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电磁环境新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如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甚至严重影响全球环境并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 .1 城市人口爆炸人是第一生产力。
人口增长一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研究表明,过去1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结构城市化实现的。
截至2005年底,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为42.99%。
有理由相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接近70%。
城市强大的经济活动、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和就业机会,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城市人口膨胀将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强烈的干扰、改变和破坏。
城市生态平衡,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1 .2 交通拥挤道路可以说是城市这个有机体的血管,负责城市物质的流通。
因而其通达性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交通问题也由此而生。
近些年来,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而公共交通系统更新较慢,城市路网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
这种状况降低了人们的出行和工作效率,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 .3 工业化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工业集中, 工厂任意排放“三废”,使江河遭受严重污染,,空气烟雾弥漫, 垃圾堆积如山,造成了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这些污染进一步导致了土壤污染,从而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造成城市环境的恶性循环。
影响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摘要:主要介绍影响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几个主要污染源及造成影响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X1231 电磁辐射是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环境污染要素可分为物质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两大类。
物质流污染物进入环境使大气、水的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土壤和食品。
能量流污染同样会使环境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
电磁辐射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流污染。
电磁辐射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
现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主要来自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水平较之人工电磁辐射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人工电磁辐射来自广播、电视、雷达发射设施、通信系统、电牵引系统、电器与电子设备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中的应用设备。
2 影响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几个主要污染源及其造成影晌的原因2.1 声音、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由于接收机(无论是声音还是电视)的数量十分庞大,一个大城市中可能超过千万台。
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像移动通信那样)的方法保证信号接收,从总体上看是十分不经济的。
此外,由于电磁环境中的电磁噪声广泛存在,而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的接收带宽又都较宽(如调频广播带宽200kHz,我国PAL—D彩色电视广播带宽6.5 MHz),如接收机灵敏度过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响信号质量。
所以在广播中都是采用高发射功率、低接收灵敏度的方案。
例如,对于彩色电视接收机,在75Q阻抗输入条件下,图像通道噪波限制灵敏度:VHF频段250 IxV,UHF频段350 IxV;短波调幅广播接收机为一二百微伏;调频广播接收机为数十微伏(而移动通信接收机的灵敏度高达1IxV左右)。
由于以上原因,广播发射机的功率都很大。
对于中波、短波声音广播发射台,由于考虑到占地面积大,要求周围无高大建筑,以及电磁环境问题,所以多设置在城市郊区,周围人口密度不大。
同时,由于中、短波广播的服务范围很大,也不存在把发射天线设置在市内的需要。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分析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电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当中,包括通信、气象监测、环境检测、医疗卫生等行业都得到了电磁技术的支持。
电磁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但也带来了电磁辐射相关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及城市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
基于此,文章对城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性阐述,并提出了相关防治举措,以供参考。
标签:电磁辐射;污染;防治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现状概述在现代电磁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叠加作用导致城市电磁辐射能量显著提升,同时城市电磁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并呈现了持续恶化的特征,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及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城市电磁辐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现代病,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部分城市在发展规划当中,对大型电磁辐射设备未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例如,很多广播电视塔就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甚至很多居民区环绕广播电视塔所建,导致局部区域电磁辐射场强偏高[1]。
又如,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城市通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发展初期由于规划缺乏科学性,使得无线通信频谱资源严重浪费,并加深了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程度。
甚至部分地区无线通信基站密度过大,导致这些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十分严重,影响了周围区域的正常通信,并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一定威胁。
相关统计表明,医疗、工业等领域的高频电磁设施正以每年超过20%的增长率持续增加。
这些设施当中存在较强的电磁震荡源,且震荡源频谱质量并不理想,会产生宽频率电磁辐射,无论是对电子设备、操作人员,还是对城市环境,均会带来一定危害。
总体上来看,城市电磁设备的持续增长对城市环境所产生的压力愈来愈大,电磁辐射影响变得愈来愈严重,应给予充分重视。
2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分析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输变电设备。
目前,我国电网输送的工频交流电频率为50Hz,输送电压等级较多,包括3kV、6kV、20kV、110kV、220kV、500kV等。
城市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城市是人们生活和生产聚集的场所,利用和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当污染超过城市自身净化能力时,城市环境将会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和水污染。
近年来,城市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已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持续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定问题。
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首先,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暖、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其次,很多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紊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
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
我国能源利用率低,使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既浪费了资源,有污染了环境。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推行城市环境结合整治。
同时按照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的措施。
良好的管理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政府可以采取奖励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制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制度与措施来控制污染发展和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同时,要鼓励公众参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保护居住地区的环境。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环境问题。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同时公民本身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最终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使城市建设高速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方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例如电磁辐射污染问题。
因此,针对智慧城市的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方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智慧城市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无线通信设备、基站、wifi路由器等设备。
这些设备会发射电磁波,并产生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包括头痛、失眠、癌症等症状。
因此,管理智慧城市的电磁辐射环境,非常重要。
一、统一规范制定统一的电磁辐射环境管理规范,对城市中所有涉及电磁辐射的设备进行质量监控,以确保它们符合最低电磁辐射标准。
在设备的设计、安装和维护过程中,要遵守统一规范,防止电磁辐射超过安全标准。
二、合理布局对智慧城市的电磁辐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磁辐射影响。
尽量将基站设备等高功率设备布置在较远处,避免高功率设备集中,同时减少低功率设备的数量。
在城市规划中,应制定合理布局方案,充分考虑与电磁辐射相关的各类设备的分布和位置。
三、监测预警加强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一旦发现超过安全标准,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建立智慧城市辐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反应。
这样可以降低城市中辐射污染程度,保证公众身体健康。
四、公众教育加强公众对电磁辐射环境的意识和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加强辐射知识科普宣传,向市民介绍如何降低电磁辐射的影响,从而让市民充分了解电磁辐射的危害性,遵守标准,减少对电磁辐射的过度担忧,甚至解决不必要的恐慌。
结论:智慧城市的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们可以从统一规范、合理布局、监测预警、公众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城市电磁辐射环境管理问题。
我相信,在各界共同的努力下,城市电磁辐射环境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影响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用地面积趋于紧张化,同时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也存在多样的问题。
1000KV的变电站电磁场本身的磁效应会给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对人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危害。
本文就1000KV变电站电磁场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1000kV变电站;电磁场;周边环境前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各种电力设施和电信系统、电视、广播和微波传动以及雷达设备等迅速的增加,给城市发展带来了“电磁污染”,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就1000KV变电站电磁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会诱发人体的电流,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主要根据相应的机制来确定的,它的作用在于能够防止感应电场和感应电流以及神经组织出现电兴奋刺激。
尤其是防止极低频电磁场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作用,防止其给健康带来的损害。
当前关于工频磁场对健康是否存在影响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一、1000KV变电站周边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检测仪器是意大利进口的综合场强一,探头是意大利PMM公司的,监测方法主要根据《工频电场测量》的规定来实施。
对深圳市某1000kv的电站周边电流辐射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住户反映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有长期失眠、头疼、容易疲劳的现象。
还有一些住户反映具有神经衰弱以及小孩半夜不睡啼哭的情况。
许多住户都受到了电器的干扰,甚至一些住户出现了电脑损坏以及电视不能收看的现象。
办公楼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反映了自身存在不舒服和容易疲劳的感受,电脑受到干扰不能够正常使用。
监测结果表明,电场并非居民受到影响的原因,而是磁场带来的影响,磁场的环境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值,因此工频磁场是1000KV变压器和配电房影响居民的主要因素。
上述检测的结果比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标准规范要低,辐射环境的评价标准的加速规范与我国的不同,将公众暴露在限值内的电场强度限值和磁感应强度限定值中。
电磁辐射对城市环境和人居健康的影响与规划设计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电磁辐射在城市环境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电磁辐射源包括但不限于电线、通信设备、无线网络和家用电器等。
虽然电磁辐射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对城市环境和人居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对电磁辐射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保护城市环境和人居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电磁辐射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 建筑物与空间布局:电磁辐射在城市环境中的传播受到建筑物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电磁辐射在室内环境中的积累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建筑物的位置和高度,以减少电磁辐射的积累。
2. 绿化和景观设计:绿化和景观设计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吸收和减少电磁辐射的传播。
例如,在城市中合理布置绿化带和公园,可以起到屏蔽和吸收电磁辐射的作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 噪声控制:电磁辐射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辐射的担忧,同时也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噪声,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重视对电磁辐射产生的噪声进行控制,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干扰。
二、电磁辐射对人居健康的影响1. 生活环境:电磁辐射对人居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可能导致人体细胞的DNA损伤,引发多种健康问题。
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避免高强度电磁辐射源的设置,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2. 儿童和孕妇关注:儿童和孕妇是特别敏感的人群,对电磁辐射更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该避免在儿童活动区和孕妇医疗机构附近设置高强度电磁辐射源,以保护他们的健康。
3. 健康教育:电磁辐射的影响是复杂而微妙的,很多人对其了解仍然不足。
因此,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健康教育,提供关于电磁辐射对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三、电磁辐射规划设计的相关建议1. 监测和评估: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建立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定期对城市环境中的电磁辐射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电磁辐射污染特点
科技发展,电器的增多,使我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无时无刻的不围绕在我们身边,而电磁辐射污染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今天就来为您介绍电磁辐射污染特点,让您更深入的理解电磁辐射的定义。
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
由于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电磁环境日趋复杂,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由于城市的发展与扩大,一些大中型广播电视与无线电通信发射台站被新开发的居民区所包围,局部居民生活区形成强场区;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城市市区高层建筑上架起成百上千移动通信发射基站,这些电磁辐射源虽然每个功率不大,但由于在市区
内遍地开花,使城市高空电磁波场强增强,加之城市高层建筑上还有许多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和短波天线等使局部高层建筑受到污染;
随着城市用电量增加及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实施,110KV和220KV高压变电站进入城市中心区,工频电磁场对居民的环境影响越来越突出;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汽车、电车、地铁、轻轨及电气化铁路)迅速发展引起城市电磁噪声呈上升趋势;
个人无线电通信手段及家用电器增多,家庭小环境电磁能量密度增加,室内电磁环境与室外电磁环境已融为一体,城市电磁环境总量在不断增加。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明生改善、民主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诚然,我们无法忽视城镇化对国家对人民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样不能回避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确实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自然环境恶化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的发展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1]的理念,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社会自然资源供给总量已接近潜在的最大值.在现有条件下,社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已出现瓶颈效应。
从最基本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来看,形势均不容乐观.而在社会再发展资源方面,同样面临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资源消耗剧增,人口规模、地域规模急剧扩大,对原有的城镇功能和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性问题突显。
(一)资源耗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认为是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的标志。
但随着城市的扩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系统逐步被人类改变,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
1。
土地资源从土地资源看,中国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1%,人均草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9.3%.而且,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80。
5万亩.在中国现有的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53公顷的生存警戒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
此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也十分严重。
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
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6.8%;荒漠化土地高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非农化速度将加速进行,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电磁环境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磁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也把人们带进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
早在1975年专家学者就曾预言,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电子、通信、计算机、汽车与电气设备大量进入家庭,城市空间人为电磁能量每年增长7%—14%,也就是说25年后环境电磁能量密度最高可增加26倍,50年后最高可增加700倍,21世纪城市电磁环境将更为复杂与恶化。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电磁环境是“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
恶化的电磁环境不仅对人类生活日益依赖的通信、计算机与各种电子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会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危胁。
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愈来愈复杂的电磁环境及其广泛的影响,电磁环境保护与电磁兼容技术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学科领域。
二十年来,我国经济与城市化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空域的电磁环境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
主要有:⑴由于城市的发展与扩大,一些大中型广播电视与无线电通信发射台站被新开发的居民区所包围,局部居民生活区形成强场区;⑵移动通信技术(包括移动电话通信、寻呼通信、集群专业网通信)发展迅速,城市市区高层建筑上架起成百上千个移动通信发射基地站,这些电磁辐射源虽然每个功率不大(100W以下),但由于在市区内遍地开花,使城市高空电磁波场强增强,局部高层建筑受到污染。
除此之外,城市高层建筑上还有许多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和短波天线;⑶随着城市用电量增加及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实施,110KV和220KV高压变电站进入城市中心区,或在室内或在室外,或地面或地下,引起邻近群众恐慌与投诉;⑷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汽车、电车、地铁、轻轨及电气化铁路)迅速发展引起城市电磁噪声呈上升趋势;⑸个人无线电通信手段及家用电器增多,家庭小环境电磁能量密度增加,室内电磁环境与室外电磁环境已融为一体,城市电磁环境总量在不断增加。
对我国城市电磁环境十个热点问题辐射特征分析如下一、位于市区内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广播电视塔大多数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使服务区内有较高的场强。
我国电视和调频广播的频率范围是:48.5MHz—960MHz,属于超短波与分米波频段,电磁波为空间直线传播。
在我国电视、调频设备都安装在同一发射台,电视和调频天线绝大部分安装在同一塔的桅杆上。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塔、上海东方明珠塔和天津天塔电磁辐射验收表明:塔高均在400米以上,发射总功率均在200KW以上的城市高大电视塔周围地面及高层电磁辐射环境功率密度为几个μW/cm2,均小于国标该频段40μW/cm2的标准。
测量结果说明建于市区内的高广播电视塔尽管发射功率较大,但由于塔上发射天线区在较高的桅杆处(300米左右),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主瓣越过周围建筑顶部向远处辐射,以求得较大服务区(服务半径为70-90公里),周围地面和一些高层建筑均在电视塔辐射电磁波的弱副瓣区域。
但是城市规划部门要审批和控制电视塔周围建筑高度,以防止高层建筑顶部进入电视塔辐射强副瓣区,造成电磁辐射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增益不高,功率不大但架设高度较低的电视天线的最大辐射场强在某些场合可能还要大。
二、位于近郊区的中波广播发射台中波广播的频率范围是531—1602KHz,发射天线大多数采用拉线塔辐射垂直极化波,一般称单塔为不定向天线,双塔为弱定向天线,四塔和八塔为强定向天线。
大部分能量沿地面传播,小部分能量向天空传播(以地波传播为主)。
为了保证较好的辐射服务半径,发射台一般建在城市近郊区。
由于城市发展,许多建国初期建于近郊区的中波发射天线被扩大的市区包围,北京、江苏、福建、新疆、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都有此类事件发生。
它一方面影响电磁波信号的发射传输,另一方面使邻近天线的地区成为强场区,场强从几十v/m到上百v/m,超过该频段国标40 v/m的标准。
居民的电话打不通,电视收看受到干扰,有的屋内灯泡与灯管不用按通电源就发红发亮。
其结果是,即消耗了电台有用的发射功率,又造成环境的污染。
三、位于远郊的短波广播与通信发射台短波发射的频率范围为3-30MHz,短波广播与通讯是远距离无线电传播,天线在垂直面内的最大发射方向有一定的仰角,利用空中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使传播覆盖区在数百至数千公里,即通常所称的天波服务。
沿地面传播的电磁波耗损较快,传播距离极短,这部分电磁波是辐射波的副瓣。
天线辐射场形中主瓣的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副瓣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相差较大。
短波天线场占地范围大,大部分建在农村的田地上(只购买了天线塔的占地权),若天线区邻近村庄,也发生与中波发射台类似的问题。
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了,进行旧村改造从原有的平房改造为2-6层的楼房,则人群受到的电磁辐射加大,从场强监测结果可知,邻近区域场强可达10v/m左右,且随着高度的升高,场强增强。
该频段环境标准为12-40 v/m(随频率而变)。
四、位于市区内高层居民楼顶的移动通信基站近年来城市无线电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目前移动通信网主要包括:⑴移动电话网(俗称大哥大);⑵无线电寻呼网;⑶无线电集群专业网。
这类无线电通信网的共同特点是:⑴工作频率为超短波和分米波段,电磁波为空间直射波传输,各通信网由中心站、基地站及用户站(用户机)组成;⑵各无线电通信网覆盖的面积越大,则各基站发射机设备功率越大或基站数目越多。
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市区内高层建筑上基站台越建越多,在许多地区,基地台天线已建在高层居民楼上;移动电话基站天线高度,由于蜂窝网不断分裂,蜂窝变小,天线高度降低,已由原来的50米左右降为20米左右。
⑶建在热点地区的基地台,由于服务区用户多,基地台占有多个载频,增大了天线发射电磁波的辐射量。
在城市无线电通信网中,群众中反映最多、影响面最广的是移动电话网(“大哥大”网)。
移动电话基站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表明,规范科学地架设天线一般不会污染周围环境敏感建筑物,因为电磁波主瓣和强副瓣会从周围楼房顶部或空隙中穿过,但下述情况是应当防止的:⑴基地站定向天线高度低于周围建筑,且天线主射方向面对敏感建筑距离较近时;⑵当基站天线安装于高层建筑边缘,且有一次倾角时,天线辐射电磁波的垂直波瓣可能打到本楼天线下方的居民窗口处;⑶居民区楼顶建有多网站(多个移动电话天线或多个寻呼、集群通信天线)电磁波为复合频率场强时。
五、位于城区周围的卫星地球站卫星地球站的上行发射功率一般在几百W至数KW之间,天线仰角一般在几度至几十度之间。
由于发射功率较大,天线前方一定距离高度的空间和天线周围的电磁波辐射功率密度较高;根据天线方向性图可知,天线前区域和背向区域的杂散辐射也存在相当高的照射剂量,这些照射剂量是由电磁波副瓣引起的。
电磁波副瓣是指主波束以外的波瓣。
对北京地区几处卫星地球站附近地面电磁辐射功率密度监测结果为:天线有效发射功率70dBW左右,天线直径9—18米时,天线架高8—10米情况下,天线前方最大值出现在20—70米之间,功率密度在4.8--16μw/cm2范围;天线背向漏泄最大值出现在10—30米之间,功率密度约在3--30μw/cm2之间。
六、逐渐向城市中心区逼近的超高压电力线和变电站我国电力网呈500KV—220KV(或330KV)—110KV—35KV—10KV系列。
80年代以前,高压电线(110KV以上)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外地区(或护城河以外)。
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用电量的增多,电力部门加大市区内电力设备的建设,110KV和220KV的高压电缆开始引入市区内。
上海、北京、天津等在市中心地区已分别建成110KV和 220KV高压变电站。
高压电力线和变电站输送的是50Hz工频电流,其本身不产生高频电磁辐射,其主要危害是当输送电压较高时,在其导线周围或变电站附近产生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其次产生的电磁噪声(主要在30MHz以下)较强时会对广播和无线电通信产生干扰。
监测结果表明:⑴高压电力线下面,110KV双线下为几百至2000V/m范围,220KV双线塔下为3000V/m左右,均小于限值4KV/m;500KV 线下为 5000V/m左右,大于限值4KV/m;⑵高压变电站,露天的110KV和220KV主变压器1.5米处,工频场强高达2050-3200V/m;若全户内及地下变电站,由于建筑屏蔽作用,变电站室外及变电站地面工频场强值基本同环境本底值(10V/m以下)。
⑶全户内及地下变电站20米以远的电磁噪声值基本小于限值55 dBμV/m。
七、在市区内分布面极广、数量极大的工业、科学、医疗高频设备“按工业、科学、医疗、家用或类似用途的要求而设计,用以产生并在局部使用无线电频率能量的设备或装置”称为工科医高频设备。
工科医高频设备需要利用电磁能量,但并不希望发射电磁波。
这类设备有较强的电磁振荡源,理论上,应有其固定的工作频率,但是,商家为了简化设备,降低成本,其振荡源的频谱质量很差(不是专一的工作频率),会出现较宽频率的电磁波辐射(或称电磁波泄漏),对周围环境和操作者形成电磁辐射危害。
从对高频感应加热和高频介质加热设备监测结果来看:⑴两类高频加热设备工作时,0.5—1米处有较高场强,此距离为工人操作或调机位置,说明工作环境电磁辐射污染较严重;⑵随测点距离加大,5米左右时场强即衰减至几V/m,10米以远或工作车间外一般为未检出,说明工业高频设备场强衰减较快。
它表明工业高频设备电磁辐射对厂区外环境人群的辐射影响较小;⑶工业高频设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电磁噪声干扰。
距测试,在距30—80米距离,不同频率的干扰场强值可达56—90 dBμV/m。
医疗高频设备主要有超短波理疗仪、微波治疗仪及高频手术刀等。
电磁能量的工作对象是人,依靠电磁能量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但个别场强较高,对周围操作人员形成危害,另一方面由于频谱纯度不好造成对广播电视及通信的干扰。
从监测结果可知:⑴其工作频率较工业频带宽,可从0.3MHz至几GHz,其设备功率与工业比较稍小,一般在几十至几百W之间;⑵医疗设备场强辐射规律同工业,随距离加大衰减较快,一般10米外大部分均未检出。
八、发展速度极快的个人通信工具—移动电话(手机)移动电话是一种先进的无线与有线接力的通信工具。
在紧急情况下或有重要事项时,它是一种方便有效的通信方式。
到1999年全国已有3800万移动电话用户。
移动电话的通话程序是:话音信号转接成高频电磁波由手持电话机天线辐射至空中,载有话音信号的电磁波经空间到达最近处的移动电话基地站(一般建在高层建筑楼顶)通信机的某一信道,基地站收到的这一信号经光缆或微波传至移动通信网中心交换机站,再由中心站将信号转换后接至市话局网(或传至另一基地站),从而实现了无线与有线(或无线与无线)之间的接力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