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法制渗透点
- 格式:docx
- 大小:8.22 KB
- 文档页数:3
箐口乡中心小学2011-2012学年度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教课计划语文科行动大纲提出“小学低年级要先认字后写字,增添识字量,减少写字量”。
在全国大面积推行的小学语文新教材倡导多认字、早认字,晚写字、认写分步,尽早让阅读成为小孩的一种生活方式。
依据我校语文教课的新思路与一年级孩子的特色,拟订一年级语文学科计划以下:一、学情剖析本班有学生38人,男生24人,女生14人,学生构造较小,有益于管理。
但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衰,一时还不可以适应校园生活和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
并且他们刚从少儿成为小学生,没有学习的意识和状态,因此他们成绩特别差,并且班上学生大多是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
这些老人因为年纪和家务忙碌等原由,尽管孩子的吃穿,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都管的少或根本管不了。
再加上这些孩子缺乏父亲母亲的关爱、教育和年小无知,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教育起来特别困难。
二、详细目标及工作安排把西师版教材整合,利用各种风趣的识字方法,轻松认识常用汉字。
我们将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孩子很快地记着词语,并用风趣的游戏、比赛稳固,而后能够应用。
打算经过以下识字活动,让孩子有识字兴趣,轻松地体验识字的愉悦。
九月份1)利用校园文化帮助识字,组织“认识我们的校园”活动,让学生认识校名、专用教室,名人名言、花草树木等等。
(2)在生活中识字,如,展开“凉快的夏季”识字活动,让学生把喜爱吃的冷饮饮料名称带来相互沟通,就能够认识很多汉字,“康师傅冰红茶”、“雀巢”、“随意”等。
1/33)学生喜爱看动画片,利用这个特色,我们给孩子讲故事、猜谜语,一边讲,一边就记着了汉字。
在孩子们认字的过程中着重培育优秀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倡导赏识教育,从头至尾都用赏识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滴进步。
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取每一份奖赏。
要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能换得老师惊喜的夸奖、赞成的眼光和一次次惊喜的收获。
对孩子夸奖、夸奖再夸奖,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赤眉镇中心小学刘苏朋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法制教育。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要充分挖掘德育内容,又要巧妙设计渗透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如在教学《九寨沟》、《趵突泉》、《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习作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
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材上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 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
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
”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
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
一年级班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制的基本概念,明白法律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法制观念。
3. 结合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作用。
2. 法律与生活: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遵守法律: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材。
2.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案例。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收集到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法律的作用,并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和兴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律职业和法制建设。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法庭辩论,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考虑如何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紧密地结合,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莫忽视法制教育渗透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渗透法制教育,要让人感到自然、连贯,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制教育。
1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法制教育氛围老师不仅要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
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
要自然融入,有机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例如《万年牢》这篇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
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制教育上,合理分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效果。
教师要有针对性把法制教育的内容贯穿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法制教育。
2挖掘教材,自然渗透法律意识语文教学中法制渗透教育有别于“填鸭式”的法律条文的灌输,它是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主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开展法制渗透教育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因此,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
年级渗透点章节内容法制内容一年级1一上识字二第2课、自选商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一上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3一上课文第20课、小熊住山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一下课文第11课、美丽的小路《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二年级1二上课文第9课、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2二上课文第27课清澈的湖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二上课文第28课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二下课文第5课泉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二下选读课文第3课特别的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三年级1三上课文第17课孔子拜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三上课文第19课赵州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三上课文第20课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4三上课文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5三上课文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6三上课文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7三上课文第29课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8三下课文第5课翠鸟《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9三下课文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10三下课文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1三下课文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四年级1四上课文第11课去年的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四上课文第17课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四上课文第19课秦兵马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4四下课文第9课自然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5四下课文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6四下课文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五年级1五上课文第9课鲸《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五上课文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3五上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4五下课文第1课草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5五下课文第2课丝绸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六年级1六上课文第4课索溪峪的“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六上课文第14课大瀑布的葬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六下课文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4六下课文第19课千年圆梦在今朝《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5六下综合性学习成长足迹、阅读材料2、老师领进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6六下综合复习阅读材料7、智慧之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年级班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 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秩序、个人行为的规范作用。
3. 遵守法律: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 法律保护自己:教育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5. 法律案例分析:挑选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案例,提高法律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遵守法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法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法律情景,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法律意识: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行为,评估学生的法律意识。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教案示例:第1课时:法律的基本概念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法律的故事,引出法律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涉及法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法律的基本问题。
5.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法律的重要性。
后续课时依次进行法律的重要性、遵守法律、法律保护自己、法律案例分析等内容的教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理过程,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3. 制作手抄报:让学生课后制作关于法律的手抄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一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基本的法制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 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制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法制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如《小白兔与胡萝卜》、《小壁虎借尾巴》等,引导学生从故事中理解法制观念。
2. 通过课后阅读,拓展学生的法制知识,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法制的力量。
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制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制知识。
2. 运用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法制,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中的法制观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一个与法制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中的法制观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法制观念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法制问题。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法制知识,并提出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机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制工作。
2. 邀请法官、警察等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
3. 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法制意识。
七、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演绎课文故事,增强对法制观念的理解。
2. 制作手抄报:学生分组制作关于法制的手抄报,提高动手能力。
3. 主题班会: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所学法制知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加强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
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以保证小学生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都是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尤其是语文老师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
“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拙见:一、在文本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直接渗透法制教育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例如:教学语文课文如果适当时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引导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