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伟大人物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774.50 KB
- 文档页数:9
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⑴活动分类评断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
⏹⑵历史阶段评点法: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展评述,然后再适当进展总评。
⏹⑶阶级属性评裁法:历史人物均处于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因而每个历史人物均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
历史人物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观点都打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关注该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更要看他是为哪个阶级效劳。
⏹⑷历史主义评判法: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特定的历史条件〞可考虑以下一般要素:社会历史开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开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
符合的,则肯定,反之则否认。
⏹⑸主流原则评赞法: 即从全局、整体、历史开展的角度等大节、大处进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的大节,而不是小节。
搜索细节、小节,那是小说家的事。
⏹⑹两点论的评铨法: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缺乏;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
⏹⑺开展变化评定法:用开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⑻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统一评议法:我们坚持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
⏹⑼纵横坐标评论法:将历史人物放到世界纵横的历史时空围中去考察和评论。
⏹⑽综合方面评品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在阶段论和方面论的根底之上统观全局,把人物的所有活动集中起来进展综合分析,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进而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做出一个定性的评价,也就是对历史人物进展综合的评价。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
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开展;⏹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开展。
自由观念主题1.(2015·江苏淮安四模·23)(13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
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
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
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
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
……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
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
……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
……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
……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
……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
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及装饰的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3分)(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
经济改革主题1.(2015·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8)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者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实践。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十月革命后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先后进行了哪些尝试?(2分)(2)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请简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3分)(3)20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谓描绘的未来社会中国共产党进行积极而成功的探索,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请各举一例?(2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又做出怎样的新抉择?(1分)(4)结合上述问题,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分)【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此题问尝试,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回答即可。
(2)此题问表现,注意应该集中于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3)第一小问举例,结合中国50年代的成就和挫折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抉择,结合90年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回答即可。
(4)此题问认识,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可。
【答案】(1)尝试: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2分)(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3分)(3)成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答一点即给1分);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任答一点即给1分);抉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分)(4)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创新理论(2分)2.(2015·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妇女解放主题1.(2015·山东泰安一模·38)(24分)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
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
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材料三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材料四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4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
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8分)(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
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联系所学内容可知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篇一:《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军事战争主题》军事战争主题1.(2015·北京海淀一模·37)(34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
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你如何评价《易经》的军事思想?(10分)材料二“[英国舰队]所向无不披靡,彼已目中无华,若海面更无船炮水军,是逆夷到一城邑,可取则取,即不可取,亦不过扬帆舍去,又顾之他,在彼有得无失,何所忌惮?而我则千疮百孔,何处可以解严?”林则徐认为“海疆久远之谋”是“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得敢死之士而用之,彼北亦北,彼南亦南,其费虽若甚繁,实比陆路分屯、远途征调所省为多”。
——《林则徐书简》材料三以船炮而言,本为防海必需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计,亦不得不先事筹维。
且广东利在通商,自道光元年至今,粤海关已征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
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林则徐集》秦稿(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林则徐的海防思想。
(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林则徐海防思想产生的影响。
(6分)材料四 21世纪初战争与武装冲突形势示意图——[法]M-F.杜兰等《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注:图中深色区域为发生战争和武装冲突地区。
(3)依据上图,概括21世纪初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分布情况。
(2分)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这一形势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10分)【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新思想的萌发;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军事战争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概括并归纳材料内容即可。
第一层:“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主张国家之间应该和平共处;第二层:“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败亡”“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表明反对侵略;第三层:“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主张战争应该坚持正义性;第四层:“防御别国侵略是有利的”表明认可反侵略自卫战争。
民生问题主题1.(2015·河北邯郸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
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
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
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
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
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
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
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新闻报纸主题1.(2015·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39)(26分)书籍、报刊、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战必胜说》“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
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全集》(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材料二《申报》大事年表(部分)——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2)充分挖掘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概括1912年—1938年间《申报》的发展特点。
(8分)材料三下列是研究罗斯福新政的著作(3)仔细阅读两份目录,指出两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主流评价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10分)【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维新思想;罗斯福新政;新闻报纸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等信息可知其态度变化为从轻视转变为主张学习;第二小问原因,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不久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而停刊”等信息可知其特点为在曲折中发展;根据材料二中“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申报》正式形成股份公司”等信息可知其特点为引进先进技术,形式不断更新;根据材料二中“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等信息可知其特点为具有爱国性、关注重大政治事件;根据材料二中“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等信息可知其特点为内容不断丰富、越来越大众化。
传统文化主题1.(2015·浙江宁波十校高三3月联考·38)(26分)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材料三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
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
……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
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
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9分)(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9分)(3)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8分)【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体西用思想;传统文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即可。
史学观念主题1.(2015 •广东佛山二模・39)(26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一…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
……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4 分)(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10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近代科学技术;抗日战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认识论;史学观念主题【解析】(1)此题问相同,可以从《历史》和《史记》记载的范围、主体进行比较。
(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人文性、世俗性和世界性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16—18 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归纳。
(3)第一小问特征,材料二“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 体现了学派众多,“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体现了强调致用,“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说明内容丰富,“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 说明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抗战时期的政治、思想归纳。
环境保护主题1. (2015 •天津河西三模・13)(19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杀伐,无割大陵,……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管子杂篇•七臣七主》(注:管仲的“春禁”,就是春天不杀伐,不开挖大丘陵,不砍大树,不开凿大山,不放大火, 不杀大臣,不征收谷赋。
)材料二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 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材料三注:MTCO2旨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1)概括材料一中管仲的观点。
(2分)(2)英国在工业化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据材料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1.(2014·浙江高考))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走眼》)(高考情节手法练)2(2015·浙江高考)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捡烂纸的老头》))((练习册45页))3.(2015·安徽卷)请根据划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张玮《蓑衣》)4.(2015·全国新课标I)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李德霞《马兰花》)(概括小说情节题)5.(2015·全国新课标II)东家老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刘震云《私塾老汪》)6.(2016·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战争》)(练习册61页)7.(2016·全国卷Ⅲ)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玻璃》)(练习册63页)8.(2016·江苏高考)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会明》)(高考情节作用题)9.(2017·江苏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杜鲁门·卡波尔《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练习册66页)10.(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赵一曼女士》)(练习册56页)11.(2018·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有声电影》)(练习册50页)(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衣》张玮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选修四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知识整合1.中外历史人物一览表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1)相同点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①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②面临的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3.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要确立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其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①“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伟大人物主题1.(2015·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考考前模拟·14)(20分)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均来自课本)材料一材料二康熙帝诗文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回答问题:(1)据材料一图一,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疆界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统治该民族、地区?(4分)(2)据材料一图二图三,请从民族关系角度说明它们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何在?(4分)(3)据材料二回答,这首诗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综合三段诗文指出,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实施的措施有何突出特点?(6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6分)【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伟大人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民族,根据所学可知是南越。
第二小问制度,根据图一可知,秦在南海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2)第一小问趋势,图二、图三反映的是民族大融合趋势;第二小问原因,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来回答。
(3)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二“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可以判断是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第二小问特点,第一段诗文体现的是坚决打击叛乱势力。
第二、三段诗文体现的是加强民族团结。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施以恩惠,笼络人心。
(4)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角度回答。
【答案】(1)民族:南越(越族);制度:郡县制(4分)(2)趋势: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汉化汉族受少数影响)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谈到具体措施也行)(4分)(3)事件: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特点:恩威并施(一方面坚决打击叛乱势力,另一方面有加强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施以恩惠笼络人心)(6分)(4)启示:坚决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搞好民族关系;以平等、团结态度待之,凝成民族统一的坚固长城;既要武力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叛乱、民族分裂势力。
更要加强制度建设机构设置。
(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6分)2.(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路易十四(1638—1715)只需一声令下,治国成就和过去的军事胜利一样可以迅速取得。
昔日毁废荒凉的海港,现在建筑物环绕,既做装饰,又充防务。
……在他的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
与此同时,在法国本土,在他眼前,高楼犬厦鳞次栉比,雇佣人员成千上万,并且拥有由建筑艺术带动发展起来的百工技艺。
在宫廷和首都,更加高雅精巧的技艺为法国带来过去甚至没有想到的娱乐和荣誉。
文学艺术十分繁荣。
鉴赏力和理智深入蒙昧无知的学校。
——摘编自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材料二康熙帝(1654—1722)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祭拜时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声势浩大。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归途中,“上次曲阜。
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
……诣孔林墓前酹洒。
书‘万世师表’额。
”——摘编自《清史稿·圣祖本纪》(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路易十四、康熙帝在巩固政权方面采取的措施。
(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及其影响。
(10分)【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伟大人物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只需一声令下,治国成就和过去的军事胜利一样可以迅速取得”可知路易十四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根据“昔日毁废荒凉的海港,现在建筑物环绕……又充防务”可知他加强军事力量,根据“在他的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可知他积极发展商业和殖民贸易;根据“雇佣人员成千上万,并且拥有由建筑艺术带动发展起来的百工技艺。
在宫廷和首都,更加高雅精巧的技艺为法国带来过去甚至没有想到的娱乐和荣誉。
文学艺术十分繁荣”可知他推崇天主教和重视文学艺术发展;根据“康熙帝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可知他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根据“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
……诣孔林墓前酹洒。
书‘万世师表’额”可知他推崇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康熙帝加强君主集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大破准葛尔,抗击沙俄,维护大一统的国家。
(2)第一小问背景,路易十四的背景结合材料一“路易十四(1638—1715)”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分析,经济上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康熙帝的背景可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和满洲贵族统治需要分析。
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措施进行分析,路易十四的措施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康熙帝的措施确立了满洲贵族统治的正统地位和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1)措施: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军事力量,发展商业和殖民贸易;推崇天主教和重视文学艺术发展。
康熙帝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推崇儒家思想和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
(15分)(2)路易十四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背景:稳定满洲贵族统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
影响:加强了民族间认同感,确立了满洲贵族统治的正统地位;尊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笼络了士人,加强了思想控制。
(10分)3.(2015·天津河西二模·14)(16分)走近历史人物,深刻把握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到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
……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
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的由自然联想到了人类社会。
既然思想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例外……——《世界文明史》上(1)根据材料一,说明牛顿的自然科学革命引发了欧洲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的著作、理论。
(5分)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
(意境深远的意思)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
结合史实概括并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
(8分)材料四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阔了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和无限大的宏观世界的研究领域,成为原子能科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历史意义。
(3分)【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启蒙运动;经典力学;相对论;伟大人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材料一中“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可以看出次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应为启蒙运动;第二小问“著作”结合所学知识牛顿的代表作,应该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小问“理论”结合材料一中“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可以总结出来,即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2)第一小问“本质区别”,结合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可以总结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黄宗羲是封建传统民本思想。
第二小问“概括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卢梭的主张进行评价即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否定了专制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3)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答案】(1)运动:启蒙运动。
(2分)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分)理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2分)(2)区别: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2分)黄宗羲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或封建传统民本思想)。
(2分)评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否定了专制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4分)(3)意义: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3分)4.(2015·山东临沂二模·38)(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
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
按照19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
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材料二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
彼李鸿章固非能造时势者也,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拔。
李鸿章不生于欧洲而生于中国,不生于今日而生于数十年以前……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材料三具有开创精神的个人——“伟人”“英雄”“天才”——是因为塑造历史的力量而?赢得他的地位。
他不全是卡莱尔(Carlyle)所说的神,他是在他那个时代、他那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他既是历史事件的执行人和代言人,又是其产物和象征;若无形势所迫,他的新观念便不合时宜,无从实践……但是他也不只是历史事件的一个结果,历史事件通过他或者围绕着他而发生,他的想法和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