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张玉娜《生活中的比》2011.9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9
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标题: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解简单的比例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理解比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解简单比例的方法。
2.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同样大小的两个苹果,一个被切成了4份,另一个被切成了6份,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新授:
(1)定义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讲解比的读法、写法和比值的求法。
(3)举例说明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 练习与实践: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升题,以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设计:
设计一些有关比的应用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五、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比的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且会化简比。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支球队的实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者的比较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探究比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比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
3.比的化简: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比的化简方法,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应用拓展: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1.比的含义比 = 前项 ÷ 后项2.比的化简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相片的长于宽的比例”“速度与水果价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多个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
两个是生活情境,是不同类量的比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是同类量的比较。
这样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2.联系数学史料,借助比号的写法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体会比与除法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六年级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
六年级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比》
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矗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应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
导学策略
联系实际体验概念。
教学准备
表格、情境设计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1)出示4名同学的比赛情况,这里4名同学的比赛场数是一样的,都是各赛8场。
二、情境延伸感悟新知
(1)如果小强和小林两人进行的四次练习的结果,每次比赛场数不同,获胜的场数也不同。
那我们怎么比?。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
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二)重点难点分析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说学生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奥运会奖牌榜”“苹果买卖”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比的概念,以及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对比的定义、比的应用等方面,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
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的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究比的存在,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写出比的表达式,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经历对比的理解、探究和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写法,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比的定义和写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理解比的知识。
3.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4.总结:对比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5.拓展:对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以及比的应用。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比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的概念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比的内涵和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实例,深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内涵。
2.学会如何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发现和总结比的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如烹饪中食材的比例,引入比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比的存在。
2.新课导入:介绍比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实例,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3.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巩固学生对比的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比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比的规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比的理解。
6.练习巩固: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比的内涵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比的内涵和应用。
可以采用图示、列表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的概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2 (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比的意义和比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意义,对于生活中的比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比的实际应用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如衣服的尺码、运动员的比分等,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并通过操作活动来加深对比的理解。
3.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总结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4.实践:让学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的折扣、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等。
5.总结:通过学生总结和教师点评,巩固对比的理解和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比的概念和运用。
可以设计成一个,左边列出现实生活中的比,右边列出比的表达式和运用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比》教案及教学反思课题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比》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宝鸡眉县槐芽镇中心小学于腊娥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事例。
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活中的比》教学片断及反思背景与导读《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至50页的内容,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基于这些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本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试教片断: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第48页图。
师:据老师了解,同学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谁能告诉老师,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业余爱好是什么?(想)老师的业余爱好是设计图片,课前老师对一位小朋友的照片进行了设计,请看这里(出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来当裁判员,仔细听,判断一下,哪些照片与A像?生1:照片B、D与A比较像。
生2:照片C、E有的太长了,有的又太扁了。
师:真是不好意思,老师毕竟是业余爱好者,谁能公平的评判一下老师的图片设计的怎么样?生:老师设计的图片有的像,比如图片B、D,有的又不像,比如图片C、E。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谢谢同学们给老师这样公平的评价,大家仔细看,照片B、D与A比,大家都说很像,可是它们的什么变了?(大小变了),大小都变了,那为什么同学们还要说它们很像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同学们进行各种猜测。
)师:刚才同学们猜到了这么多种原因,那么照片B、D与A 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为了探究的方便,我把它们放在了格子纸上(出示课件),看不清楚的同学可以看书上的图,好了,下面小组内探究开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以及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等知识,对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求比的方法也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比,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衣服的尺寸、食品的配料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比。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比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
2.探究比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意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学习求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求比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
4.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的打折后价格、比较两种食品的配料比例等。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及说课稿模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材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比的含义,学会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和大小,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生活中的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等数学概念,对比较大小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比的运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比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和比的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和实践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比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3.实践: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总结比的概念和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比的概念和运用。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列出比的定义和比的运用,让学生一目了然。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各部分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明年七月份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到时候,张老师送一张照片给大家,你们会收下吗?
2、课件先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再出示五张大小不同的照片。
①这些照片哪几张比较像?哪几张不像?为什么?(照片A、B、D比较像,C、E不像)
②照片像与不像可能与照片的什么有关系?
3、师:照片像与不像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照片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新的方法表示呢?相信经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情境体验
情境一:照片为什么很像
1、课件出示:将A、B、C、D、E五张照片放在方格纸上,观察每张照片的长、宽各是多少?
2、课件出示:将A、B、D三张照片抽象出三个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中,学生观察A、B、D三张照片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①启发学生说出:A、B、D每张照片之间的长、宽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每张照片的长是宽的1.5倍)
②用除法算式表长是宽的1.5倍关系(6÷4、3÷2、12÷8,板书6÷4)
③照片A、B、D比较像,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每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宽是长的)
3、按照要求画长方形
画一个长方形,要求长是宽的1.5倍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汇报画出的长方形长、宽各是多少?其他学生评价,长是不是它的1.5倍。
③同桌之间比较画的长方形:大小一样吗?形状相不相同?为什么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因为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5倍)师:比较照片像与不像,可以用除法计算长与它宽是不是存在相同的倍数关系,看来,除法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
情境二:比较谁的速度快
1、出示情境图文: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要2时。
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2、引导学生比较
①回答谁的速度快。
②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是多少?怎样计算?(板书:40÷2)
③骑车手的速度是多少?怎样计算?(45÷2)
3、师:“40÷2”“40指什么?”“2”指什么?路程÷速度就得到什么?(速度)在这里,我们又用到了除法,看来除法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情境三:购买柑桔
1、出示境况图文:黎坪的柑桔:6元可以买三千克。
2、请根据“6元可以买3千克”这一信息说一说:
()元可以买2千克
()元可以买10千克
10元可以买()千克
25元可以买()千克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指名说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在计算这些结果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问题?(柑桔的单价)
④怎样计算柑桔的单价?(总价÷数量=单价板书:6÷3)
4、师:我们无论买多少千克柑桔,或者无论拿多少钱买柑桔,有一样是不变的,那是什么?(柑桔的单价)单价等于什么?(总价÷数量)
(二)揭示比的意义
1、引导观察板书中的三组除法算式,照片的长与宽、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都存在相除关系。
2、讲解:
①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一种新的表示两种量相除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
板书:比
②比如说,照片的长是宽的1.5倍,用6÷4,现在可以说成长与它的比是6比4,写作6﹕4(板书6比46﹕4)
同样:40÷2可以说成40比2写作4﹕2
6÷3可以说成6比3写作6﹕3
3、7÷2可以说成几比几?(7﹕2)2÷7、1÷3、3÷1呢?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
5、讲解并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①学生齐读
②指出这句话中的关键字(相除比)
(三)学习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1、学生自学P50,并同桌交流学到了什么?
2、指名汇报,并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3、说说怎样求比值?
4、课中小练习:说出下列比的比值
8﹕2=3﹕9=4﹕7=
9﹕4=25﹕12.5=0.2﹕=
(四)比较比、除法、分数法之间的关系。
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下表。
②指名汇报。
③用字母公式表示三者之间的联系a÷b=()﹕()=
④对b的什么要求?(b≠0,说明除数、分母、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2、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回答,名称不同,读写法不同,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表示一个数。
比与除法、分数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说一说
教材P50页的第1题,说一说甘蔗汁和水的体积比是1比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5.7比3;
第2题,联系实际说一说1:4的含义:合唱队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4,也就是……,新生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也就是……。
2、填一填
2:5=()÷()=(--)=()%
3、辩一辩(下列说法对吗?)
①、小强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年龄的比是10:37。
()
②、一项工程,甲单独做7天完成,乙单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的效率比是7:9。
()
③、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④、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的比是4。
()
在今年世界锦标赛中,我国小将王皓以4:0的比分横扫德国名将波尔,勇获冠军。
请问:这个比分与今天所学的比有何不同?
4、读一读:你知道“黄金比”吗?
古代西方数学家曾提出过一个“黄金比”,黄金比的比值是一个无限小数,人们取黄金比的比值近似值为0.618。
黄金比是一个美丽而奇妙的比。
2:3、3:5、5:8都比较接近黄金比。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呢?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比4)6﹕4=6÷4=6/4=1.5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40﹕2=40÷2=20
6﹕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