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专题复习2
- 格式:ppt
- 大小:214.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考标文言虚词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1二、何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专题02:词语解释中考题型全国视野(此处只统计含课外文言文词语解释的地区):天津卷、安徽卷、福建卷、武汉卷、长沙卷、成都卷、昆明卷、广西北部湾卷、连云港卷等近年中考语文文言词类考点主要分为:古今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
命题方式主要为:具体释义,选择题。
翻译题实际上是考查对于几个关键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对词语综合运用的考查。
【考点链接】例(2019天津中考)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
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
②府治:府衙。
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小石,碎石。
⑤亟:急速,赶快。
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文卷悉.烬悉:⑵喝使归舍.舍:【解题点拨】“悉”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的“悉”字;“舍”可以联系《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的“舍”字。
【答案】(1)全,都(2)房舍,住宅【方法指导】1.通假字解释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辨析通假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一句中的“唱”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
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注意事项:在解释通假字的时候,要先写出其本字,然后再解释其语境义。
考点二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高考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通常情况下,高考命题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
一、而|相关知识||对点演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答案:(1)②(2)⑤(3)⑦(4)⑨二、何|相关知识||对点演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吾何.爱一牛( )(4)大王来何.操( )答案:(1)③(2)①(3)④(4)②三、乎|相关知识||对点演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 ) (2)郁乎.苍苍(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答案:(1)① (2)⑥ (3)④ (4)②四、乃 |相关知识||对点演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②(2)①(3)⑦(4)③五、其|相关知识||对点演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16个)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指要》p.52强调了前9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
一、复习“之”(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曹刿论战》)(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
(《狼》)(三)“之”用作动词。
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
《郑人买履》练一练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陈涉世家》)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5.怅恨久之()(《陈涉世家》)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二、复习“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