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5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 . (1)《共产党宣言》 ....................................................................................................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论我国革命》 .................................................................................................... . (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经典著作读书笔记篇1马克思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分三个部分:序言、《共产党宣言》正文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开篇之作,也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最高成果,更被视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思想光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分三个部分:序言、《共产党宣言》正文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推动作用。
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中国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在工人运动剧烈发展的时期,曾多次被秘密地、公开地印成单行本,以鼓舞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时刻。
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通向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想变为现实。
一百五十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马克思经典著作读书笔记篇2马克思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马克思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思想的代表作,它们包括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人类解放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通过阅读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了解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1、从现实的历史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变成人类整个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同时又渗透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它不断地变成历史,不断地创造历史。
(1)、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只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且同时又是实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就马克思主义本性而言,要求指向当代现实生活,它根植于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吸取勃勃生机和力量,在社会生活广阔舞台上实现和扩展自己。
(3)、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向当代生活,还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远景。
3、在确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历史发展的理性和当代主流的同时,应该看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曲折。
(2)、完全彻底地批判虚无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合理性。
(3)、毫无保留地批判教条。
【反马克思主义两种类型:拼盘论、矛盾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1、宏观上看: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帝国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垄断】2、微观上看:(1)、新世界理论准备时期(1841—1844)(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1845—1848)(3)、欧洲风暴时期(1848—187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成为其主导思想体系,在此时期马克思发表《资本论》。
(4)、进一步总、论证、阐发时期(1871—1895)(5)、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1894—1917)(6)、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1917至现在)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意义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有利于确立正确是思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读书笔记:卡尔.马克思传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成为第一。
为什么马克思对社会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而重大,我在读了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后,才真正地理解了世人对他响应,追随的原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有着纯粹的犹太人血统,而受洗成为新教徒,却生活在天主教社区。
这种法定的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环境,使马克思一生中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
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他的妻子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从马克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为突出的就是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自从他中学确立了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后,不论是反动政府的迫害,还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都不能打断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付出。
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他对待著作的态度就像科学一样的严格,如果他没有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
在他的身上,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
马克思原著读书笔记【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 . (1)《共产党宣言》 ....................................................................................................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8)《论我国革命》 .................................................................................................... . (10)《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1846年8月)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写作意图和背景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本书主要贡献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
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
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泛神论:泛神论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得不带有神学的色彩,但是它所讲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自然界本身。
3.绝对命令是康德提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服从和执行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条件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受任何感情、欲望的限制,也不考虑是否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和行为的实际效果。
这种脱离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4、“庙里的神”:黑格尔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高尚的东西,应当过一种高尚的生活,这种高尚的东西就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理性,这样的理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理性,而是一种普遍理性,这种普遍理性需要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哲学。
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之光,也就是人类的精神天堂和文化之光,所以称之为精神和文化的灵光。
5、“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
黑格尔认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6、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它压抑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它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则成了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不再具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八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
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
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
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
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
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
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马列经典书籍读后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这两大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它是一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富有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著作,它鼓舞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它是一部系统阐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
《资本论》是一部系统的、科学的著作,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它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
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
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
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活着的马克思》最后以”伟大的人格”为题,从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精神、无谓的斗争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革命友谊,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通过品读马克思的故事,确实如作者们所说的,能使我们对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谓奋斗终生等人生哲理会有新的感悟。
马克思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就在于:”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
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活着的马克思》的作者,年长者83岁、年轻者63岁,平均年龄73岁,他们讲述马克思的故事,更多地融入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也更多地包含了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实情感。
读毕《活着的马克思》,我相信读者们都会有同感,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懂者才能述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赵老师斧正。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
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