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
- 格式:pdf
- 大小:150.39 KB
- 文档页数:5
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谨以此文纪念爱伦•坡逝世一百五十周年(1849 年 10 月 7 日—1999 年 10 月 7 日)曹明伦爱伦•坡时代的美国文坛文豪辈出(如欧文、库伯、梭罗、霍桑和爱默生等等),但时间最终只给坡带上了天才的桂冠。
然而真正的天才都是不幸者,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
坡曾试图阐释死亡欲望(deathwish),可在弗洛伊德为其下定义之前,谁会理解这种欲望呢?坡喜欢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可在海明威那些短篇小说问世之前,谁会认为暴力小说也是纯艺术呢?坡特别擅长制造恐怖悬念,可那个时代的读者尚不知“心理恐怖小说”(psycho-thriller)为何物。
坡不止一次地以双重自我作为小说的主题,可当时评论家的词库中还没有分裂人格(split-personality)这个字眼。
坡仰天浩叹青山绿水被高炉浓烟蹂躏,可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还没有环保意识。
坡俯首嗟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可那时的文化人并不热衷于谈论终极关怀。
更有甚者当笔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想必读过坡《我发现了》之后再读《时间简史》的人多少都会有此同感。
霍金的“大爆炸”难道不象坡的“神性自我扩散”?霍金的“黑洞”难道不象坡的“绝对空白”?霍金的“大爆作奇点”难道不象坡的“辐射中心”?而且两书都得出同一结论:宇宙之存在乃从“无生有”到“有化无”的一个过程,只不过前者的支撑是一个艺术家“头脑里幻影般的概念”而后者的依据则是现代理论物理学。
坡在《诗歌原理》中点评平克尼(E.C.Pinkney,1802-1828)的一首诗歌时说“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头号抒情诗人。
”若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爱伦•坡则是生错了时代。
这位不幸的天才本该生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纪。
似乎坡当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在《我发现了》中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美学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思想和诗论两个方面来探讨埃德加爱伦坡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评判上。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性、创新性和神秘感。
独特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独特性。
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
他主张作家应该追求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应该被传统和惯例所束缚。
创新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
他主张作家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实验性质和创新精神。
神秘感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神秘感。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他主张作家应该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营造出神秘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魅力。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主要围绕诗歌的创作和审美特点展开。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情感性和象征性。
音乐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
他认为,诗歌的音乐性可以体现在押韵、节奏和声调上。
他主张诗人应该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
情感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性。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象征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
他认为,诗歌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方面。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和诗论是他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文献综述爱伦·坡一生写了70 篇小说,目前,学界对他的小说的分类大致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依照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爱伦·坡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哥特手法来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多被置于城堡、古宅,以及变化莫测的无垠海洋,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着重表达了人类的内心,而他小说中始终潜伏的阴郁,就像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残酷、乖决的心理。
一哥特式文学的继承哥特一词最初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直到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该词逐渐带有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并且于18 世纪成为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
20 一21 世纪,文学批评家逐步从哥特小说的文本分析中挖掘其中具有解构作用的幽灵因素,特别是和心理分析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在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下的灵魂内境。
而爱伦·坡的作品便是哥特文学的代表爱伦·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上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1死亡主题的选择可以说,爱伦·坡选择死亡主题,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爱伦·坡对“死亡”主题的选择是与他的审美取向有关的。
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从小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再加屡遭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
因而,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在幻想的土地上态意驰骋。
对他来说,现实世界是不堪忍受的。
他的这种情感宣泄就常常表现在违背常理的描写上,即把死亡作为题材来创造美,以一种美的破坏来获得另一种美的实现。
他感到,在那个丑陋、残酷的世界上。
在痛苦、孤寂的生活中,唯有沉醉在虚无飘缈的“美”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幸福,,和解脱。
论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姚同安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文学主流是以爱默生“超验主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
爱伦·坡与其不同,他有自己的创作哲学。
在文学创作上他始终坚持他的“整体效果论”。
在其一生的文学创作中,他都如实地践行他所秉持的这种文学理念。
本文就其文学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说明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创作动因,并以《鄂榭府崩溃记》为例分析了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爱伦·坡整体效果论哥特式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015-021 引言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美国波士顿,1849年10月7日在巴尔的摩市去世,那时他只有40岁。
坡生于一对流浪艺人的家庭,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
1815年,埃德加·爱伦·坡随从爱伦夫妇访问了生活在英国的亲友,游历了伦敦的各处名胜古迹,并先后在两所寄宿学校就读。
坡于1827年入伍,此后在养父的资助下进入西点军校。
爱伦夫人去世,爱伦再婚后,爱伦不愿再在经济上资助坡。
随后坡便投靠了在巴尔的摩的姨母和表妹弗吉尼亚。
1836年爱伦·坡与他年仅十四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秘密成婚。
结婚12年后弗吉尼亚因肺结核去世,弗吉尼亚的离去使爱伦·坡遭受了很大打击。
坡自此以后便萎靡不振,事业和个人情感生活都遭遇坎坷,很不顺心。
1849年,四十岁的坡在巴尔的摩去世。
他在弥留之际还在呼喊着“上帝保佑我!”这呼喊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悲愤。
萧伯纳(Bernard Shaw)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
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者爱伦·;坡自幼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早早饱受人间冷暖、世道艰辛。
曾受过贵族化教育,后来化名参加西点军校,因不堪忍受严格校规的约束,故意触犯校规。
方把他开除。
爱伦·;坡生性乖戾,这大概是由于天性洒脱同养父的严厉管教相抵触的结果。
但他酷爱读书,富于想象,对诗歌有特殊的兴趣。
18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
爱伦·;坡生活坎坷,特别是1847年爱妻病故,从此一蹶不振,嗜酒成性,精神失常。
爱伦·;坡的一生穷愁潦倒,备尝辛劳忧患,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直到到20世纪才得到美国本土的承认。
在他短短一生中写下的不少作品里,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反映了美的幻灭,希望的渺茫,忧郁的怪异。
在他的小说中,刻意描写了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为世人所忽略的精神状态,致力于描绘现实和幻梦两者交界地带的状貌,从而扩展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
正是在小说这个领域中爆发出了“他的天才”的荒诞性。
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爱伦·;坡在创作中总是精心雕琢巧妙构思,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效果,这使他成为美国哥特式小说的创始人。
例如《厄舍尔古屋的倒塌》,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作者开首就作了铺陈:阴郁破败的古宅,阴森的水池,漆黑的地板,破朽的家具,一切都无不透露着阴森诡异之气。
小说中的孪生兄妹一个肉体在腐烂,一个精神在解体,都患有不可名状的不治之症,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病态心理。
哥哥把未死的妹妹提前埋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妹妹破棺而出死在哥哥怀里,古屋突然倒塌,至此恐怖气氛达到高潮,故事戛然而止。
故事字句和段落环环相扣,在古屋和人的相互衬托中,使故事叙述者和读者一起意识到古屋和其主人不可避免的毁灭性厄运。
在《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作品中,尤其擅长的是描写人格中被忽略的病态或阴暗方面和对人心理的细腻描写,正是如此美国文学批评界才认为这是他创作天才的最高表现。
02超越时代的美国诗人——爱伦·坡导入: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诗人,短篇小说家,评论家。
父母早逝,由养父约翰.爱伦抚养成人。
坡一生坎坷,怀才不遇,后期嗜酒成性,精神有些失常。
他的诗歌情调低沉,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音韵铿锵有力,选词含蓄,色调富丽。
他的诗歌理论和成就对西方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叶芝说:“坡是为世人共赏的伟大抒情诗人。
”小说分为两类:恐怖小说:以荒诞恐怖的故事为题材,着重刻画人物的变态心理。
《红色死亡假面舞会》,《厄舍古厦的倒塌》推理小说:《莫格街谋杀案》其诗歌类似其小说,富有音乐美,主题为哀悼美的消损。
《乌鸦》文学批评著作:《创造哲学》(1846),《诗歌原理》(1850)1.What do you know about Edgar Allan Poe?2.How do you understand horror film or horror description in novels?3 Do you think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produce the effect of music?一、文本细读(一)《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创作背景:此诗是纪念坡的已故妻子Virginia Clemn的。
1834年坡与她结婚。
婚后,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
1847年Virginia去世。
不久后,坡写成此诗。
Virginia的死使她成为坡的一个完美的文学形象。
当Virginia 以ANNABEL LEE 的形象步入文学殿堂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位纯洁,美丽,超凡入圣的理想人物。
ANNABEL LEE 成为坡的文学理论的表现者;同时,她那完美无瑕的形象也深深令人倾倒。
由此,一曲回肠荡气的哀歌便久久回旋在诗的王国里。
分节赏析:Stanza 1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In a kingdom by the seaThat a maiden there lived whom you may knowBy the name of ANNABEL LEE;And 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那是在许多年、许多年以前,在海边的一个王国里住着位姑娘,你可能也知道她名叫安娜蓓尔·李:这姑娘的心里没别的思念,就除了她同我的情意。
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依赖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从而导致贫困潦倒。
[1]中文名:埃德加·爱伦·坡外文名:Edgar Allan Poe国籍:美国出生地:波士顿出生日期:1809年1月19日逝世日期:1849年10月7日职业: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毕业院校:弗吉尼亚大学、西点军校肄业主要成就:侦探小说、恐怖小说、效果论代表作品:小说《黑猫》、《厄舍府的倒塌》,诗《乌鸦》、《安娜贝尔·丽》逝世地:巴尔的摩1 生平年表少年时代1809年1月19日生于波士顿,三兄妹中的第二个孩子,父亲戴维·坡和母亲伊丽莎白·阿诺德·坡是同一个剧团的演员。
祖籍英国的戴维·坡是一位著名的主角演员,其母伊丽莎白·史密斯·阿诺德在早期美国戏剧界也很出名。
戴维·坡的父亲出生于爱尔兰,是独立战争时期的一名爱国者,戴维·坡不久之后离家出走。
[2]1811年,母亲于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去世。
三兄妹威廉·亨利、埃德加和罗莎莉分别由三家人收养监护。
埃德加的养父母是弗朗西丝和约翰·爱伦夫妇,约翰·爱伦生于苏格兰,当时是里士满一位富裕的烟草商。
这对无儿无女的夫妇虽然没从法律上领养埃德加,但仍替他改姓为爱伦,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
1815—1820约翰·爱伦计划在国外建立一个分支商行,举家迁往苏格兰,其后不久又迁居伦敦。
《爱伦坡全集》读后感《爱伦坡全集》是一部充满神秘和恐怖氛围的文学作品集合,作者爱伦·坡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专业读者的注意。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恐怖的描绘,还体会到了他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精湛的技艺。
首先,爱伦·坡在《爱伦坡全集》中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欲望,揭示了人类的脆弱和扭曲。
例如,在《黑猫》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对猫的残忍行为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在《红死病的面具》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被瘟疫侵袭的城市,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和痛苦时的恐惧和无助。
这些作品不仅引人深思,还让人们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照作者的描绘,思考自己的恐惧和欲望。
其次,爱伦·坡在《爱伦坡全集》中展现了对恐怖的描绘。
他以独特的文风和精湛的笔法,创造了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和人物,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例如,在《乌鸦》中,作者通过一个乌鸦的叫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绝望,让人感受到了死亡的阴影和无助。
在《安魂曲》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被封闭在地窖中的男子,展现了人类在孤独和恐惧中的挣扎和绝望。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毛骨悚然,还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恐怖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最后,爱伦·坡在《爱伦坡全集》中展现了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
他以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思考。
例如,在《沉默的沼泽》中,作者通过一场悲剧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展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创作技巧。
在《安娜贝尔李》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被困在地下室的女子,展现了人类在孤独和恐惧中的挣扎和绝望。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独特见解,还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精湛技艺和文学魅力。
总的来说,《爱伦坡全集》是一部充满神秘和恐怖氛围的文学作品集合,作者爱伦·坡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专业读者的注意。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黑猫》中的体现一、本文概述埃德加·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文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理论涵盖了诗歌、短篇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强调了对美的追求、对恐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创新的重视。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及其在其代表作《黑猫》中的体现。
我们将首先概述爱伦坡的主要文学理论,包括他的美学观、恐怖元素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创新的看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黑猫》这部作品,探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影响他的创作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他的作品和文学理论。
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爱伦坡的文学贡献,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和作品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理论强调了恐怖、神秘、悬疑等元素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读者的心理反应产生互动。
在爱伦坡看来,文学的目的在于唤起读者的情感,尤其是恐惧和同情,而恐怖元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爱伦坡的文学理论还涉及到了对短篇小说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注重情节的紧凑和悬念的营造,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同时,他也强调了语言在短篇小说中的重要性,认为精炼、准确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中,他特别提到了“效果论”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产生特定的心理效果,如恐惧、悲伤或喜悦等,而这些效果应该是作者通过精心构思和技巧运用来实现的。
他提倡作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对读者心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读者的情感反应,并以此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浅谈爱伦·坡作品中哥特式创作手法体现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之一,其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从题材到叙事技巧,贯穿着浓厚的哥特式风格,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首先,在作品的题材上,爱伦·坡喜欢探索人性的阴暗面,塑造了一系列如杀人魔、疯子、魔鬼等怪异恐怖角色,通过这些角色的行为和言语来揭示人类的本质和人性的丑陋,呈现出一种哥特式的病态美感。
比如《红死病》中描写了一场蔓延整个城市的瘟疫,以及人们对瘟疫的恐惧和绝望。
而《瑞奇家塔的惊魂夜》中则是讲述了一段充满谋杀、诅咒和疯狂的故事,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恐怖气息的世界中。
其次,在叙事技巧上,爱伦·坡运用了哥特式小说的常见手法,塑造出浓重的恐怖氛围。
他在叙事中善于运用反转和戏剧性出现的惊悚情节,以达到吓人的效果。
比如在《黑猫》中,故事一开始就讲述了主人公疯狂的行为,令读者因其言行逐渐惊恐起来,而当主人公逐渐被揭示出罪证时,读者也因之惊愕。
在《旁观者的狂欢》中,作者巧妙地将故事的结局与起始反转,使得读者在读完全文后才能理解它的含义。
此外,在文学风格上,爱伦·坡喜欢运用暗示、象征等手法来创造丰富的文学意象。
在《红房子》中,作者通过描写衣衫褴褛的人物和血红色的房子,既暗示了人们生活的贫穷和萧条,又象征了血腥和死亡。
在《伊甸园》中,则将伊甸园比喻为爱情的天堂,最终颇为巧妙地将原本美好的爱情变成了一种可怕的毁灭性力量。
总的来说,爱伦·坡在其作品中充分发挥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手法,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题材内容和文学风格,塑造了一种恐怖而又诡异的世界观,如梦似幻,让读者在其中领略恐怖与美感的糅合。
poe写作风格摘要:1.简介- 介绍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及其写作风格2.写作风格特点- 恐怖与惊悚- 浪漫主义- 心理描绘- 短小精悍的故事结构3.代表作品分析- 《乌鸦》- 《破镜之谜》- 《陷坑与钟摆》4.影响及评价-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评价正文: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他的写作风格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恐怖与惊悚、浪漫主义、心理描绘和短小精悍的故事结构等方面。
1.恐怖与惊悚爱伦·坡的作品中充满了恐怖与惊悚的元素,他擅长运用神秘、诡异的情节和紧张的氛围来抓住读者的心。
在他的短篇小说《陷坑与钟摆》中,通过讲述一个囚犯面临严刑逼供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和生死存亡的抉择。
这种恐怖与惊悚的风格成为了他的一大特色。
2.浪漫主义爱伦·坡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在他的诗歌《乌鸦》中,通过描绘一只乌鸦的降临给主人公带来的绝望与痛苦,表达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助与挣扎,体现了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的关注。
3.心理描绘爱伦·坡在作品中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细腻、深入的描绘。
他关注人的潜意识、幻觉和梦境等心理现象,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在他的短篇小说《破镜之谜》中,通过讲述一个失去爱人的人试图通过催眠找回爱人记忆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心理的微妙与复杂。
4.短小精悍的故事结构爱伦·坡的故事结构紧凑、短小精悍,往往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他善于运用暗示、象征等手法,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种短小精悍的故事结构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爱伦·坡的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写作风格的启发。
摘要:<乌鸦>是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
<乌鸦>以优美的形式、韵律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主题“美妇人之死”。
主题、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哲学,而该诗的成功实践也证实了其相关理论。
关键词:爱伦·坡;乌鸦;主题;形式;音韵;修辞一、引言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他与惠特曼、狄更森一起被称为19世纪美国最有创造力的三位诗人。
爱伦·坡的“为诗而诗”的观点决定了他诗歌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他的诗歌作品形式精美,音韵优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写道:“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长诗,‘长诗’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
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它能够激动人心,使灵魂升华。
而人们激动的短暂乃是心理的必然。
”因此要创作出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富于美感的诗,根据他的说法,长度在一百行上下的诗歌最为理想。
二、主题思想坡的诗歌题材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文笔考究,语言简炼,善于通过精选的词语和惊险奇异的构思制造意境,渲染气氛,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坡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注重描绘灵魂深处的状态,直接而形象地表达人的忧郁心情。
他强调诗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美,激发读者美的感受。
而美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使敏感的心灵感动落泪,诗歌的基调应该是忧郁。
因此凄美、忧郁的基调出现在他所有的诗歌中。
他的诗充满了忧郁的死亡气息。
灵魂与美的关系是他所探求的问题,而美人之死是他的诗歌的最大主题(张志庆,2002)。
在他众多的诗歌中,奠定了坡在世界文学界的不朽地位的《乌鸦》最令读者黯然神伤。
它集中体现了坡的诗歌理论。
“坡认为,诗歌是最崇高的文学表现形式。
”(常耀信,2002)《乌鸦》讲述了一个年轻学者“我”,在夜半时分独自一人哀悼已故恋人,听见门外有声,以为有人来访,但开门一看,却是一只乌鸦,它停落在门上智慧女神的像上,对“我”提出的问题全都回答“永不再会”,使“我”对故人的怀念如泉水一般涌泻而出,心情愈加悒郁,对自己越加折磨。
爱伦·坡简介爱伦坡代表作爱伦坡作品爱伦·坡是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简介,著有《黑猫》、《厄舍府的倒塌》、《乌鸦》、《安娜贝尔·丽》等作品。
爱伦·坡被誉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之一,对柯南·道尔、凡尔纳、希区柯克等作家都有重要的影响。
爱伦坡爱伦·坡简介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
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他年幼时父母双亡,随即被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约翰和弗朗西丝斯·爱伦夫妇收养,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后辍学爱伦·坡简介,之后从军,爱伦·坡离开了爱伦夫妇。
爱伦坡低调地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匿名出版了诗集《帖木尔和其它的诗》。
1835年他在巴尔的摩和13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
1838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出版并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839年夏天,爱伦·坡成为《伯顿绅士杂志》的助理编辑。
这期间他发表了的随笔、小说,和评论,加强了他在《南方文学信使》工作时期开始确立的敏锐批评家的声誉,同期,《怪异故事集》上下卷在1839年出版。
1845年1月,爱伦·坡发表诗歌“乌鸦”,一时声誉鹊起。
1849年10月7日,爱伦·坡逝于巴尔的摩。
爱伦坡代表作爱伦坡作品代表作有小说《黑猫》、《厄舍府的倒塌》、《瓶中手稿》、《莫格街谋杀案》、《斯芬克斯》等;诗《乌鸦》、《安娜贝尔·丽》、《钟声》等;戏剧《波利希安》;《贝壳学基础》、《诗歌原理》、《维萨西孔河之晨》等。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他的大部分小说内容颓废,形象怪诞,基调消极低沉,充满了悲观情绪和神秘色彩,但在其诗歌创作中他却竭力避免其小说中充斥的丑陋怪诞的形象,努力创造美的意象,显示出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
坡认为:“文学不应当承担任何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而应只是孤独的艺术家的自我表达。
艺术家应当既不关注真理,也不关注道德,而应仅仅关注美。
这种美不是自然的美而是想象的美。
在这个冷酷邪恶的现实世界,唯一幸福的时刻只能产生于对美的思考和创造中。
真正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应关注美、探索美、表现美,美是一切的原则。
诗歌创作不是讲述和阐释个人的世俗经验,而是营造一种氛围,使灵魂能贴近至高无上的美,领悟美的真谛。
只有在美的国度心灵才能脱离污浊的现实世界,享受片刻的自由。
”坡对“美”的这种追求也是美的。
他认为诗歌不论在主题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应该追求美,这在当时美国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也是遭人非议的。
如伊乌·温特斯(YvorWinters)就说道:“坡似乎从未真正理解主题(真相)和方式(美)之间简单而又传统的差别。
他没能看到美只是一种表现方式,而非主题。
美只是通过外延和内涵所取得的一种交流手段,体现的是诗人对道德、真理的认识。
但坡并不改变自己创作初衷,仍然身体力行地在其作品中表现美,对美的渴求没有第二个作家像坡那样强烈。
诗人对美的这种渴求源于对丑的憎恶,是对丑冷酷的现实世界的无情讽刺和鞭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庸俗风气的反抗。
对于坡来说,“现实世界是丑陋无情的,机器大工业以及随之而来的所谓民主化进程摧毁了人类安静详和、田园诗一般的农庄生活。
机器把人变成了它们的附件,压抑了人性,使人异化,机器生产加剧了贫富差距,破坏了人际关系。
所谓的民主化,只不过是暴民统治,它给没受过教育的人提供机会来统治出身良好的世家子弟,民主就意味着古老习俗的终结,正统秩序的颠覆。
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者爱伦·坡自幼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早早饱受人间冷暖、世道艰辛。
曾受过贵族化教育,后来化名参加西点军校,因不堪忍受严格校规的约束,故意触犯校规。
方把他开除。
爱伦·坡生性乖戾,这大概是由于天性洒脱同养父的严厉管教相抵触的结果。
但他酷爱读书,富于想象,对诗歌有特殊的兴趣。
18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
爱伦·坡生活坎坷,特别是1847年爱妻病故,从此一蹶不振,嗜酒成性,精神失常。
爱伦·坡的一生穷愁潦倒,备尝辛劳忧患,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直到到20世纪才得到美国本土的承认。
在他短短一生中写下的不少作品里,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反映了美的幻灭,希望的渺茫,忧郁的怪异。
在他的小说中,刻意描写了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为世人所忽略的精神状态,致力于描绘现实和幻梦两者交界地带的状貌,从而扩展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
正是在小说这个领域中爆发出了“他的天才”的荒诞性。
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爱伦·坡在创作中总是精心雕琢巧妙构思,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效果,这使他成为美国哥特式小说的创始人。
例如《厄舍尔古屋的倒塌》,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作者开首就作了铺陈:阴郁破败的古宅,阴森的水池,漆黑的地板,破朽的家具,一切都无不透露着阴森诡异之气。
小说中的孪生兄妹一个肉体在腐烂,一个精神在解体,都患有不可名状的不治之症,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病态心理。
哥哥把未死的妹妹提前埋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妹妹破棺而出死在哥哥怀里,古屋突然倒塌,至此恐怖气氛达到高潮,故事戛然而止。
故事字句和段落环环相扣,在古屋和人的相互衬托中,使故事叙述者和读者一起意识到古屋和其主人不可避免的毁灭性厄运。
在《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作品中,尤其擅长的是描写人格中被忽略的病态或阴暗方面和对人心理的细腻描写,正是如此美国文学批评界才认为这是他创作天才的最高表现。
第十五卷 第七、八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9・7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谨以此文纪念爱伦・坡逝世一百五十周年(1849年10月7日—1999年10月7日)曹明伦 爱伦・坡时代的美国文坛文豪辈出(如欧文、库伯、梭罗、霍桑和爱默生等等),但时间最终只给坡带上了天才的桂冠。
然而真正的天才都是不幸者,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
坡曾试图阐释死亡欲望(death w ish),可在弗洛伊德为其下定义之前,谁会理解这种欲望呢?坡喜欢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可在海明威那些短篇小说问世之前,谁会认为暴力小说也是纯艺术呢?坡特别擅长制造恐怖悬念,可那个时代的读者尚不知“心理恐怖小说”(p sycho-th riller)为何物。
坡不止一次地以双重自我作为小说的主题,可当时评论家的词库中还没有分裂人格(sp lit-personality)这个字眼。
坡仰天浩叹青山绿水被高炉浓烟蹂躏,可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还没有环保意识。
坡俯首嗟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可那时的文化人并不热衷于谈论终极关怀。
更有甚者当笔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想必读过坡《我发现了》之后再读《时间简史》的人多少都会有此同感。
霍金的“大爆炸”难道不象坡的“神性自我扩散”?霍金的“黑洞”难道不象坡的“绝对空白”?霍金的“大爆作奇点”难道不象坡的“辐射中心”?而且两书都得出同一结论:宇宙之存在乃从“无生有”到“有化无”的一个过程,只不过前者的支撑是一个艺术家“头脑里幻影般的概念”,而后者的依据则是现代理论物理学。
坡在《诗歌原理》中点评平克尼(E.C.P inkney, 1802-1828)的一首诗歌时说:“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头号抒情诗人。
”若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爱伦・坡则是生错了时代。
这位不幸的天才本该生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纪。
似乎坡当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在《我发现了》中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
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
爱伦・坡谢世已整整一百五十周年,但愿他等来的读者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爱伦・坡的身世1827年5月,位于波士顿市华盛顿街70号的一家小印刷所出版了一本名为《帖木尔及其它诗》的薄薄的诗集。
那家印刷所的老板兼工人是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名叫卡尔.F.S.托马斯,他把自己的名字印在该书的扉页上。
那本诗集的作者是个十八岁的青年,名叫埃德加・爱伦・坡,但他在诗集上留下的作者署名则是“一个波士顿人”。
时光荏苒,那位姓托马斯的印刷商自那之后便销声匿迹无从查找,而那位匿名作者后来却蜚声文坛并名垂青史。
那本收诗10首、只印了大约50册、售价为12美分半的诗集原版如今只有4册留存于世,早已成了美国文库中的无价之宝。
爱伦・坡在这个世界上只羁留了40年(1809-1849)。
世人都知道他命途多舛,半世坎坷,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并不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充满了痛苦和屈辱。
孩提时代的坡应该说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父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生母也在他不足两岁时就撒手人寰,但在坡的记忆中,他两岁以前的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他所依稀记得的只有生母那双乌黑的眼睛。
他的养父母爱伦夫妇待他很好。
他六岁时随养父母迁居英国。
在英国五年他上的是私立学校。
十一岁返回美国后他继续上学,直到1824年,少年坡仍然生活在幸福之中。
在里士满他养父母的家里,他几乎拥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家具齐备的房间、最新式样的服装、各种他爱读的书籍。
他甚至还有一架养父约翰・爱伦为他买的天文望远镜,并经常约朋友来家和他一起眺望星空(他对天文学的感性认识就是在那个时期获得的)。
少年时代的坡的确遭受过一次打击,那是因为一个女人夭亡。
这女人是坡的同学罗伯特・斯坦纳德的母亲,她端庄美丽,成了坡心中美的偶像。
1824年4月,31岁的斯坦纳德夫人病故,坡为此非常伤心,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神思恍惚,常做恶梦,而且多次在夜里到斯坦纳德夫人坟头哭泣。
这种“失美之痛”使他后来写出了《致海伦》一诗。
就在斯坦纳德夫人去世前后,约翰・爱伦的商行在长时间不景气之后终于倒闭(他只是在次年因继承了一笔遗产才又重振家业)。
这段时间爱伦动辄发怒,坡开始感到往日的父爱越来越少。
不过约翰・爱伦仍然把坡送进了弗吉尼亚大学,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弗吉尼亚大学一年的费用约为350美元,而爱伦只给了110美元。
这导致了坡后来中途退学并最终与养父决裂,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
坡当然是怀着他的文学梦开始漂泊的。
可惜他在波士顿出的那本《帖木儿》无人问津,迫于生计,他化名应征入伍,后来还进了西点军校。
(在进军校之前,坡在巴尔的摩找到了他的祖母伊丽莎白・凯恩斯・坡,当时她同守寡的女儿玛丽亚・克莱姆一家住在一起。
)可他对文学的渴望使他设法离开了军校。
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先后流寓于巴尔的摩、里士满、费城和纽约,在《南方文学信使》、《绅士杂志》、《格雷厄姆杂志》、《明镜晚报》和《百老汇杂志》等报刊当过编辑。
他是1835年8月从巴尔的摩赴里士满任《南方文学信使》助理编辑的,而他的祖母伊丽莎白・披已于当年7月去世,所以他在里士满安顿之后便把他的姑妈玛丽娅・克莱姆和她的女儿弗吉尼娅接到了身边。
他于1836年5月同他这位十四岁的小表妹结婚。
婚后他当然也有过欢乐和幸福,但更多的却是在为支撑这个三口之家而苦苦挣扎,同时也在为创办一分他自己能当家作主的文学期刊而劳累奔波。
弗吉尼娅于1847年1月因病夭亡。
1849年10月3日,有人在巴尔的摩街头发现了处于昏迷状态的坡,4天后他死于一家医院。
据目击者称,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上帝保佑我可怜的灵魂。
”世人多把坡后半生的不幸归咎于他的养父约翰・爱伦,更确切地说是归咎于爱伦没给坡留下遗产,但这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因为约翰・爱伦与坡的决裂说不上谁是谁非,何况没有遗产和穷途潦倒并无必然联系。
坡当然有理由抱怨爱伦抛弃了他,因为他打记事儿起就作为爱伦的养子生活在他的家中,他曾满怀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爱伦的部分遗产,而爱伦的“绝情寡义”不仅是要掐断他的经济来源,而且是要毁掉他的文学抱负。
但爱伦的“绝情寡义”也自有其道理,毕竟他与坡并无血缘关系,他当时收养坡仅仅是出于同情,他已经让坡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曾希望坡有朝一日表现出能继承他经商事业的倾向和能力,可坡除了写诗似乎对其它事都不感兴趣,所以他也有理由抱怨坡背叛了他。
坡与爱伦的决裂,实际上是两个性格志向都截然不同的男人的分手。
约翰・爱伦固执、冷峻、讲求实际;而坡则敏感、冲动、充满幻想。
爱伦生活在他商品世界里,而坡则沉溺在他的梦幻世界中。
所以我们说他俩的决裂说不上谁是谁非,因为这对他俩都是一种不幸。
爱伦的不幸在于他收养了一个在性格志向上与自己没有丝毫共同点的孩子。
坡的不幸在于他一直混淆了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和他想象中的世界。
这种混淆不仅使坡难以与养父沟通,而且也使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想必坡也有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男儿气概。
因为当时朗费罗的一首短诗便可得50美元稿费,库伯的一组短篇小说也获得过上千美金。
无奈坡生不逢时,当时的读者、评论家和书商都意识不到他的诗文是天才的杰作,连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丽姬娅》也只获得10美元稿酬,而《泄密的心》则一个美分也没得到。
结果他的笔不仅没能为他挣得创办一份文学期刊所需的“千金”,而且几乎难以维持他那个三口之家的温饱。
但坡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用他那支笔写出他的想象、梦境、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写出他对某些能获高额稿费作品的轻蔑,写出他对某些互相吹捧的二流文人的愤概。
他曾写过大量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结果在文学圈子内大量树敌,使他本来就不好过的日子更加难过。
他似乎故意导演了一出悲剧。
他似乎是亲手点燃了一团大火。
他最终在这团悲剧的烈焰中焚烧了自己。
他为不朽而付出了整个生命,不过这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 爱伦・坡的小说爱伦・坡一生写了70篇小说(含残稿《灯塔》),除《阿・戈・皮姆的故事》长达12万字之外,其余69篇都符合他在《创作哲学》中制订的长度标准,即“任何文学作品的长度都有个明确的限定,那就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
”后人对坡的小说有不同的分类,有的将其分为幻想小说、恐怖小说、死亡小说、复仇凶杀小说和推理小说。
有的将其分为死亡传奇、旧世界传奇、道德故事、拟科学故事和推理故事。
不过当代评论家对坡小说的分类已日趋统一,大致分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死亡恐怖小说是爱伦・坡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类,其中著名的篇什有《瓶中手稿》、《厄舍府的倒塌》、《红死病的假面具》、《陷坑与钟摆》、《泄密的心》、《丽姬娅》、《威廉・威尔逊》、《椭圆形画像》、《一桶蒙特亚白葡萄洒》和《黑猫》等等。
这些小说的背景多被置于莱茵河畔的都市、亚平宁半岛上的城堡、荒郊野地里的古宅以及坡心中那片变化莫测的“黑暗海洋”;情节多为生者与死者的纠缠、人面临死亡时的痛苦、人类的反常行为以及内心的矛盾冲突。
这类小说气氛阴郁、情节精巧、有一种梦魇般的魔力。
但这种魔力是不确定的,所以150年来,评论家们对这些小说的看法总是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些小说内容颓废,形象怪诞,基调消沉,表现的是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有人则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或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来解读这些小说,认为坡在这些小说中表现了一种比人类现实情感更深沉的幻觉体验。
具体举例来说,过去有人认为《瓶中手稿》不过是一则惊心动魄的海上遇险故事,而现在却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象征人类灵魂从母体子宫到自我发现和最终消亡的一段旅程;过去有人认为《厄舍府的倒塌》是美国南方蓄奴制社会必然崩溃的预言。
而今天则有人认为《倒塌》实际上是宇宙终将从存在化为乌有的图示。
总而言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坡的死亡恐怖小说之解读范围非常宽泛,他们甚至从中发现了坡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亲缘关系。
不过笔者在研读坡的作品时有一种深切的体会,这就是坡描写恐惧是想查寻恐惧的根源,坡描写死亡是想探究死亡的奥秘,而这种查寻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坦然地直面死亡。
正如他在《我发现了》一文的篇末所说:“……当我们进一步想到上述过程恰好就是每一个体智能和其它所有智能(也就是整个宇宙)被吸收回其自身的过程,我们因想到将失去自我本体而产生的痛苦便会马上停息。
”爱伦・坡是推理侦探小说的鼻祖,这早已是举世公认的定论。
不过在爱伦・坡时代英语中还没有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 ries)这个说法,坡自己将这类作品称为推理小说(tales of rati ocinati on)。
一般认为坡推理小说共有四篇,即《莫格街谋杀案》、《玛丽・罗热疑案》、《被窃之信》和《金甲虫》,但就故事情节而论,他那篇“油腔滑调”的《你就是那人》(T hou A rt the M an)似乎也应归入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