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分离器在氨制冷系统中作用简析
- 格式:pdf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4
空气分离器原理讲解
空气分离器是一种用于将空气中的不同气体成分分离的设备,常用于工业和制氧装置中。
它主要基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相对质量的差异来实现气体分离。
空气分离器的原理主要分为压缩和分离两个步骤。
首先,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较高的压力,常见的工作压力可以达到100至200巴。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气体的密度,也可以增加不同气体成分之间的分子速度差异。
接下来,在经过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空气分离器内部,通过分离系统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氩气等成分分开。
分离系统通常采用吸附剂(如活性炭等)或分子筛来吸附/分离气体分子。
吸附剂或分子筛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可以选择性地吸附特定的气体,从而实现气体的分离。
在分离过程中,根据不同气体分子的相对质量,气体分子会在吸附剂或分子筛上停留的时间不同,进而实现各种气体成分的分离。
例如,氧气分子较小且质量轻,往往会相对快速地通过吸附剂或分子筛而不被吸附,而氮气和氩气分子则较大较重,往往会相对较慢地被吸附。
最后,分离后的气体通过再度降压来回到大气压力下,同时进一步通过其他处理过程来提高气体的纯度和质量。
空气分离器的原理基于气体分子之间的物理特性,通过将压缩后的空气中的不同气体成分逐步分离出来,从而实现了气体的
纯度提高和成分的分离。
这种原理不仅适用于空气分离,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气体的分离过程中。
浅谈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冷工作原理一、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氨器、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集油器、各种阀门、压力表和高低压管道组成。
其中,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冷库排管)是四个最基本部件。
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我局安装的就是一台6AW10型单级氨轴、连杆、润滑系统和直连式电动机配装而成的。
6AW10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A”表示以氨做制冷剂,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
该机活塞行程为100千焦/小时,电动机功率为37千瓦/小时,该机能将库温降至-300C。
8ASJ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8”表示压缩机为8个缸,“A”表示以氨做制冷剂,“S”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S型,“J”表示单机两极,即在一台机体上设有低压级和高压级,两次压缩制冷。
其中6个缸(3个低压吸汽缸、3个低压排汽缸)为低压级,2个缸(1个高压吸汽缸、1个高压排汽缸)为高压级,该机分设高压腔和低压腔两次分别做工制冷的目的是:分割高低压缸压力差,做梯级压缩制冷,以取得较低的温度,该机能将库温降至-450C,标准制冷量为1100000千焦/小时,电动机功率为31千瓦/小时。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是靠电动机的转动,来传动直连式曲轴,带动连杆、活塞和汽阀系统,在曲轴箱汽缸中作上下往复运动,来完成吸汽、压缩、排汽三个过程使低压氨气转化为高压氨气,排至冷凝器中,强迫氨气体分子在高压作用下在容器内聚集,形成液态氨。
第十一章冷冻设备第二节活塞式压缩制冷设备的附属装置一、油分离器油分离器又称为油器,用于分高压缩后的氨气中所挟带的润滑油,以防止润滑油进入冷凝器,使传热条件恶化。
氨制冷原理在制冷循环中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是必不可少的四大部件蒸发器制冷剂在低压蒸发压力下以较低的温度蒸发温度蒸发吸收被冷却物质的热量实现制冷是向外输送冷量的设备。
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起到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同时保证蒸发器在低压下运行、冷凝器在高压冷凝压力下运行。
是输入功的设备。
冷凝器制冷剂蒸汽在高压下将从蒸发器吸收的热量以及压缩功转化的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冷凝成温度较高的冷凝温度液体。
是放出热量的设备。
节流阀将从冷凝器冷凝的制冷剂液体节流降压降到蒸发压力后进入蒸发器同时控制和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部分。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设有一些辅助设备如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油冷却器、空气分离器、贮液器、集油器、过滤器以及安全附件、阀门等。
制冷原理从蒸发器出来的氨的低温低压蒸气被吸入压缩机内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过热蒸气然后进入冷凝器。
由于高压高温过热氨气的温度高于其环境介质的温度且其压力使氨气能在常温下冷凝成液体状态因而排至冷凝器时经冷却、冷凝成高压常温的氨液。
高压常温的氨液通过膨胀阀时因节流而降压在压力降低的同时氨液因沸腾蒸发吸热使其本身的温度也相应下降从而变成了低压低温的氨液。
把这种低压低温的氨液引入蒸发器吸热蒸发即可使其周围空气及物料的温度下降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低温氨气重新进入压缩机从而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冷却水是带走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再到循环水的水冷却塔冷却后循环使用。
冷冻水在蒸发器里被降温后由冷冻水泵送到各个用冷设备热交换后回到蒸发器循环使用。
最简单的制冷由四大要件组成①压缩机②冷凝器③节流阀④蒸发器. 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冰箱正好由这四要件加上箱体组成箱体就好像冷库。
不过电冰箱上的③节流阀在技术上由相同作用的毛细管替代。
首先讲讲什么叫制冷。
制冷两字只能说是技术上的术语严格讲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那国的科学家能制造出冷来。
8AS-12.5氨压缩机制冷制作法一、开机前的准备1.检查压缩机周围是否有障碍物。
2.检查压缩机上的压力表、油压表、温度机、指标灯是否正常好用。
3.检查压缩机曲轴箱视镜油面是否正常(油面不低于视镜的1/3,不高于2/3为准)。
4.检查压缩机卸在装置手柄是否停在零位上。
5.检查开关柜上电压表是否与电机使电压享福(380V).6.开动水罚向压缩机冷却水套供水。
7.启动水泵向冷凝器供水。
8.启动盐水冰箱搅拌机。
二、开机1.按压缩机启动按钮,当电机达到正常转数时,迅速开启排气阀门。
2.待油压表达到工作压力时,将卸载手柄搬到1/4位置,同时缓缓打开吸气阀门(油压标工作压力要大于吸气压力1.5-2kg),在全部打开系启发们的同时,每隔一分钟将卸载手柄增加一个档位直到4/4为止。
3.在开启吸气阀门时,如出现有液击声应马上暂停,待液击声消逝后再继续开启吸气阀门。
4.待压缩机全部运转正常后在开启膨胀阀门,并开到1/2圈能听到管内有哧哧声即可,启动氨泵向蒸发器送氨并注意观察氨液分离器液面变化,液面的正常为止应是液面计的最低20%,最高不超50%为准。
三、运转1.压缩机正常运转时排气压力不得超过14kg,吸气压力不得超2kg,压缩比不得大于8。
2.排气温度不得超145℃,曲轴油箱温不超70℃,冷凝汽水温不超35℃,进出水温差不小于2-4℃。
3.制冰池内盐水温度应保持在-10到-14℃之间。
4.盐水比重在1.16-1.18。
5.向压缩机内注油时应是25#冷冻油,凝固点-40℃,闪点为170℃。
6.压缩机冷却水套每小时供水不少于2吨。
四、停机1.停止向蒸发器供氨,关闭膨胀阀门,关闭氨泵停止运转。
2.关闭压缩机吸气阀门,同时将卸载手柄搬到3/4位置,待吸气阀门关闭到位时卸载手柄逐渐减到零位,此时压缩机吸气腔以呈真空状态。
3.关闭排气阀门按动停止运转按钮,在压缩机停止运转瞬间,将排气阀门关闭到位。
4.压缩机停机半小时之后停止向冷凝器供水同时关闭压缩机冷却水套阀门。
空气分离器结构及原理1 空气分离器结构及原理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卧式空气分离器和立式空气分离器。
卧式空气分离器也称四重套管式空气分离器,一般应用在大中型氨制冷系统的冷库,一座冷库只选用一台卧式空气分离器就够了。
立式空气分离器一般用在中小型氨制冷系统。
卧式空气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好。
一、卧式空气分离器1、结构及原理:卧式空气分离器如右图所示,它是由4根直径不同的无缝钢管组成,管1与管3相通,管2与管4相通。
混合气体自冷凝器来,通过混合进气阀进入管2,氨液自膨胀阀来,进入管1后吸收管2内的混合气体热量而气化,氨气出口经降压管接至总回气管道,则氨气被压缩机吸入。
管2里的混合气体被降温,其中氨气被凝结为氨液流入管4的底部,空气不会被凝结为液体,仍以气态存在,将分离出来的空气经放空气阀放出,达到使系统内空气分离出去的目的。
2、操作方法:首先打开混合气体阀,让混合气体进入管2,再打开回气阀,使管3与回气总管相通,然后微开与管1相连接的膨胀阀,向管1供液,供液不能过快过多,以降压管自控器分离器接口向上的1.5m以内结霜为最好。
放空气阀外接一根钢管,管上套一根橡皮管通入水桶内,橡皮管入水一端系一重物,防止橡皮管出口露出水面。
微微开启放空气阀,水中便有气泡由下向上浮起,放空气阀不要开启过大,以水内有一定速度气泡跑出为准。
管4的底部外表面逐渐开始结霜,当霜结到外管直径的1/3高度时,将管1外来供液的膨胀阀关闭,打开空气分离器本身自有的节流阀,让管4底部凝结的氨液经节流阀供入管1内,这样就实现放空气自身凝结的氨液给自己供液。
一般地说,此时已进入自行放空气阶段。
操作人员要经常查看降压管的霜不可结得过高;再看空气分离器外壁上的霜不可结得太少或没有,如果太少或没有,证明凝结的氨液量少,给管1供液会不足。
此时应再利用管1外接的膨胀阀补充一点氨液,使管外霜结到外管直径的1/3高度的地方。
水桶内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不缩小,水温不升高,放出的是空气。
酿造部制冷岗位操作理论试题库一、操作知识点: 品尝、非机械设备故障解决(停水、停电、停汽)、大保养(点检、润滑、设备卫生)、操作过程(一)填空题1. 储氨器内液面不得超过80%, 不少于30%。
2.开机前要检查油分离器内油位与否在视孔1/2处, 若有二个视孔油位, 则最高不超过上视孔1/2处, 最低不低于下视孔1/2处。
3.制冷系统四种管道循环为: 制冷剂循环、润滑油循环、冷冻水循环、冷却水循环。
4.制冷机组重要调节参数是: 蒸发温度或压力、冷凝温度或压力、吸气温度、排气温度。
5.制冷系统供液方式有: 直接膨胀供液式、重力供液式、泵循环供液式。
6.蒸发器作用是把制冷剂汽化吸热。
7.集油器在低压条件下放油, 既减少了制冷剂损耗, 又保证了操作安全可靠。
8.在液体制冷剂管路和设备,禁止将两端阀同步关闭,防止引起液..9.制冷循环分为四个重要过程, 即压缩、冷凝、节流、蒸发。
10.设备润滑“五定”详细指: 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
11.能量调节作用:调节压缩机容积流量(也称制冷量)在15%--100%之无级调节。
12.进行氨系统气密性实验, 实验介质宜采用氮气。
13.上岗必要按规定佩戴劳动保护用品,穿戴符合安全卫生规定;14.空气分离器是排除制冷系统中不凝性气体。
15.使用手提行灯, 电压不超过36V, 在潮湿场合或金属容器内工作时, 电压不超过12V;16.冷却水取样清亮透明, 无杂质, 品尝无异味, 品尝正常。
(二)单选1.压缩机轴封漏油, 容许值为( A )滴/分。
A.6B.7.C.8D.92.氨代号是( A )。
A.R717B.R715C.R716D.R7183.氨爆炸下限( A )%。
A.15.1.B.15..C.15.5.D.15.74.蒸发冷运营时,注意排气压力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D )为宜。
A.5B.7C.9D.115.压缩机组有冷却方式分为(..C);我公司氨机使用有冷却方式为(B)。
制冷系统放空气操作
1、要求:氨系统要通过空气分离器排放空气,排放气体中不能混有较多的氨气。
2、操作:
(1)如下图所示,先开阀1,让冷凝器内的不凝性气体与氨的混合物进入空气分离器,等空气分离器内的压力不再升高时关闭阀1。
(2)打开阀2,使盘管内与吸气管相通。
(3)打开阀6,微开节流阀5,使氨液接节流阀节流后进入空气分离器内的盘管中蒸发,吸收混合气体的热量,使混合气体中的氨冷凝成液体下沉,空
气集于上部。
(4)微开阀3,将空气放出,再关闭阀3和阀6。
(5)微开阀4,使空气分离器中的氨液被吸气管吸回系统中。
(6)
3、安全注意事项:
(1)放空气管口应通过水排放空气。
(2)开阀3时应微开,并观察出气管有无气泡溢出,若无气泡溢出应及时关闭阀3。
若有气泡溢出后水变浑浊,也应及时关闭阀3,等空气分离器充分
冷却后再重开阀3放空气。
(3)回收空气分离器内的氨液时应先关阀6,否则会因压力差造成液体制冷剂倒灌入空气分离器内。
氨制冷系统四大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制冷就是指用机械方法,从一个有限得空间取出热量,使该处得温度降低到所要求得程度,这个过程就是靠热传递来完成得。
制冷技术就是一项工艺极其复杂,具有一定危险性得工作,尤其就是系统中得氨气,就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使人窒息得气体,对人体健康与安全生产都有潜在得较大得危害性。
所以要求制冷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所属冷库设备得构造、结构、性能、特点、分布情况、工艺流程、运行原理,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并具备查患排险能力,这样才能胜任制冷运行与管理工作.下面就围绕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冷库氨制冷设备四大主要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谈谈自己粗浅得理解与瞧法.一、制冷工作原理察尔森水库冷库属蒸汽压缩制冷系统。
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氨罐、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空气分离器、集油器,水冷却装置,各种阀门、压力表、测温仪与高低压管道组成。
其中,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与蒸发器就是制冷系统中最基本得部件.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得系统。
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就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得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得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得氨气后排入冷凝器。
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得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得目得。
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在实际得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之外,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就是为了提高运行得经济性,可靠性与安全性而设置得,实际制冷工艺流程就是较为复杂得.制冷学原理就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即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液在系统内不断地发生形态变化,进行冷热变换完成制冷。
二、活塞式压缩机得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活塞式压缩机就是目前广泛用于大中型冷库得制冷机型。
制冷高级工题库填空题1.使用氨制冷工艺的冷库,与其下风侧居住区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300m,与其他方位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宜小于E0m。
2.库房与制冷机房、变电配电所和控制室贴临布置时,相邻侧的墙体,应至少有一面为防火墙,屋顶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h。
3.四重管式空气分离器应水平安装,氨液进口端应高于另一端,其坡度应为2%。
4.氨压力表精度要求:当表盘最大刻度压力小于等于1.6 MPa时应不低于2^ 级,大于1.6M Pa时应不低于1.5级。
5.氨制冷系统管道加工及管件制作,管子切口平面倾斜偏差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且不得超过3mm。
6.管道焊接,管子坡口的加工方法宜采用机械方法,也可采用氧一乙炔焰等方法,但必须除净其表面10mm范围内的氧化皮等污物,并将影响焊接质量的凸凹不平处磨削平整。
焊缝施焊时,应一次完成。
焊缝的补焊次数不得超过两次,否则应割去或更换管子重焊。
7.氨液中含有水分后,对铜及铜合金有腐蚀作用,且使蒸发温度稍许提高。
因此,氨制冷装置中不能使用铜及铜合金材料,并规定氨中含水量不应超过 0.2% 8.润滑油的性能指标包括:黏度、凝固点、闪点、浊点、化学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含水量与机械杂质、击穿电压。
9.干式蒸发器与满液式相比,传热系数低,回油好(方便),制冷剂充注量少(为满液式的30~40%)。
10.对各种制冷剂,若冷凝温度不变,当降低蒸发温度时压缩机耗功最大。
11.两级压缩制冷循环,NH3系统采用中间完全冷却冷却,氟系统一般采用中间不完全冷却冷却。
12.制冷压缩机组的冷凝器的循环水、蒸发器的冷冻水的管道上应设断水保护装13.氨制冷系统抽真空试验应在系统排污和气密性试验合格后进行。
当系统内剩余压力小于5.3kPa时,保持24h,系统内压力无变化为合格。
系统如发现泄漏,补焊后应重新进行气密性试验和抽真空试验。
14.氨制冷系统辅助设备安装前,应进行单体吹污,吹污可用P^MPa(表压)的压缩空气进行,次数不应少于3_次,直至无污物排出为止。
氨系统应知应会题库判断题1.氨系统检漏时,可以把法兰连接处用黄油或胶带密封起来仅留—个小孔,并把肥皂水涂在小孔处进行检漏( 正确)2.氨制冷系统的保冷工程可以在制冷设备及管道气密性试验合格后,制冷系统充氧试验合格前进行。
( 错误) 3.高压贮液器泄漏时,关闭弹子阔,应先关上部,后关下部( 错误)4.吸入氨气的患者应该立即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区域安置休息并注意保暖( 正确)6.如有人因氨气中毒,用硼酸水滴鼻、漱口,并给中毒者饮入2%柠檬酸(如无柠檬酸,可用白糖水代替),切勿饮白开水,因氨易溶于水会助长氧的扩散。
( 错误)7.防毒面具不得在45℃以上环境中使用及高温环境中存放,面具应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并不得接触有机溶剂。
( 错误)8.氨制冷系统中发现氨阀门漏氧后,应迅速关闭事故阀门两边最近的控制阀,并用堵阀门泄漏专用器具进行堵漏(正确)9.氨制冷系统的保冷工程时,需要保冷的容器上的阀门、压力表及管件不得埋入容器的隔热层内。
( 正确) 10.氨制冷系统中,氨泵进液管上的过滤器安装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氨泵。
( 正确)1 1.氧压力表安装在压力波动较大的设备、管道上时,其导压管不必采取减震措施(错误)。
12.氨制冷系统的采用的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均应采用氨专用表(正确)13.防静电接地线不得利用电源零线、不得与防直击雷地线其用。
( 正确)14.氧制冷系统所采用的制冷设备及阀门、压力表等必须选用氨专用品( 正确)。
15.氧制冷系统的管道保冷穿过墙体或楼板层时,其隔热层可以局部中断。
( 错误)16.氨压力表的导压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连接到其他用途的管道上。
( 错误)17.对于没有保温层的制冷设备及管道的外壁,按照规范应涂有不同颜色,放油管所涂的颜色是赭黄:集油器所涂的颜色是赭黄(正确)18.金属配管中间的非导体管段,除需做特殊防静电处理外,两湍的金属管应分别与接地干线相连,或用截面不小+6mm2的铜芯软胶线或铜编织线跨接后接地,禁止使用单股铜线。
浅谈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冷工作原理一、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氨器、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集油器、各种阀门、压力表与高低压管道组成。
其中,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与蒸发器(冷库排管)就是四个最基本部件。
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就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气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外,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就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与安全性而设置的。
以双级压缩机制冷系统为例,完成一次制冷循环,氨必须依次通过低级氨压机、一级油分离器、中间冷却器、高级氨压机、二级油分离器、冷凝器、储氨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调节站、蒸发器、再回到低级氨压缩机,这样才完成一次循环,实际制冷工艺流程就是较为复杂的。
制冷学原理就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
即电能转化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的作用进行冷热交换,完成制冷的过程。
二、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活塞式压缩机就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机型。
我局安装的就就是一台6AW10型单级氨压缩机与一台8ASJ10型双级氨压缩机,均由大连冷冻机厂生产的。
活塞式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曲轴、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组、安全阀、能量调节机构、润滑系统与直连式电动机配装而成的。
6AW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就是:“6”表示压缩机有6个缸(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A”表示以氨做制冷剂,“W”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W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
氨制冷系统辅助设备操作一、油分离器的操作1、油分离器正常运行操作:(1)、正常运行时,油分离器进气阀、出气阀必须出于全开状态,放油阀应该关闭。
(2)、洗涤式油分离器供液阀的开启度视液位控制要求而定,一般洗涤式油分离器壳体上会有液位指示牌。
(3)、如油分离器上装有液位指示计或油位指示计,其阀门应微开或全开。
液面计阀门有倒关装置,当玻璃破裂时,在全开状态下弹子会堵塞阀孔,防止大量油、氨外溢。
(4)、根据放油计划或压缩机耗油量,油分离器应经常进行放油,一般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系统运行中可用手摸分油器下部判断其存油量,存油较多,其下部温度会较低。
(5)、做好设备运行记录。
2、油分离器的放油操作:(1)、检查集油器是否处于待工作状态。
(2)、如果是洗涤式油分离器,为提高放油效果,放油前提前半小时左右关闭供液阀,先开启油分离器放油阀,然后缓慢开启集油器进油阀,向集油器放油。
注意:洗涤式油分离器供液不能关闭太久,防止容器内积油被过热气体汽化而进入冷凝器。
(3)、放油操作时,要密切注意油分离器和集油器内油位的变化,当集油器内油位达到最高工作油位时,关闭油分离器放油阀和集油器进油阀,停止向集油器内放油。
按集油器的操作规程,将油放出系统后继续放油操作。
(4)、放油完毕,关闭油分离器放油阀和集油器进油阀,开启供液阀恢复油氨分离器的工作状态。
(5)、按集油器放油操作规程,将油放出系统。
(6)、做好设备运行记录。
二、冷凝器的操作(一)、壳管式冷凝器的操作1、壳管式冷凝器正常运行操作:(1)、根据压缩机制冷能力和冷凝器的热负荷,确定需投入运行的冷凝器和冷却水泵的台数。
(2)、正常工作时除放油阀、放空气阀关闭外,其它阀门应全部处于开启状态。
经常观察冷凝压力,表示压力最高不得超过1.5MPa/c2。
(3)、壳管式冷凝器应有足够的冷却水量。
如有两台以上冷凝器,应调整好水阀,使每台水量基本均匀相等。
立式冷凝器的分水器应全部装齐,不应短少,避免水量分布不均或不沿管壁下流。
氨制冷系统四大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氨制冷系统四大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氨制冷系统四大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制冷是指用机械方法,从一个有限的空间取出热量,使该处的温度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这个过程是靠热传递来完成的。
制冷技术是一项工艺极其复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尤其是系统中的氨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使人窒息的气体,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生产都有潜在的较大的危害性。
所以要求制冷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所属冷库设备的构造、结构、性能、特点、分布情况、工艺流程、运行原理,掌握安全操作技术,并具备查患排险能力,这样才能胜任制冷运行和管理工作。
下面就围绕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冷库氨制冷设备四大主要部件及其制冷工作原理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和看法。
一、制冷工作原理察尔森水库冷库属蒸汽压缩制冷系统。
它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氨罐、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空气分离器、集油器,水冷却装置,各种阀门、压力表、测温仪和高低压管道组成。
其中,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是制冷系统中最基本的部件。
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
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
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之外,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实际制冷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
制冷学原理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即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液在系统内不断地发生形态变化,进行冷热变换完成制冷。
控制氨充注量——氨制冷系统的机遇与挑战氨作为一种天然制冷剂,一直是大型制冷系统的首选。
因为其有毒、可燃的物理特性,所以采用氨制冷剂的关键是安全问题,降低制冷系统氨充注量是保证系统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1 氨充注量的相关规定以往对氨充注量的限定,均从氨为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出发,如《冷库设计规范》中规定:对使用氨作制冷剂的冷库制冷系统,其氨制冷剂总的充注量不应超过40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制冷系统氨充注量超过10吨,列为重大危险源。
这些规定均是从氨特性本身出发,而从制冷系统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降低充氨量,是保证氨系统安全运行的最佳方法。
欧美一直采用“低充注量系统”,虽然欧美的各种规范对氨低充注量系统”的限定值不同,但都远远低于国内氨制冷系统的充注量。
如:美国OSHA《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条例》的工艺安全管理(PSM)计划提出氨充注量10 000磅(4.54吨)的临界值,在国外被广泛采用(图1)。
同时如果氨充注量低于某规定值,可不受部分要求的限制,这也促进了“低充注量系统”的发展。
图1 国内外充氨量相关规定我国《制冷系统和热泵安全和环境要求》对不同充氨量系统也提出了各种要求。
但因为国内设计习惯、操作习惯、辅机标准化、手动控制过多等因素,国内氨制冷系统的充氨量远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图2)。
因此,发展氨“低充注量系统”,特别是发展充注量在1吨、3吨和4.5吨以内的制冷系统对氨工质应用的进一步拓展有深远意义。
图2 氨系统单位制冷量充氨量2 大型氨系统降低氨充注量技术研究大型氨系统中氨液主要集中在低压附属设备、高压附属设备、蒸发设备和制冷管道中。
不同形式的制冷系统,氨液的量会有明显差异;系统的设计精细,自控程度高,也可减少氨的充注量。
下面从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几个方面探讨降低充注量的措施。
2.1 制冷系统2.1.1 氨直接膨胀供液系统国内制冷成套设计习惯采用强制供液方式,此种形式供液均匀,传热效果较好,但充氨量大且自动控制时易发生滞后现象。
氨制冷系统工作流程氨制冷系统工作流程氨制冷系统工作流程如下:由空气分离器出来的低压蒸汽被低压制冷剂压缩机吸入后压缩至中间压力,被压缩后的过热蒸汽进入中间冷却器,被来自膨胀阀的液态制冷剂冷却至饱和状态,在经过高压制冷剂压缩机继续压缩。
经高压压缩机出来的氨气经过油分离器,分离出氨气和油。
其中油就进入到集油箱里面。
氨气则进入到冷凝器中,两个冷凝器与高压贮液器中设置了均压管(平衡管)使两个设备压力平衡利用液位差将冷凝器的液体流入贮液器。
放空管和放油管分别与空气分离器和集油器相连通。
一部分压缩至低压压缩机压缩。
一部分进入到回液器中,经过回液器中的热氨冲霜供气管在进入到冷凝器中形成一个循环。
经过冷凝器出来的高压的氨液利用液位差将液体压入高压贮液器中,其中高压贮液器中设置了有压力表、安全阀、泄氨口等。
其中来自冷凝器的混合气体就进入到了空气分离器中,经过中间冷却器出来氨液经过节流阀进入空气分离器。
经分离的氨气通过低压贮液器循环桶进入到低压压缩机。
其中低压贮液循环桶中设置了出气管、出液管(它与集油箱连通)、安全阀、压力表。
其中一部分经回气管进入到氨泵中,从中间冷却器中出来的氨液经过过滤器进入到低压贮液循环桶中,其中的氨液通过热氨冲霜回气管进入到分液器中。
而从低压贮液循环器中排液的经过滤器进入到氨泵中,最后在进入到分液器中。
今天见的有:集油器、油分离器、贮氨器、卧式冷凝器、卧式蒸发器。
氨制冷系统流程图要记工作流程如下:由空气分离器出来的低压蒸汽被低压制冷剂压缩机吸入后压缩至中间压力,被压缩后的过热蒸汽进入中间冷却器,被来自膨胀阀的液态制冷剂冷却至饱和状态,在经过高压制冷剂压缩机继续压缩。
经高压压缩机出来的氨气经过油分离器,分离出氨气和油。
其中油就进入到集油箱里面。
氨气则进入到冷凝器中,两个冷凝器与高压贮液器中设置了均压管(平衡管)使两个设备压力平衡利用液位差将冷凝器的液体流入贮液器。
放空管和放油管分别与空气分离器和集油器相连通。
浅谈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冷工作原理一、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氨器、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集油器、各种阀门、压力表和高低压管道组成。
其中,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冷库排管)是四个最基本部件。
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气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外,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以双级压缩机制冷系统为例,完成一次制冷循环,氨必须依次通过低级氨压机、一级油分离器、中间冷却器、高级氨压机、二级油分离器、冷凝器、储氨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调节站、蒸发器、再回到低级氨压缩机,这样才完成一次循环,实际制冷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
制冷学原理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
即电能转化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的作用进行冷热交换,完成制冷的过程。
二、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活塞式压缩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机型。
我局安装的就是一台6AW10型单级氨压缩机和一台8ASJ10型双级氨压缩机,均由大连冷冻机厂生产的。
活塞式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曲轴、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组、安全阀、能量调节机构、润滑系统和直连式电动机配装而成的。
6AW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6”表示压缩机有6个缸(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A”表示以氨做制冷剂,“W”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W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
浅谈氨制冷设备的构造及制冷工作原理一、制冷系统的制冷工作原理: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氨器、油分离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蒸发器、中间冷却器、紧急泄氨器、集油器、各种阀门、压力表和高低压管道组成。
其中,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冷库排管)是四个最基本部件。
它们之间用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剂氨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其工作过程是:液态氨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之后,汽化成低压低温的氨气,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氨气后排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被冷却水降温放热冷凝为高压氨液,经节流阀节流为低温低压的氨液,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气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这样,氨在系统中经过蒸发、压缩、冷凝、节流四个基本过程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制冷剂需要通过上述四大件外,还通过许多辅助设备,这些设备是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设置的。
以双级压缩机制冷系统为例,完成一次制冷循环,氨必须依次通过低级氨压机、一级油分离器、中间冷却器、高级氨压机、二级油分离器、冷凝器、储氨器、节流阀、氨液分离器、调节站、蒸发器、再回到低级氨压缩机,这样才完成一次循环,实际制冷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
制冷学原理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
即电能转化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又通过氨的作用进行冷热交换,完成制冷的过程。
二、活塞式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活塞式压缩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冷库的制冷机型。
我局安装的就是一台6AW10型单级氨压缩机和一台8ASJ10型双级氨压缩机,均由大连冷冻机厂生产的。
活塞式压缩机主要由机体、曲轴、连杆、活塞、进排气阀组、安全阀、能量调节机构、润滑系统和直连式电动机配装而成的。
6AW10型压缩机的总体结构是:“6”表示压缩机有6个缸(3个排气缸、3个吸气缸),“A”表示以氨做制冷剂,“W”表示汽缸排列的样式如同字母W型,“10”表示汽缸直径为10厘米。
氨制冷系统操作规程
《氨制冷系统操作规程》
一、系统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1. 确保系统内部氨气和油分离器中没有空气或其他杂质,必要时进行排气操作。
2. 查看系统的蒸发器、冷凝器和管道是否有漏损,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3. 检查系统的润滑油和冷却水的供应情况,确保正常运行所需的冷却条件。
二、系统启动操作
1. 打开系统的冷却水和润滑油供应。
2. 打开压缩机,按照手册规定的程序进行启动。
3. 观察系统各部件的运行情况,检查是否有异常噪音或过热现象。
4. 检查系统的压力和温度,确保处于正常范围内。
5. 如果一切正常,系统可以启动,开始正常制冷作业。
三、系统停止操作
1. 按照系统的手册规定,逐步关闭压缩机和相应的冷却水和润滑油供应。
2. 等待系统内部压力和温度下降到安全范围内后,再进行其他维护或操作。
四、特殊情况下的操作
1. 如果系统出现异常,如高压或低压报警,应立即停止系统运行,排除故障后方可重新启动。
2. 在恶劣环境下操作,要注意防护设备的使用,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3.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熟悉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保证操作的安全可靠。
通过以上规程的执行,可以确保氨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操作,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文章编号:ISSN1005 - 9180 (2019) 03 - 0062 - 04收稿日期:2019-7-30作者简介:陈灵江(1982-),男,学士,2005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程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承压类特种设备检 验及相关科研工作。
E -mail :clj_home@ 。
空气分离器在氨制冷系统中作用简析*陈灵江,许林滔 (台州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介绍了氨制冷系统中不凝性气体的来源及对氨制冷系统产生的危害,并对空气分离器的原理及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 关键词不凝性气体;氨应力腐蚀开裂;空气分离器[] [中图分类号TB69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 .ISSN. 1005-9180.2019.03.013] Brief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Air Separator inAmmonia Refrigeration SystemCHEN Lingjiang ,XU Lintao(Taizhou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nstitute,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8000)Abstract: The source of non-condensable gas in ammoni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its harm to ammonia refrigeration system are introduced,the principle and function of air separator are briefly analyzed.Key words: Non-Condensable Gas;Ammonia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Air Separator.1.1引言在氨制冷系统中的氨制冷剂中往往含有部分混合气体,这部分混合气体在系统正常运行的冷凝温度和冷凝压力下是不会液化的,所以被称为不凝性气体。
虽然一般来说占的比重不高,但它对氨制冷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不仅会降低氨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增加能耗,而且可能使制冷设备产生应力腐蚀开裂,造成设备泄漏、爆炸等非常严重的后果。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数十起氨制冷系统应力腐蚀开裂事故,研究表明均与未配置或未正常使用空气分离器有关。
特别是新系统投用使用三年内或者三年内系统有停用史且管理不善等情况,只要系统中空气含量达到一定的量,就容易诱发氨制冷设备应力腐蚀开裂等危害。
1 氨制冷系统中不凝性气体的来源氨制冷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空气,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系统新投用及维修后新安装的系统充满空气,需要在充装液氨前进行抽真空处理。
制冷系统往往在气密性试验后1.21.31.4进行抽真空,当系统内剩余压力小于5.333KPa 时,保持24h,系统内压力无变化为合格。
系统如发现泄漏,补焊后应重新进行气密性试验和抽真[1]空试验。
虽然制冷系统进行了抽真空操作,但是做不到绝对真空,还是会残留部分空气。
另外,在设备维修后按照常规做法是不做抽真空处理的,因为进入系统的空气会比较少,但是经多次维修后,也会累积一定的量。
1.2 加氨时进入系统根据GB /T 536-2017标准灌装液氨用钢瓶或槽车应定期进行水洗、烘干,罐车在充装前应经抽[2]真空处理。
但如果处理不当,液氨就会被空气污染。
同时,由于加氨时操作不当也会进入一部分空气。
1.3 运行时从外界渗入在制冷系统的低压侧,如压缩机的轴封、阀门的阀杆、管道等的连接处,由于是负压运行,只要存在细微的缝隙,空气就很容易进入到系统中。
特别在轴封磨损的情况下,会有大量空气进入系统中。
1.4 氨及润滑油的分解氨及润滑油在高温下会分解出氢气、氧气和碳氢化合物,虽然这种分解的量很少,但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也成为不凝性气体的一部分。
2 不凝性气体对氨制冷系统的危害根据道尔顿分压原理,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把各组分气体单独置于同一容器里所产生的压力之和。
所以,制冷系统的冷凝压力是由制冷剂在冷凝温度下对应的冷凝压力加各个不凝性气体的分压总和。
因此,在同一温度下,不凝性气体占有的比例越多,则冷凝压力也越高。
随着冷凝压力的提高,冷凝温度也会提高,压缩机的能耗将增加。
由于冷凝温度的提高,会加速制冷系统中垫片等橡胶制品老化。
同时,制冷量将降低,所以制冷效率降低,能耗增加。
根据文献,由于不凝性气体的影响,制冷系统中能耗可能增加[3]10%~50%。
一般情况下,无水液氨只对钢材产生轻微的[4]均匀腐蚀,且由文献可知,综合考虑介质和材料因素,16MnR钢材在无水液氨环境中的应力腐蚀敏感性较低。
但当液氨受到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会加速氨对碳钢的腐蚀,其反应如下:2NH +CO →NH CO NH 32422+-NH CO NH →NH +CO NH 422422+2+-O +NH +2Fe→2Fe +2OH +2NH 243腐蚀反应中产生的氨基甲酸铵(NH4CO2NH2)对碳钢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破坏钢表面的氧化膜,破坏的表面和未破坏的表面分别形成阳极和阴极,阳极处的金属成为离子而被溶解破坏。
在拉应力的作用下,破坏处逐渐形成裂纹并沿纵深方向扩展直到断裂,这就是氨应力腐蚀开裂。
氨应力腐蚀开裂是一种严重的失效形式,是脆性断裂,没有明显的腐蚀减薄,无明显的塑性变形等特点。
所以往往防不胜防。
3 不凝性气体在制冷系统的分布规律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与制冷剂蒸汽混合,被压缩机吸入,连同不凝性气体一起被带到冷凝器低流速区,制冷剂被冷凝成液体,而不凝性气体由于无法冷凝,从而聚集在冷凝器中。
在冷凝器越冷的地方,不凝性气体含量越多,由于不凝性气体的比重比氨气的比重大,所以不凝性气体一般聚集在冷凝器的中下部。
同时由于高压贮氨器的液封作用,使得不凝性气体很难进入低压系统,从而大部分不凝性气体聚集在冷凝器中,少部分不凝性气体聚集在高压贮氨器的中上部。
所以不凝性气体主要分布在冷凝器的中下部和高压贮氨器的中上部。
4 空气分离器的设置及工作原理通过以上分析,在氨制冷系统中及时排除不凝性气体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系统新投用和添加新的氨液时,以及停用几个月后重新运行等情况更要及时排出不凝性气体。
所以在大中型制冷装置系统中,经常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而在小型的制冷装置系统中通常不设置空气分离器,而直接从冷凝器、高压贮氨器或排气管上的放空阀把空气等不凝性气体排出。
这种方法由氨机工根据冷凝温度下相应的冷凝压力的高低来判断制冷第3期(第38卷总148期)635.2系统内部是否含有较多的不凝性气体,并决定是否排放。
这种方法虽然节省投资,操作简单、方便,但要凭氨机工经验,容易将制冷剂随不凝性气体一起排出去,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也很难确定排出空气的效果。
制冷系统中空气等不凝性气体实际上是与制冷剂蒸汽混合存在的,随着制冷剂和不凝性气体的混合物温度降低,制冷剂凝结成液体,混合气体中制冷剂所占的比例减少。
例如在绝压0.98MPa下,温度20℃时,混合气体中不凝性气体占20%;保持混合气体压力不变,温度降至-20℃时,不凝性气体占87%。
温度不变,增大气体压力时亦有类似的结果。
空气分离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冷凝压力下将混合气体冷却到接近冷凝温度,使混合气体中的大部分制冷剂蒸汽冷凝成液体,并把空气等不凝性气体分离出来,达到回收混合气体中制冷剂的目的,减少制冷剂随不凝气体的排出对大气的污染及浪费。
5 空气分离器的结构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立式空气分离器和卧式空气分离器。
5.1 立式空气分离器立式空气分离器如图1所示,其外壳一般由无缝钢管制成,里面由一组蛇形蒸发盘管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混合气体自阀1进入,与蒸发盘管内的制冷剂发生热量交换而气化,蒸发盘管内的气化的制冷剂从阀2被压缩机吸走,混合气体的制冷剂液化流到底部,经阀3通过供液管流入蛇形蒸发盘管,不凝性气体便被分离出来从阀4的放空管排出。
它的顶部常设有温度计,用于测量混合气体的温度,从温度计读数来决定是否需要放空气。
当温度计读数低于冷凝压力所对应的冷凝温度很多时,说明空气含量很多,需要放空气;反之,若温度计读数接近于冷凝压力所对应的冷凝温度时,说明空气已经很少了。
5.2 卧式空气分离器卧式空气分离器如图2所示,它是由直径不同的4根无缝钢管组成,所以也称为四重套管式空气分离器。
卧式空气分离器中的管1与管3相通,管2与管4相通。
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经由节流阀进入管1、管3,与管2、管4内的混合气体发生热量交换而气化,气化的制冷剂由连接于管3的回气管引出。
混合气体由管4进入管2、管4内,被管1、管3内的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液体冷却。
其中制冷剂蒸汽凝结成液体贮存于管4底部,可通过回液管节流后回到管1、管3重新蒸发返回系统。
不凝性气体便被分离出来通过管2的放空管排出。
不管是立式、卧式空气分离器,放空管一般都是接到水桶里,放空气时通过观察水里的气泡确定放空气的效果。
水桶内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不缩小,水温不升高,证明放出的是空气。
如果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小,水温升高,且水呈乳白色,证明放空气完毕,放出的是氨气,因为氨气溶于水,生成了乳白色的水溶液。
图1 立式空气分离器图2 卧式空气分离器6 结束语综上所述,空气分离器对于氨制冷企业节能降耗,提高制冷效率,特别是减少氨制冷系统设备由于氨应力腐蚀开裂,导致氨泄漏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事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还有部分企业的氨制冷系统未设置空气分离器,排出不凝性气体的方法仅靠氨机工的经验、责任心手动进行排放,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应使氨制冷系统使用单位、相关人员认识到不凝性气体对氨制冷系统的危害性、设置空气分离器的必要性,而且还要掌握正确使用空气分离器的方法,并且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尽量设置自动控制空气分离器,将不凝性气体对氨制冷系统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氨制冷系统能够高效、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1]SBJ122011,氨制冷系统系统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S].[2]GB/T 536-2017,无水氨标准[S].[3]张建一,工业氨制冷装置中的不凝性气体排放与节能,冷藏技术[J],2003.(1):13~16.[4]卢志明、高增梁,16MnR钢在液氨环境中的应力腐蚀开裂实验研究[J],全国化工、石化装备国产化暨设备管理技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2004,146~149.第3期(第38卷总148期)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