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59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勘误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
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
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
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
‛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
滂尤刚劲,疾恶如雠。
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亓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戏,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则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步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吅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戏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亓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步戏·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东汉王充解释《尚书》的名称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地位和作用:相传为孔子所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坑儒,损失很大。
要职:1、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2、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对后代的作用:1、《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2、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作为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严格的说过《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史籍的雏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统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
这里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
优点:便于考察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重复论述。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地位和作用: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三、《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体例特点:1、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2、用史实疏证《春秋》3、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成就:1、保存了大量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重点先秦部分1.《尚书》的主要内容?2.简述《尚书》的来龙去脉。
3.《今文尚书》之篇目?4.《逸周书》的大概内容?5.《世本》之性质?6.《楚辞》与研究历史有什么关系?7.《诗经》的分类情况、大致内容及史料价值怎样?8.“《春秋》三传”及“《春秋》内外传”?9.何谓编年体?其优缺点?10.《左传》在史学上的价值和地位?11.《国语》的特点及价值?12.简述《战国策》一书的由来?13.简述《战国策》的编订与整理情况。
14.《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1.何谓纪传体史书?所谓“正史”是指哪几部史书?2.简述《史记》的诞生过程。
3.《史记》的体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4.《史记》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史记》三家注”指的是什么?6.《汉书》的不足之处有哪些?7.《汉书》的注本?8.《后汉书》有哪些特点?9.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要籍有哪些?【正史书与非正史。
(1)书名;(2)作者;(3)卷数】。
10.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有何特点?11.何谓《五代史志》(或《隋书》十志)。
何谓“八书”?12.简要说明为什么应把《南史》《北史》同原“八书”对照起来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隋唐五代宋元部分1.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隋书·经籍志》为什么重要?4.官修史书何时确立?其利与弊?5.简述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编修经过。
6.对新旧唐书作一对比。
7.比较一下新旧五代史。
8.《通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9.简述《史通》的内容。
10.概括说明《史通》一书产生的原因。
11.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13.《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14.研究宋代历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15.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16.何谓纪事本末体?17.《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18.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各举一代表作)19.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20.按所载史事的时间先后列出从古至清的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一、名词解释及填空1、《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今文传自伏生,《古文尚书》出自孔子壁中。
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
严格的说《尚书》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至秦穆公。
,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
其在体例上有4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第二个特点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第三个特点是《左传》叙事,不仅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第四个特点是《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
《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史料,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也有很大突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约500多年的史事。
在体例上有3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国别叙述史实,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记言为主;第三,它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
思想上虽然接近儒家,但对其它各家的观点并不排斥。
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主要有2点:从体例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证。
4、《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自由,由西汉刘向和北宋曾巩整理成型。
体例与《国语》相同,是按照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
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
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
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
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
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
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
)“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
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
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
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
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
》:《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
”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
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
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完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的全部内容。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尚书》《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
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不过其中有些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不会是当时的史官所记,可能是后人(战国时代)根据传闻整理而成。
《今文尚书》:由于伏生所传《尚书》是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
它首由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以后世代相传,而有欧阳之学及大小夏侯之学三家。
《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就是得自孔子壁中的《尚书》,以其用古文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吏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对此书,宋以前的经学家多不怀疑,唐代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就是根据这个本子,至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断为伪《尚书》。
《尚书》(今文)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学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讫秦穆公。
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所谓《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特别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关于《尚书》的注本: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春秋》《春秋》一书,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名词解释。
1、《隋书》:《隋书》,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其记事内容上起北周静帝三年(581年)篡周,建立隋朝,下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隋灭亡。
全书共八十五卷,由魏征等人分两阶段修纂而成,是研究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的书志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成书众人之手,也存在前后不一,互相矛盾等缺点。
2、《通志》:《通志》是宋代郑樵私人编修的纪传体通史。
其记事内容自上古至隋朝,全书共二百卷,实际上主要分为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六体,其中以二十略最为有名,它是继《史记》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有着发凡起例的作用,为研究以前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提供了参考,就全书而言,一些观点有所偏失,不够公允。
3、《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
其记事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加上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
该书所记内容十分广泛,且较为真实可靠,是我们研究战国到五代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源。
4、《通典》:《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典章制度通史。
唐杜佑编纂,全书共二百卷。
其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
它为我国的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力图为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比新旧唐书更可靠,而且所列之书为今很多书所不存,作者的一些进步观点,对后世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取舍、内容详略、节目编排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也是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书。
全书以杜佑的《通典》为蓝本,共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著,其记事内容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
该书材料丰富,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另外其编纂方法也比较好,在他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的续作。
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要籍,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的司马迁。
它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的约三千年的历史。
2.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汉的班固。
它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3.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为东晋的陈寿。
它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史记》、《汉书》、《三国志》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三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要籍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要籍,如《明史》、《清史稿》等。
2. 使学生了解这些要籍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和阅读历史要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明史》:《明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始于清朝初年,历经百年完成。
它主要记载了明朝的历史。
2. 《清史稿》:《清史稿》是中国近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编修于民国时期。
它主要记载了清朝的历史。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步骤】1. 介绍《明史》、《清史稿》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分析这两部要籍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阅读历史要籍,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第三章:中国历史研究方法导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考古学、文献学、比较研究等。
《隋书》1《经籍志》:《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研究汉唐间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
《经籍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著录书籍,在目录学上价值很高。
《新旧唐书》2《旧唐书》特点:缺点:全书前后很不平衡,前半部分写得较好;后半部分缺少事实,还有不少重复缺漏。
优点:其一,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其二,条理清晰,“本纪惟书大事,简而有体;列传叙述详明,赡而不秽。
”后半部分稍略,文笔也依然简略3《新旧唐书》体例区别?《旧唐书》有本纪,志,列传。
《新唐书》有本纪,志,表,列传。
4《新唐书》的特点优点:体例更为完整,多有创新。
《新唐书》有表四种,新创三志,新创四种列传。
“事增于前”志传部分增加了许多史实,特别是许多文人的文章。
“文省于旧”《新唐书》比较简洁,重复现象很少。
缺点:本纪过于简略,很多事实被删掉,削弱了史学价值,有时不载年月,看不出史实的时间关系。
5为什么撰写新唐书?北宋宋仁宗时,对《旧唐书》很不满意,遂下令设立书局,诏令欧阳修、宋祁等重撰《唐书》。
由曾公亮监修,参加编修的还有范镇、宋敏求等人。
《史通》6什么是史评体?史评体就是指就史事、史书或史家进行评论的史学理论著作。
7史评的分类史评体要籍分为三类:一是评史事,二是评史书,三是评史学。
最早出现的是评史事,有名的是《十代兴亡论》《唐鉴》《读通鉴论》《宋论》评史书和评史学,《史通》《新唐书纠谬》《文史通义》及清代三大考史名著。
8《史通》内容:《史通》20卷,分内、外篇各十卷,内篇36篇,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外篇13篇,叙述史学源流、杂评史人得失。
第一,论述史学的源流及史官制度。
《六家》《二体》第二,论述史学的编纂体例、编纂方法、史料搜集等。
这是《史通》的主要部分。
第三,论证了史学态度及一个是家必备的条件,史家必须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史家应有“才、学、识”三长。
9史学评论其一,六家二体说,认为纪传编年各有优缺点不能偏废。
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
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
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尚书》的目录如下●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泰誓上周书·牧誓·武成·洪范·旅獒周书·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周书·君牙·冏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2、《逸周书》班固认为是周代的史书,刘向则认为是周代的“诰誓号令”文献集。
但自唐以来,学者多怀疑《逸周书》非古人原本,成书时间约在战国、秦汉間。
其中有些史料,如世浮、克殷、商誓篇的文字体例当属西周初,其中所载社会情形与习尚,亦多与甲骨卜辞和古金文所载相合,当属周初。
《逸周书》中的篇题,有的是后人作作注解时增加的,如书中的第一篇“度训解第一”的“解”字,就是晋代的孔晁作注时加上去的,这是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3、《春秋》是周末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0)间242年的历史。
因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整理。
所以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
《春秋》是我国史书中编年体之祖。
后世如荀悦的《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恕《通鉴外纪》、毕沅《续资治通鉴》、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十多种史书等皆仿此体例。
它与后来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成为中国历史著作两种最基本的体裁。
4、《左传》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春秋》纪事相当简质,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或补充叙述,很难对书中记录的人物或时间有个具体的了解。
于是后人开始做这项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战国时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战国时鲁人穀梁赤《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皆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其中影响最大、文学和史学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左丘明是春秋末年鲁国太史,因目盲,后人称为盲左。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
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成为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
中国史学的一些优良传统,如“直书”笔法;注重研究总结历史的得失成败,为现实提供借鉴;重视人的行为的评价和社会效果,要求史家“博闻强识、疏通知远”;讲求文字表述的艺术性等都与《左传》的影响有关。
梁启超认为《左传》的出现为“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
《左传》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它是我国历史散文的源头之一,它在纪事中注重叙事的形象生动和人物描写刻画,形成了后来的史传文学,对包括司马迁《史记》在内的优秀历史著作产生巨大影响,也成为韩柳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师法的范本之一。
中国古代散文的政治色彩和讲究情致韵昧的传统,都与《左传》有关。
正如刘知己所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
自晋以降,景慕者多”(《史通》)。
另外由《左传》形成的史传文学在作品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对魏晋志人、志怪,唐宋传奇、话本,明清文言、白话小说亦皆产生重大影响。
5、《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周、鲁、齐等各国史料,共21卷。
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时间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
但是晋朝以后,学者一般都否认是左丘明,因为《左传》和《国语》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当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成书时间应比《左传》略早一些。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其内容上与《左传》互为表里,所以古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所记内容,大都是编者认为值得肯定的言论和行为。
全书强调和推重的基本观点是“重民”、“忠恕”、强调“天命”,重视占卜等。
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国语》特别可贵之处。
后世对国语评价不一,柳宗元曾作《非国语》,专门批判其中错误观点。
但宋人刘章、元人戴仔等又作《非<非国语>》,为《国语》辩护。
《国语》在体例上不同于《左传》的编年方式,而是按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它虽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全书所记述的240多个大小故事,很少是单纯的议论。
有些故事在叙述技巧和情节构思上比前人有不少创新。
有的人物描写形象较为突出,性格颇为鲜明,为后代以记人为主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6、《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的资料集,其中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作者历代学者多有推测,皆未得到多数学者的信从。
可能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时间应在《吕氏春秋》和《韩非子》之前,个别篇章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战国策》的体例与《国语》相近,基本上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所涉史事,上自三家分智氏,下到秦灭六国,凡240年历史。
但全书并无贯穿始终的完整线索,多数年代模糊,人物事迹往往前后抵牾,少数篇章残缺不全,属于资料汇编性质。
从思想体系看,《战国策》基本上属于纵横家,而其道德哲学多取自道家。
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相合少而相悖多,因而为后世儒者所诟病。
其实,《战国策》中许多观点俱富有进步意义,如反映了民众反对战乱、渴望和平的愿望,对不畏强暴英雄的讴歌,揭露残民以逞的暴君,对民众的重视和“贵士”的倾向等。
《战国策》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7、《周礼》原名《周官》是部专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
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
其书作者分歧较大,褒之者说为周公所作,贬之者斥为西汉末年刘歆伪造。
南宋洪迈清初学者毛奇龄认为是战国时人所撰,时间当在《吕氏春秋》之前,较近事实。
《周礼》原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
由于“冬官”篇已亡佚,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天文历象、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乃至沟洫道路,草木虫,。
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周礼》它和《仪礼》、《礼记》,通称“三礼”,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
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对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8、《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是记载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关于冠、婚、丧、祭、朝、聘、射、乡诸种典礼仪节的书,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仪礼》中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
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第十七),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
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礼”三十九篇,但未传下。
汉末郑玄用刘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
今只有此本传下。
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有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