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慢支经验举隅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国医大师裘沛然治慢性支气管炎病案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症状不重,病情进展缓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常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更甚。
中医有什么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且看国医大师裘沛然有何良方。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黏液腺增生、黏液分泌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连续2年以上,每年持续3 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
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后期症状加重并常年存在。
病程迁延反复,常可并发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是老年人的一个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老人的发病率是较年轻者的1.2~2.3 倍。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的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急性发作期,大多因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复发作;或因久咳不已、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肺脾肾气虚,水津不布,痰饮内停,阻遏于肺,引起长期咳喘,或因吸咽、饮酒等因素伤及于肺,进而形成本病。
病变经久不愈,则肺脾损及于肾,故病情严重者常伴有气喘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慢性支气管炎在病机上主要反映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失衡,同时又因痰、火、瘀等因素的参与而愈加复杂。
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在正常情况下,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为气机出入升降的通道。
风寒热燥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气被束,失其肃降而发病;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灼津生痰,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病久不愈,肺气愈伤,正气无力御邪,则外邪又易复犯,以致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为痰,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的通畅而见咳喘,咯痰等症。
肾主纳气,肾阳亏虚,气失摄纳,命门火衰,津液输化失司,肺气升降受阻,气化功能失常,水气不能宣化,为痰为饮,阻塞气道;肾阴亏损,虚火内炽,灼伤肺津,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咯痰。
老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举发表时间:2015-01-12T16:45:36.54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石新勇陈菊英[导读] 为以后消除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喘症状,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年坚持服用二个疗程以上,可以达到了增强患者体质,最终从根本上达到临床治愈慢性支气管炎的目的。
石新勇陈菊英(甘肃省高台县中医医院甘肃高台734300)【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喘咳安;治疗经验名老中医石耀祖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聪慧悟敏,医术精湛,牵方用药,精辟严谨,独具匠心。
悬壶济世六十余载,始终强调脉证相符,脉诊功夫在当地他人莫及,同行及患者暗暗称赞,有口皆碑。
对慢性病的治疗能够得其要领,处之泰然,深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经常语重心长的勉励后人,“要会治病,先会做人,理通、法通、药通,临证方能得心应手”。
廖廖数语,寓意深远,学识功底,彰然自见。
笔者随医多年,深为叹服,现仅从自拟“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经验举隅于人,以飨同道。
一、三焦失和、气机紊乱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慢性支气管炎在治疗时为了有所侧重,根据病变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
慢性支气管炎由于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失和,气机紊乱,痰、咳、喘贯穿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各个时期,只不过各期表现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但其病理性质却有明显的不同,急性发作期以实为主、慢性迁延期虚实夹杂、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
如果处置不当,最终可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二、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解期是“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锲入点:中医临床证治丛书,《呼吸科专病》曾明确提出 (1)重视缓解期治疗可防止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以达到减少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生。
所以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选择在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特别是临床缓解期正确调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它是治愈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秘方慢性支气管炎——燥湿化痰汤(张忠国方)(组成)陈皮15g,半夏15g,苍术10g,款冬花15g,紫菀15g,白前15g,紫苏子15g,炙百部15g,穿山龙15g,茯苓15g,黄芩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属于痰湿型,以咳嗽痰多,咳痰白黏,晨起或食后尤甚,伴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滑等为主症者。
(方解)方中用陈皮、半夏、苍术燥湿化痰,和中降逆为君。
款冬花、紫菀、白前、紫苏子、炙百部、穿山龙止咳祛痰以平喘,共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助陈皮以化痰;黄芩苦燥寒凉清肺,以防温燥太过,痰湿化热之弊,合为佐药。
甘草和中调药,祛痰为使药。
总观全方,用陈、夏、苍燥湿化痰似嫌不足,遂增加祛痰止咳之药物。
张老认为湿痰的形成,缘于肺失清肃,脾失健运。
但每因痰湿壅遏肺气,会再度导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水津输布,湿困脾阳,聚湿为痰,从而加重痰湿的病证,故伍以相应的祛痰止咳药尤为重要。
(方源)张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验方概要.黑龙江中医药,1999(1):2慢性支气管炎——清热化痰汤(张忠国方)(组成)黄芩15g,知母15g,鱼腥草15g(后下),桔梗15g,紫菀15g,枇杷叶15g,浙贝母15g,杏仁10g,穿山龙15g,地龙15g,太子参15g,甘草15g。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属于痰热型,以咳嗽痰黄,量多而稠,咳吐不爽,气息粗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者。
或兼见胸胁胀满,面赤身热,口干欲冷饮等症。
(方解)方中黄芩、知母、鱼腥草清泻肺热为君。
桔梗、紫菀、枇杷叶、贝母、杏仁、穿山龙、地龙祛痰止咳平喘为臣。
另伍太子参、甘草补脾益肺,调和药性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方源)张莉,姜颖.张忠国治疗慢支系列验方概要.黑龙江中医药,1999(1):2慢性支气管炎——温化寒痰汤(张忠国方)(组成)干姜12g,细辛5g,补骨脂15g,肉桂5g,陈皮15g,半夏15g,款冬花15g,紫菀15g,炙百部15g,五味子10g,甘草15g。
80龄老中医一辈子的精粹:慢性,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精华秘验方#了不起的中国医师#中草药治疗杂病(慢性,疑难,杂症)1 . 岗梅清咽汤治慢性咽炎方名:岗梅清咽汤组成:岗梅根、土牛膝各30克,天花粉、北沙参、瓜萎皮各15克,麦冬、龙脷叶、风粟壳、东风橘各10克,甘草5克。
功效:清肺养阴,解毒化痰。
主治:慢性咽炎,咽喉干痛,滤泡增殖,干咳无痰或兼扁桃体肿大之症。
方解:慢性咽喉炎,属肺燥津伤,本方以岗梅根、土牛膝清热解毒为主药,以沙参、麦冬、天花粉、瓜萎皮润肺生津,风粟壳、东风橘、龙脷叶化痰止咳,甘草和中。
共有养阴清肺、化痰解毒之功。
2 . 杜鹃功劳汤治慢性气管炎方名:杜鹃功劳汤组成:紫花杜鹃、十大功劳、鹅管石各30克,浮海石、茯苓各15克,苏子、半夏、陈皮、杏仁、白芥子各10克。
功效:祛痰止咳,降气平喘,健脾化湿。
主治:久咳,慢性气管炎。
方解:方中以紫花杜鹃为主药,能止咳祛痰平喘,大量临床报告显示,本品治老年慢性气管炎有良效,配十大功劳之养阴清肺,祛痰止咳,陈皮、半夏、茯苓化痪去湿,鹅管石、浮海石、杏仁化痪定喘,白芥子温化顽痰,苏子降气平喘。
诸药配合,有健脾益肺化痰平喘之功。
3 . 仙珠止血汤治支气管扩张出血方名:仙珠止血汤组成:仙鹤草、白茅根各30克,紫珠草、浮海石各15 克,南杏仁、白芨、天冬各10克,青黛、诃子、甘草各5克。
功效:清肺化痰,平肝凉血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
肺阴素虚,又感风热肾水不足,肝火偏旺,木火刑金,肺失肃降,迫血妄行之症。
方解:方中以仙鹤草、紫珠草、白茅根清肺经燥热凉血止血,以青黛清肝解毒,天冬清肺养阴,南杏仁、浮海石清肺化痰,诃子、白芨敛肺止血,再以甘草缓急和中,使肝火得平,肺热得清,而咳平血止。
4 . 猪笼降压汤治高血压方名:猪笼降压汤组成:猪笼草、吊子风、决明子、桑寄生各30克,菊花、地黄、天麻、地龙、山楂各15克,牛膝10克。
功效:清肝泄热,熄风镇痉,滋养肝肾。
名老中医俞慎初治支气管炎经验俞慎初,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擅治内妇儿科,长于肝胆疾病的治疗,从医执教60多年,造诣甚深。
俞老以清代名医程钟龄枟医学感悟枠中的止咳散为基础,对原方进行了化裁,重新配伍成“加减止咳散”,本方是俞老治疗咳嗽的经验方。
加减止咳散组成:荆芥、百部、杏仁、浙贝母各10克,款冬花、陈皮各6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止咳,理气化痰。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各种类型的咳嗽。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俞老认为,荆芥能疏风散邪,不仅表证用之,无表证咳嗽少量用之,有助于疏散肺经风邪,以达宣肺目的;百部有润肺止咳之功,是治新久咳嗽的良药。
俞老又重视治咳方中理气药的应用,认为咳嗽发病,主要因肺气不利引起,故用陈皮以化痰湿、理肺气。
加入止咳降气的杏仁和清肺化痰的浙贝母,又用长于止咳作用的款冬花易原方的紫菀。
由于诸药配伍得当,故加减止咳散的止咳化痰作用优于原方,临床疗效也较原方为著。
加减:可用此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广泛用于多种类型咳嗽的治疗。
如风热咳嗽,与桑菊饮或银翘散合用;风寒咳加防风、紫苏叶;痰浊咳嗽,与二陈汤合方;痰多气逆咳嗽,于三子养亲汤合用;肺热咳嗽加桑白皮、黄芩、枇杷叶。
本方是治疗外感咳嗽得通用方,只要能根据辨证灵活加减,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在临床中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病案举例:王某,男,35岁。
半月前感冒。
经西医治疗后表证已除,但咳嗽频作,咳风不扬,痰多粘稠,口干喜饮,脉弦滑,舌质稍红苔白。
证属风邪犯肺、肺失清肃,且内蕴痰浊略有化热。
治宜疏风宣肺化咳,兼清化痰热,予加减止咳散加味:荆芥、百部、杏仁、蜜款冬、蜜兜铃各6克,陈皮5克,枇杷叶、茯苓、浙贝母、苏子各10克,炙甘草3克。
服四剂后,咳嗽明显减轻,但痰仍粘稠。
前方加桔梗6克,又服四剂后咳嗽治愈。
作者:朱东。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经验叶天士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先后师从王子接、徐时进、马元仪、周扬俊、祁正明、张路玉、柯韵伯、魏荔彤等17位医家,学识广博,治病多奇中,对中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末袁焯评价“天士享盛名于雍乾间,学问渊博,心思灵敏,有汉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我们对《临证指南医案》有关慢性咳嗽(久咳、久嗽)的医案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以期对现代慢性咳嗽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
1.从上焦肺脏论治慢性咳嗽清化湿热法—千金苇茎汤湿热闭肺引起的久咳,在我国南方地区较常见,但自古以来湿热所致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法一直未引起重视,《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湿热久咳案1例,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
湿热久咳表现为“久嗽”、“声嘶而浊”,“脉右弦大而缓”,“形瘦目黄”,叶氏予千金苇茎汤去冬瓜仁、桃仁,加马勃、浙茯苓、川斛、通草治疗。
对于湿热久咳,叶氏云:“此乃水谷气蕴之湿,再加时序之湿热,壅阻气分,咳不能已,久成老年痰火之咳嗽也。
”其治疗首当祛其湿,叶氏说“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徒清热不应”,“湿不去则热不除也”,叶氏强调给邪以出路,使湿热之邪由里外达或由二便而出。
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后所评论的“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作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热下行之理也”。
案中薏苡仁、通草、茯苓、芦根等通利小便而“渗湿于热下”,专为祛除湿邪而设;马勃清热利咽,开上焦之湿热闭塞;诸药相合,水湿既化,“湿去则热孤”,咳嗽自平。
清肺透邪法——麻杏石甘汤常有外感时邪,伏于体内,令咳嗽久久不愈者,属伏邪致病。
叶氏在论伏气时说:“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对于“外蕴为寒,内伏为热,肺卫同病”之伏邪久咳,叶氏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解表邪而清里热。
《临证指南医案》中有2案:一为“伏邪久咳,胃虚呕食,即《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者”,予麻杏石甘汤加半夏、薏苡仁治疗。
老中医用真武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老中医治病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以下是摘自吴氏老中医肝癌频道的博客里一篇老中医用真武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报道:病人安某,女,54岁,1966年因受风寒,咳嗽迁延12年。
每年入秋则发,冬季加剧,甚则不能平卧。
发作时服药虽可暂时缓解,但经常反复,日益加重,1978年8月来诊,老中医诊视:每日阵发性剧咳,痰清稀,量多,头晕心累,气短,昼夜不能平卧。
畏寒恶风,面足浮肿,脸色萎黄。
舌质淡暗有瘀斑,舌体胖嫩边缘多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
此为少阴阳虚水泛,寒痰阻肺咳嗽。
法宜温阳化气行水,老中医以真武汤加减主之:制附片(久煎)60g,茯苓24g,生姜30g,白术20g,桂枝10g。
6剂。
二诊:病人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减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能平卧。
面已不觉肿,舌质稍转红润,厚腻苔减。
老中医遂以干姜易生姜,加强温中补脾之效,上方续服6剂,诸证显著减轻。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善后,诸证基本痊愈,入冬以来,再未重犯。
吴氏老中医按:本例每年秋冬外感,咳必复发,神疲身倦,恶寒肢冷,气短倚息难卧,面色晦滞,舌质暗淡无华,皆肾阳衰微、水饮内停之明证。
水寒之气上泛,则头眩、心累;水气停于胸肺,则咳嗽不已,痰涎清稀量多,故气短难卧;水气溢于肌表,故面足浮肿沉重。
舌质胖嫩,兼有齿印与瘀斑,舌苔白而厚腻,皆为水泛寒凝之象。
投以真武汤,壮元阳以消阴翳,逐寒痰以清水源,以芍药易桂枝者,加速温经散寒,化气行水之功。
不攻肺而肺之病自愈,不止咳而咳嗽自平,故多年的支气管炎得康复。
《名老中医医案选》编者: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名老中医治病自有疗效。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张仲景名方来调理…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以“温补肺阳、兼顾脾腎”为原则。
《医理真传》提出“阳虚之治,总宜温补”。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咳嗽》中云:“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咳嗽,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
”清代唐容川提出:“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
”清代郑钦安在《医法圆通·肺病咳嗽》中指出:“审是从内之心肺阳衰者,扶其阳而咳嗽自止,如姜桂茯半汤、温肺饮之类是也。
审是脾胃阳衰者,舒其脾胃而咳嗽自止,如半夏生姜汤、香砂六君汤、甘草干姜汤之类是也。
审是肝腎阳衰,水邪泛上者,温其腎而咳嗽自已,如真武汤、滋腎丸、潜阳丹加吴萸之类是也。
”郑钦安最擅温阳,见解独到、深刻,对后世医家不无启迪。
临床常用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肺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等加减辨治。
常用药物分别有附子、肉桂、干姜、细辛之类振奋阳气,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补脾益气,配半夏、茯苓之辈燥湿渗水,治其液结之痰,仙灵脾、补骨脂之类温腎扶阳。
小青龙汤为仲景所创温阳化饮之名方。
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云:“肺主行水,寒伤肺阳,水不得行,则停胃而为饮,上逆气咳,仲景用细辛以行水,用干姜以散寒,用麻桂以驱寒外出,小青龙汤是也。
”又云:“但温肺而不兼胃治者,则用甘草干姜汤,其姜炮过,则轻而上浮,故但温肺。
后人用白芥子逐水,陈皮降气,款冬花温肺,苏子降气,皆是仿仲景小青龙汤以辛温去肺寒也。
”其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明确指出:“青龙汤治肺寒。
”同时代尚有许多医家认为小青龙汤为治疗阳虚咳嗽的主方。
清代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主张:“金匮腎气丸治脾肺阳虚,右尺脉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涩,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清代石寿棠《医原》云:“肺阳下归于腎,得腎之合纳,而阳气乃收藏不越,人之阳降,肺之阳气下降于腎,如天之阳气潜藏于地,是即火出地下也。
”认为肺阳根于腎阳,潜藏于腎而不浮越。
名中医治慢性支气管炎十六个秘方治慢性支气管炎秘方(16首)11.1黛麦养肺止咳汤【来源】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参10克(或党参20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细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每日1剂。
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1碗,药渣重煎1次。
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气生津,清咽止咳。
【方解】本方为黛蛤散合生脉散加味而成。
生脉散方载《内外伤辨惑论》,有生津养阴之效,对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者每可广泛应用。
黛蛤散方载《卫生宝鉴》,有清咽除热,化痰去烦之功。
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性温,能补益元气,固脱生津,李杲称其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
麦冬气味甘凉,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是治阴虚咳嗽的要药。
五味子味酸性温,可敛肺生津,治咳逆上气,《本草求真》指其为治诸种咳嗽之要药。
以上三味,一补、一清、一敛,相辅相成,功效益彰。
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能。
海蛤粉为咸寒之品,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善治热痰、老痰、顽痰。
细辛气味辛温,功在搜剔阴络之邪,祛风止喉痒,增强镇咳之效。
咳久者邪据阴络,深潜难除,投之每获捷效。
炙甘草益气化痰,调和诸药,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阴。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咽除痰、祛风止咳之功。
【主治】气阴虚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气管炎等。
症见气短神疲,面色苍白,久咳不止,甚或呛咳频频,痰难排出,纳呆多汗,舌淡或嫩红,脉细无力。
【加减】痰多而稀白,纳呆苔白者,加白术、陈皮、法半夏;咽红,扁桃体增大者,加射干、板蓝根、金银花;其中兼便结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痉支)气逆痰多者,加麻黄、桂枝、苏子、葶苈子;若见阵发痉咳,状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马兜铃;时有低热者,加青蒿、鳖甲;自汗明显者可加黄芪、防风;咽痒甚者,加僵蚕、胆南星、细辛用量酌加;血虚心悸,舌淡脉细者,酌加当归、熟地、丹参。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愈。
名中医治慢性支气管炎十六个秘方治慢性支气管炎秘方(16首)11.1黛麦养肺止咳汤【来源】黎炳南,《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参10克(或党参20克),麦冬、五味子各10克,细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每日1剂。
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1碗,药渣重煎1次。
日分2~3次服。
【功用】益气生津,清咽止咳。
【方解】本方为黛蛤散合生脉散加味而成。
生脉散方载《内外伤辨惑论》,有生津养阴之效,对热病后期气津两伤者每可广泛应用。
黛蛤散方载《卫生宝鉴》,有清咽除热,化痰去烦之功。
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性温,能补益元气,固脱生津,李杲称其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
麦冬气味甘凉,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是治阴虚咳嗽的要药。
五味子味酸性温,可敛肺生津,治咳逆上气,《本草求真》指其为治诸种咳嗽之要药。
以上三味,一补、一清、一敛,相辅相成,功效益彰。
青黛性味咸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能。
海蛤粉为咸寒之品,得之则火自降,痰结自消,善治热痰、老痰、顽痰。
细辛气味辛温,功在搜剔阴络之邪,祛风止喉痒,增强镇咳之效。
咳久者邪据阴络,深潜难除,投之每获捷效。
炙甘草益气化痰,调和诸药,尚可合五味子以酸甘化阴。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咽除痰、祛风止咳之功。
【主治】气阴虚咳嗽(外感后咳嗽),慢性咽喉炎,气管炎等。
症见气短神疲,面色苍白,久咳不止,甚或呛咳频频,痰难排出,纳呆多汗,舌淡或嫩红,脉细无力。
【加减】痰多而稀白,纳呆苔白者,加白术、陈皮、法半夏;咽红,扁桃体增大者,加射干、板蓝根、金银花;其中兼便结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痉支)气逆痰多者,加麻黄、桂枝、苏子、葶苈子;若见阵发痉咳,状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马兜铃;时有低热者,加青蒿、鳖甲;自汗明显者可加黄芪、防风;咽痒甚者,加僵蚕、胆南星、细辛用量酌加;血虚心悸,舌淡脉细者,酌加当归、熟地、丹参。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5剂见效,10~15剂可愈。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案患者:刘×,女,...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案
患者:刘×,女,39岁。
病史:咳嗽、吐痰、胸闷、气短十余年。
两年前患肺炎,病情逐渐加剧,时觉胸闷、憋气,冬季、清晨以及活动后更重,并时有心慌、心跳,曾在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轻度肺心病。
平时食欲欠佳,睡眠多梦,大便时干时稀。
检查;体形较瘦,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涩。
辩证:脾肺气虚,心肾不足。
治法:益气健脾,润肺化痰,补肾养心。
处方:炒酸枣仁柏子仁山药沙参紫菀川贝炒杏仁桔梗生菟丝子当归珍珠母石斛白术砂仁鸡内金,水煎两遍,分两次温服。
人参天竺黄琥珀研细粉,分两次冲服。
二诊:服药六付,咳嗽、憋气略减。
痰量仍多,大便稍溏。
舌苔、脉象同前。
原方去当归,桑叶、款冬花神曲炙甘草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三诊:药后诸症略减,大便近正常,睡眠好转。
仍咳嗽,痰多,色略黄。
舌苔薄黄,脉沉细。
原方加葶苈子、人枣3枚,水煎服。
煎服法同前。
半月后随访:服药十余付,痰量减少,咳嗽、憋气减轻,睡眠、
饮食、消化均近正常。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急慢性支气管秘方慢性支气管炎——佛耳草汤(陈孝伯方)【组成】连钱草(佛耳草)15~30g,鱼腥草15~30g,炙地龙12g,炙百部12g,车前草15g,川陈皮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镇咳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加减】若寒甚者,加麻黄9g、紫苏9g以解散风寒;热甚者加葎草15~30g、半边莲15~30g清热解毒;湿甚者加苍术9g、川厚朴9g燥湿健脾;阴虚者加沙参15g、麦冬15g养阴清肺。
【验案】朱某,男,50岁。
咳喘伴高血压病史15年,四季发病,长期病假,于1983年11月初诊。
咳嗽较剧,气急痰多,每日量在300ml左右,血压23/14 kPa;两肺听诊有干湿啰音中等;胸透:两侧肺纹理增深,透亮度增强。
中医诊断:咳嗽、肺胀。
西医诊断:慢性单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继发感染。
辨证属肺气素虚,痰热恋肺,肺气失宣之候。
治宜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方用佛耳草汤1个疗程(10天),咳痰喘等症明显减轻,又连续服2个疗程,病情基本控制,两肺干湿啰音消失,血压亦降至正常。
病员反映体力增强,并恢复了工作。
【方源】《名医名方录》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方(张海峰方)【组成】党参10~20g,焦白术6~12g,茯苓10~20g,炙甘草3~6g,法半夏6~12g,化橘红6~12g,炙百部10~20g,炙款冬花10~20g。
【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加减】有背部恶寒者再加细辛3~6g;喘较重者加炙麻黄5~10g,如虚人不耐麻黄,防其汗出伤阳,则改用连钱草(又名佛耳草)15~30g;痰量特多,痰诞不断者,加猪牙皂1~3g,胆南星3~10g;体虚甚者加重党参或用红参。
张老治此病,属实证者常投小青龙汤,凡虚证则用上法,或先服小青龙汤,咳喘稍平后,以上方“补土生金”,为善后之法。
【体会】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矛盾,应在脾而不在肺,因为脾气充足则能益气生肺,使肺气亦能充足,再则脾气充足则能化湿而痰不生,肺不贮痰则咳喘自平。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1生涯启蒙老师是当时在上海行医的汪莲石。
汪莲石学宗《伤寒论》服膺于舒驰远《新增伤寒集注》,临证善用经方,用药偏于辛燥,汪莲石悬壶沪上,声誉隆盛,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丁甘仁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
程门雪初入医门,以他聪慧颖悟的秉性,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心传,尤其对伤寒证治有深刻体验,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用药迅猛慓悍、大刀阔斧的风格。
当时,汪莲石年届古稀,诊务繁忙,不能悉心授业,遂将程门雪介绍给同仁丁甘仁。
丁甘仁为孟河四大名医之一,信从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说,临证用药以平淡轻巧见长。
1916年,丁甘仁在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支持下,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广益中医院。
程门雪入学就读,成为该校首届学生。
丁甘仁办学主张读书和临床相结合,要求学生融汇古今,这对程门雪有较深刻的影响。
1921年,程门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26年,聘任他为教员。
甘仁逝世后,程门雪出任该校教务长并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在教学和临床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段时间,程门雪边教书、边读书,学业日精。
同时,他在临床上,根据病人大多来自劳苦民众的特点,力主用药迅猛慓悍,以仲景方药大剂出入。
如阳明实热用白虎汤,石膏用至四两(120克);风火水肿用越婢汤,麻黄用至一两六钱(48克);少阴虚寒用四逆汤、白通汤等,附子累计总量计一市斤许(约500克),治愈了不少危重急症。
1935年起,程门雪脱离教务工作,专注临床,自设诊所开业。
这时,他已成为上海有名的中医,因而慕名求诊的大多出自富贵人家。
程门雪根据这些病人“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遣方则从丁甘仁平淡法出入,用药轻灵机巧,重视配伍和炮制。
如麻黄3至5分(0.9-1.5克)用蜜炙,桂枝1至3分(0.3-0.9克),煎水炒白芍,苍术用米泔水浸,熟地炒松,用砂仁或蛤粉捣拌等,从而形成了他临床用药的独特风格。
1954年,程门雪出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程门雪任该院首任院长。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如何治疗李某,男,52...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如何治疗
李某,男,52岁,2009年12月19日初诊。
患者反复咳嗽、咳痰,伴有喘息3年,复发并加剧5天。
患者3年前受寒后开始出现咳嗽、咳痰,经治疗后好转。
此后每因受凉或气候变化而发作。
5天前受凉后咳嗽、咳痰发作,稍气喘,在门诊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症见: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伴有活动后气喘,自觉神疲乏力,纳呆。
舌质黯淡,舌胖苔薄白,脉细。
听诊双肺可闻及少许干啰音。
X 线示:双肺纹理增粗。
予患者服用“加味玉屏风散”。
7天后,症状有明显好转,仍稍有咳嗽,再予服用5天,咳嗽消失。
分析: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范畴,多发于冬春季,以老年人居多。
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
本案患者以咳嗽为主,而咳嗽病因非常复杂,《素问·咳论》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说明其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
其病机可总归为肺气久虚,则子病及母,影响了脾胃运化功能,使脾失健运、胃失和纳。
故可用补脾土以生肺金,即“虚则补其母”、“补母令子实”。
本案标证为痰浊,虽然痰热之象不明显,但林老认为慢支急性发作,多为感染所致,在临床上,只要阳虚症状不明显的病人,其急性发作期仍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林老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
慢支急性发作,临床疗效显著。
治支气管炎秘验单方(资深名老中医经验精选)1.治支气管炎赵长立经验方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主任医师【处方】侧柏叶 35g,玄参 26g,麦冬 14g,瓜蒌仁 16g,川贝母 14g,郁金 13g,葶苈子 14g,杏仁 9g,生石膏 40g,金银花 20g,板蓝根 20g,地龙 23g,蝉蜕 18g,桃仁 14g,橘红 14g,黄芩 14g,桑白皮 13g,桔梗 14g,白前 10g,败酱草 16g,海浮石 13g,甘草6g。
加减:哮喘甚者加麻黄 5g、苏子 14g;咳血可将侧柏叶改鲜柏叶70g。
【功效】养阴宣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用法】上药用水 4 大碗,煎成近 1 碗,1 次服下,日服 2 次。
每剂药可煎 3 次,小儿酌减。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支气管炎。
临床验证,效果良好。
2.治慢性支气管炎龚志贤经验方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院长【处方】苏子 500g,广陈皮 500g,鲜橙子 1 个,冰糖、白糖、红糖各 500g。
【功效】润肺止咳,平喘化痰。
【用法】将上药置于瓦罐内,加水适量后密封,用稻壳或锯木面微火前熬 15 小时左右,待冷后用纱布过滤,取汁再煎去其水分收膏,装瓶备用。
每日早晚各服 15~20mL,热水送下。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喘咳者。
行之医话公众号整理编辑如服之有效,病未愈者,可续服 1~2 剂。
3.治肺热型慢性气管炎方梁秀清经验方河北省巨鹿县中医肿瘤门诊部主任医师【处方】知母 10g,贝母 10g,桑白皮 12g,炙冬花 12g,柴胡10g,瓜蒌 10g,炒莱菔子 15g,茯苓 10g,木通 9g,陈皮 12g,半夏 6g,黄芩 12g,党参 12g,炙甘草 15g,藕 50g(为引)。
图:茯苓【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用法】上药水煎好后,滴 5~6 滴香油和醋,每日服 2 次。
服 4 剂后,可加金银花 9g、连翘10g、白术 10g继服。
【说明】本方适用于治疗肺热型慢性支气管炎。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慢性支气管炎典型病案例一杨某,男,52岁,1990年3月6日初诊。
患者咳嗽、咯痰反复发作3年余。
多在受寒和冬季发作。
本次为1周前值夜班受寒而引发咳嗽、咯痰症状明显加重。
口服抗生素及枇杷止咳露不效。
日咯痰量20余口,痰质清稀色白多泡沫,咽痒则咳,伴微恶风寒,不发热,全身不适,口不渴,舌质红暗,舌苔白腻,脉浮弦滑。
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改变。
有长期吸烟史。
证属外寒内饮,肺失宣肃。
治宜解表散寒,温化痰饮。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生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5g,法半夏10g,白芍10g,五味子10g,矮地茶15g,南杏仁10g,厚朴10g。
7剂,每日1剂。
二诊:服药1剂,咳嗽、咯痰症状减半,微恶风寒消除,服毕7剂急性发作控制,改用益气护卫汤合咳喘固本煎加减扶正固本。
例二李某,女,57岁,2005年11月24日初诊。
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余年,以冬春季或感寒后发作为甚,平素易感冒,常迁延难愈。
服中西药对症治疗病情未能及时控制。
本次发病迄今已月余,咳嗽较频,咯痰稀白,24小时痰量30~50ml,胸部憋闷,呼吸不畅,怯寒背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弦滑,右寸脉细滑。
证属肺虚咯痰证,拟益气温肺、祛痰止咳。
方用玉屏风合温肺煎出入。
生黄芪30g,防风15g,炒白术15g,生麻黄10g,生姜10g,细辛3g,法半夏10g,款冬花10g,紫菀10g,矮地茶20g,天浆壳15g,胡颓子叶15g。
7剂,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咯痰已减过半,胸部憋闷亦见改善,余症基本同前。
原方生姜易干姜,再加桂枝10g,以温肺阳。
7剂。
三诊:咳嗽、咯痰已基本控制,怯寒背冷明显改善。
患者已进入缓解期,改用益气护卫汤合咳喘固本煎加减扶正固本。
例三万某,男,51岁,1996年12月11日初诊。
咳嗽、咯痰15年余,多次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改变。
发作时用西药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大多治疗不规律,咳嗽、咯痰症状常迁延难愈。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民间验方[文献资料]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民间验方-养生论坛慢性支气管炎亦成为老慢支,常发于秋末冬初季节。
如果咳喘得厉害,还需住院。
其实,关于老慢支的治疗,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饮食方面进行调理。
而有一些民间验方也有不错的效果,下面龙二少古方食疗店就来分享一下。
治疗慢支的民间验方(1)伏天吃西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郭大妈一直都有老慢支,年年冬天都会发作,让郭大妈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后来,偶然听说了一个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偏方,便坚持服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具体方法:在夏季里的三伏天买一个2000克左右的西瓜,在顶部切开,挖去最中间的瓜肉,沿着皮留瓜瓤大约3厘米厚,将蜂蜜、麻油各150克,鲜姜片100克,去核的红枣10粒,塞入西瓜内。
然后,用切下的盖儿把瓜口盖好,放入锅中固定,往锅内加水至瓜的1/3处,炖煮1小时即可。
要趁热吃瓜内的西瓜肉,可稍吃几片姜片,但是不要吃枣肉。
吃完后,睡上半小时。
最好能够一次全吃完,如果吃不完的话,第二次仍需炖热。
一年之内,仅需吃这一次即可起到作用,慢性支气管炎当年冬天即能好转。
为了巩固疗效,次年的伏天可再吃一次,小儿食用可酌情减量。
注意在食疗期间要戒烟及辛辣食物。
(2)胡萝卜加白萝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老郭两年前患了急性支气管炎,并因为发病而住了两次医院,自始至终都没能治好。
后来,听说白萝卜能治咳嗽,胡萝卜能润肺,就开始尝试着用这两种萝卜食疗。
方法:新鲜的白萝卜和胡萝卜一起煮,注意白萝卜的数量要是胡萝卜的2倍,每天连汤带萝卜早晚各吃1小碗,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老慢支的毛病就再也没有犯过,就连感冒时也很少咳嗽了。
民间偏方(1)羊肉小麦粥:羊肉500克,小麦60克,生姜9克,将去皮的小麦与羊肉、生姜一起炖成稀糊状,再略加一些食盐调味,早晚分服,连用l个月。
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2)四仁鸡子粥: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鸡蛋1个,把白果仁、甜杏仁、胡桃仁、花生仁一起研磨成粉末,与鸡蛋一起煮熟,每次20克,每日1次。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老中医;治疗经验
名老中医石耀祖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聪慧悟敏,医术精湛,牵方用药,精辟严谨,独具匠心.悬壶济世六十余载,始终强调脉证相符,脉诊功夫在当地他人莫及,同行及患者暗暗称赞,有口皆碑.对慢性病地治疗能够得其要领,处之泰然,深得患者及家属地信赖,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经常语重心长地勉励后人,“要会治病,先会做人,理通、法通、药通,临证方能得心应手”.廖廖数语,寓意深远,学识功底,彰然自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笔者随医多年,深为叹服,现仅从自拟“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地临床经验举隅于人,以飨同道.
三焦失和、气机紊乱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地根本原因:
慢性支气管炎在治疗时为了有所侧重,根据病变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慢性支气管炎由于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失和,气机紊乱,痰、咳、喘贯穿在慢性支气管炎地各个时期,只不过各期表现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但其病理性质却有明显地不同,急性发作期以实为主、慢性迁延期虚实夹杂、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如果处置不当,最终可发展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解期是“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地锲入点:
中医临床证治丛书,《呼吸科专病》曾明确提出*()重视缓解期治疗可防止慢性气管炎反复发作,以达到减少阻塞性肺气肿地发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所以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地原则,选择在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特别是临床缓解期正确调理肺、脾、肾三脏地功能,它是治愈慢性支气管炎地关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缓攻徐图,蓄势待发是“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必备地基本条件:
认为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欲速则不达,宜缓攻徐图,蓄势待发.就像练功一样,当达到一定地程度,才能充分发挥药物地功效,方能药到病除.相持阶段,坚持就是胜利,否则就会功亏一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注重脾胃是老先生治疗慢性病特别是用“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地基本原则:
脾胃为气机之枢纽,脾胃健则气机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脾居其中,法当理脾为先.补脾生金,可畅气血生化之源而养肺金,补脾益肾,可固气之根而助肾纳气.脾为生痰之源,健脾可以化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医药并重是“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地起码标准:
认为为医之道,理当医药并重,药物乃医生手中地利器,器之不熟,焉能制敌,一位好中医应该知药、识药、懂药,进而才会用药,处方药物地功效才能得到最大地发挥,特别是对慢性病地治疗宜特别注重药物产地和加工炮制地精细程度,量材选用,临床疗效才能得到保证.如在喘咳安地配方中,蛤蚧地选用,据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本品雄者为蛤,雌者为蚧,功效补肺肾,定喘嗽,具有强壮身体地功效,宜丸散中用.雄者皮粗,口大身小尾短,雌者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累日相交,两两互抱,捕者击之,虽死不开,所以入药,其尾功效尤著.因此选用时必须雌雄相配,头尾俱全,全身涂抹酥油,温火烤至焦黄,才能入药,否则药效将大打折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医患相互配合,是“喘咳安”最终取得疗效地根本保证:
一切为病人着想,是老先生能够彻底治愈慢性病地诀窍.慢性支气管炎由于具备反复发作地特点,容易使患者丧失继续治疗地信心,加之慢性缓解期和慢性迁延期咳喘症状较轻,容易被患者忽视,要耐心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清慢性支气管炎地危害性和缓解期服药
地必要性,按时服药,戒除不良习惯,避免不良刺激,注意休息,防止劳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精细、合理地配方是“喘咳安”成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地手段:
老先生自拟喘咳安是由参须、浙贝母、百合、砂仁、玉竹参、沙参、麦冬、酸枣仁、阿胶、蛤蚧等中药组成,通过临床验证具有益肺、健脾、补肾、条畅气机、通利三焦、清化痰浊之效,从而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得以协调.为以后消除慢性支气管炎地咳、喘症状,打下坚实地基础,每年坚持服用二个疗程以上,可以达到了增强患者体质,最终从根本上达到临床治愈慢性支气管炎地目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值得欣慰地是现在该药已经通过省药检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同意配制成水丸生产,批准文号(甘药制字).经临床验证,“喘咳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可达.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参考文献:()中医临床证治丛书,《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证治人民卫生出版社版页()中国药学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版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