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_第六版_第十三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
- 格式:ppt
- 大小:395.50 KB
- 文档页数:37
人格心理学考试复习人格就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系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法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第一章六个流派对攻击性和抑郁的解释例一:攻击精神分析的解释:1 无意识的死本能,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
2 目标行为受阻。
特质流派的解释:1 攻击性行为具有稳定的个体差异。
小学时攻击性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生物学流派的解释:1 遗传素质 2 进化论解释:男性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 3 睾丸激素的水平人本主义流派的解释:1 人性本善,当自然成长过程受到阻碍时,才会出问题。
2 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 3 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1 攻击行为是学会的 2 得到犒赏 3 榜样的观察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把模糊的情境解释成受到了威胁。
例二:抑郁精神分析:抑郁是一种转向内心的愤怒特质流派:抑郁特质水平高生物学流派: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人本主义:不能建立良好自我价值感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由对厌恶情境的体验导致,无助感的产生和泛化认知流派: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无能;抑郁过滤器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同时还是一种研究人格的范型。
它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1、人是一个能量系统。
❖从整体看,能量是有限的。
如果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
人格心理学人格的六个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很大作用。
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
生物学家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他们对人类的动机的描述。
弗洛伊德个人那句性和攻击来描述人的动机而阿德勒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人们,他们称之为寻求优越感,其他的所有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寻求优越感始于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从出生就有着深刻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被认为源于虚弱和无助的儿童需要依赖更年长,更强壮的人承认才能生存。
从儿童意识到他们很弱小这一刻起,就开始用一生的努力去战胜他们的自卑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他把这样划分称为解剖模型。
意识指的是人们正觉察的想法。
但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轻而易举的调集无数想法到意识中。
例如,你早餐吃了什么?你三年级的老师是谁?你上周六晚上做了什么?这些大量的可现信息构成前意识。
但意识和前意识的内容只是构成思维的冰山一角。
我们内心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
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除非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然而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日常行为。
无意识对变态行为的影响很大。
他发现解剖模型在描述人格上有局限。
于是有创立了结构模型,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组成人格的各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人出生时只有一个人格结构,即本我。
这是人的自私部分,只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
本我采取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
人格心理学论文——六大流派综述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
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
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
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
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
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
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
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
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
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①人格的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②人格的复杂性:指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种,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这种一点都不专业的感觉是什么鬼……orz)③人格的独特性: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评测一,人格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二,人格测评:测评资料的类型:自我报告资料(S—data),观察者报告资料(O—data),测验资料(T —data),生活史资料(L—data)获取S-data的途径:(1)访谈,(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人格问卷是最常用的方法.问卷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开放式问卷,也可以是结构化的问卷.结构式问卷比开放式问卷使用的更多,它的反应选项是给定的,常见的形式还有多点评定。
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一些没有组织的刺激,让被试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中自由的表现他的反应。
投射测验的特点:(1)刺激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被试有广泛自由的反应方式。
(2)测量目标具有隐蔽性,被试不知道他的反应如何解释,减少了伪装的可能.第三章特质理论一,奥尔波特的个体心理学1,人格结构:共同特质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一个人对多项外在和内在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
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的概念。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人格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核心特质:它的概括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人格心理学复习纲要》说明:本复习纲要以[美]J.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为主线,结合教学要点进行梳理。
复习原则1、了解人格心理学涉及的主要领域2、知晓人格心理学主要流派和著名研究者3、理解与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关的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关键概念,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和问题。
复习要点第一章:了解人格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看法。
第二章:了解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三章:知晓弗洛伊德及其作为精神分析首创者的主要贡献(早期、晚期研究,神经症症结、表现和精神分析方法);知晓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其对童年经历的强调。
知晓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意识结构和焦虑类型;理解自我防卫机制表现及其作用,理解弗洛伊德学说强调的精神动力观点,能够用这些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第四章:了解近年来对弗洛伊德学说做出验证的有关实验。
第五章:知晓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学者。
理解阿德勒关于自卑、寻求优越和生活风格(模式)的观点,了解他对自卑情结、出生顺序的分析和心理治疗的观点;知晓荣格的研究对东方文化的借鉴和对中年期心理特征的分析,知晓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及其构成,知晓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知晓和理解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特征;理解霍妮提出的神经症起因的解释,知晓她提出的神经症交往方式;知晓沙利文提出的人格意象概念。
第六章:知晓应对策略主要类型及其效果。
知晓关于挫折—攻击的关系,以及攻击行为-攻击倾向关系的研究;了解早期依恋作用,了解对象关系理论和科赫特提出的自我对象概念。
第七章:知晓特质流派的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
知晓卡特尔人格因素研究;知晓奥尔伯特在特质流派中的地位。
知晓奥尔伯特提出的特质类型和机能自主性;知晓莫雷发明的TAT测验。
第八章:了解A型行为、社交焦虑研究和情绪研究。
第九章:知晓艾森克特质研究,理解艾森克提出的特质维度及其生理特点。
了解气质研究和人格进化论观点。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学习论范型(learning paradigm)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力量,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强调提出可验证型的假设,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测量行为反应的变化。
本章主要问题:1.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2. 多得拉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3.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斯金纳其人斯金纳1904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个律师。
童年时父母很少对他体罚,自幼起创造性很强,自制多种玩具和用具,对机械发明和应用有浓厚的兴趣。
他先学习文学,大学毕业后,他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到了欧洲,但很快发现自己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说。
他于是放弃了成为作家的愿望,但他并没有失去对人类行为的兴趣。
加上他在欧洲徘徊之际,接触了巴甫洛夫和华生的许多著作,因而他回到美国之后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斯金纳终于在心理学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的合适位置。
他为自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发奋攻读心理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
斯金纳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斯金纳一生殊荣不断,于1900年8月去世。
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沃尔登第二》(194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强化的程序》(1957年)《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运用斯金纳箱对动物进行研究,提出了他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定义。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师保国Email:baoguoshi@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凶杀、战争、弑师)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自杀,做决定)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什么是健康人格?(不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抽象画?小说?问卷)怎样改变异常行为?(抑郁;焦虑;强迫)等等(飞跃疯人院)归结起来,人格研究的主题:1、人性哲学(Humanistic Philosophy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6、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7、人格测量(personality assessment)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掌握其它心理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录像、讨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
充分利用学员的主动性实施互动教学,创造积极的讨论、学习氛围。
成绩考核平时成绩(40%)与期末成绩(60%)结合。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讨论发言、期中作业的情况。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概述一、知识点导读二、知识点1、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人格的稳定性、整体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1)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不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协调一致地进行活动的。
(3)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
(4)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人所特有的。
2、人格研究中,资料来源有哪些?(1)生活资料(L)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用以了解个体的生活经历(2)观察资料(O)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3)测试资料(T)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获得被试在测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反应纪录(4)自我报告资料(S)当事人通过对自己的评判而得到的资料3、简述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1)人格的结构。
人格心理学家用人格结构来解释个体差异。
如用“特质”和“类型”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2)人格的动力。
通过对人格动力的研究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
(3)人格发展。
对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以及随着年龄、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4)人格适应。
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人格特质理论一、知识点导读二、知识点4、健康人格具有哪些特点?(1)自我广延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4)具有现实性知觉(5)具有自我客观化(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5、什么是特质?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哪些类型?特质作为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特质等值于动机或意向,具有动力性奥尔波特将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两大种6、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分为哪些维度?各指什么?(1)外倾-内倾,指皮质唤醒水平。
外向者皮质唤醒水平比内向者低。
(2)神经质,指情绪的易变与坚定。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归纳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领域,它探讨了人们为什么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内容。
一、人格的定义与特征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和长久的心理特质。
它包括了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有着独特的个体差异。
人格的特征主要包括稳定性、内部一致性和个体差异。
稳定性意味着人格在时间上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
内部一致性指人格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一致。
个体差异则体现了不同人之间的特质和行为差异。
二、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可以通过特定的特质维度来描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因素模型,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
它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
每个维度都代表了一种人格特质的倾向性。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主要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人格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和冲突的影响。
这一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心冲突以及童年经验对个性和行为的影响。
3.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塑造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响应来实现的。
它对外部刺激和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到环境的塑造和反馈的影响。
三、人格发展与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是指人格在个体生命过程中的演变和变化。
人格的发展主要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努力的影响。
在心理发展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型,如爱泼斯坦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不同阶段的心理任务和发展任务。
四、人格测量与评估为了研究和评估人格特征,人格心理学采用了各种测量和评估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人格问卷调查和项目性测验。
人格问卷调查通过让被试回答一系列与人格有关的问题,以评估个体的特质和倾向性。
项目性测验则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一些情境和刺激的反应选择适当的行为。
人格心理学华若蒙第一章绪论1、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
(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
(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5)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P5)2、人格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4、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第一层,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层,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第三层,揭示个体独特性。
5、本书的架构:“T & 3D”,“T”就是指人格理论,“3D”则是组织各种人格研究主题的线索,是在Cloninger的人格“描述—动力—发展”模型(3D模型)的基础之上经过修正而来的。
第二章人格研究与测评1、人格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寻求研究深度(2)相关研究:寻求研究广度(3)实验研究:寻求因果关系2、个案研究方法:①临床研究②叙事法(生活史)第三章特质理论1、Gordon W . Allport, 美国心理学家,既是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学科创始人。
2、Allport把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人类共有的特质,人人都具有,个体间的差异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特质的强弱程度不同。
个人特质:个人独有的,与共同特质相对,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3、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和性格的核心成分,5-10个。
次要特质:一个人某种具体的偏好和反应倾向,普遍性、一致性较差。
不易为人观察。
4、Cattell 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彼此是不相关的,从外显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人格心理学第一篇: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我们不应该忽略人的力量,用分数把人放在一个连续体上衡量,人是独特的和有个性的。
一.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自我表露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人际的交往是自我表露的双向发展,相同水平的反馈是公平的,你表露的越深别人才会表露的越深。
你说今天我想打飞机,别人就会说,哈哈,我有片。
(呵呵,原型毕露(=^_^=))1.表露的相互性:我们一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自己,也会喜欢想自己表露的人。
2.朋友和恋人的表露:高程度的表露发生在正在发展的同伴间,而不是朋友和恋人。
因为后者额亲密程度已经很高了。
3.爱表露的男人和女人:男人会为了免受嘲笑和拒绝减少表露4.创伤经历的表露:把创伤摆在桌面上表现的是你的勇气和力量,同时这个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很有好处。
写下创伤后免疫力立即增强,二.孤独:孤独的原因:1.悲观的预期:试验证明孤独者的悲观预期是错误的。
他们会把一些小的迹象解释为拒绝。
三.自尊:自我是有别与自尊的概念,自我是自己对自己人格的特征看法,就是说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自尊这是自己对自己这个自我的评价。
低自尊的人也会喜欢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感觉良好,可是他们缺乏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欣赏。
1.自尊与失败的反应:我们面对的一切评价意味着我们的成功和失败。
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本质上就是别人的评价。
这是很可鄙的,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应该和别人的评价分裂开来,用自己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可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有多少的评价是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低自尊的同学并不需要自己去体验失败,仅仅是想象一下下,他们就失败了。
消极的预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没有努力之前他们就放弃了。
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的成功哦。
那样我们会更接近成功的哈。
低自尊的同学会接到失败的信息后想到更多的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而高自尊者为什么不会泄气呢?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呢?他们在失败的时候的策略是什么呢?有两种类型的评价,一种聪明和有能力之类的,一种是诚恳,善良,有善之类的社会性评价。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概念: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如何理解人格的定义:(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937年奥尔伯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导致人格心理学产生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上的来源,主要有2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美学的发展。
其他来源: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
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他于1883年发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理论科学理论:人格的科学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前科学理论(日常理论):人们关于人格问题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某种抽象。
前科学理论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模糊性,特殊性,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确性(最重要的标准)可检验性简洁性,有用性,逻辑一致性,概括能力。
吉尔和齐格乐提出9对基本设想:自由意志--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说--元素说,素质论-环境论,主观性--客观性,前动性-反应性,稳态--异态,可知性-不可知性,可改变--不可改变。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是人格心理学研究需要强调的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被试自愿终止,充足补救。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3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