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过充短路添加剂
- 格式:pdf
- 大小:440.99 KB
- 文档页数: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和环保的储能器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其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决定了电池的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研究人员借助添加剂来改善电解液的性能。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添加剂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会发生空化现象,即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浓度不均匀。
这会导致电池容量下降和内阻增加,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
添加剂可以通过控制锂离子的扩散速率和稳定性,减缓空化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其次,添加剂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当前锂离子电池由于高能量密度和材料特性的限制,存在着过热、短路和燃烧等安全隐患。
添加剂可以作为界面活性剂,调节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电池内部的过电位和电解液的挥发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降低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第三,添加剂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性能。
在低温下,锂离子的迁移和扩散速率会降低,导致电池的性能下降。
通过加入某些添加剂,可以降低电解液的凝固温度,增加电解液的离子传导性,提高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的工作性能。
此外,添加剂还可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添加剂可以调整电解液的PH值和电化学窗口,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电池效率。
一些添加剂还可以减少电解液中的气体生成,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功率密度。
然而,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添加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电池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下降,由于致热反应的发生,增加了电池的自发燃烧和爆炸的风险。
其次,一些添加剂的使用会导致电解液的电导率下降、电池内部结构的破坏和电极材料的腐蚀,影响电池的性能。
总结而言,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添加剂可以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安全性能、温度性能和充放电性能。
过充电保护添加剂目前锂离子电池都带有过充电保护装置,但用户还是担心因充电器或保护电路的失效带来的危险性。
随锂离子电池制造水平的提高及用户的安全保险要求的增加,对锂离子电池过充性能越来越高,有些要求1C/10V甚至3C/10V。
国家“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GB/T18287中对过充电试验的规定为:将连接有热电偶的电池置于通风橱中,连接正负极于一恒流恒压源,调节电流至3C5A、电压为n x10V,然后对电池以3C5A充电,直到电池电压为n x10V,电流降到0A,试验过程中监视电池温度变化,当电池温度下降到比峰值约低10O C时,结束实验;要求电池应不起火,不爆炸。
锂离子电池产生过充电时有3个危害性:1)对Lix CoO2,当X<0.5后,继续脱锂高度脱锂的正极材料晶格是不稳定的,会分解出氧气。
2) L ixC oO2含氧化性强的高价金属C o4+离子,电解液溶剂会在正极表面发生氧化而分解。
3)过充造成负极碳电极表面出现金属锂的淀积,金属锂与电解质反应还会放出气体,严重的金属锂会穿透隔膜,造成电池内部短路,以上的问题都会给电池造成涨气、发热,爆炸甚至燃烧,这是电池过充的危险所在。
目前对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过充电保护采用的是通过外加专用的过充电保护电路、放气阀门或P TC元件来实现的,这对于电池组会增加不少成本。
通过添加剂实现电池的过充电保护,对于简化电池制造工艺,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过充电保护添加剂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在有机电解质液中有良好的溶解性和足够快的扩散速度,能在大电流范围内提供保护作用;(2)在电池使用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有合适的氧化电势,其值应在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4.2Vvs.Li C6, 4.3 V v s.Li/Li+)和电解质液氧化的电势或Li CoO2完全脱出锂电位Li CoO2 (4.4V-4.8V vs.Li/L i+)之间。
(4)添加剂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不会被消耗掉;(5)添加剂对电池的性能没有副作用,特别不能增大电池的内阻或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
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的添加剂张千玉;秋沉沉;付延鲍;马晓华【期刊名称】《电源技术》【年(卷),期】2009(033)009【摘要】Xylene as overcharging additive was added into Li-ion battery electrolyte. Xylene can electrochemically react at cathode from 4.5V(vs.Li/Li~+) and diffuse between cathode and separator. The productor of polymer prevented the ion from transfering .therefore overcharge protection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can be achieved.%二甲苯作为耐过充添加剂加入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实验发现,当电压为4.5 V(相对于Li/Li~+)时,二甲苯开始在正极发生反应.并扩散在正极与隔膜之间.生成的物质阻止了Li~+的传递,从而实现了过充电保护.【总页数】3页(P774-776)【作者】张千玉;秋沉沉;付延鲍;马晓华【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上海,200433;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912.9【相关文献】1.2,3-二氟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防过充添加剂的研究 [J], 李志健;史凤兰;张宏;黄东海;余乐;2.添加剂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防过充保护的研究 [J], 孙百虎;赵菁;尚平3.2-甲氧基萘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 [J], 陈棽;余小宝;李巧云;林航;陈焰香;刘深娜;杨阳;张贵萍;黄子欣4.2,3-二氟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防过充添加剂的研究 [J], 李志健;史凤兰;张宏;黄东海;余乐5.过充保护添加剂氰基功能化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的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J], 汪靖伦;闫晓丹;雍天乔;张灵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探讨 >>>>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行为及电解液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李冰川廖红英孟蓉摘 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特性以及过充保护添加剂研究进展。
正极活性材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池的耐过充性能,高倍率充电加剧了锂离子电池内部过充反应,在电解液中加入过充保护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电池过充问题。
氧化还原电对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耐过充添加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寻求氧化起始电位高、溶解性好、扩散系数大、可逆性优异和循环寿命长的氧化还原电对添加剂是重要工作方向。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过充保护氧化还原0、引言锂离子电池过充电时,由于电池电压随着极化的增大迅速上升,引发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解液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热,造成电池爆炸、燃烧等不安全隐患[1]。
本文对锂离子电池的过充特性以及过充保护添加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锂离子电池过充特性1.1 电极材料对过充行为的影响不同负极材料在过充条件下热效应不同。
MacNei等[2]研究了在相同的充电条件下,不同负极材料的热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人造石墨放热速率远大于MCMB、碳纤维、焦炭。
原因是人造石墨层间距小,锂离子脱嵌产生的热效应大。
周震涛等[3]分别以天然石墨、改性天然石墨、MCMB为负极材料,相同的正极材料组装成电池,实验发现,过充电所达到的最高电压、最高温度和最高充电容量相差都很小,说明负极材料的种类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的行为影响很小。
不同正极活性材料其耐过充行为不同,材料的包覆改性对其耐过充行为有较大影响。
王静等[4]对LiCoO2, LiNiO2,LiMn2O4和包埋镍酸锂等正极活性物质进行了过充试验研究,发现包埋镍酸锂材料的耐过充性能较好,当组装的电池以1 C充电至10 V时,电池既没有短路也没有爆炸,尖晶石型LiMn2O4材料发生短路,而以LiCoO2,LiNiO2组装的电池都发生了爆炸。
Leising等人[5]研究了正负极比例对电池过充性的影响发现电池爆炸温度随正极活性物质的增加而降低,电池的过充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正极的量与负极的量无关。
锂离子电解液添加剂还原电位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通常含有各种添加剂,以改善电池性能和安全性。
这些添加剂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关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还原电位,目前没有找到确切的数据。
然而,可以参考一些常见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及其氧化还原电位:
1. 碳酸酯类添加剂,如EC(乙二醇碳酸酯)、PC(丙二醇碳酸酯)等,它们的氧化还原电位通常在0.4-0.8V vs Li+/Li之间。
2. 磺酸类添加剂,如LiPF6(六氟磷酸锂)、LiFSI (六氟硫酰亚胺锂)等,它们的氧化还原电位通常在2.0-2.8V vs Li+/Li之间。
3. 羧酸类添加剂,如LiClO4(四氟硼酸锂)、LiClO6(六氟硼酸锂)等,它们的氧化还原电位通常在
4.0-
5.5V vs Li+/Li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添加剂的氧化还原电位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不同类型的锂离子电池可能使用不同种类和比例的添加剂,因此具体添加剂的还原
电位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研究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还原电位时,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究集中在各种添加剂的使用方面,即进行少量加入就能有效的提高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添加剂的研究。
1、SEI成膜促进剂主要指电解液在负极表面还原形成的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固体电解质界面)。
主要由Li2CO3,烷基锂,烷氧基锂和其他锂盐组成。
SEI膜主要分成两层,即嵌锂前形成的多孔层和嵌锂时形成的紧密层,后者电导率较高。
以EC基电解液为例,其反应机理为:其中机理1主要产物为Li2CO3及其他气体;机理2主要产物为烷氧基锂,形成的SEI膜较致密且产气量少。
两种反应机理在成膜过程中同时存在,并受石墨表面形态和化学性质影响。
如通过石墨的掺杂或表面包覆可减少嵌锂过程中的产气量并有助于SEI膜的形成。
可分为还原型、反应型及SEI修饰作用三种。
1.1 还原型SEI成膜促进剂具有较溶剂高的还原电位,充电时优先形成难溶固体产物覆盖在石墨表面。
包括电化学聚合和吸附两种;该类添加剂减少了气体产生量且增加了SEI的稳定性。
包括可聚合单体和还原剂两种。
如VC,VEC,AEC,VA等可进行电化学聚合成膜。
a.电化学聚合反应原理其中机理1主要产物为Li2CO3及其他气体;机理2主要产物为烷氧基锂,形成的SEI膜较致密且产气量少。
两种反应机理在成膜过程中同时存在,并受石墨表面形态和化学性质影响。
如通过石墨的掺杂或表面包覆可减少嵌锂过程中的产气量并有助于SEI膜的形成。
可分为还原型、反应型及SEI修饰作用三种。
1.1 还原型SEI成膜促进剂具有较溶剂高的还原电位,充电时优先形成难溶固体产物覆盖在石墨表面。
包括电化学聚合和吸附两种;该类添加剂减少了气体产生量且增加了SEI的稳定性。
包括可聚合单体和还原剂两种。
如VC,VEC,AEC,VA等可进行电化学聚合成膜。
a.电化学聚合反应原理b.应用实例c. 吸附:通过还原产物在石墨表面催化活性点吸附辅助SEI成型。
主要为S基,N基化合物,如SO2、CS2、SX2-、ES、PS及硝酸盐,该类添加剂由于S自身的氧化-还原穿梭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电池自放电。
锂电池常见异常已原因分析锂电池常见异常及原因分析锂电池是一种常用的电池类型,具有容量大、重量轻、充电效率高等优点。
然而,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容量下降、短路、过放、过充等。
以下将对锂电池常见异常进行分析,并解释其原因。
1. 容量下降:锂电池的容量下降是指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储存的电荷量逐渐减少。
这可能是由于电池老化、内阻增加、正负极材料损耗等造成的。
锂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会导致电势衰减,从而减小电池的可用电量。
2. 短路:短路是指电池的正负极之间出现直接连接,导致电流过大、电池发热、甚至爆炸。
短路可能是由电池外部金属导体接触引起的,也可能是电池内部隔膜破裂导致的。
短路会导致锂电池失去控制,释放出大量能量,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3. 过放:过放是指使用过程中将电池放电至低于安全允许电压的情况。
过放会导致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产生结构性破坏,电池容量急剧下降甚至无法再充电。
过度放电会导致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脱嵌过度,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失去平衡。
4. 过充:过充是指将电池充电至高于安全允许电压的情况。
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腐蚀,甚至引发严重事故,如燃烧、爆炸等。
过度充电会导致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嵌入过度,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失去平衡。
5. 内阻增加:电池的内阻指的是电池内部的电流传递阻力。
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电池材料的老化都会增加电池的内阻。
内阻增加会导致电池放电过程中能量损失加大,使得电池容量下降。
6. 温度异常: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但如果温度过高,就很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温度异常可能是由于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反应放热过多,或者电池外部环境温度过高等原因引起的。
综上所述,锂电池常见异常的原因主要是锂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破损、化学反应失去平衡等。
同时,不当的使用和充放电操作也会导致锂电池异常。
为了保证锂电池的安全使用,我们需要正确使用锂电池,避免过放、过充和短路的情况发生,并要注意控制电池的使用温度,确保电池的正常工作。
1,过充电锂电池芯过充到电压高于4.2V 后,会开场产生副作用。
过充电压愈高,危险性也随着愈高。
锂电芯电压高于4.2V 后,正极材料内剩下的锂原子数量不到一半,此时贮存格常会垮掉,让电池容量产生永久性的下降。
若是继续充电,由于负极的贮存格已经装满了锂原子,后续的锂金属会堆积于负极材料外表。
这些锂原子会由负极外表往锂离子来的方向长出树枝状结晶。
这些锂金属结晶会穿过纸,使正负极短路。
有时在短路发生前电池就先爆炸,这是因为在过充进程,电解液等材料会裂解产生气体,使得电池外壳或压力阀鼓涨破裂,让氧气进去与堆积在负极外表的锂原子反应,进而爆炸。
因此,锂电池充电时,必然要设定电压上限,才可以同时兼顾到电池的寿命、容量、和平安性。
最理想的充电电压上限为。
2,过放电锂电芯放电时也要有电压下限。
当电芯电压低于2.4V 时,局部材料会开场被破坏。
又由于电池会自放电,放愈久电压会愈低,因此,放电时最好不要放到2.4V 才停顿。
锂电池从3.0V 放电到2.4V 这段期间,所释放的能量只占电池容量的3%左右。
因此,3.0V 是一个理想的放电截止电压。
与过充电是一个完全相反的进程。
3,过电流过电流通常指带保护板的情况下会过电流,由于保护板对过电流值有明确的要求,当超过某一电流值后,正常情况下,保护板会切断电路。
若是保护板末能切断电路,那么电芯会持续过电流,且产生猛烈的过热反应。
电流过大时,锂离子来不及进入贮存格,集聚集于材料外表。
这些锂离子取得电子后,会在材料外表产生锂原子结晶,这与过充一样,会造成危险性。
万一电池外壳破裂,就会爆炸。
4,短路4.1.外部短路外部短路是指电芯的外部,包括了电池组内部绝缘设计不良等所引发的短路。
当电芯外部发生短路,电子组件又未能切断回路时,电芯内部会产生高热,造成局部电解液汽化,将电池外壳撑大。
当电池内部温度高到135 ℃时,质量好的隔膜纸,会将细孔关闭,电化学反应终止或近乎终止,电流骤降,温度也慢慢下降,进而避免了爆炸发生。
odfb做电解液添加剂的原理
ODFB(Organic Diffusion Barrier)是一种有机扩散阻碍剂,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中。
其主要作用是避免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扩散到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隔膜上,从而防止电池的过充、过放和短路等问题。
ODFB添加剂通常是一种含氟有机化合物,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扩散阻碍作用:ODFB添加剂会分散在电解液中,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在电解液与隔膜之间。
这层薄膜可以有效阻碍锂离子的扩散,从而将锂离子限制在电解液和隔膜表面附近。
这样,即使在电池过充或过放的条件下,锂离子也不易通过隔膜进入电池的其他部分,减少了电池发生短路和过放等问题的风险。
2. 界面稳定作用:ODFB添加剂可以增加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稳定性。
在正极材料与电解液接触的界面上,ODFB可以与电极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钝化层,防止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ODFB做电解液添加剂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扩散阻碍和界面稳定作用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物性数据化学名称环己基苯(CHB) 亚硫酸亚乙酯(ES、DTO)硫酸亚乙酯(DTD) 亚硫酸丙烯酯(PS)碳酸亚乙烯酯(VC)别名苯基环己烷,苯基环乙烷亚硫酸乙二醇酯、乙二醇亚硫酸酯、亚硫酸乙烯酯硫酸乙烯酯、硫酸乙二醇酯、乙二醇硫酸酯、亚乙基硫酸酯Trimethylene Sulfite1,3,2-Dioxathiane 2-oxide1,3-Dioxo-2-one英文名称Cyclohexyl benzeneEthylene sulfite Ethylene Sulfate Propylenesulfite Vinylene carbonate CAS号827-52-1 3741-38-6 1072-53-5 4176-55-0 872-36-6分子式C12H16C2H4O3SC2H4O4SC3H6O3S C3H2O3分子结构分子量160.26 108.12124 122.186.05熔点/沸点/闪点7~8℃/239~240℃/98.0?/172~174℃/79℃97~99℃/?/? ?/76/?19~22℃/165℃/73℃密度(g/mL at 25℃)0.95 1.426 1.3225 1.355g/mL 粘度(40℃)折光率 1.5230±0.0050 1.445~1.447 1.420~1.422 外观无色油状液体无色液体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色液体无色透明液体或白色固体特性易溶于醇、丙酮、苯、四氯化碳、二甲苯、不溶于水和甘油DTO的含量≥98%,氯乙醇含量≤1000ppm水溶性11.5 G/100 ML用途用于锂二次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具有防过充性能。
应用于锂电池高温溶剂。
作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有机溶剂,又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添加剂,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添加了DTO 后将呈现出优异的儲存稳定性,可以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同时可以防止PC 分子嵌入石墨电极。
VC 还具备过充电保护功能。
具体的价值为:在智能手机刚刚大规模进入市场时,人们发现,无论是苹果的iPhone 系列还是三星的盖乐世系列手机,其系统的运行十分顺畅,出现卡顿、重启的几率远远低于其他手机。
但电池的性能却是初代智能机的“致命点”,原因在于,当天气过热或者过凉时,由于电池很可能受到损害,故手机系统会在非使用者“授意”的情况下,下达关机指令,目的在于保护电池。
很多时候,由于手机自动关机,导致使用者未能及时接收重要信息,耽误了很多重要事情。
将VC作为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后,基于其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与防气胀功能,能够大幅度提高电池的容量以及循环寿命,从而提高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在极端天气环境中的运行能力。
科学家认为,在高温环境下,如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存在VC ,则电解液中存在的六氟磷酸锂(LiPF 6)很容易分解为氟化锂(LiF)以及五氟化磷(PF 5)。
此两种物质在极短时间内,会在电解液中游离状的醇的作用下,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三氟氧磷(POF 3)。
与此同时,相关物质还会和EC(碳酸乙烯酯)反应,实现对电解液的分解。
在此之后,VC 能够及时捕获游离状的醇盐阴离子,并使更多的碳酸乙烯酯在电解液循环的过程中,与三氟氧磷发生反应,达到抑制电解质分解、促进热稳定有机磷酸酯形成的目的。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发现,如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功能性添加剂VC 的含量占电解液总质量的3%,则电池内的电阻值会有所降低,可有效增加电能储存量,提高充电速率。
由此可见,以VC 为代表的碳酸酯类成膜添加剂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含硫添加剂含硫添加剂一般作为SEI 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是指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的一层覆盖在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
此种钝化层作为一种界面层,拥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虽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特性分析在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作为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
针对锂离子电池过充电、过放电问题过充电:锂离子电池过充时,电池电压随极化增大而迅速上升,会引起正极活性物质结构的不可逆变化及电解液的分解,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电池温度和内压急剧增加,存在爆炸、燃烧等隐患。
过放电:电池放完内部储存的电量,电压达到一定值后,继续放电就会造成过放电,电池过放电可能会给电池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大电流过放,或反复过放对电池影响更大。
一般而言,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可逆性受到破坏,电解液分解,负极锂沉积,电阻增大,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也会有明显衰减。
解决措施:1、改变正极材料:U前钻酸锂正极活性材料在小电芯方面是很成熟的体系,但是充满电后,仍旧有大量的锂离子留在正极,当过充时,残留在正极的锂离子将会涌向负极,在负极上形成祓屈(使其晶而的丫高宽变大,导致某一方向的晶粒尺寸变小,晶体结构的改变导致碳材料出现裂纹,进而破坏负极表面的SEI膜并促进SEI膜的修复,SEI膜的过度生长消耗活性锂,因此造成了电池的不可逆容量衰减。
如图1所示)这是采用钻酸锂材料的电池过充时必然的结果。
棋至在正常充放电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有的产生多余的锂离子游离到负极形成枝晶(山于石墨的嵌脱锂电位较低,接近锂的还原电位,因此在某些条件下负极容易出现锂沉积,锂沉积会消耗活性锂, 产生不可逆容量损失)。
因此寻求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环保和价格便宜的电极材料是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
□前国家选择的安全正极材料有镒酸锂、磷酸铁锂等。
(镭酸锂LiMrA分子结构上面可以保证在满电状态,正极的锂离子已经完全嵌入到负极炭孔中,从根本上避免了枝晶的产生。
同时猛酸锂稳固的结构使其氧化性能远远低于钻酸锂,分解温度超过钻酸锂100°C,即使山于外力发生内部短路、外部短路、过充电时,也完全能够避免了山于析出金属锂引发燃烧、爆炸的危险。
磷酸铁锂(LiFePO.)及其充电(脱锂)后形成FePO;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其在210〜410°C的温度范围内所放出的热量仅为210J/g:而普遍使用的LiCo02 的充电态(CoOj开始分解产生氧气的温度为240° C,所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go (如图2所示,过放电至1.5 V、1.0 V时,石墨的表面变化不大,而深度过放电时石墨表面可以看到有粗大的颗粒及一层片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