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考察11-新城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26
1荷兰新城建设的背景与理念荷兰的新城建设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心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荷兰人对独户住宅的偏爱所导致的大量住房需求催生了荷兰的第一代新城(见表1)。
结合荷兰自身的规划传统与欧洲尤其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荷兰的规划师们希望新城的建设能够减轻中心城区的负担, 形成由许多中小规模城镇组成的“集中式分散(Concentrated deconcentration)”的城市布局模式,以解决大都市区的拥挤问题(AndresaFaludi, Arnold van der valk,1994)。
基于此,规划每座新城的人口大约在5万至8万,并主要分布于兰斯塔德外边缘地带,以保护“绿心”(见图1),新城具有相对独立性, 并通过铁路和新的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连接(杜宁睿,2000)。
上述规划理念最终塑造了荷兰第一代新城的总体发展特征:(1)单向的大城市的卫星城;(2)非常靠近既有的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25公里;(3)具有良好的交通联系(火车、有轨电车、地铁),但只与“母城”联系;(4)依然持续成长[1]。
1988年由荷兰住房、空间规划与环境部(Ministry of VROM)发布的《第四次空间规划报告—特别补充》(Vinex,Vierde Nota RuimtelijkeOrdening Extra)推动了新一轮的新城建设。
这一规划报告是荷兰国家空间规划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件,荷兰的空间政策从这个规划开始发生转折,空间规划的目标变为:一方面要加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考虑消除经济增长带来的负作用,即要努力保持经济增长与空间和环境质量的平衡(AndresaFaludi, Arnold van der valk,1994)。
Vinex在荷兰历史上第一次为“绿心”划定了一个明确的边界,界定了需要保护的区域。
同时为了保护绿心提出“在城市环上发展(develop on the ring)”的思路,进而直接导致了在大都市外围地区建设大量新的住房的发展政策——Vinex Locations计划(也被称为Vinex郊区计划)的提出。
探秘阿姆斯特丹的魅力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也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从历史建筑到美丽的运河,以及悠闲宜人的氛围,阿姆斯特丹以其独特的文化和景观而闻名。
首先,阿姆斯特丹的建筑风格是其魅力之一。
这座城市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17世纪的独特运河房屋。
这些房屋被认为是荷兰文艺复兴建筑的杰作,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使之与众不同。
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欣赏到这些宏伟建筑的美丽外观,也可以进入其中一座房屋参观室内布局和装饰。
其次,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系统是其独特魅力的又一体现。
这座城市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因为它有165条运河和1281座桥梁。
这个庞大的运河网络贯穿整个城市,成为阿姆斯特丹的象征之一。
乘坐游船或在运河边漫步,你可以欣赏到城市的另一面。
在春天或夏天,运河两岸的鲜花和绿地使得整个城市处处洋溢着生机和美丽。
除了建筑和运河,阿姆斯特丹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
这座城市拥有多个重要的艺术博物馆,如著名的凡高博物馆和雷茵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展示了欧洲艺术的重要收藏品,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有许多小型的艺术画廊和工作室,可以欣赏到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并与他们交流。
这种文化氛围使得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和创造者的聚集地。
阿姆斯特丹的魅力还体现在其独特而悠闲的氛围中。
这座城市融合了现代化和传统的元素,既有热闹的商业区,也有宁静的运河边。
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漫步于街头小巷,探索当地的咖啡馆和餐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的魅力。
与其他欧洲城市相比,阿姆斯特丹的氛围更加轻松和友善,这使得游客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
最后,阿姆斯特丹还以其多样的娱乐活动而闻名。
这座城市有着丰富的夜生活和众多的娱乐场所。
无论是参观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还是在运河边的酒吧享受啤酒和音乐,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
此外,阿姆斯特丹还有很多独特的节日和活动,如国王日庆祝活动和运河派对。
作者: 张宏
作者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33-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华南板块;城郊楼盘集聚区;新城;空间优化
摘要:在中心区功能向外围拓展的过程中,广州市番禺区北部逐渐发展成由多个大型和众多中小型楼盘集聚的地区,人口激增、交通拥堵、配套缺失、功能混杂、用地零散、环境压力等逐渐成为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问题。
借鉴荷兰阿尔默勒(Almere)新城发展中采取的绿色生态策略、空间结构策略、设施配套策略、综合交通策略、创新设计策略等策略,探讨
以“新城策略”来解决番禺区北部地区所面临的空间无序的问题,构建一体化城乡生态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及交通体系,以提升地区特色。
促进城市和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上海浦东高桥新城荷兰风情小镇作文朋友们!今天啊,我就跟你们聊聊咱上海浦东高桥新城的荷兰风情小镇。
哎哟,我跟你们说,那地儿可是个宝藏地方,第一次去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荷兰。
那风情小镇,远远看过去就一片风车啊,小桥流水,还有那大大的绿地。
你能想象吗?在上海这么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居然藏着这么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小角落!我记得第一次到那儿,正赶上一阵微风吹过,风车转得轻悠悠的,真是让人恍若置身欧洲田园。
那时候我心里就想:这不就是电影里常看到的场景吗?你说到荷兰风情,首先就是风车对不对?那里的风车不光是好看,还特别适合拍照。
我那天看见一对小情侣在风车前摆各种姿势自拍,男生还拿了一束小雏菊,真是浪漫得让人嫉妒。
要不是我手上正拿着一根热乎乎的奶酪烤肠,我都想去抢个风车背景拍几张呢!对了,那奶酪烤肠,香得不行啊,咬一口,奶香味和肉香味在嘴里混合,简直让人幸福得眯起眼睛。
还有啊,小镇里那些小桥流水,真是让人觉得神奇。
桥不大,但精致得很,就像是微缩版的江南水乡和荷兰小村结合在了一起。
我站在桥上,看着水里游来游去的鸭子,那悠闲的样子啊,真是让人羡慕。
你知道吗?那鸭子还挺机灵,看到有游客喂食,立马扑腾着游过来,挤在一起抢吃的,那小眼神儿别提多逗了。
再说说那些房子吧,全是荷兰风格的彩色小楼,一个个红的黄的蓝的,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是打翻了颜料盘一样鲜艳。
我当时还忍不住问旁边的大爷:“哎,大爷,这房子是不是都能住人啊?”那大爷笑得特别爽朗,说:“住倒不一定住,不过你进去喝个下午茶还是没问题的。
”于是我就真的找了一家小咖啡馆坐下了,点了一杯咖啡和一块苹果派。
朋友们,那苹果派的味道,绝了!酥脆的饼皮加上酸甜的苹果馅儿,我差点把盘子都舔干净。
那天傍晚,夕阳洒在小镇的风车和房子上,整个小镇都像镀了一层金光。
旁边有一位老爷爷在吹着手风琴,那旋律轻柔得像风一样,把整片夕阳下的小镇染得有点梦幻。
我坐在草地上,听着那音乐,看着远处的风车,心里特别平静。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
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
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
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
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
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
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
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
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
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
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
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
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1. 荷兰是一个小而狭长的国家,地势低洼,地理条件非常特殊。
自古以来,荷兰人民就面临着频繁的水患威胁,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荷兰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通过建设堤坝、开展排水工程等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
2. 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其成功经验不仅在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在于科学的规划和国家层面的整体协调工作。
在荷兰,国家对土地的管理十分严格,几乎所有土地的使用都需要经过严苛的审查和规范的使用计划。
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为荷兰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 在荷兰,土地整理不仅仅是对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更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
对于沼泽地的利用,荷兰人通过开展排水工程,将湖泊和河流的水排至海外,并修建起一系列可靠的堤坝和水库来解决水患问题。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原本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区域变得适宜,并在保护土地资源的满足了人们对住宅、农田和工业用地的需求。
4. 荷兰的土地整理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对水患地区的改造,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和保护。
荷兰城市的发展规划通常非常严格,城市规划师会对土地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考虑,以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开发新的居住区域时,荷兰城市规划师通常会选择既符合人们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的土地。
5. 荷兰人民对土地整理的重视程度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树一帜的。
他们普遍关心土地保护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荷兰的市政府通常会举办公民参与的会议,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开放和民主的方式使得土地整理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总结回顾:荷兰的土地整理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国家层面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经验。
荷兰人民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成功地解决了水患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领略荷兰文化瑰宝也许是因为荷兰天气阴睛多变,光影每刻在转换,所以荷兰人对色彩才会如此痴迷,对花卉如此狂热。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总有艺术、文化和商业交汇、绽放光芒的时刻。
17世纪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荷兰在航海和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艺术也蓬勃发展,许多画家、作家和学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几百年间,一座欧洲文化名城悄然诞生。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这里拥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展示了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珍品,包括众多名家的绘画作品,让人们领略到荷兰文化的瑰宝。
画家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故事在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巨匠中,有一个人物赫然耸立,投下影响几代人的光影,他就是伦勃朗·哈门松·凡·莱恩。
伦勃朗二十多岁的时候,来到了阿姆斯特丹这座繁华大都市。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不仅仅是荷兰共和国的首都,也是欧洲艺术和商业的中心。
随着来自远方的船只挤满了港口,思想和创新也涌入了城市,使其成为艺术家、商人和知识分子的中心。
在这欣欣向荣的环境中,伦勃朗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他的工作室成为学生和赞助人的集合地。
他的声誉不断提高,人们对他作品(主要是他的肖像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些作品不仅捕捉到人物的面貌,还捕捉到了其本质。
伦勃朗的画具有极大的深度和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衡量后来西方肖像画的标尺之一。
他留下的作品种类繁多,包括300多幅绘画、300幅蚀刻画和2000幅素描。
从肖像和自画像,到风景和叙事场景,伦勃朗的笔触将一切变成了艺术。
伦勃朗式的光影运用、原始情感和现实主义描绘,成为了后辈艺术家的试金石。
戈雅、梵高,甚至毕加索等都认为伦勃朗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伦勃朗故居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在这座四层小楼里,伦勃朗有自己的画室。
如今,这座故居已经成为专门为他而建的纪念馆,一楼经营画廊,二楼是他曾经的画室,三楼是给学生上课的教室。
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他的作品,还可以了解和感受他的一生。
[摘 要]荷兰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采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思想,遵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生态隔离带、连接体系和以水为先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等措施,将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有机地融于城市规划中,注重开放空间的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和生态性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系统性开放空间规划;自然生态;荷兰[文章编号]1006-0022(2008)11-0090-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Open Space Planning Mind and It’s Inspiration in the Netherlands/Wang Zuo[Abstract] Open space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is holistic, systematic,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Open space is integrating with urban planning using ecological barriers, an attachment system, and water networks. It stresses an ecologically open and systematic open space network.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Key words] Systematic open space planning,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etherlands荷兰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思想及启示□ 王 佐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经过多年实践,逐步走向正轨,但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导致了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开放空间规划忽略以生态为基础的整体性规划思想等问题。
荷兰鹿特丹简介
鹿特丹,全称荷兰王国鹿特丹省,位于荷兰东北部,北临比利时,南临亚得里亚海。
城市面积273.35平方公里。
人口约260万人,其中华人占1.5%,荷兰人占34.4%。
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鹿特丹是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地处欧洲大陆与亚洲的交界处,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也是荷兰最大的城市。
鹿特丹在荷兰语中是“红堡”的意思。
它始建于1545年,起初是一座城墙环绕、四面有城门的城市,到1634年时建成了一座新城。
如今,鹿特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在荷兰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市人口约260万人(2002年)。
鹿特丹港位于鹿特丹市以北12公里处,与比利时和比利时布鲁塞尔隔海相望。
其前身是一个人工岛——圣克鲁斯岛(Saint-Crusade)。
—— 1 —1 —。
荷兰对新城疫的免疫措施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
【年(卷),期】1993(000)012
【摘要】荷兰从1976年起在大型的商业化养鸡场进行抗新城疫的免疫注射。
国家动物健康委员会(NAHC)制定这一措施后由地区动物健康中心(AHC)组织执行。
NAHC是国家贸易和生产的综合性机构。
农业部。
【总页数】2页(P27,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15.3
【相关文献】
1.鸡新城疫免疫失败原因及综合防制措施 [J], 于凤英;
2.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措施 [J], 王寿
3.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J], 金晓红
4.鸡新城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J], 金晓红;
5.2018年~2020年浏阳市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分析及防控措施 [J], 聂厚湘;李敏;张建超;赵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荷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夜生活体验攻略荷兰阿姆斯特丹红灯区,作为世界著名的红灯区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以其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和色彩斑斓的灯光而闻名于世。
如果你对夜生活有兴趣,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绝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
接下来,我将为您提供一份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夜生活体验攻略,以便您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个异国风情的地方。
一、景点介绍1. 红灯区博物馆(Red Light Secrets Museum)这是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博物馆,展示了红灯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参观这个博物馆,你将了解到红灯区背后的故事和背后工作的真实面貌。
2. 剧院Moulin Rouge这家历史悠久的剧院是亲历红灯区表演的绝佳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旋转木马表演和华丽的歌舞表演。
3. 玛格丽特广场(Margre Square)这是红灯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聚集着各种餐馆、咖啡馆和酒吧。
您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荷兰美食,并享受夜生活的独特氛围。
二、行程安排1. 晚餐在红灯区附近的餐厅享用晚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您可以尝试当地的特色菜肴,如荷兰煎饼、荷兰生牡蛎和荷兰咖啡等。
2. 参观红灯区博物馆接下来,您可以前往红灯区博物馆,了解红灯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展览和模拟体验,您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地方。
3. 欣赏表演在剧院Moulin Rouge观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将是您夜生活体验的一大亮点。
这里的表演精彩纷呈,能够让您感受到红灯区夜晚的魅力。
4. 漫步玛格丽特广场当夜幕降临时,玛格丽特广场变得非常热闹。
你可以在这里散步,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并品尝当地美食和特色饮品。
三、注意事项1. 注意安全在夜生活体验时,请注意自己的安全。
尽量避免独自外出,并随时留意周围环境。
2. 尊重当地文化尽管红灯区具有独特的文化,但仍需尊重当地的规定和习俗。
遵循游客行为准则,不得干扰或侵犯当地居民或工作人员的权益。
3. 注意个人隐私红灯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中的服务人员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
话题THEMEI变革当中的城市公共空间荷兰兰斯塔德“绿谢盈盈一心’’巨型公共绿地空间案例经验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是以“绿心”为核心的20世纪多中心城市群模式,在世界享有盛誉。
兰斯塔特最主要的基础在于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形成的环形城市结构,以及保留中间被称为“绿心”(GreenHeart)的大面积农业地区。
尽管19世纪英国规划师杰拉尔德·伯克(GeraldBurke)将兰斯塔德命名为“绿心”大都市(GreenheartMetropolis),但其模式和作用仍然饱受置疑。
从荷兰“绿心”的经验和教训及其最新的发展及作为巨型公共绿色空间方面的启示,对面临同样发展与保护矛盾却是公共绿色空间水平低下的北京,在思路上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所谓。
绿心。
在。
兰斯塔德地区在当地也很难有归属感。
土地破碎化的发展使得“绿心”的区域特征越来越模糊。
绿心”和兰斯塔德的共生关系使得抑制机制很难维持效力。
作为一个巨系统中的核心要素,试图减弱它与环境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加强“绿心”的综合效益,为这个区域尺度上最大的绿色公共空间提供发展机遇,合理判断人为干预力度和保护力度,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1966年,英国学者彼特·霍尔(PeterHall)攀j:“兰斯塔德”和“绿心”(GreenHeart)作为区域城市空间概念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国内一段时间里相当程度上强调“绿心”已有的休憩、开敞空间及生态等概念1,大胆借用其形式规划城市。
这在我国早期大力发展小城镇的阶段,不失为一种理论支撑。
而实际上,。
绿心”的形成有着很强的历史原因:工业革命时期无节制地开矿形成的低地,一定技术条件下难以利用,才作为水资源保育和发展农业之用,形成了荷兰特有的农业景观。
在结构上,。
绿心”确实是四个城市2中间的隔离带。
荷兰在国家层面也从20世纪初便开始致力于保有兰斯塔德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强化“绿心”成为兰斯塔德的中心、荷兰城市规划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