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可信的“关亡婆”——方言话剧《珍珠塔》人物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
淮剧珍珠塔唱词大全淮剧《珍珠塔》的唱词包括多个部分,以下是其中一些经典的唱词片段:1.方卿唱段:•“姑塔》选段表演中的唱词包括:1.“珍珠宝塔有七层,层层明珠亮晶晶。
”2.“我把姑父见,他见我衣衫褴褛难到人前。
父、姑母在上,小侄方卿顿首百拜。
”•“珍珠塔,宝塔七层,层层八角亮晶晶叫我到经堂内去见姑母,又命家院取银钱。
”3.“此番会见姑母,她必定笑脸相迎。
”4.陈翠娥唱段:•“前日里方家来求婚,奴家心里喜盈盈,方家门户般淮剧姑侄多年未见,坐下先叙寒喧。
《珍珠塔》的唱词非常丰富,由于篇幅限制,我无法提供全部的唱词。
般好,又谁知他贫贱出了门。
”•“官人好比云中月,奴家犹如水底星,怎得月我虽然拖一片来挂一片,我那嫡嫡亲亲的姑母娘,是不会把我嫌。
儿水底照,水中星儿亮晶晶。
”以上只是《珍珠塔》中的部分唱词,整部剧作的唱词更加丰富和复杂,以下是其中一部分的示例:1.“适才我把姑父见,他见我衣衫褴褛难到人前,叫我到经堂内去见姑包含了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内心独白,通过唱词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俗话说姑侄们合着一副脸,我一定是借多少钱,她就把我多少钱。
”请注意,这只是《珍珠塔》选段表演中的部分母,又命家院取银钱。
”2. “此番会见姑母,她必定笑脸相迎。
唱词,全剧的唱词会更多。
姑侄多年未见,坐下先叙寒喧。
请注意,以上唱词可能并非完整或准确的原文,如果需要更准确的唱词内容,建议查阅相关的淮剧剧本或演出资料。
如果需要全部唱词,建议查阅相关的戏曲剧本或向专业的戏曲演员、戏曲研究者寻求帮助。
我虽然拖一片来挂一片,我那嫡嫡亲亲的姑母娘,是不会把我嫌。
”3. “小方卿拿了钱,欢天喜地到街前。
上等衣衫买几件,再把寿礼买齐全。
买寿桃买寿面,买寿帐买寿联。
”以上只是《珍珠塔》淮剧唱词,每一句唱词都富有情感和表现力,体现了淮剧的艺术魅力。
如果你对这部淮剧感兴趣,建议寻找完整的剧本或观看相关演出,以更全面地欣赏其艺术魅力。
珍珠塔的故事简介
珍珠塔,又称白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是指佛塔。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位于西安的大雁塔和位于南京的狮子山大报
恩寺塔。
而珍珠塔最为人所熟知的故事,要属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了。
《琵琶行》中描写了唐代宰相李泌的妻子王昭君的故事,其中
有一段描述了王昭君在珍珠塔下弹琵琶的情景。
这一段文字通过对
珍珠塔的描绘,使得这座古老的建筑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珍珠塔的故事源于唐代,当时的珍珠塔已经成为了一座著名的
佛塔,而王昭君在珍珠塔下弹琵琶的场景更是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在《琵琶行》中,珍珠塔成为了王昭君的思念之地,也成为了
她与丈夫之间的爱情纠葛的见证。
珍珠塔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成为
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场景,也成为了后人对古代建筑的向往和追忆。
珍珠塔的形象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
中的一个符号。
除了文学作品中的描述,珍珠塔在历史上也承载了许多宗教和文化的意义。
作为佛塔,珍珠塔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它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审美追求,对后世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珍珠塔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个充满着故事和意义的符号。
它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也在历史上承载了宗教和文化的意义。
如今,虽然珍珠塔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故事和意义却一直影响着人们,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永远流传下去。
著名戏曲家郑光祖是谁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忘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伶人称他为“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
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八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还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郑光祖,公元1264年出生于平阳襄陵。
郑光祖的生平事迹,留有记载的没有多少。
我们只是能从钟嗣成的《录鬼簿》中,知晓郑光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来曾任杭州路吏。
郑光祖“为人方直”,不擅长跟官场人物交往,官场诸公也因此瞧不起郑光祖。
这就足以见得,郑光祖为官之路的艰辛与坎坷了。
加上杭州本就是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不说,伶人歌女更是随处可见。
从小便受到戏剧艺术熏陶的他,也因此开始了杂剧创作。
在经过文学戏剧界的考证我们得知,郑光祖一生中,一共写了18种杂剧剧本,只有《迷青琐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刍梅香骗翰林风月》和《虎牢关三战吕布》等是至今保留完好的。
除了杂剧以外,郑光祖也写过一些词曲。
流传至今的有套数二曲和小令六首。
他写的词曲,即景抒怀,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非常清新又不失妩媚,对于后世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郑光祖将他的全部天才贡献给了杂剧这个民间艺术,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的工作,并经过伶人的传播而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经人传唱而不衰,他的生命却是终将逝去。
郑光祖死后,伶人将他的尸体,在灵隐寺火葬了。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附图即为此作。
剧本以唐朝陈玄祐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漫谈《珍珠塔》
周丽娟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22()3
【摘要】弹词《珍珠塔》深爱听众们的喜爱,是苏州弹词传统节目中的一部骨子书,人称“唱不坍的珠塔”,在江南一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其他长篇弹词说表多于弹唱,而《珍珠塔》的唱词具有很多优异和独特之处,唱词约占全书百分之六十。
唱词
多是这部书的特点,越是关子、唱词越多,很多长的唱片一档就有五六十句,在结构上也如文章之起、承、转、合,且多叠句。
【总页数】1页(P61-61)
【作者】周丽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同里《珍珠塔》与戏曲《珍珠塔》
2.世界文化奇珍民族世态精华──漫谈中国
楹联文化3.“新珍珠塔”现象——从锡剧《珍珠塔》唱红京城谈起4.论《珍珠塔》弹词的主要版本及改编——以《新刻珍珠塔九松亭全本》为中心5.经典紫砂器型"寿珍掇球"的创作漫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媒人的称呼古代媒人的称呼有:红娘、媒婆、月老、月下老人、月老爷、伐柯、伐柯人、执柯、保山、冰人、冰媒、月妁等。
1、红娘。
《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相爱,经崔的侍女红娘从中设谋撮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为《西厢记》杂剧。
此后,“红娘”便成了媒人的别称。
2、月老。
唐小说记载,唐代人韦固夜经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
固问所检何书。
答曰:天下之婚牍。
又问囊中赤绳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
传说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作为媒人的别称。
3、保山:《红楼梦》第119回:“他说二爷不在家,大太太做得主的,况且还有舅舅做保山。
”当时人们称媒人为“保山”,指像山一样稳固可靠的保证人。
4、冰人:这个名称来自于《晋书·索紞传》中的一个故事,晋时有个叫索紞的,善于解梦,预卜吉凶祸福。
有一次有一个叫令狐策的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个人说话。
不知是何征兆,就要索紞为他解梦。
索紞分析了一下梦境的情节,即对他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
士如归妻,适冰未泮,婚姻事也。
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
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
”后来令狐策果然给一个太守的儿子做媒,又碰巧把婚事说成了。
所以,“冰人”即成为“媒人”的代称。
5、媒妁:媒,谓谋合二姓;妁,谓斟酌二姓。
《孟子滕文公》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
”6、伐柯。
这个雅称来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意思是说怎样去砍那斧柄呢没有斧头不可能;怎样娶那妻子呢?没有媒人是不行的。
《中庸》也有“执柯以伐柯”之说,后来人们便称媒人为“伐柯”或“伐柯人”。
珍珠塔的故事简介珍珠塔,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它不仅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珍珠塔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们对这座古老建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珍珠塔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东晋时期,武昌地区经常发生水患,百姓生活在水淹火烧之中,生活十分艰难。
为了解决当地百姓的水患问题,一位名叫张旭的僧人决心修建一座塔来祈福,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消除水患。
于是,他在蛇山之巅修建了一座七层砖塔,取名为“珍珠塔”,寓意着珍爱百姓,消除灾难。
珍珠塔的建成,果然神奇地消除了当地的水患,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安宁与幸福。
由此,珍珠塔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神圣之地,也成为了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塔也经历了多次修缮与扩建,使得它成为了一座气势恢宏、造型优美的古建筑。
除了它的传奇建筑故事,珍珠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珍珠塔的壁画中,绘制了大量的佛教故事和历史人物,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宗教的重要资料。
此外,珍珠塔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物和碑刻,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如《佛说阿弥陀经》石刻和《大悲咒》石刻等,这些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如今的珍珠塔,已经成为了武汉市的著名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登上珍珠塔,可以俯瞰整个武汉市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古老建筑所带来的庄严与神秘。
同时,游客还可以在珍珠塔内参观壁画、碑刻等珍贵文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珍珠塔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古老建筑的传奇,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的缩影。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如今,珍珠塔已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一起走进珍珠塔的故事,感受古老建筑所带来的魅力与神奇。
越剧爱国题材的剧目有许多,以下选取其中两部进行简要介绍:
1. 《珍珠塔》。
这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越剧剧目,讲述了善良贫困青年方卿,因家道中落,去向财主羞愤负罪,在姑母助其进京赴试,中状元后,反遭羞辱。
方卿在生活所迫,流落街头时,被善良的乡村姑娘翠娥收留,并赠衣遮寒。
方卿因贫贱时受尽人间白眼,故羞于求婚,但经翠娥的百般柔情,万种关切,终使方卿感化,彼此倾心相爱。
但这时翠娥家遭火灾,生活无着落。
方卿为了报答翠娥的恩情,毅然抛弃了功名富贵,重回家乡。
这时他才得知是自己的仇人害了翠娥家。
于是方卿在深仇大恨的驱使下,率众乡亲赴京访察, 并巧妙地揭露了欺世霸财的罪行。
方卿不仅在精神上给欺世霸财者以当头棒喝,更在行动上给他们以严惩。
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方卿和翠娥终成眷属。
2. 《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部改编自古代著名诗歌《孔雀东南飞》的越剧剧目,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与抗争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家庭反对而被迫分离,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爱情,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该剧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展现了越剧艺术在爱国主义主题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
越剧爱国题材的剧目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还传递了正义、自由、平等、尊严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这些剧目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情感认同,增强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因此,越剧爱国题材的剧目在艺术和思想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珍珠塔的故事简介珍珠塔,又称华严寺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
它始建于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瑰宝。
珍珠塔的故事源远流长,充满了传奇色彩。
传说珍珠塔的故事始于唐代,当时有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他为了弘扬佛法,决心前往印度取经。
在他的求取经途中,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取得了大量佛经。
玄奘回到长安后,将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珍珠塔的建造也与玄奘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玄奘在印度求取佛经的时候,得到了一颗珍珠,他将这颗珍珠带回了中国。
后来,他将这颗珍珠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非常赞赏玄奘的贡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特地命人建造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取名珍珠塔,以纪念玄奘的贡献和珍珠的传奇。
珍珠塔的故事还与一位叫做白居易的诗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白居易曾经在他的诗中写道,“江城五月初登楼,江上云山如画留。
珍珠塔影摇翠幕,翠幕珍珠影摇舟。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珍珠塔在江城的美丽景象,也使得珍珠塔的名声更加远播。
珍珠塔的故事还与一位叫做李白的诗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白曾经在他的诗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中提到的“江陵”就是指的珍珠塔所在的地方。
李白的诗歌使得珍珠塔的美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珍珠塔的故事还与一位叫做苏东坡的文学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东坡曾经在他的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首诗中描写了江南的美景,也使得珍珠塔所在的地方更加名扬天下。
珍珠塔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段传奇的历史。
它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也见证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璀璨辉煌。
如今,珍珠塔依然屹立在江南大地上,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受那段古老的传奇。
它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珍珠塔》唱词选作者:出处:更新时间: 2005年11月14日剧情简介:河南吏部公子方卿,因家遭回禄,落难贫困。
为上京应试,去姑母家借盘缠银钱,受到奚落,愤而辞别。
表姐陈翠娥得讯,暗将珍珠塔相赠于方。
姑丈陈培德也赶至九松亭,以女儿翠娥许与方卿,中表联姻。
方卿途中遇盗,陈翠娥闻讯悲痛万分。
后方卿高中,乔装见姑,借唱道情戏笑姑母。
后方卿与陈翠娥成亲,合家团圆。
演员表:曹银娣饰方卿周宝奎饰方朵花孟莉英饰陈翠娥吴天芳饰陈培德顾小英饰彩萍唱词选刊:方卿:河南投亲到襄阳,兰云堂上见姑娘。
合唱:一见方卿变了样,上上下下细打量。
方卿:自从姑娘襄阳来,家乡是兵荒马乱连年灾。
三年旱荒三年涝,十户人家九无炊。
我家不幸遭回禄,万贯家财化成灰。
母子无有栖身地,只落得苦守坟堂。
方朵花:我方家前世造孽深,后代会留此不孝孙。
侬在家贫困有谁知道,何苦要赶到襄阳出臭名。
平日来此还犹可,今日里我寿堂坐满了众嘉宾。
勿要说旁人看见要论长短,就连那近身丫环也看轻。
站在一旁暗嘲笑,叫我今后怎见人。
方卿:小侄勤读圣贤篇,雪窗萤火十余年。
欲待来岁应试去,怎奈是阮囊羞涩少盘川。
特到襄阳借考本,一百两作路费银。
一百两当安家用,一百两我整顿行装上京城。
方卿:小侄愧无子建才,慈亲却比孟母贤。
盼我白玉早成器,昼夜伴读教子严。
只待一旦风云起,平地扶摇是上青天。
方朵花:只怕天不从人愿,富贵从来不由人。
常言道功名本是命里定,光有志气是功难成。
姑娘我虽有栽培意,怕只怕是强求功名枉费心。
方卿:姑娘啊,乞食漂母小韩信,困守破窑吕蒙正。
这都是少年贫困后得志,何况侄儿我方卿。
方朵花:那古人自有古人福,侬莫比古人比自身。
珍珠塔第一场见姑合唱:红灯高挂鼓乐鸣,陈府庆寿喜气盈,达官高朋如潮涌,独缺至亲方家人。
方卿:(唱)叩别慈母来投亲,跋涉千里受苦辛,且喜今日襄阳到,转眼来至陈府门,恰逢姑爹寿诞日,我两手空空怎见人。
家丁:还没有开席你就来倒冷饭了方卿:两位大哥,我不是乞讨之人家丁:那你是什么东西方卿:我是陈府亲戚,你家老爷陈培德是家丁: 大胆,你竟敢提我家老爷的名讳方卿:我是你家老爷的家丁:住口, 冒认官亲,该当何罪管家: 住手为什么打人家丁:老管家,这个穷酸,竟敢前来冒认官亲管家:待我问来,你是?方卿:河南方卿管家:原来是方大爷来了,老奴王本见过小主人方卿:老管家快快请起管家:方大爷,你在此稍待,我去禀报老爷知道家丁:老管家, 他是管家:他是老夫人的娘家侄儿,自幼与小姐青梅竹马,你们哟,小人有眼不识泰山。
家丁:请方大爷饶恕方卿:起来管家:下次不可小看穷人家丁:下次再也不敢老爷:侄儿在哪里方卿:姑爹老爷: 侄儿,你来得正好,快随我上寿厅去。
方卿:老爷老爷:侄儿(唱)人生一世多酸辛,时高时低路不平,惊悉方家遭不幸,我常将你母子挂在心,怎奈是,兵荒马乱隔断音,天各一方难找寻。
方卿:姑爹,我和母亲,也时常想念你和姑母。
老爷:侄儿,这样吧(唱)你且随王本后园进, 先见姑母到兰云厅,沐浴更衣跨骏马,备齐寿礼大门进,我要会同众贵宾,鸣炮接你上寿厅。
方卿:多谢姑爹老爷:王本,引方大爷前往。
侄儿,你去去就来,我在寿厅等你.方卿:送姑爹(唱)姑爹仁义暖人心,不枉我千里迢迢来投亲,若见了嫡嫡亲亲亲姑母,定比姑爹还要亲三分.管家:方大爷随我来吧方卿:王本,带路管家:是姑母:各位太太,请啊请啊女客:好一座兰云堂,真是名不虚传呀,常言道: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我看这御史府第不亚于宰相府,请丫环:各位太太,你们到过宰相府吗?女客:我们哪有这福份丫环: 我家老太太的娘家,就是宰相府女客:御史夫人,原来你是宰相千金姑母:怎么,不像么女客:像,你们大家来看啊,你看她一脸福相,我就猜着她娘家肯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家,御史夫人把你娘家的排场气派讲给我们听听姑母:离家几十年了,有什么好说的女客:我们想听,你就讲讲吧姑母:好吧,我先给你们看样东西,红云到小姐房中,把那件嫁妆拿来女客: 御史夫人,那是件什么嫁妆?姑母:当年我出嫁的时候,我家嫂嫂,只给了我这一件嫁妆丫环:老太太来了来了红云:老夫人小姐命我把珍珠塔拿来了姑母:采萍打开女客:御史夫人,这真是稀世之宝呀姑母:各位太太(唱)珠塔本是稀有宝,万颗珠玉巧串成, 金丝穿,银线纫,玲珑剔透塔七层,避火珠,串成墙,分水珠,盘成心,移墨珠子做塔底,定风珠一颗结塔顶,举世无双难配对,价值一座襄阳城女客: 一副妆奁价连城,你大富大贵好福份姑母:采萍,将珠塔送回小姐房中女客:今日御史庆寿诞,不知你娘家可来人姑母:各位太太(唱)娘家远在千里外,祝寿小事,怎可惊动娘家人,何况侄儿小方卿, 皇上夸他是文曲星,如若来,大小官员齐出迎,连累你们要跑断脚后跟女客:若能见着你侄儿,脚跟跑断也开心管家:红云, 请转报老太太,河南方大爷来了红云:老太太,河南方大爷来了女客:御史夫人这方大爷莫非就是你侄儿方卿文曲星来了方卿:各位太太,侄儿方卿拜见姑母姑母:(唱)适才夸尽娘家贵,瞒却娘家早已败,偏偏来了穷侄儿,害得我当众出丑口难开女客:御史夫人,你们姑侄谈谈心吧,我们告辞了姑母:不送。
王斯琼净慈庵走出的美女明星王斯琼:福州市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员,荣获福建省第23届戏剧汇演二等奖、福建省第八届“水仙花”戏剧比赛专业组银奖等重要奖项。
并在《阿潭新传》、《船政风云》、《美丽无声》等七八十部影视作品里扮演角色,获得好评。
净慈庵,有着别处无法体会的快乐和艰辛福州乌石山北麓。
古巷隆普营深处。
净慈庵。
王斯琼的曾外婆是庵里的一名尼姑。
王斯琼的外婆、妈妈都在庵里长大。
到了王斯琼出生时,曾外婆依然把她留在了庵里,在亲手带大她的外婆、妈妈之后,又以70多岁的高龄含辛茹苦地带大她。
净慈庵的生活,有着别处无法体会的快乐和艰辛。
王斯琼学着曾外婆吃素,念经,享受曾外婆给予的善良和大爱。
王斯琼爱吃西瓜,有一天中午放学回来,看不到曾外婆就哭,当她跪在佛前祈祷时,回头一看,曾外婆抱着两个西瓜爬上门口的石阶,那么大的年龄,那么重的西瓜,她根本走不动了,爬两层就得停一下。
曾外婆对王斯琼的爱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夏季里的一天,王斯琼左手拎着一个开水壶,右手拎着一个开水壶还握了一把剑,走进小门时,剑梢挂门上了,壶塞掉了,整瓶开水顺着右腿烫下来,花碎裤剥掉时皮也粘得剥掉。
妈妈送她去医院包扎回来,王斯琼依然疼得哭,曾外婆也心疼地哭。
家里没有电风扇,天天夜里曾外婆就用扇子给她扇烫伤的腿,几乎要扇一整夜,往往眯了一会眼,醒了就扇扇摸摸,扇了一个多月,直到她痊愈为止。
曾外婆无私的呵护和关爱,让王斯琼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而曾外婆的吃苦耐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年少的王斯琼。
厨房后,有一棵福州最大的千年骑墙榕,气根磅礴地攀附在墙面。
古榕树外有一口老井,非常深,比普通的井深三四倍,石打的井栏,曾外婆每天都要颤巍巍地去井边提水。
8岁的王斯琼已经知道把她拦下,替她去打水。
井口小,小铁桶放进井里,浮在水面下不去,手中100多米长的麻绳要抖好几下,小铁桶才能下到水里,盛了半桶水便能沉下去,再拉一二十下,把满桶的水拉到井口,一天又一天,少女的掌心被井绳勒破皮了,渗出了淡淡的血丝,又愈合了,生出一层层老茧;一天又一天,少女的肱二头肌变得健美有力。
越剧《珍珠塔》中国清代弹词作品。
全称《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作者佚名。
先后经苏州弹词艺人周殊士、马如飞等增饰,流传渐广。
现存最早刻本为乾隆年间的周殊士序的刻本。
全书叙相国之孙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借贷,反受奚落。
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
后方卿果中状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其姑,再与翠娥结亲。
《方卿羞姑》一节,讽刺刻薄势利小人入骨三分,动人心魄,遂盛演不绝。
《珍珠塔》的故事源于苏州吴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陈王道嫁女的史实在同里源远相传。
故同里设此景点,并称为“珍珠塔”。
整个景点现仅存陈翠娥书楼部分遗迹。
同里镇从去年开始投入2000多万元修复这一景点,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将在同里流传,流向远方……古时,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
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
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
在许多木架上还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牌楼后是陈王道的故居,内有陈氏家祠、孚寄堂和陈彩娥书楼等。
牌坊前还有一对大青石狮子,十分威严。
陈王道:据《同里志》记载,陈王道(公元1526——1576年),字盂甫,一字敬所,号浩庵,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授靳县知县,又补阳信,皆以才能廉慎著两邑,后为邵武守,擢南京监察御史。
相传南都贡院的号房,向蔽以芦席,值风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请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爱戴。
据说他元配夫人死后,续妻方氏。
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的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枣梆剧目《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九松亭》。
枣梆传统剧目。
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枣梆演出本分上、下两集。
说的是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变故,中途败落,为赴京应试,去向姑母陈氏借贷,陈氏不借,反加凌辱。
郑光祖的简介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郑光祖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忘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伶人称他为“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
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八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还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郑光祖的生平简介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字德辉。
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
生卒年不详。
曾任杭州路吏,在钟嗣成《录鬼簿》成书时,已卒于杭州,火葬于西湖灵芝寺。
作品数量多,颇有声望。
周德清《中原音韵》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列,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的剧作存目18种,流传至今的有8种,其中《倩女离魂》根据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改编,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家的称赏。
有时化用诗词名句贴切自然,然而也有过于雕饰的缺点。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
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
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
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