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功率-11.3动能和势能
- 格式:doc
- 大小:374.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功和机械能》第3节动能和势能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能的基本概念:1.能的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2.符号:E;单位:焦耳(单位符号:J);例如:E=100J3.说明:(1)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多。
(2)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3)功就是能转化多少的量度;功代表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一另种形式,因而功和能的单位也是相同的;功的单位是焦耳(J),能的单位也是焦耳(J)。
4.功和能的区分:(1)功:一种形式的能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能的多少,功是一个过程量;(2)能: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是一个状态量。
【例题1】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B.一个物体已做过的功越多,说明这个物体具有的能越多C.一个物体做了功,说明这个物体具有能D.用线悬挂着的小球,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变式练习1】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做功时就不具有能B.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做功,它就具有能C.物体具有能,肯定在做功D.物体具有机械能,它肯定在做功【例题2】下列关于功和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1J、1N•m都可以表示功的单位B.一个物体只有对其他物体做了功,这个物体才具有能量C.推出后的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没有力对铅球做功D.吊装码头上,只要货物受到的合力为0,它的机械能就不变【变式练习2】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有能的物体一定正在做功B.物体具有的能越大,它做的功就越多C.物体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越大D.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就越大二、动能:1.动能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物体动能的大小影响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1)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动能越大,物体的速度越小其动能越小;(2)具有相同运动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小动能越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知识总结11.3动能和势能一、能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二、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
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是否在运动。
三、势能1、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得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一般认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
位置升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低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降低,还是加速降低,或减速降低,只要是降低)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
3、弹性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物体而言)。
(3)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筋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1 / 1。
11.3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人教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如滑梯、滚摆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探究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 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提问:“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等因素会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4.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在实验中动脑、动手,提高实践能力。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难点: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如滑梯、滚摆等。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景引入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我选择了自然界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作为情景引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案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11.3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篮球运动员投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篮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3. 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质量为2kg的小车以5m/s的速度冲向一个质量为1kg的小车,求碰撞前两辆小车的总动能。
解:碰撞前两辆小车的总动能=2×(1/2)×2kg×5m/s^2=10J。
例题2: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处自由下落,求物体落地前的势能。
解:物体落地前的势能=mgh=2kg×9.8m/s^2×h=19.6hJ。
4. 随堂练习练习1:一个质量为3kg的小球从高度h处自由下落,求小球落地时的动能。
练习2: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以8m/s的速度运动,求物体的动能。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现象,如抛物线运动、滑梯等。
六、板书设计11.3 动能和势能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质量、速度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影响因素:质量、高度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说明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的概念、单位(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3)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与态度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难点:能量的概念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播放影片《超强台风》片段提出问题:影片中力对那些物体做了功? 再次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交流,并板书 提出问题:是哪些物体对他们做了功?讲解:这些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锁这些物体就有能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投影出事图片:判断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学生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能量 学生再次观看视频,寻找力对哪些物体做了功?说出被力做功的物体 找出做功的物体聆听并完成笔记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物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用震撼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物理问题。
引出能量的概念巩固能量的概念二、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一、你能使桌面上的器材具有能量吗?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巩固能量的概念,并下一步教学做好过渡引导学生交流,并追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有了能量?教师讲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问题二、这些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投影)学生展示实验,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聆听并完成笔记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初二(物理)学科学习指导案1.本节内容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构成。
2.功和能有密切联系本节内容既密切联系前面所学过的运动、重力、弹力等知识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是后面学习其他各种形式的能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3.教科书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并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认识势能的大小加强了他们的实践体验能力。
动能、势能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对能量的认识势能的概念1.多媒体课件.2.斜槽钢球、木球火柴盒弹簧橡皮筋等。
一、引课:1.情景(1)媒体播放: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2014年2月24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约300米处,一只飞鸟与一架轻型飞机相撞,飞机挡风玻璃被撞碎,并且这只飞鸟还砸中了驾驶员的脸。
不过,驾驶员最终成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指导时间(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2.问:飞鸟为什么能把飞机撞碎?馒头为什么能把人砸伤?二、进行新课(一)能量1、能量(1).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2).复习提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老师要想对物体做功就必须对物体施力还要让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什么样的物体能做到这一点呢课件展示流动的水冲动竹排前行打桩机将木桩打入地下拉弯的弓把箭射出5.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第67页有关内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什么是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能量的单位:焦耳J 观看、思考观看、阅读理解。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学习能量及单位。
从做功的角度引入能的概念510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指导时间(二)动能6.媒体展示问:它们能量的存在形式有什么共同特点?7.总结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知识点11.1(功)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
2.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二是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有距离无、力和距离垂直。
4.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
物理学中把与在叫做功: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的公式为,各字母表示什么物理量?主单位分别是什么?变形公式有。
1 J= 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 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11.2 功率1、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叫做功率。
2、公式:P=。
各字母表示什么物理量?主单位分别是什么?变形公式有。
还可以推导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P=。
各字母表示什么物理量?主单位分别是什么?变形公式有。
3、功率的单位是,符号、1W=J/s、1kW=W。
11.3 动能和势能1、物体能够对外(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简称。
2、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它的动能;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它的动能也。
4、和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质量,具有的重力势能也。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
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也就是说机械能是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转化为;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重力势能,动能转化为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
人教版8下物理 11.3动能和势能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球、弹簧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如滚摆、抛物线等,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2.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实验,如小车下滑、球被弹簧弹出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课堂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能和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活动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生活中更多的动能和势能现象,如电梯、滑梯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1.3 功率
(有关机械效率问题可以预习后试做)
基础知识训练
1.木块在大小为5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在水平面上沿拉力方向前进2米,拉力做功为J,功率为 W;若木块重15N,在此过程中重力对水块做功为 J.
2.甲乙两同学进行爬杆比赛,爬到杆顶(杆长相同)时,甲用10S,乙用9S,若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为5:6,则甲乙两人爬到杆顶做功之比是,甲乙两人平均功率之比是.
3.小强推着小车,30s内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了15m,则小车的速度为m/s.如果水平推力为10N,在此过程中小强对小车做的功为J,功率为W.
4.在中招体育测试中,李强的跳绳成绩是lmin跳180次.他的质量为50kg,每次跳起的高度约为6cm,他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约为W.(g取10N/kg)
5.一架我国自行研制的歼-8Ⅱ战斗机的质量为1.5×103kg,发动机用8×104N的推力使飞机在10s内前进5000m,则飞机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__N,这段时间内飞机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推力的功率为________W.
6.小刚要锯开厚度均匀的木板,每拉一次,据条移动的距离为0.3m,所用的力为180N,连续拉锯50次用了1min,这个过程中小刚做功为__________J,功率是___________W 7.关于力、距离、功与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越大,功率越大B.距离越长,功率越大
C.做功越多,功率越大D.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8.关于功、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做功的物体,机械效率高B.物体机械效率高,功率大
C.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多D.功率和机械效率没有直接的关系
9.下列物理量单位间的关系不正确
...的是()A.1Pa=1N/m2B.1W=1N/m C.1Ω=1V/A D.1J=1 N·m 10.正值农忙季节,农田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若水泵在0.5h内把360m3的水抽到5m高处(g取10N/kg),则水泵对水做功的功率至少为
A.1.8×106J B.3.6×106W C.10kW D.3.6×107W
11.在8 m深的矿坑坑底,每分钟有2 m3的地下水冒出来,为保持坑底不积水,要使用抽水机向外抽水,请你计算一下抽水机的功率至少要多少千瓦?
综合提高训练
1.如图所示,定滑轮重2N ,动滑轮重1N .物体A 在拉力F 的作用下,1s 内将
重为8N 的物体A 沿竖直方向匀速提高了0.2m .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以下
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
A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6m/s
B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C .拉力F 的功率为1.8W
D .拉力F 的大小为5N
2.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
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B .
木块第1
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C .木块两次的动能一样多
D .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3.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
220N
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 ,
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在5s 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
6m
,则
泥桶上升___________m ,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__N ,拉力的功率为________W ,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为
________. 4.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50kg 的人,在10s 内连续向上跳12个台阶,
已知每个台阶的高度为
0.2m ,则这个人在这段时间内的功率是
(g 取10N /kg )
( )
A . 1200W
B . 10W
C . 12W
D . 120W
5.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 作用下,使重40N 的物体A 匀速
移动5m ,物体A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 ,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
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 做的功为( )
A .50J
B .25J
C .100J
D .200J
6.如图所示,拉力F =80N ,物体重G =120N ,若绳子自由端在10s 内匀速拉动的距离s =4m ,
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 =2m ,求:
(1)拉力的有用功率; (2)拉力所做的总功W 总;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选做题
斜面长5m ,高1m ,用拉力F 将重为400N 的物体匀速从底部拉到斜面顶端,测得机械效率为80%,
求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
F
F
11.4 动能和势能
基础知识训练
1.人们常常利用物体具有各种形式的机械能来做功,如:机械手表里拧紧的发条具
有 能,可以带动小齿轮和指针转动;风具有 能,可以推动帆船航行;打
桩机举高的重锤具有 能,可以完成打桩工作.
2.正在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它的速度将 ,动能
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如图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将重400N 的木箱匀速向上提升,不计摩擦和滑
轮重,在此过程中,工人用的拉力为 N ,木箱的重力势能 (选填
“增大”、“减小”或“不变”).
4.“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下落到地面附近时,由于受到阻力而做减
速运动,在减速下降的过程中,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假期里同学们去登山.在攀登上升过程中,如果以 为参照物,可以判定其中一位
同学是运动的;他的重力势能会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6.空中观光索道是旅游景区常有的重要通道,当索道车载着游客从山下沿索道匀速上升时 ( )
A .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B .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
C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D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
7.如图所示,是“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观察 的大小,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
(2)实验中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控制小球撞击时的速度不变,具体的控制
方法是 .
(3)质量和速度谁对动能的影响较大呢?小明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借助速度传感器和其他仪
器得出了两组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钢球撞击时的速度为v=8cm /s) 表二(钢球质量为m :100g)
分析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 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
依据是 .
综合提高训练
1.了解到“重力势能”知识的小东同学,想用身边的器材(铅球),来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其探究程序如下:
(1) 猜想: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a、重力势能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b、重力势能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高度有关
(2) 实验提供的实心铅球有2kg、2kg、3kg各一个,细沙(足够多)、刻度尺、两个相同大纸盒,请你利用上述器材,帮他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完成实验步骤:
A、将适量的沙子放进大纸盒里拨平;
B、取质量为的铅球各一个,将两球分别对准纸盒位置提高到相同高度然后放手,用刻度尺量出铅球所砸沙坑的深度进行比较;
C、取质量为的铅球各一个,将两球分别对准纸盒位置提高到不同高度然后放手,用刻度尺量出铅球所砸沙坑的深度进行比较.
(3)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究,B步骤得到的结论是:重力势能跟有关;C步骤得出的结论是:重力势能跟有关.
2.小红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让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2)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上述甲、乙两组实验中:
①乙图中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目的是两球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②选用图甲探究的是动能与的关系,理由是:两球相等;
得出的结论是:.
③选用图乙探究的是动能与的关系,
得出的结论是:.
④物理研究方法有许多,如等效替代法、类比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运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法;二是法,就是用纸盒移动的距离长短来表示小球动能的大小.
选做题
1.质量相同的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由
图像可知,甲小车 ( )
A .具有的惯性大
B .所受的合力大
C .具有的动能大
D .具有的势能大
2.如图所示,甲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
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一木块上.乙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
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
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实验时,它是通过观
察 ,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2)进行乙实验时,每一次都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
度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起始
相同;通过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
来判断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受到 的大小.从而
可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
将 .
乙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