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作用在于分层,自主招生的作用在于精确匹配。 中学将
- 格式:pdf
- 大小:430.75 KB
- 文档页数:1
高考制度对自主招生的辩论辩题正方辩手:高考制度对自主招生是有必要的。
首先,高考制度是公平的选拔机制,它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学生参加高考,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学生都是经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
如果取消高考制度,将会导致学生选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例如靠家庭背景或金钱来获取入学资格,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其次,高考制度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标准,它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高考成绩是学生申请大学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而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
如果取消高考制度,将会导致学生选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例如靠家庭背景或金钱来获取入学资格,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最后,高考制度是一种激励机制,它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高考是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会付出更多努力,这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
如果取消高考制度,将会导致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这对教育质量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高考制度对自主招生是有必要的,它能够保证公平竞争,客观评价学生能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反方辩手:高考制度对自主招生是不必要的。
首先,高考制度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不公平性。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每年有数百万学生参加高考,而高考成绩往往受到地区、学校、老师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种种不公平的原因而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其次,高考制度过分强调学科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考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
这就导致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失去了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最后,高考制度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使得学生失去了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导致了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第一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解读:高考尽管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至少有60%的基础题。
这些知识绝大部分都在教材上有明确体现,检验的方法,就是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要都能熟练解答。
第二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层: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解读:“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第四层: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1.“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2.“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2023语文全国甲卷解析一、题型设置与分值分布1. 现代文阅读(36分)(1)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①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第1-3题。
月光斩王往我和同伴进入山林,只因多看了她一眼,便招致了一场无妄之灾。
她是谁?她就是我们此行的猎物——一只斑锦羽毛、异彩照人的独角兽。
②文题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性小说,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料。
小说通过“我”和同伴的遭遇,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③内容分析: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林中的故事。
两个猎人在山林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只美丽的独角兽,因为贪恋她的美丽而停下脚步,最终被独角兽的美貌所迷惑,失去了方向,掉进了独角兽布下的陷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贪恋自然的美景,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设置问题,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把握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答案展示:略(2)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4-6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英语等外语。
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双向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②文题分析:本题选取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文化交流,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③内容分析: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双向交流”的现象,并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文章也预测了这种交流的趋势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④题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⑤答案展示:略2. 古代诗文阅读(30分)(1)文言文阅读(10分)根据《宋史》的记载,宋朝有两位贤相名叫韩琦和范仲淹。
目录总纲/1(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1(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3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4(一)立德树人/4(二)服务选才/4(三)引导教学/4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5(一)核心价值/5(二)学科素养/8(三)关键能力/10(四)必备知识/12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12(一)基础性/12(二)综合性/13(三)应用性/13(四)创新性/13后记/14一、总纲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明确指出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
这为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解读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作者:杨明显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21年第04期一、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1.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考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立场自然是体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要利用高考这一特殊方式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服务选拔高考全称是“平常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平常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通过高考制度,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
(甚至是“为国选材。
)”我们不仅要看到高考命题质量与大学入学新生质量之间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更要看到高考对社会纵向流动、社会结构形成和社会长远发展所起的预选和配置作用,因此,高考必须保证科学、公平,保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保证良好的区分效果。
3导向教学除了选拔功能,高考因其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教学,客观上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高考也就自然被赋予了导向教学的功能。
高考的功能定位、内容改革及命题实施,也都要基于教育全局并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
二、“四层”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水平、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1.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2.关键水平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水平,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水平。
3.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水平、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作者:
来源:《中小学德育》2020年第02期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層”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
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介绍,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
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
(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1月7日)。
2022山东春考高考专业理论出题语文: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0分)一、(6小题20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难堪/劫难蹒跚/姗姗来迟B、怂恿/踊跃挑逗/挑拨离间C、拘泥/淤泥烘托/哄堂大笑D、修葺/作揖累赘/伤痕累累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贸然春寒料峭雾霭雕梁画栋B、困厄神采奕奕推崇和颜悦色C、褴褛饥肠辘辘斡旋自圆其说D、告罄摧枯拉朽藻饰人情世故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开学在即,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又在广州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门前上演“招生秀”,这些培训机构(),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经()了。
A、鱼龙混杂息息相关刻不容缓B、鱼目混珠息息相关众望所归C、鱼龙混杂休戚与共众望所归D、鱼目混珠休戚与共刻不容缓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考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为了提高大家阅读的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
C、十三行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D、广州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5、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有追赶思维,更要有探索精神赶别人定下的目标,努力向前,但是,以往我们强调追赶思维,为了因为你会对前方的路一无所知。
而探索精神可以让我们看清前方的路,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突围。
A、如果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落后B、如果只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领先C、只要拥有追赶思维,就不可能落后D、只要没有追赶思维,就有可能领先6、右图是文学名著《水浒传》连环画中的一幅,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5分)(1)《水浒传》中鲁达的绰号是________,与右图内容相关的情节是()。
广东省衡水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
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
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
但觉:(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
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
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
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三)多产粮,是上策。
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
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凡此种种,可以多收。
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
2021年公务员《判断推理》通关试题每日一练带答案含解析1:单项选择题A、请选择B、请选择C、请选择D、请选择2:地球南北极地区全部的冰都是由降雪形成的。
特殊冷的空气不能保持许多的湿气,所以不能产生大量的降雪。
科学讨论说明,近年来,南北极地区的空气无一例外地特殊冷。
以上信息能最有力地支持以下哪一项结论?〔〕单项选择题A、南北极地区较厚的冰层与较冷的空气是相互冲突的B、在南北极地区,为了使雪转化为冰,空气必需特殊冷C、假如南北极地区的空气不断变暖,大量的极地冰将会融化D、假如如今南北极地区的冰有任何增加和扩张,其速度也是极其缓慢的3:以保健品名义出现的核酸等“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多大关心,从科学角度看,所谓人体需要补充外源核酸的说法不成立。
人体缺的是养分,而核酸不行能缺。
某些广告说人老了得了病,制造基因的能力会减弱,更是无稽之谈。
由此可以推出〔〕。
单项选择题A、人生病都是养分不良的结果B、人体内的核酸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削减C、全部关于保健品的广告都缺乏科学根据D、食用保健品未必能增进身体健康4:晚睡强迫症:在心理学上是“拖延症〞的一种,过于执着、担忧、抵触心理等都是诱因,可能会反映到生活其他方面。
造成“晚睡强迫症〞通常有两种缘由:一是对白天生活的无声抗议。
晚睡族往往是白天劳累了一天,压力很大,到了晚上需要依靠亢奋去除心理上的疲乏才能入睡。
二是对睡眠的认识形成了习惯性误区。
通常状况下强迫性晚睡者并非被生理逼迫而是一种心理需要。
依据上述定义,以下现象属于晚睡强迫症的是〔〕。
单项选择题A、晓燕是个高中生,为了在高考中考出好成果,每晚完成作业、看书复习至凌晨12点才睡B、肖鹏在某大型企业的厂房上夜班,休假时发觉自己还是白天困倦,晚上清醒,习惯性地睡不着C、凌月在某知名广告公司做设计,她白天工作时间往往拿不出设计稿,却习惯在凌晨工作,认为那时自己的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D、小崔刚毕业不久,白天工作很累,晚上又经常收到伴侣聚会的邀请,参与聚会时也提不起精神。
高考制度的好处高考制度的好处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被广泛认为对于学生的教育、选拔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学生、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来谈谈高考制度的好处。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高考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公平的选拔机会。
高考不仅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测试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通过参加高考,学生能够通过公开、公正的竞争,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高考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同等的机会下展示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真正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其次,高考制度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考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入高等教育体系,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考制度能够帮助社会调配和合理利用各类人才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另外,高考制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晋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通过高考的选拔,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更多的竞争力和机会。
最后,高考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能够筛选出具备优秀专业素养的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高考制度通过选拔出优秀人才,为国家提供了人才储备。
这些学生经过高等教育的培养,有能力推动社会发展。
此外,高考制度也有利于加强国家的整体规划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它通过提供学历和职业的信息,规范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行为,从而维护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有序运行。
综上所述,高考制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为社会提供了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储备。
然而,也要认识到高考制度并非完美,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教师业务知识与能力专题测试卷(英语)【基础知识】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组成,其中“一核”概括回答的是()A.“考谁”的问题B.“为什么考”的问题C.“考什么”的问题D.“怎么考”的问题2.中国高考的核心功能概括为()A.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B.以考促学、引导教学C.为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合格人才D.为高中教育提供评价依据3.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是“四层”重要内容之一,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主要包含三个一级指标,以下不在其列的是()A.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B.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C.世界观和方法论D.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4.以下不属于“学科素养”体系一级指标的是()A.学习掌握B.实践探索C.思维方法D.语言表达5.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涵盖“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群。
以下属于“实践操作能力”群范畴的是()A.实验设计能力B.信息整理能力C.阅读理解能力D.归纳概括能力6.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必备组成部分是()A.文化意识B.思维品质C.语言能力D.学习能力7.下列表述中属于思维品质中三级素养的是()A.注意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的异同B.主动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C.正确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关键问题,把握全局D.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8.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结构表中的英语8属于()A.必修课程B.选修提高类课程C.选修实用类课程D.选择性必修类课程9.下列关于语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语篇是语言学习的载体B.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出现C.语篇传递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D.必修课程中所学习的语篇类型要更多关注语篇的内涵意义1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A.为学生的大学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B.为学生将来出国学习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C.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培养国际视野打下基础D.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二.填空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解读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作者:杨明显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4期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
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高考的核心立场明确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一、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1.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考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立场自然是体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要利用高考这一特殊方式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服务选拔高考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通过高考制度,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
(甚至是“为国选材。
)”我们不仅要看到高考命题质量与大学入学新生质量之间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更要看到高考对社会纵向流动、社会结构形成和社会长远发展所起的预选和配置作用,因此,高考必须保证科学、公平,保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保证良好的区分效果。
3导向教学除了选拔功能,高考因其连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主渠道的特殊地位,对于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教学,客观上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高考也就自然被赋予了导向教学的功能。
高考的功能定位、内容改革及命题实施,也都要基于教育全局并为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深入实施发挥关键的导向作用。
二、“四层”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1.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2.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自主招生为何向分数"复辟"2012-12-06 09:58 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 作者:华图教育来源:新华网【导读】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自主招生为何向分数"复辟",只有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彻底打破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的嫁接,给考生充分的选择权,才能推进高校转变观点,多元评价体系也才有望形成。
近日有传言称,2011年和2012年都参加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南京金陵中学,2013年没有参加推荐的资格,原因是去年的推荐生“裸分”没达到北大在江苏的录取线。
现代快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另一所名校海安中学,今年并没有申请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
而就在近日,清华大学明确,2013年“领军计划”增加了“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优先”的政策。
(11月23日《现代快报》)这令舆论很是“不解”:自主招生提出这么高的学业成绩要求,中学因推荐的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就被取消推荐资格,那么,这样的改革还有什么意义?这些排名重点高中前1%的学生,不需要自主招生机会,通过高考,照样可以进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如此操作,不过是“抢生源”,而且,也在自主招生中重复与高考一样的选拔标准。
舆论的不解,源于误会了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的自主招生,以为高校的自主招生,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强调单一的分数,会给一些偏才、怪才以进入大学的渠道。
而其实,我国大学目前推进的自主招生,究其实质,根本就不是自主招生。
目前自主招生操作的流程是,考生先要参加学校的笔试、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传统志愿填报)或A志愿(平行志愿填报),高考成绩达到高校承诺的录取优惠(上一本线即可录取,或者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20~60分),方能被该校录取。
按照这一操作,考生的选择权并没有增加(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自主招生还和高考集中录取嫁接,自主招生必定成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可以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进来,而且,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还是分数一元标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注:卷面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gě) 凌侮(rǔ)骨髓(suǐ)夜缒而出(zhuì)B、方遒(qiú)漫溯(shù)卮酒(zhī) 数目项王(shù)C、颓圮(pǐ)冰屑(xiè)杯杓(sháo)越国以鄙远(bǐ)D、长篙(gāo) 彷徨(fáng) 戮力(lù)士皆瞋目(chēn)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冷漠臣愿得谒之为变徵之声秦兵旦暮渡易水B、仵视杨孙戍之到了颓圮的篱墙忆往昔峥嵘岁月愁C、偏袒丁香般的惆怅作别西天的云采而乃以手共搏之D、寥廓贝壳的扭扣粪土当年万户候常以身翼蔽沛公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去国外工作了五年,回国后朋友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一起享受天伦之乐.B、“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挖空心思,用种种言辞掩盖其罪恶行径,结果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C、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资深作家说:“要写出好作品,一定要头顶有天,脚下有地,眼中有人.”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听后拍手称快。
其实,不仅写作如此,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无不如此.D、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再结城下之盟,签署建立统一地区防空系统协定。
分析人士认为,俄借世界金融危机之机,扎牢了自己后院的樊篱.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B、我们站在楼梯间里的人出去观看港口升起的一条条烟柱和空气里弥漫的人的气味,往外望去,这个城市好像裹在一团浓浓的雾里。
C、这次民族联欢节,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D、北大校长许智宏心胸开阔,他和与自己有意见的同事也能友好相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
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据了解,在计划起步阶段,教育部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
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
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据悉,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
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
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 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