉剂局部麻醉患者。
这既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也可以使患者保持安静,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程序。
接下来的步骤是选择穿刺点。
常用的穿刺点是髂骨后上棘和胸骨。
医生使用锐针将其插入骨髓腔,然后稍微旋转针头,以便能够进入骨髓腔。
通过穿刺点进入骨髓腔之后,医生将稀释液或生物活检针插入骨髓腔,以获取骨髓样本。
重要的是,医生在穿刺时要保持稳定且轻柔的手势,以减少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他们需要特别注意针头的位置和角度,以确保在穿刺过程中不会损害神经、血管或其他重要的组织。
一旦骨髓样本被获得,医生会将其收集并送往实验室进行病理分析。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在骨髓穿刺程序完成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观察,并提供适当的护理。
他们会检查患者是否有任何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或疼痛。
医生还会向患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愈合。
总之,骨髓穿刺是一项常用的医疗程序,用于获取骨髓样本进行病理诊断或治疗。
正确的骨髓穿刺方法包括详细的沟通、患者同意、皮肤消毒、局部麻醉、准备穿刺点、稳定且轻柔的手势和准备样本。
通过正确的骨髓穿刺方法,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骨髓穿刺实验报告总结
本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穿刺技术,获取骨髓细胞以进行相关研究。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操作与观察,得出以下结论:
1. 骨髓穿刺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可以用于采集骨髓细胞样本。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地通过骨髓穿刺针将骨髓细胞采集到集合管中,验证了该技术的可用性。
2. 在骨髓穿刺过程中,注意力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由于骨髓穿刺针需要直接刺入骨髓腔,操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
任何不准确或粗糙的操作都可能导致穿刺失败、骨髓损伤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 骨髓细胞的采集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保存,以确保细胞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实验中,我们首先对采集到的骨髓细胞样本进行染色处理,然后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保持细胞样本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细胞的变性和死亡。
4. 骨髓穿刺技术可用于多种研究目的。
骨髓细胞是一类多功能的细胞,具有干细胞和分化细胞的特点。
因此,通过采集骨髓细胞,我们可以进行多种生物学或医学方面的研究,如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癌症等疾病的研究。
总之,骨髓穿刺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适用于骨髓细胞的采集和研究。
通过该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该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骨髓穿刺标准操作规程1.背景骨髓穿刺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用于获取骨髓样本进行诊断或治疗。
为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本标准操作规程旨在提供操作的标准化步骤和注意事项。
2.操作准备在进行骨髓穿刺之前,确保以下准备工作已完成: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包括血液凝固功能和相关检查。
检查操作所需的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并符合卫生标准。
与患者详细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3.操作步骤1.消毒操作区域:使用符合规范的消毒剂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
2.麻醉操作区域: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对操作区域进行麻醉,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感。
3.穿刺针选择和准备: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确保其清洁无菌,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组装和准备。
4.骨髓穿刺:在麻醉的操作区域上,以直角或斜角将穿刺针插入骨髓腔内,直到抽取所需的骨髓样本或完成治疗操作。
5.操作区域清理:在操作完成后,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操作区域进行清洁,防止感染风险。
6.样本处理和记录:将抽取的骨髓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测,并及时记录相关操作信息和患者反应。
4.注意事项操作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禁忌症,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操作过程中需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和不适,及时进行合理的疼痛缓解措施。
注意操作区域的无菌处理和消毒,减少感染的风险,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为骨髓穿刺标准操作规程,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规范化的骨髓穿刺操作。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疗要求进行具体操作和处理。
参考文献:___。
___。
骨髓穿刺操作技术指导[J]。
医学前沿。
2021.12(3): 45-50.。
骨髓穿刺术评分标准
介绍
骨髓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采集骨髓样本进行检测、诊断和治疗。
为了确保骨髓穿刺术的安全和准确性,评分标准
应该被制定并严格执行。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骨髓穿刺术评分标准,以便医务人员参考和应用。
评分标准
技术操作(40分)
- 赛司通刺入点选取准确与否(10分)
- 术者操作的准确性(10分)
- 赛司通的插入深度掌握与否(10分)
- 骨髓样本采集的成功率(10分)
穿刺部位处理(20分)
- 穿刺部位消毒是否到位(5分)
- 穿刺针的摆放和创口处理是否得当(5分)
- 穿刺后包扎处理是否恰当(10分)
术后注意事项(30分)
- 观察患者近期有无感染症状(10分)
-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生化等方面检测(10分)
-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10分)
术后随访(10分)
- 对术后患者进行电话或面对面随访(10分)
总分
根据以上各项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评分结果可用于指导术者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改进。
结论
骨髓穿刺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评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确保手术的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档提供了一套骨髓穿刺术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和改进骨髓穿刺术的技术操作、穿刺部位处理、术后注意事项和术后随访。
希望本文档能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促进骨髓穿刺术的质量提升。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临床上骨髓穿刺液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病原生物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等。
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骨髓穿刺适应证1.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3.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作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工具准备1.骨髓穿刺包穿刺针、纱布2.洞巾3.手套4.无菌注射器2个10ml或20ml5ml5.治疗盘碘酒、酒精或碘氟、棉棒、胶布、局麻药6.培养基需要时操作方法1.穿刺部位选择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作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5.2岁以下婴幼儿选择胫骨粗隆前下方。
2.体位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
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做“品”字形多点麻醉。
等待2min左右使骨膜得到充分的浸润和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cm以左手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骨髓穿刺Bone Marrow Puncture目的:1.诊断作用:通过检查骨髓细胞增生程度、细胞组成及其形态学变化、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造血干细胞培养、寄生虫和细菌学检查等以协助临床诊断。
2.治疗作用: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还可为骨髓移植提供骨髓。
适应证:1.各类血液病的诊断和全身肿瘤性疾病是否有骨髓侵犯或转移。
2.原因不明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及某些发热原因未明者。
3.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需要骨髓细菌培养或涂片寻找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的骨髓培养及骨髓涂片寻找疟原虫和利朵小体。
4.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如高雪( Gaucher)病,只有骨髓找到Gaucher 氏细胞,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5.观察血液病及其他骨髓侵犯疾病的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
6.为骨髓移植提供足量的骨髓。
注意:骨髓移植抽取骨髓应在手术室麻醉下进行,不同于一般的骨髓穿刺。
禁忌证:1.血友病及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当骨髓检查并非唯一确诊手段时,则不宜进行此种检查,以免引起局部严重迟发性出血。
2.骨髓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注意:凝血功能障碍者穿刺当时可能出血不重,但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
操作前准备:1.患者准备1)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在骨髓穿刺前应作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查,以决定是否适作此种检查。
2)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骨髓穿刺的目的、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或应注意的问题。
3)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疼痛等不适及时报告,穿刺后3 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并保持清洁等)。
4)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很重要。
2.材料准备1)治疗车:车上载有以下物品:a)骨髓穿刺包:内含:骨髓穿刺针1个,无菌盘1个,镊子1把,孔巾1个,纱布2块,棉球若干。
b)消毒用品:0.5%碘伏。
c)麻药:2%利多卡因2ml。
2)其他:一次性注射器2 个(2ml或5ml 1个,10ml 或20ml1个),无菌手套2副,干净玻片6—8 张和1张好的推片。
抗凝管数个(其中1 个为EDTA 抗凝,用于融合基因检测,其余均为肝素抗凝)。
注意:注射器和骨穿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注射器和骨穿针头应衔接严密。
注意:玻片应该用去污剂清洗并冲洗擦干,避免用乙醇清洗。
3.操作者准备1)掌握骨髓穿刺操作相关知识,了解患者病情、穿刺目的。
2)操作者摆放好患者体位,选择好穿刺点并标记。
3)操作者洗手,戴好帽子、口罩。
4)操作者(也可专有制片助手)应会根据骨髓穿刺目的制作合格而规范的骨髓片。
操作步骤:1.体位骨髓穿刺的体位因穿刺点的选择部位不同而异:1)俯卧位或侧卧位:适于选择髂后上棘穿刺点.2)仰卧位:适于选择髂前上棘和胸骨穿刺点。
3)坐位或侧卧位:适于选择腰椎棘突穿刺点。
2.穿刺点的选择1)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腰5和骶1水平旁开约3cm 处一圆钝的突起处,此处穿刺容易成功,而且安全,患者也看不到,减少了恐惧感,是最常用的穿刺点,特别是为骨髓移植提供大量骨髓时,常首先将此部位作为穿刺点。
注意:穿刺点推荐首选髂后上棘穿刺点,容易成功、安全。
2)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 较平的骨面,此处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但骨髓成分次于髂后上棘,也不如髂后上棘容易成功。
3)胸骨穿刺点:位于第二肋间隙胸骨体的中线部位,此处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或仍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做胸骨穿刺。
4)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此处骨髓成分好,但穿刺难度较大,不常用。
5)穿刺点避开局部皮肤感染灶,确定后要标记穿刺点。
3.消毒铺巾1)准备:操作者戴好无菌手套,在两个消毒小杯内分别放人数个棉球,助手协助,分别倒入少量.5%碘伏溶液。
2)消毒:以定位穿刺点为中心,用0.5%碘伏同样消毒两遍。
再戴上无菌手套。
3)铺巾:无菌孔巾中心对准穿刺点,当采取坐位或侧卧位时应以胶布固定无菌孔巾于患者衣服上。
4.麻醉1)准备:2ml 注射器或5ml 注射器吸入2%利多卡因。
2)在穿刺点局部皮下注射形成1 个皮丘,将注射器垂直于皮肤表面,缓缓刺入。
3)间断负压回抽,如无鲜血吸出,则注射麻药,逐层浸润麻醉各层组织,直至骨膜。
要求以定位穿刺点为中心,对骨膜进行多点麻醉,以达到麻醉一个面,而非一个点,这样可防止因穿刺点与麻醉点不完全相符而引起的疼痛。
5.穿刺注意:骨髓穿刺疼痛主要是由骨膜引起,因此麻醉好骨膜最重要。
1)准备:固定穿刺针长度,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和棘突穿刺时一般固定在距针尖约lcm 处,髂后和髂前上棘穿刺时一般固定在距针尖约1.5cm 处。
2)穿刺:髂后和髂前上棘穿刺时,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穿针与骨面呈垂直方向刺人,当穿刺针针尖接触骨面时,则沿骨穿针的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穿刺针,以缓慢钻刺骨质并向前推进,当突然感到穿刺阻力消失,即有突破感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内。
穿刺深度自针尖达骨膜后进入lcm 左右即可。
a)胸骨穿刺时,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穿针,将针头斜面朝向髓腔,针尖指向患者头部与骨面成300—400 角,缓慢左右旋转骨穿针刺入深度0.5—1cm,骨穿针固定在骨内即可,一般无突然感到穿刺阻力消失的突破感。
b)腰椎棘突穿刺时,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穿针与骨面呈垂直方向刺入,缓慢左右旋转骨穿针刺入0.5—lcm,骨穿针固定在骨内即可,一般也无突然感到穿刺阻力消失的突破感。
3)抽吸:拔出穿刺针针芯,放于无菌盘内,接上干燥的lOml 或20ml 注射器,当用负压回抽见到注射器内有骨髓液时,标志穿刺已成功。
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穿刺的深度或方向不合适,或穿刺针的针尖堵在骨质上,或可能是穿刺针针腔被皮肤和皮下组织块堵塞,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重新接上注射器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
若仍抽不出骨髓成分或仅吸出少许稀薄血液,则称为干抽(dry tap),这可能是由于操作者技术欠佳,或由于骨髓纤维化,或由于骨髓成分太多、太黏稠如急性白血病等。
若属于操作者技术欠佳,应改换技术操作熟练者,或更换其他部位再穿。
若属于后面原因,则应进行骨髓活检。
注意:抽取骨髓液时的负压回抽力量宜从小逐渐增加,以抽出骨髓液为适宜。
切忌用力过大致骨髓液抽取过多,导致骨髓液稀释。
6.抽取骨髓液1)当用负压回抽见到注射器内有骨髓液时,若为了骨髓涂片进行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则应该用适当的力量迅速抽取骨髓液约0.1—0.2ml,即注射器针栓部分见到骨髓液即可。
2)如果需要做骨髓液的其他检查时,应在留取骨髓液涂片标本后,再抽取需要量的骨髓液用于骨髓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查及骨髓液细菌培养等。
7.制片取下注射器,插入针芯,迅速将留取在注射器内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由操作者或助手用推片粘取少许骨髓液快速涂片6-8 张(具体制片数量视需要而定)。
注意:滴于载玻片上的骨髓液极易凝固,因此一定要快速制片。
8.拔针1)抽取骨髓液结束,拔除插入针芯的穿刺针。
2)局部消毒,无菌纱布盖住针孔,按压1-3 分钟(具体时间视出血情况而定),用胶布固定。
3)嘱患者3 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并保持清洁。
9.标本处理1)骨髓涂片连同申请单送骨髓检查室。
2)其他骨髓液根据临床需要,进行相应检查。
如:骨髓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查及骨羹液细菌培养等。
并发症及处理1.穿透胸骨内侧骨板,伤及心脏和大血管:很罕见,但非常危险。
这是胸骨穿刺时,用力过猛或穿刺过深发生的意外。
因此胸骨穿刺时固定穿刺针长度很重要,一定要固定在距针尖约lcm 处,缓慢左右旋转骨穿针刺入,且开始用力一定要轻,特别是对老年人骨质疏松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初次操作者最好先不从胸骨穿刺开始。
2.穿刺针被折断在骨内:很罕见,常由于骨穿针针头进入骨质后,操作者摆动过大;或在穿刺过程中,由于骨质坚硬,难以达到骨髓腔时,强行进针所致。
为了防止穿刺针被折断,应于骨穿针针头进入骨质后,不要摆动过大;穿刺过程中,如果感到骨质坚硬,难以达到骨髓腔时,不可强行进针。
若穿刺针被折断在骨内,可请外科处理。
3.局部皮肤出血和红肿感染,对症处理即可。
※相关知识1.穿刺点局部解剖特点:1)髂后上棘穿刺部位骨髓腔大,骨髓量多,穿刺容易成功,特别是为骨髓移植提供大量骨髓时,常首先将此部位作为穿刺点。
2)髂前上棘穿刺部位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但骨髓成分次于髂后上棘。
3)胸骨穿刺部位骨髓液含量丰富,但胸骨较薄(胸骨外板厚仅1.33mm,髓腔7.5mm),其后方为大血管和心脏,穿通胸骨会发生意外。
2.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1)按照骨髓穿刺技术常规操作,顺利完成穿刺;2)抽取骨髓液时患者有短暂锐痛;3)骨髓液中可见淡黄色骨髓小粒;4)骨髓涂片中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大于血片中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例;5)骨髓涂片中可见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网状细胞等骨髓特有的细胞均提示为骨髓穿刺成功的骨髓片。
3.制片技术1)当骨髓液抽取过多可能有血液稀释时,为尽量减少稀释,制片时可采取如下两措施之一:①将骨髓液迅速滴于倾斜载玻片的上方,任其稀释的血液下流,用上方留下的骨髓液制片;②将骨髓液迅速滴于水平放置的载玻片上,迅速用注射器回吸过多稀释的血液,再用剩余的骨髓液制片。
2)合格而规范的骨髓片要求达到:有头、体、尾三部分,涂片厚薄应适宜,即估计骨髓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时,涂片要薄,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时,涂片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