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岷江柏对不同海拔的响应
- 格式:pdf
- 大小:405.98 KB
- 文档页数:5
岷江干旱河谷典型地段整地造林效果评估朱林海;包维楷;何丙辉【期刊名称】《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年(卷),期】2009(15)6【摘要】长期以来通过整地造林去恢复重建植被已在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广为采用,然而这样的实践是否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并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仍不清楚.选择岷江干旱河谷3个典型地段,调查了多年(7~16a)后整地造林地上植被覆盖、土壤物理性质以及目的造林树种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Y.Hu)的保存、生长与结实状况,以评价干旱河谷乡土树种造林成效及造林后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岷江柏在栽植多年后仍有大量死亡,保存率明显下降,造林16a后仅为38%;(2)不同年代栽植的岷江柏在造林后2~6a即开始呈现直径年生长量下降趋势;(3)造林带内乡土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地衣苔藓盖度均低于保留带,因此等高线水平沟整地造林措施未能有效促进乡土植被发育;(4)造林带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也不如保留带,整地造林也没有有效改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综合分析发现,整地造林多年后岷江柏造林不仅没有达到岷江干旱河谷预期的生态恢复重建效果,甚至有加剧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认为:(1)规模化整地造林并不是有效的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2)尽管岷江柏是乡土树种,但并不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适宜种.【总页数】7页(P774-780)【关键词】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植被发育;水源涵养;造林成效;岷江柏【作者】朱林海;包维楷;何丙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林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8.2【相关文献】1.岷江干旱河谷中心地段植被微尺度空间格局特征 [J], 王晶;包维楷2.岷江干旱河谷区典型灌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J], 何建社;张利;刘千里;朱欣伟;刘兴良;冯秋红;罗达;史作民3.四川理县杂谷脑干旱河谷岷江柏造林恢复效果评价 [J], 李东胜;罗达;史作民;唐敬超;刘世荣;刘千里;何建社;杨昌旭4.岷江干旱地带整地造林技术新探 [J], 王敏;蒋君;蒋光全;王静;郑薇薇5.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典型抗旱造林整地技术集流效果研究 [J], 蔡进军;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许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1.立题依据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水土流失是世界上的头号环境问题,是中国生态安全的最大隐患(张振国等,2007),也是长江流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四大水问题之一(王一峰等,2007)。
土壤侵蚀持续发生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质量不断下降,而且还会引起水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土壤侵蚀产生机理及其过程的研究对于有效的调控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它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 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整个长江流域和长江三峡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口不断增长和不合理开发等影响, 使得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导致区域或资源品质下降,环境退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城镇、工矿、电站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加剧了区域贫困和封闭程度,退化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脱贫的矛盾十分尖锐。
可见,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
因此,开展这一区域土壤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防治区域水土流失、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进一步完善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均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壤侵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点源污染之一,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李清河等,2000)。
20世纪40年代,W.D.Ellison(1947)对土壤侵蚀的定义为侵蚀营力对土壤物质的分散和搬运过程。
50年代末,朱显谟院士针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土壤抗冲性”的概念,即土壤抵抗径流对其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性能(朱显谟,1958)。
随后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了抗冲性的大小(朱显谟,1960)。
此后,土壤抗冲性成为黄土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中的焦点领域之一,研究论著及成果日益增多,并被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界所认可和接受,但在其机理的认识和应用方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王峰等,2010)。
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南极长城站经度为58°57'52''W,上海的经度大约为121°E,南极科考队员发起“云直播”时,上海某青少年活动中心应为白天上班时间,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0:00时,上海大约为22:00;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4:00时,上海大约为2:00;长城站当地时间为18:00时,上海大约为6:00;长城站当地时间为22:00时,上海大约为10:00。
2.C【解析】“云科考”期间,时间为1月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区除外),即长城站日出东南,正午太阳方位在正北,日落西南,1月份南半球各地昼渐短,故日落方向逐渐偏西,即日落变动方向为顺时针。
3.C【解析】据材料可知,降雨量的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强度,决定着径流搬运物颗粒的粗细和多少,进而影响沉积物粒径,结合表中信息,与阶段Ⅱ相比,阶段I沉积物平均粒径小,说明地表径流的强度较小,搬运能力较弱,粒径分布范围比阶段Ⅱ小,说明地表径流的变动幅度较小。
4.B【解析】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使地表径流强度增大,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分布范围大,结合表中信息Ⅱ、Ⅵ阶段平均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0.99~187.94和0.27~168.89,范围大,说明大气降水较多且波动明显,地表径流强度大且波动大;而I、Ⅲ、Ⅳ、V、Ⅶ阶段的粒径分布范围都相对Ⅱ、Ⅵ阶段较小,说明降水波动相对不明显。
5.B【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各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单位都是微米,粒径较细,但各阶段的粒径分布范围差异较大,说明沉积环境不稳定。
6.B【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快,因此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减缓冰川消融;客观上可以保存淡水资源,但这不是主要目的;500平方米的试验场对大气温度无明显影响;该冰川海拔约5000米,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因此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7.B【解析】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注入岷江,而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因此岷江上游的支流多分布在西岸;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水源充足,一般不会形成季节性河流;该河主要受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水位最高;由图可知黑水河段海拔高,因此冬季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
大渡河上游天然岷江柏木林生长分布研究王博;刘凯;朱子政;林勇;王守强【摘要】为了解大渡河上游成片分布的天然起源岷江柏木生长分布情况,选择以马尔康市、金川县内典型分布区岷江柏木林为对象,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底图,采用现地调查和ARCGIS矢量化技术,调查了基质类型、坡度、坡向、海拔、可及度等生境因子及各因子上岷江柏木胸径、树高情况.结果发现:1)基质类型以裸岩和高石质砾石为主,两者面积达总面积的85.64%.小、中、大径组依次主要分布在高石质砾石、裸岩、土壤基质上.2)岷江柏木在不同坡向上均能生长,北、西北、西3个坡向面积占总面积68.04%,是岷江柏木的集中分布区,分布面积大、高度高,且以小径组为主.3)岷江柏木生长的坡度大多比较陡峭,36°坡度以上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33%.不同径组、不同树高集中分布在陡坡、急坡、险坡上.4)岷江柏木集中生长在2301 m~2500m的海拔范围内,分布面积占总面积81.01%.随着海拔升高,树木分布范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特点.5)受河流隔断、坡度陡峭等因素影响,天然岷江柏木林可及度较差,高达83.27%的面积为不可及.【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04【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大渡河;岷江柏木;生长;分布【作者】王博;刘凯;朱子政;林勇;王守强【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1岷江柏木(Cupressus chengiana S.Y.Hu)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北部(岷江上游茂县、汶川县、理县、大金县、小金县)及甘肃南部(舟曲、石门、武都)等地,生于海拔 1 200 m~2 900 m干燥阳坡[1],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发布时间:2008-07-14 15:46:22一、封育模式及技术要点在地震灾区,封育模式适宜在岷江干旱河谷和盆周山地的大滑坡面上实施,主要针对坡度大于45 度的地段。
由于这些地段坡度较大,土壤较少、作业较为困难,人工植苗造林恢复成本较高,适宜于封山育林,让其自然恢复。
(一)岷江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封育模式该区域一般在岷江河谷海拔2200 米以下地区,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植被稀少,加之该区域降雨量较少,宜采用封山育林措施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为:严格划定封山禁牧、禁止樵采的区域范围,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封山育林公告,确立封育范围、期限和封禁措施,禁止人畜入内对其造成破坏。
对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段可采用当地的灌木白刺花、蔷薇、三棵针等种子进行点播和撒播。
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播种时间一般在 5 月中旬。
在毛沟或较大沟道的中下部,可按照顶底相照的原则垂直布设修筑水土保持谷坊,谷坊高度一般在 5 米以下。
(二)盆周山地封育治理模式盆周山区由于地震造成了许多大滑坡面和坡度大于45 度的松散堆积体,这些地段不宜人工作业。
同时该区域降雨量较大,植物种类繁多,通过封山育林可尽快使这些地段的植被得到恢复。
主要措施为: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入内,加强巡护和宣传。
在滑坡体上可用马尾松、马桑、悬钩子、麻栎等树种的种子进行点播或撒播。
播种时间一般在种子采收后或第二年春季进行。
在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下部应建设拦挡库坝以稳定滑坡体,在滑坡体的上方可修建排水沟,减少上部流水对滑坡体的冲刷,稳定滑坡体。
(三)高山峡谷区封育治理模式高山峡谷区封育治理模式适宜在海拔2200 米以上暗针林叶地段实施。
主要为地震造成的大滑坡面和坡度大于45 度的滑坡体。
该区域由于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宜进行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主要措施: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进入,加强巡护和宣传。
在滑坡体上可用桦木和云杉种子进行混播。
园林园艺74NEW FARMERS新农民NO.28 2019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李加翠(茂县综合林场,四川 茂县 623200)摘 要:岷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生态脆弱地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与社会经济的调整发展进程中,过度消耗岷江上游森林资源加剧了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干旱缺水以及河谷内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为提高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覆盖度,改善旱区生态环境,本文着重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及其造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摸索路子积累经验。
关键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是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造林工程中,造林困难、成活率低等现状长期困扰着一代代林业工作者。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技术长期的实践总结,为该地区的造林绿化提供依据,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1 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松潘县镇江关以下,经茂县凤仪镇至汶川县绵虒镇间的岷江干流,以及黑水河谷和杂谷脑河谷等岷江支流的两侧,面积约为705.62km2。
(2)地形地貌。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境内群山蜿蜒连绵,峰峦起伏重叠,坡谷险峻陡峭,河谷狭窄,河流深切。
地形地貌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分布趋势,普遍土壤发育不良,有机质和水分含量低,土层质地粗。
(3)气候条件。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气候受西风环境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高原性季风气候。
因海拔高低悬殊大,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明显,局部气候复杂,日照充足,降水少,气候干燥,多风,四季明显,干湿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和地区温差大。
岷江上游干旱半干旱河谷区生境质量评价——以杂谷脑河为例郭建;徐敏;陈俊华;谢天资;黎燕琼;龚固堂;卿刚;慕长龙【摘要】以岷江上游杂谷脑干旱河谷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林地保护利用资料,根据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9个因子对该区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合适的造林措施和对策,为该区域的造林树种选择和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类似困难立地条件地区的人工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6页(P25-30)【关键词】岷江上游;杂谷脑河;干旱半干旱河谷区;生境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作者】郭建;徐敏;陈俊华;谢天资;黎燕琼;龚固堂;卿刚;慕长龙【作者单位】汶川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四川汶川 623000;通江县南教城林场,四川通江 635700;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理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四川理县 623100;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强烈的水土流失,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困难的造林地区之一[1]。
干旱河谷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其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土壤干旱缺水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特点,加之山体陡峭,土壤瘠薄,植被主要以灌草丛为主。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干旱河谷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干旱半干旱河谷区退化植被的恢复重建是该区域生态环境重建的基础和前提。
植被恢复中的关键问题是林木成活率。
要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前必须选好适合的生境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岷江上游藏羌聚落生境分异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气候变化下的区域响应与人类适应共同构成当前生态学与环境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聚落生境分异与气候变化的关联机制研究,是关于山区气候变化–山地环境响应–聚落生境变化的综合集成,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认知山地环境变化规律、服务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岷江上游流域是干旱河谷景观与多元民族文化同时共存的特殊区域,论文针对岷江上游流域干旱河谷区独特的地理背景,以山地气候变化–干旱河谷边界/林树下线位移–聚落生境演变为主线,采用生态位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明确了干旱河谷边界/林树下线对山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干旱河谷藏/羌聚落的生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阐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河谷边界/林树下线位移与聚落生境演变的内在关联机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岷江上游流域气候趋于暖湿化,山地环境特征线呈现下移态势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99~2013年的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系统分析15年间岷江上游流域气候整体变化态势: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呈现波动态增加趋势,其年际变化率分别为0.008°C/a、2.25 mm/a、5.51 mm/a;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则分别以-8.72 h/a、-0.19%/a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统计数据结果表明:进入本世纪以来,岷江上游流域气候趋于暖湿化。
在流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林树下线分别以-0.76±0.26 m/a、-0.46±0.15 m/a的速度向低海拔移动,这说明流域内的水热组合呈现出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态势。
关于干旱河谷边界/林树下线与气候的关联性定量研究表明:干旱河谷边界位移、林树下线位移分别与年日照时数变化(P=0.010<0.05)、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P=0.031<0.05)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且年日照时数变化(0.227)、年降水量变化(0.244)分别是影响干旱河谷边界位移、林树下线位移的关键性因子。
第Ⅰ卷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林线是郁闭丛林的上限,树线是毗邻林线,由界限显然的“树岛”、孤立木及低矮树木所构成。
“林树下线”是干旱河谷区2200m 左右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及孤立“树岛”的混淆交织带。
以下图为我国岷江上游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图。
据图达成以下各题。
1. 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所在的河谷终年流行(A.干冷寒风 B .干热南风)C.上涨气流D.下沉气流2. “林树下线”在不一样坡向上散布高低差别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答案】1. D2.B【分析】2.该题主要考察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散布规律以及影响自然带散布的原由,读图剖析可知,林树下线在东部布散布的海拔较高,在西北部散布的海拔较低。
由题干信息,“林线下线”是干旱河谷区2200m 左右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及孤立“树岛”的混淆交织带。
小叶灌丛多分在降水较少的天气条件下,而落叶阔叶林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依据该河谷为岷江,东南坡为阳坡,温度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林树下线海拔较高;而西北坡为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林树下线更低,所以“林树下线”在不一样坡向上散布高低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应选 B。
【名师点睛】此题以岷江上游林树下线与坡向的关系图为背景考察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第一小题的重点是要明确该地为干旱的河谷,植被为小叶灌丛,还要能够在资猜中剖析出小叶灌丛对应的为干旱的天气,而后联合岷江河谷的地点与地理特征判断只有长奶奶的下沉气流才能致使该地温度较高,降水少,蒸发旺盛。
第二题要从图示中察看到不一样坡向林树下线的差别,而后再联合影响影响植被的因素- 热量和水分进行剖析,还要能够明确阴阳两坡,阴坡水分条件比阳坡更好,即可判断阴坡林树下线更低即可。
【考点定位】垂直地划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5种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耗水性研究本研究针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植被建设中植被与水资源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以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辐射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油松(Pinus radiate)、榆树(Cupressus chengiana S.Y.Hu)、岷江柏(Ulmus pumil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在四川农业大学苗圃内,通过人为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来研究各树种的单株耗水量日变化和3月-9月的变化规律,以及苗木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时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积累情况。
通过水分胁迫试验,来研究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各苗木的耗水日变化和各生理指标的变化。
所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单株苗木耗水变化规律苗木的耗水日变化在各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耗水日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双峰曲线和不规则曲线三种。
一般在植物生长初期耗水日变化规律多为单峰曲线,在生长中期多为双峰曲线,在生长末期多为不规则曲线。
耗水量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表现为,正相关,负相关和不明显三种。
榆树耗水量随土壤水分含量升高而增加,辐射松和侧柏在土壤水分含量低的条件下耗水量相对较高,岷江柏耗水量与土壤水分梯度变化不明显。
苗木耗水月变化规律,分为三类:第一类,树种年在6-8月(生长中期)出现最大值,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均有多数树种为此类;第二类,少数树种会在不同水分含量下出现两个峰值。
SWC为15%和5%的岷江柏,在5月和7月分别出现耗水高峰,但7月仍为耗水量最大月;第三类,耗水与变化比较平缓,波动不大,如侧柏在SWC35%处理下,月变化较平缓。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也可分为双峰,单峰和不规则三种。
净光合速率与水分梯度的关系,由于受环境影响较大,净光合速率规律不是太明显,但仍可看出一些规律来。
在土壤水分含量高的条件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多出现在早上8:00,在SWC25%和SWC15%的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多出现在12:00,在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较不规则。
必修一综合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2小题)北京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下图中大图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小图示意苏门答腊岛。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 A . ①与①风向不同——大气环流不同 B . ①与①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C . ①与①自然带不同——海拔高度不同D . ①与①植被相似——气候类型相同下图为“岷江上游山地自然垂直带谱”和“岷江上游山区民族与聚落个数与海拔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2.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海拔是( ) A . 800~1 400 m B . 1 400~2 200 mC . 2 200~3 200 mD . 3 200~3 800 m下图为“岷江上游山地自然垂直带谱”和“岷江上游山区民族与聚落个数与海拔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海拔是( ) A . 800~1 400 m B . 1 400~2 200 mC . 2 200~3 200 mD . 3 200~3 800 m(原创)2014年11月18日,车头上标着“首趟义乌-马德里专线”的货运列车到达了终点马德里站了。
一条中欧之间的“新丝绸之路”又被开辟出来了。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4.该货运列车出发时装的货物可能有( ) A . 大宗的鲜花 B . 欧洲人爱吃的牛肉C . 组装好的苹果6手机D . 圣诞节的玩具礼物下图“是北京时间2014年1月5日6时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字母G 表示高压中心,D 表示低压中心)”。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5.此时( )A . 丙地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寒冷干燥B . 甲地盛行东南风,乙地风力较甲地强C . 图中四个锋面中,①和①为暖锋D . 台湾岛东部沿海地区以晴朗天气为主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6.关于图中M 、N 、P 、Q 四海域,叙述正确的是( ) A . M 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B . N 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著名渔场C . P 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D . Q 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先生病逝于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新加坡(103°38′E,1°09′N)中央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