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56.01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
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已占总河长65405km的42.7%。
与1984年相比,十几年来受污染河流的长度翻了一番。
10多年过去了,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其中淮河流域和滇池最为严重。
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如下:1、河流污染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
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
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湖泊污染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
太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尚好,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轻污染,特别是1987年以后,污染趋势更为严重,水体中有机污染指标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升高。
工业企业污染源污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广谱污染物和特定污染物,其中污水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本文将就工业企业污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做一详细的介绍。
一、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概述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日益严重的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根据2019年全国污水排放清单统计数据,我国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5.8亿吨/年,其中有40%以上的工业企业未经过污水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二、工业企业污水污染物种类1. 有机物污染物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含有机物和无机物,其中有机物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主要包括苯、酚、甲醛、氰化物、氯化物、硝酸盐等。
这些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被排入污水中,会对下游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 重金属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如铬、镉、铅、汞等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它们产生的废水和废渣可能存在难以降解、生物毒性强等问题,加上长期的累积作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污水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程度的指标。
高浓度COD、BOD的废水是微生物分解难度大、需氧量高的污水,如果这些污水未经过专业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中,会给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三、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造成的影响巨大的工业废水排放,加剧了水质污染、水资源紧张问题。
这些污水排到河流、湖泊、海洋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巨大的影响,损害渔业资源和对生态的恶化。
污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有机物,会在水体中积聚,如果人体或者动物直接摄入这些污染物,会直接对健康造成威胁。
四、工业企业污水治理措施为了保护环境,解决工业企业污水造成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提高工业企业的环境意识,把缓解污染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并实施污水治理工作。
2.1全国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1)全国废水排放情况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比上年增加4.7%。
表1 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注:增减率指2003年与2002年相比,下同。
工业废水排放量212亿吨,比上年增加5.2亿吨,增长了2.5%。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6.2%。
生活污水排放量248亿吨,比上年增加15.3亿吨,增长了6.6%。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3.8%。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上年,且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两者在废水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为生活污水升高、工业废水降低各1个百分点。
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废水相对于生活污水来说,其排放量近几年增加幅度较为缓慢,废水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所致。
2)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2003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4万吨,比上年降低2.4%。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12万吨,比上年减少72万吨,降低了12.3%。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8.4%,所占比例持续下降。
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22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增加了5.0%。
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61.6%,高于上年所占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来,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2003年,全国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5.8%,距国家“十五”环境规划目标(处理率达到45%)还有很大的差距,生活化学需氧量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3)全国氨氮排放情况2003年,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30万吨,比上年增长0.7%,增长幅度低于上年。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0万吨,比上年减少4.0%,占氨氮排放量的31.1%;生活氨氮排放量89万吨,比上年增长3.0%,占氨氮排放量的68.9%。
4)全国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2003年,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2.4万吨,与上年持平。
能源与环境学号:2008301470057姓名:钟顺才能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的开采、加工、利用和消费的过程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成为环境污染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导致温室、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全球气候正在不断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能源,其放出的热量使地球变暖,并且排放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气体,而这些气体有相当大的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并且是选择性的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导致地球温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
表1是我国排放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度变化。
表 1 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度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的趋势,09年有减小的趋势,但排放量也很大,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量从05年都是递减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06年开始也表现出递减的趋势,但是其排放量还是很大,这些排放量也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
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量使用燃料,大量排放气体、烟尘等,特别是在工业生产方面。
但人们慢慢的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采取措施,来减少排放量,工业生产中有的使用新能源,有的增加设施来除尘、除硫,以减小排放量。
尽管如此,由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有的国家落后,没有技术,而有的国家为了大量生产,并没有严格遵守国际上的约定,导致温室效应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的排放量仍然很大。
另外,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等的排放也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表2是我国从05年到09年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度变化表。
表 2 全国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度变化从表2知,废水排放量是越来越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有递减的趋势。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用水越来越多,导致废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也主要是生活方面,在工业方面都表现出递减的趋势,且数量也不大。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污染源的分布和排放情况,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近期圆满结束。
经过数月的调查和数据整理,我国环保部门于近日发布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了普查的主要结果和数据。
根据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等领域,其中工业排放占比最大。
据统计,我国共有超过430万个污染源,其中工业污染源近140万个。
而这些污染源不仅遍布全国各省市,还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和汾渭平原等经济发达区域。
公报还透露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具体情况。
其中,大气污染排放是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达到56.9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占比最大,占到了总排放量的55.7%。
尤其是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量占到了总排放量的40%以上,这对大气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公报还披露了饮用水源地受污染的情况。
据调查,我国有千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超过4000个饮用水源地达到IV类及以下水质标准。
这一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问题,公报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目标。
首先,要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特别是对工业排放量超标的企业要进行整改。
其次,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同时,也要强化农业污染治理,加强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此外,公报还提出要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作为普查的结果,公报还指出了一些污染源普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其中,废气排放量数据不准确、废水排放未得到充分重视以及数据报送和共享不畅等问题被提出。
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予以改进和完善。
总之,《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发布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一步。
2015年05月事业单位招录(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分析题 5. 案例分析题7. 写作题分析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
关于地表水的来源,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彗星或陨石撞击地球时带来的,也有科学家认为是从早期地球的内部慢慢渗透出来的。
最新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
这也为后一种可能的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
这一“隐形海洋”位于地球内部410~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形态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石的蓝色岩石中。
林伍德石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介于525~660公里间的地幔)产生的矿物,能将水合物包含于其结构中。
1969年,这种矿石首次在Temham陨石中被发现,且被认为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地球地幔中。
“我想我们最终找到了整个地球水循环的证据,这或许有助于解释地球地表液态水的存在。
”在西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史蒂文.雅各布森看来,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地表水来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地下有“水”的猜想据报道,研究人员利用遍布美国的2000多个地震仪分析了500多次地震的地震波。
这些地震波会穿透包括地核在内的地球内部,研究人员据此分析地震波穿透的是什么类型的岩石。
由于水的存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会降低。
结果表明,在美国底下660公里深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且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来看,这是可能有水存在的信号。
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在实验室合成上下地幔过渡带中存在的林伍德石,当模拟地下660公里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时,林伍德石发生部分熔融,就像“出汗”一样释放出水分子。
“上述研究推论的逻辑是,如果地下有水的形式存在——哪怕只有很少一部分,就会降低部分物质的熔点,他们在地幔过渡带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产生部分熔融。
生态环境部公告2020年第33号——关于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0.06.08•【文号】生态环境部公告2020年第33号•【施行日期】2020.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生态环境部公告2020年第33号关于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的公告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特此公告。
附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生态环境部统计局农业农村部2020年6月8日附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年6月8日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16〕59号)要求,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7年度。
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广大普查人员无私奉献、艰苦努力,广大普查对象相关人员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现已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摸清了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现将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体情况(一)各类普查对象数量。
2017年末,全国普查对象数量358.32万个(不含移动源)。
包括工业源247.74万个,畜禽规模养殖场37.88万个,生活源63.95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8.40万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数量3497个。
(二)污染物排放量。
2017年,全国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2143.98万吨,氨氮96.34万吨,总氮304.14万吨,总磷31.54万吨,动植物油30.97万吨,石油类0.77万吨,挥发酚244.10吨,氰化物54.73吨,重金属(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下同)182.54吨。
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水是人的生命之源,一条条的河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目前,我们的喝的水正在受人们的污染,现在已是伤痕累累。
◆水污染分类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
而后者是主要的,人为污染大致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1、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2、工业污染是水污染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汞、铅等重金属和砷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
除此之外,工业污染还有热污染。
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3、生活污染是来自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
生活污水含有来自人类粪便的病原细菌和病毒,以及过量的氮和磷化合物。
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
◆我国水污染现状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近些年来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依旧触目惊心: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
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
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
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2004沱江3.20特大水污染事故、2005北江镉污染事故、2005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2006白洋淀死鱼事件、2006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的危害有多么严重,保护水资源有多么重要。
一、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作答要求作答关于地表水的来源,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彗星或陨石撞击地球村带来的,也有科学家认为是从早期地球的内部慢慢渗透出来的,最新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可能村在这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性海洋”,这也为后一种可能的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性海洋”。
这一刻“隐性海洋”位于地球内部410~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形态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石的蓝色岩石中。
林伍德石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介于525~660公里间的地幔)产生的矿物,能将水合物包含于其结构中。
1969年,这种矿石首次在Temham陨石中被发现,且被认为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地球地幔中。
“我想我们最终找到了整个地球水循环的证据,这或许有助于解释地球地表水量液态水的存在。
”在西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史蒂文·雅各布森看来,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地表水来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底下有“水”的猜想据报道,研究人员利用遍布美国的2000多个地震仪分析了500多次地震的地震波。
这些地震波会穿透包括地核在内的地球内部,研究人员据此分析地震波穿透的是什么类型的岩石。
由于水的存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会降低。
结果表明,在美国地下660公里深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且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来看,这是可能有水存在的信号。
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在实验室中合成上下地幔过渡带中存在的林伍德石,当模拟地下660公里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时,林伍德石发生部分熔融,就像“出汗”一样释放出水分子。
“上述研究推论的逻辑是,如果地下有水的形式存在——哪怕只有很少部分,就会降低部分物质的熔点,他们在地幔过渡带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产生部分熔融。
溶液中的波速要比固体矿物中的波速低很多,加上水的存在,所以能够显著降低地震波的波速。
综 述2002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深化,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6.45‰的情况下,除工业废水和工业氨氮排放量外,各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有所提高。
2002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增长2.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上年降低3.9%,氨氮排放量比上年增长2.7%,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比上年降低8.9%,二氧化硫(SO)、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比上年降低0.3%、5.6%和5.0%。
工业2废水排放达标率比上年提高2.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比上年提高8.9%。
随着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力度的加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燃气普及率的不断提高,除生活污水和生活氨氮排放量外,其他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2002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2.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降低1.8%,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降低4.3%,烟尘排放量比上年降低4.4%。
在环境保护投入方面,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及外资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渠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363.4亿元,占当年GDP 的1.33%,比上年增长0.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188.4亿元,“三同时”项目环保工程投资额389.7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785.3亿元。
2002年,全国环保系统各级机构为11798个,工作人员达15.4万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环评执行率达98.3%;“三同时”执行率稳中有升,执行合格率为96.1%,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当年排污费收入总额67.4亿元,排污费使用总额达98.8%;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2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达到1757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全国继续推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加强,污染防治力度明显加大。
1.统计企业基本情况2002年,全国重点调查统计的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共70831家,对其他非重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作了估算。
城市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分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工业发展越来越快,但这种快速增长也给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经济的增长,城市用水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们面临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整体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放弃大自然,要学会与之和谐相处,所以,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向往的面貌。
目前,在众多的自然环境问题中,水资源的污染与浪费己经成为了一个较为棘手并且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方而。
为了解城市废水中污染物的来源并根据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全国主要城市进行分类,更好地解决城市生活的水质量问题,木文选取全国主要城市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数据(来自20XX年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希望对改善水质量并且对减少城市废水及污染物的排放有所帮助。
二、文献综述文献[1],就城市生活废水处理及环境保护的影响找出处理生活废水的办法和进行环境保护的措施,促进城市化进程向更高质量层面发展。
文献[2],对城市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得出结论:废水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生活废水的排放。
文献[3] 中讲解了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具体做法与应用。
本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献[3]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
通过文献[4]可以看出,工业废水及污染物的排放规律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并且提出如果适当改善产业结构,有益于水质的改善。
文献[5]主要阐述了XXX 市的水资源状况,并对XXX水资源及污水处理做出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文献[6]中提出了多种技术,多种思路,包括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改造以及对设计新建污水处理厂提出的新技术、新思路。
文献[7]详细分析了环境保护与我国城市废水的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分析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处理城市废水的方法。
全球水污染及中国水污染数据分析全球水污染现状以及中国水污染现状1.全球水污染现状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m3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L 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勉强能用。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清洁水,每年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全世界平均每天5000名儿童死于饮用不洁水,约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
在肝癌高发区流行病的调查表明,饮用藻茵类毒素污染的水是肝癌的主要原因。
世界各地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所使用的三废处理系统的数量和效率。
近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合国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今天世界上将有1200万人死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如果人类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50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
由于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这正是人得病,甚至传染的主要起因之一。
据有关报道,发展中国家中估计有半数人,不是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直接受感染,就是由于带菌生物(带病煤)如水中孳生的蚊子间接感染,而罹患与水和食品关联的疾病。
这些疾病中最普遍且对人类健康状况造成影响最大的疾病是腹泻病、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肠内寄生虫感染和河盲病(盘尾丝虫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
今天“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读的声明说,全球每6人中有1人在生活中无法固定获得干净的水源。
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篇一: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摘要:分析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治理水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一、水污染的定义水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废水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废水。
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
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
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
另外生活污水中氮的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
这些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
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
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生食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农田水的径流和渗透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
过几十年来,化肥、农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农药后,通过雨水或灌溉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
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有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及分解产物。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2年)2013-11-04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民生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成效显现,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得到切实强化。
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05%、2.62%、4.52%、2.77%。
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风险不断凸显,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84.8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2.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7.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放量0.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0.1%。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23.7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38.5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14.0 %;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912.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7.6%;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153.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7.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0.8 %。
氨氮排放总量253.6 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6.4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10.4%;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44.6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57.0%;农业源氨氮排放量80.6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1.8%;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9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0.8%。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7.0%。
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17.6万吨。
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11.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05.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7%;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不含污水处理厂)二氧化硫排放量0.3 万吨。
2.1全国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1)全国废水排放情况
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比上年增加4.7%。
表1 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
注:增减率指2003年与2002年相比,下同。
工业废水排放量212亿吨,比上年增加5.2亿吨,增长了2.5%。
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6.2%。
生活污水排放量248亿吨,比上年增加15.3亿吨,增长了6.6%。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3.8%。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上年,且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两者在废水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为生活污水升高、工业废水降低各1个百分点。
从表1可以看出,工业废水相对于生活污水来说,其排放量近几年增加幅度较为缓慢,废水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所致。
2)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情况
2003年,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34万吨,比上年降低2.4%。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12万吨,比上年减少72万吨,降低了12.3%。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38.4%,所占比例持续下降。
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22万吨,比上年增加39万吨,增加了5.0%。
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61.6%,高于上年所占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9年以来,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2003年,全国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5.8%,距国家“十五”环境规划目标(处理率达到45%)还有很大的差距,生活化学需氧量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3)全国氨氮排放情况
2003年,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30万吨,比上年增长0.7%,增长幅度低于上年。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0万吨,比上年减少4.0%,占氨氮排放量的31.1%;生活氨氮排放量89万吨,比上年增长3.0%,占氨氮排放量的68.9%。
4)全国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03年,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2.4万吨,与上年持平。
工业废水中其他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包括汞、镉、六价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排放量为0.4万吨,其中汞、铅、砷的排放量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于近年来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的趋势(见表2)。
排放汞、铅、砷污染物的行业主要为有色金属行业、化工行业、黑色金属行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以及电力行业等,均属于当年迅猛发展的能源和原材料行业。
表2 全国废水中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