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45.26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讲、2011-03-01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类别及其研究现状第一节、汉语词类的虚实分界一、早期的虚实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词”这个概念是本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
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案:“雪儿”本为唐朝李密的爱姬,能歌善舞,后泛指歌女)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实字”主要就是指那些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不但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语气词,而且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是一些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固化短语。
当时,人们把“虚字”叫作“词、语助、助字、助语辞”等等。
元朝卢以纬的《语助》,作为我国最的一本虚词词典,对其所收的一些“语助”均有简明而又独到的解释。
[1]到了清代,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经能够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
当然,古人的虚词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出于训释古籍和指导作文的需要。
就研究虚字的专书而言,除了《语助》,清朝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辩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些词典既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严格意义上的虚词,也收了一些副词、代词、谓词等等,不过基本上还是以训释经传中的虚词为主的。
总的说来,早期的虚实区分是一种语文学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一种语法学的分类,而且虚词和实词的范围、类别也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到了后期已经逐渐地明晰起来。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一、副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具体分类如下:(1)表程度: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太、比较、相当、多么(2)表范围:全、都、总、共、总共、统统、只、只有、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尽、净、就、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切、一味、统统、唯独。
(3)表时间: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就要、马上、立刻、顿时、赶紧、终于、老(是)、总(是)、早就、起初、原先、一向、从来、偶尔、随时、忽然、永远、始终。
(4)表频率: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偶尔、又、再、还、也、屡次、经常、不断、反复、曾经、仍然(5)表肯定、否定: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6)表语气: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大概、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却、倒、必定、或许(7)表示情貌: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渐渐、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
3、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
时间副词不能做定语。
如:不能说“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
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不能说“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
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不能说“从曾经、到刚刚”。
4、“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5、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例如: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
例如: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
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
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
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6、“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
因为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
比较下边两组词:白布白跑一趟老朋友老说不完怪事怪好看净水身上净是泥7、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例如:①这办法好得<很> 。
②这办法好<极> 了。
8、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9、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
我很高兴。
(很)所有人都不能离开。
(都)我们常常忘记过去。
(常常)我最喜欢画画。
(最)我们立刻出发。
(立刻)他猛然回头。
(猛然)我们反正要离开的。
(反正)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必须)校园里的月季花太美丽了,看到它的人简直不愿离开。
(太、简直、不)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再三、甚是、不、颇)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
(过分)二、介词:1、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前,组成“介词(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起修饰和补充说明的作用。
引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引出时间:从、自从、打、到、在、由、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引出处所、方向:从、自、打、往、朝、向、到、至、在、于、由、沿着、顺着引出方式、方法: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把、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依、用、靠、拿引出原因、目的:因、因为、由于、为、为了、为着引出对象、关联:对、对于、关于、和、同、跟、与、替、给、叫、让、把、任被、将、管、论、顺、连、凭、至于引出比较:比、和、同、与、跟引出排除:除了、除非、除开、除去2、例句:(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始)(2)往北走(表方向)(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8)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9)我在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表方向、表方向、表对象)(10)在你的生命里有多少第一次值得回味。
(表处所)(11)通过听专家的报告,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
(表方式)3、指出下列句子中介词短语的用法。
❶在教室学习。
介词短语作状语表处所。
❷飞机飞向上海。
介词短语作补语表方向。
❸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介词短语作定语表对象。
可见,介词结构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例如:〔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开始睡<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走(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例如: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4、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
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比、给”等。
例如:①他把书放在桌上。
(介词)②他在家里.(动词)③许多同学都比我学习好。
(介词)④我们要比干劲,比速度,比质量。
(动词)⑤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⑥他给了我一本书。
(动词)5、怎样区分介词和动词?看句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有没有第二个谓语动词,如果有,它是介词或副词,如果没有则是动词。
❶王老师在家。
❷王老师在家备课。
❸王老师在备课。
❹王老师坐在沙发上。
A、“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没有别的动词了,其中的“在”是动词,如例❶。
B、“在”的后面是名词性词语,它们的前后还有别的动词了,其中的“在”是介词,如例❷和例❹。
C、“在”的后面是动词性词语,其中的“在”是副词,如例❸。
6、有两个特例:叫、让(动词中的使令动词)叫他打了(介词)叫他来了(动词)让他打了(介词)让他来了(动词)区分办法:能换成介词“被”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动词。
7、练习: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类。
[1]你为谁?——要为群众着想。
[2]应该对事不对人。
——要对人民负责。
[3]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
——你比他差远了。
[4]我们到上海,你们到哪儿?——我们到上海参观。
[5]爸爸给他一只金笔。
——爸爸给他买一支金笔。
[6]小王在家吗?——小王在家看书呢。
[7]窗户朝南。
——窗户朝南开。
[8]朵朵葵花向太阳。
——朵朵葵花向太阳开。
[9]跟上队伍!——跟党走![10]这件事不能由你。
——这活由你负责。
[11]请拿这本书!——拿这本书看![12]到黄山经过南京吗?——他们经过南京去上海。
第二课时三、连词:1、起连接作用的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
例如:(1)短暂和渺小(连接两个词,表示关系)(2)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连接两个词,表示关系)(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关系)2、分类列举:并列关系:和、同、跟、与、既……又、及、以及承接关系:然后、于是、既……就、从而、既然、选择关系:或、或者、要么、还是、就是、与其、宁可、与其……宁可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却、然而、即使、不过递进关系:而、而且、尤其、尚且、并、进而、乃至、并且、况且、何况、不但、不仅、固然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以致条件关系:只有、只要、不论、不管、无论、除非、尽管假设关系:如果、那么、不然、否则、假如、倘若、要是、哪伯、纵令、纵然、纵使。
3、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
例句:(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假设关系)(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条件关系)(3)既然你答应了别人,就应该说到做到。
(承接关系)(4)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递进关系)4、“和、跟、同、与”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共同点是在它们两边都可以出现名词X和Y,怎样分辨?例句:A、快考试了,我和小张都很着急。
(连词)B、于是,我和小张商量了一下。
(介词)(1)交换位置法。
如果是连词,X和Y可以换位而意义不变;如果是介词,或者不能换位,或者换位后意义改变。
(2)省略法。
连词“和”可以省略,介词“和”不可以省略。
(3)插入成分法。
如果是介词,可以在介词之前停顿,并且插入副词状语;如果是连词,在连词之前不能停顿,不能插入副词状语。
(错)我只和小张都很着急。
(对)我只和小张商量了一下。
5、为了准确地表达思想,在书面语中,一般把“和”用作连词,把“同”用作介词。
例如: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练习:指出句中“和”、“跟”、“同”、“与”的词性。
(1)解放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学校和医院。
(连词)(2)他的母亲和他的老师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连词)(3)宝山老汉过去在背地里,也曾同他们一起偷偷骂过张林。
(连词)(4)校长和书记都赞同这一意见。
(连词)(5)王经理同小张谈过一次话了。
(介词)(6)等我跟朋友协商一下再告诉你吧。
(介词)(7)南端与苏州河相连。
(介词)(8)小张没跟小李一齐来。
(连词)(9)小张和小李都是北方人。
(连词)(10)你去跟小李说说吧。
(介词)(11)小李跟小王都来过我家。
(连词)(12)你同小李都是安徽人吗?(连词)(13)北部与蒙古接壤。
(介词)(14)中国与埃及都有悠久的文化。
(连词)四、助词:助词起辅助作用的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常见的有下面这些: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比况助词:似的时态助词:着、了、过、来着语气助词:陈述语气:的、了、吧、呢、着呢、嘛、呗、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啦,嘞、喽疑问语气:吗(么)、吧、呢、啊祈使语气:吧、呢、了、啊(呀、哇、哪)感叹语气:啊(呀、哇、哪)、呵(一)结构助词:指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