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观的困惑与生态困境的历史演绎
- 格式:pdf
- 大小:416.78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和历史中的人性救赎文/袁恒雷2019年4月,阿来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阿来时隔十余年后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也是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后,作者在深入自然和历史中书写的人性救赎。
如果说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体现的是一个古老世界所面临的巨大社会历史学变异,那么到《云中记》,巨大的自然灾变对世界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干预。
地震文学《云中记》对人性的考察与书写达到了足够的高度,无论是社会意义的更迭还是自然意义的蜕变,《云中记》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层次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的时候,阿来正在成都家中写作新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当时,书架上的书纷纷掉落,一个南方文学奖奖杯也砸了下来。
他看见对面房子的晃动幅度足有半米,墙缝里腾起了灰尘,之后的三个小时通讯全部中断……虽然成都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但强烈的震感仍然让他感同《云中记》身受。
阿来首先想到了救灾,甚至报名参加志愿者,并且,他很快联系麦家和杨红樱等一批作家组织捐款,麦家和杨红樱各拿出十万元,阿来有一家老小需要供养,他拿出了五万元。
虽然他自己说不多,但他确实为此努力了。
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一名作家产生书写的冲动是本能的反应,但他又是清醒的,他一度害怕自己有灾民的心态在里面,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审视。
当时,阿来已经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带领作家们书写这个题材本就是他的工作任务,但他却在多种场合建议别人不要轻易去写,如此重大的灾难题材岂是很快就能出炉的?这甚至还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对此,阿来解释道:“我从未反对过抓这个题材,我只是反对轻而易举去面对这样严肃和沉重的题材。
”[1]作为一个四川作家,阿来在汶川地震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直“不敢”落笔写地震,他自言怕自己把灾难和人性写得轻了,薄了,于是,他宁可独自等待。
同时,他从未停止对灾区的关注,多年来,他不断地去震区考察灾后重建工作,甚至他的这种考察又不仅仅限于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他都没有缺席。
知识文库 第12期48 《我不是药神》中的群像生态与人性救赎廖曼郁 彭晓玲《我不是药神》是由2015年的真实事件“陆勇案”改编,并进行适当艺术化创造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片,“宁浩+徐峥”这一王牌搭档与新人导演的组合,将电影镜头转向社会上的“白血病人与药贩子”问题,通过多维度的叙事模式探究道德抉择,而程勇的贩药牟利和白血病患者及其家人的爱与痛,也折射出人情与法理的纠结。
2018年7月5日,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全国公映,而在公映前一周的全国点映中,两天内,点映票房便突破5000万,票务平台的评分更是高达9.7,并列华语影史第一,各大专业点映网站对于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评分更是居高不下,7月4日豆瓣的起评分就已经到9分,故对此片“国产良心爆款”的褒奖实不为过。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电影似乎在“泛娱乐化”的环境中迷失了方向,尽管在各种传统类型中都有所发展和突破,却始终没能在某一类型上形成巨大的势力来引导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的良性进步发展。
尤其是随着韩国电影《素媛》、《熔炉》及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等揭露社会现实的影片出现,观众对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当下猫眼给出9.6高分的2018暑期爆款影片《我不是药神》则称得上是时下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扛鼎之作”,从“山争哥哥”的流量超话,到影片原型“陆勇案”的再度热议,这都是“全网参与”时代对这部因“药”而展开的小人物成长故事影片的最好回应,电影通过冷峻的现实和克制的表达完成了黑色幽默的表达,像那句“命就是钱,掌握了别人的命,你就有赚不完的钱”,实际上也就是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映射,这种黑色幽默却让人更觉内心泛苦。
可以说,《我不是药神》完成了一次国产现实主义影片的强力回归,它基于中国现实,反映了中国的问题和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中国荧屏上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讲述了一个少见的、能引人思考的故事,剧中人物的成长,正如《生如夏花》的宣传曲般,释放着人性美好的力量。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话题。
人类历史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化了很多个阶段,从狩猎采集初期到现代科技时代,现代社会的人性问题已经愈发的复杂和深刻。
伴随着变化的是人性问题的不断扩大,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从一个人到整个社会,人性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上。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人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无论是政治上的意见分歧,还是生活中的利益冲突,都让人们越来越难以理解、容忍和沟通。
这种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
其次,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还表现在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放弃了原本应该具备的一些品质。
而这些品质,如诚实、宽容、友善、公正等,则是维系社会和谐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变得自私和虚伪,他们就变成了容易自己主观臆断的人了,容易让人们产生误解和误会。
而这种误解和误会,也往往是导致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
再次,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还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人的形成离不开环境和自然的配合,而人类依赖自然的同时,人类的发展也不断地损害自然。
物种灭绝、生态破坏、污染等问题已然成为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
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靠着自己的努力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否则,只会让人类自身面临更严峻、更复杂的问题。
最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还表现在人与科技的关系上。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同时科技也在很多方面对人类造成了负面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节奏、迅速和独立,但也带来了虚拟化、疏离甚至迷失的困境。
尤其是一些信息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人类的智商和再创造力。
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地应对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和不适。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与意义探究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人性思考与探索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道德与伦理的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这些作品深入剖析了人类的欲望、情感、道德观念和自由意志,以此揭示人性的深层探索和主题意义。
第一部分:欲望与追求人性的欲望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描绘人物的欲望和追求,作家们反思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追求权力的本性。
例如,《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表达着对纯真和真实的追求,他反叛社会的虚伪和物质化。
这种对于纯真本性的追求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它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真实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二部分:情感与人际关系情感和人际关系是文学作品中探讨人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探索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纠结性。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性中的自尊、傲慢与理解。
这种情感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中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反思。
第三部分:道德与伦理道德和伦理问题是文学作品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的选择和行为,探讨人性中的善恶、道德观念和良心的问题。
例如,《罪与罚》中的罗迪翁·罗曼诺维奇表达了对犯罪和赎罪的思考,揭示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道德困境。
这种道德与伦理的讨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中的善恶、自由意志和责任感的思考。
第四部分:自由意志与命运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深度探讨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在决策和选择中的纠结和挣扎,思考人性中的自由意志受命运限制的问题。
例如,《仲夏夜之梦》中,人物们在爱情和命运之间做出选择,体现了人性中的选择和命运的对抗。
这种对于自由意志和命运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中自主性和不可控性的思考。
总结部分:人性思考与探索的意义对于人性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与意义的探究,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作家们对于欲望、情感、道德、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类的真正本性和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分析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回顾。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是被动与敬畏,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
到了农业文明时期,由于铁器的应用,出现了过度开垦与砍伐,以及为了争水源而频繁发生战争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的不和谐,但人与自然整体上保持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逐步的提高,在利用自然的时候试图改变自然和改造自然,虽然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但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来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人与自然整体上还是和谐相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
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对自然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不再敬畏自然而要改造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不仅在物质生产活动,而且在精神生活中也逐渐地实现了对自然界的统治,人成了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中,获得经济无限地增长和尽情地享受,而不必向自然付出什么,于是资源的消耗超过自然界的承载力污染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导致人与资源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尖锐化。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生态环境问题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哲学问题,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找到它的哲学根源也就找到了解决危机的出路。
“天人合-”和“主客二分”分别是中西学主导
地位的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对自然的决定性影响。
人性的拷问读后感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最近阅读了尼采的《人性的拷问》。
这本书对人类的本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引发了我对人性的诸多思考。
书中,尼采认为人性是多样而复杂的。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不仅包含了理性和智慧,还包括了动物本能和欲望的驱使。
通过对历史和哲学的考察,尼采指出了许多人类错综复杂的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在阅读中,我特别被尼采对善恶的思考所吸引。
他认为,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并非大自然的本质规律。
善恶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观念,它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改变。
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善恶的定义。
尼采还对人类群体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人们常常受到身边他人的影响,塑造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往往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个人自由和思想独立性的丧失。
通过对集体行为的思考,我开始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个人的自主性。
此外,在阅读《人性的拷问》的过程中,我还对尼采对真理的思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尼采认为,真理是建立在力量和权力之上的,它是隐藏着的,而不是普世可见的。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怀疑周围事物的表象,并试图去发现背后真相的本质。
正因为尼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拷问,我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了更多的反思。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探索自己对善恶的定义,并思考如何在集体行为中保持个体自主性。
同时,我也更加谨慎地对待周围的事物,试图探索真相的存在。
通过阅读《人性的拷问》,我对人类的本性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尼采对人性各个方面的拷问引发了我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并促使我更加谨慎地面对世界。
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知识的启示,也给予了我对人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和面对人性的复杂性,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这本书以其深入的思考和严谨的分析深深地吸引了我,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这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会仅仅在当下,而是会伴随着我一生,助我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拷问。
精神生态与人性弱点近年来许多作家热衷于写“动物小说”,文坛上甚至出现了“动物小说”热潮。
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长篇“动物小说”。
至于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那就更多了。
不过现在人们一般不把它们叫做“动物小说”,而是换了一个新的说法,叫“生态小说”。
好在这并非换汤不换药,因为和“动物小说”相比,“生态小说”中确实出现了某些新的精神质素。
不管董立勃是否愿意,他的这篇小说难免也会被人归入“生态小说”的范畴。
因为,生态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所谓“反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上的生灵万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千百年来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中心与边缘或主与奴的权力关系。
因此,生态小说的核心精神旨趣其实还不是重建所谓的自然生态,那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范域,而是重建一种和谐的精神神态。
显然,近年来的许多生态小说还更多停留在关注自然生态的物质层面上,而相对忽视了对于精神生态的观照和挖掘。
即使是关注到了精神生态,也往往偏重于对文化生态的考察,诸如《怀念狼》、《狼图腾》、《藏獒》之类的生态小说,作家们集中思考的还是原始的野性文化对日渐退化的现代文明乃至人种的文化拯救问题。
但仅从文化层面来关注精神生态还不够,生态小说还应该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关注精神生态。
把生态小说写成了文化小说或文化寓言,这是目前生态文学创作中需要规避的倾向。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生态小说关注生命本体的精神状况和心灵处境,在动物与人的生命关联中洞察、反思和拷问人性的弱点。
毫无疑问,董立勃的《一只叫虎子的猫》正是这样的生态小说。
董立勃的文风以素朴见长,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比起狼和藏獒那样凶猛而稀见的动物来,董立勃写的是一只居家中常见的猫,这就有了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小说写了一个少年与一只猫的故事,这其实是典型的“少年文艺”,甚至是“儿童文学”。
但切莫以此低估了这篇小说的深广涵义,要注意到作者在萧散简淡的叙述中倾注了自己的幽情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