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 格式:ppt
- 大小:837.00 KB
- 文档页数:14
子宫内膜癌概念又称为子宫体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
镜下可分为腺癌、腺角化癌、鳞腺癌、透明细胞癌。
病因子宫内膜癌的真正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却长期被人们注意。
其危险因素有:一、肥胖脂肪过多将增加雌激素的储存,以及增加血浆中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
这种游离的具有活性雌酮增加,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
二、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倍。
三、高血压内膜癌伴高血压者较多。
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三者并存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称为“宫内膜的三联征”或“宫内膜癌综合征”。
三者可能与高脂饮食有关,而高脂饮食与子宫内膜癌有直接关系。
四、月经失调宫内膜癌患者,月经紊乱、量多者,比正常妇女高3倍。
五、初潮早与绝经迟12岁以前比12岁以后初潮者,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多60%。
宫内膜癌的绝轻年龄较正常妇女迟6年。
六、孕产次宫内膜癌发生于多产、未产、不孕症者较多。
七、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不排卵,而使子宫内膜处于高水平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调节和周期性的子宫内膜剥脱,而发生增生改变。
八、卵巢肿瘤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的颗粒细胞癌、卵泡膜细胞瘤等,可致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内膜癌。
九、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为内膜癌发展的一个阶段或无此阶段。
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视为子宫内膜原位癌。
十、外源性雌激素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具有高度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其危险与剂量大小、服用时间长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间是否停药,以及病人特点等有关。
停药后危险性在灰降低,但危险性仍继续古几年。
目前,雌激素与内膜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有充分的证据。
雌激素中雌三醇(E3)不促使子宫内膜增生,而E2、E1、乙炔雌二醇或结合雌激素则易促使内膜增生,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变的危险。
病理(一)弥漫型:病变可累及全部或大部内膜。
其早期与增生的子宫内膜不易区别。
然而仔细检查癌肿部位,仍有一些特征,与正常的子宫内膜之间有界限可辨认,即癌肿的粘膜增厚、粗糙并有大小不规则的息肉样突起,而良性的子宫内膜增生则较软,表面光滑。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有哪些检查方式?
1.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发生在子宫体内膜上皮,又称宫体癌,主要为腺癌,是仅次于子宫颈癌的女性生殖道肿瘤。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妇女。
其病因尚不明,可能与体内长期受高雌激素影响相关,另外,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病相关。
也有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2. 子宫内膜癌有哪些检查方式?
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出血,但因其他疾病也可以有阴道出血,所以仅依据阴道出血,不能确定是否有子宫内膜癌。
可以经过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也可以进行血肿瘤标记物CA125检查。
最后确诊须根据分段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的结果确诊。
本病应与可以引起阴道出血的其他疾病鉴别,如更年期功血、老年性阴道炎、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等鉴别。
3. 子宫内膜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主要是阴道流血,常在绝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血量一般不多。
未绝经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
另外可以有阴道排液,早期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白带。
晚期合并感染为脓性或脓血性排液,伴恶臭。
晚期可以出现疼痛症状,多为癌肿扩散压迫神经时可引起疼痛。
4. 子宫内膜癌有哪些治疗方式?
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与放疗、或化疗结合。
早期的未生育的年轻女性还可以行保守治疗,以保留生育宫能。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要根据医生的意见而行。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金标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子宫内膜组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准确和及时地进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可以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和更好的预后。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阐述子宫内膜癌的定义、背景及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然后介绍经典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并详细探讨最新的子宫内膜癌诊断金标准。
接着,我们将重点讲解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要点,包括病史与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特征和组织学检查方法。
此外,我们还会介绍相关检测技术和进展,如基因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血液生物标志物在诊断中的价值以及非侵入性监测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前景研究进展。
最后,我们将总结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金标准,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们还会提及研究的局限性,并给出一些建议以供未来研究参考。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是全面介绍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金标准。
通过对经典和最新诊断标准的解释和阐述,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子宫内膜癌的背景、定义和现有诊断方法,并掌握诊断子宫内膜癌时所需重点关注的要点。
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一些相关检测技术和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灵敏且非侵入性的判断手段。
最后,我们将总结当前子宫内膜癌诊断金标准并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该领域的治疗与科研进步。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请继续进行下一部分“2.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金标准”。
2.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金标准2.1 子宫内膜癌的定义和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占比较高。
它通常指的是起源于子宫内膜(子宫壁内部覆盖层)的癌症,也被称为子宫体癌。
子宫内膜癌主要发生在更年期后的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2.2 经典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经典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病理检查:通过活组织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确定是否存在恶性细胞。
子宫内膜癌的分级标准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组织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分级标准被广泛应用于确定子宫内膜癌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子宫内膜癌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肿瘤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现有子宫内膜癌分级标准,并对各个标准进行概述和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着重阐述分级标准的要点,包括对不同分级标准的解释、判断依据和相关临床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子宫内膜癌分级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子宫内膜癌分级标准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现有分级标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并促进相关研究在子宫内膜癌领域中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对于患者和公众来说,本文也将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子宫内膜癌分级标准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自身健康。
2. 子宫内膜癌的分级标准:2.1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子宫内膜(子宫壁内膜组织)。
该肿瘤主要发生在更年期后的女性身上,但也有可能在更年期前或更年期时发展。
2.2 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而言,了解肿瘤的严重程度和侵袭性至关重要。
因此,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准确分级十分必要。
分级标准为医生提供了评估该癌变的指导依据,并帮助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2.3 现有分级标准的概述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子宫内膜癌分级系统是根据国际联合抗癌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所制定的系统。
该系统将子宫内膜癌分为3个不同等级:G1、G2和G3。
- G1:低度恶性G1级别表示肿瘤较小且较少侵入子宫肌层。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在我国,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公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子宫内膜癌2015年发病人数约为69,000例,死亡16,000例,发病率10.28/10万人,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的3.88%。
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
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规范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现提出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本指南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国际妇产科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以及子宫癌肉瘤。
在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癌强调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并重视个体化治疗。
临床医师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规范治疗。
对于本指南未涵盖的临床病例,建议主管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
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
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