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物理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教案 粤教沪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
16.2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并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2、了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过程,探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知识转化成应用技术的过程,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造发明的意识。
重点: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直流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教具准备:挂图,直流电动机模型一、复习引入,实验激趣。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 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导体AB放在蹄形磁体的磁场里,并与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闭合电路。
(1)合上开关,接通电路,导体AB中产生由A向B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左运动起来。
(2)将电源上的正、负极接线对换,合上开关,导体AB中产生由B向A流动的电流,这时导体AB向右运动起来。
(3)将蹄形磁体的磁极上下翻转,导体AB的运动方向也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②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二、进行新课1、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如图所示,在图甲中,通电线圈的ab边和cd边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因两边中电流方向相反,所以两力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线圈就转动起来。
当转到图乙所示位置时,这两个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线圈保持平衡。
我们把这个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通电的线圈在磁场中要受力而转动。
换向器的作用: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换向器能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线圈受力方向,使线圈连续转动。
如甲图所示:电刷B和半环E接触,电刷A和半环F接触,此时线圈中电流方向是a →b→c→d,受力方向是ab边受力向上,cd边受力向下,线圈的转动方向是顺时针。
教案: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主要涵盖第17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讲解电动机转动的原理,包括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机的能量转换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构造,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解释电动机是如何实现能量转换的。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电动机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 电动机能量转换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动机模型、电池、导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如电动车、电风扇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2. 电动机构造的了解:通过展示电动机模型,讲解电动机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如线圈、磁铁、换向器等。
3. 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动机的转动过程,让学生分析电动机是如何实现能量转换的。
4. 能量转换的讲解:讲解电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电能是如何转化为机械能的。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关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电动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电动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电动机构造:线圈、磁铁、换向器等。
电动机工作原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电动机的构造,并解释各个部分的功能。
2. 解释电动机是如何实现能量转换的。
3. 举例说明电动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 拓展延伸:研究电动机的发展历程,了解电动机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机的能量转换。
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动机模型、线圈等。
相关资源【教学实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mp4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上节课探究电动机的内部结构,我们知道电动机主要的部件是磁体和线圈,关于电动机为何能够转动,同学们也做出了猜想。
很多同学猜想电动机的转动与磁场和电流的作用有关,现在就来探究磁场是否对电流有作用力吧。
【新知讲解】一、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对磁场的研究是通过观察磁体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来实现的。
我们也做过实验:小磁针因受到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作用而发生偏转。
磁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磁体间通过磁场相互作用,通电导体是不是也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呢?实验设计1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将直导体放在磁场中的金属导轨上。
接通电路,直导体中有电流流过,观察直导体是否运动呢?此图为视频截图,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mp4 【演示实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1》。
实验分析1:通过实验我们看到,闭合开关,原来静止在磁场中的导体开始运动。
实验结论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继续观察一下。
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受力的方向如图所示,那么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实验设计2如图所示,改变电流方向,将导体放在磁场中的金属导轨上。
接通电路,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
【演示实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2》。
实验分析2: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磁场方向不变,电流方向改变,磁场中导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实验结论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实验设计3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物体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是否有关。
如图所示,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接通电路,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7.2节,主要介绍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掌握电动机的构造和功能;3. 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知道电动机的构造和功能;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构造和功能;难点: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动机实验器材一套;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如电风扇、洗衣机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2. 理论讲解:介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功能。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电动机实验,观察电动机的转速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电动机转动原理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就地取材,设计一些关于电动机转速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7. 布置作业:(1)请用文字描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画出电动机的构造示意图;(3)结合实验,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并写出探究过程及结论。
六、板书设计电动机转动的原理1. 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2. 构造:线圈、磁铁、换向器等;3. 功能: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1. 电流大小;2. 磁场强度;3. 线圈匝数。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描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答案: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 画出电动机的构造示意图;答案:(略)3. 结合实验,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并写出探究过程及结论。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影响电动机转速的因素。
16.2 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名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2.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3.知道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教学重难点】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2.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教具(如图所示)一一玩具电动机,并演示.。
这是一只玩具电动机,通电后它就转动了,为了弄清楚电动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动这个问题,就需研究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我们把电动机简化一下,先观察直流电动机模型。
出示教具(如图所示)一一大型直流电动机模型,介绍并演示。
这里由一个蹄形磁铁,有一个矩形线圈放置在磁场里,其他部件以后再讨论。
现在给矩形线圈通电,请注意观察。
通电线圈在磁场里为什么会转动呢?为了便于研究,我们讨论矩形线圈的一条边,即研究通电的直导体放置在磁场里,会产生怎样的现象。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桌上的器材,自己做实验。
(教学说明:从观察常见的玩具小电动机的转动着手,引出观察大型直流电动机模型——通电矩形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然后提出要观察和研究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的现象。
课题的引入分为三个层次,逐一简化,最后指出本课的课题是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推进新课一、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结合电动机模型讲解电动机的构造:转子(转动部分)緾绕有很多线圈;定子电动机外壳安装有永磁体或电磁体,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
线圈通电后会转动。
演示:电动机通电转动。
线圈要转动必须要施加旋转的力,电动机通电后这个力是怎么产生的?演示: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当接通电源时,线圈运动起来,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②保持磁场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向:发现线圈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③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发现线圈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由实验得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其作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 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2.理解电场力与电流力的作用;3.探究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效果。
二、教学重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PowerPoint或白板;•电池、导线、铁芯线圈等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报告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使用电动机的例子,如风扇、洗衣机等,引起学生对电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2.1 电动机的构造教师通过PPT或者白板向学生介绍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定子、转子、触发器等。
2.2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向学生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感应原理和力的作用原理。
通过图示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能够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3.1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铁芯线圈3.2 实验步骤1.将电池连接到铁芯线圈的两端,使其形成电路;2.用手拨动线圈一下,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应该能观察到线圈转动的现象,并能够分析出线圈转动的原理。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教师讲解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动机的转动是由电磁感应和力的作用共同完成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与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力使线圈发生转动。
5. 讨论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如果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改变,线圈会转动方向发生改变吗?2.如果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或减小,线圈的转速会发生变化吗?3.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什么关系?6. 练习与作业教师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写出实验的过程、结果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知道换向器的结构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换向器的作用,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换向器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感悟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影响因素。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提出了电动机转动的原因的猜想。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原理。
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 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思考]还能回忆上节课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实验方案吗?[阅读课本]P26“在上一节……(2)如果将蹄形磁铁移开,通电金属棒AB还会动吗?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思考]你认为课本P26图17-7的三种方案,哪一种方案较好?[提示]图17-7中的(b)实验装置较好。
(c)装置不够简便;(a)装置在闭合开关后,需立即断开,因为闭合开关时电路处于短路状态;(b)装置简便、易操作、可调节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易于观察探究。
[思考]闭合开关,蹄形磁体中的金属棒AB是否能动起来?使金属棒动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金属棒AB在磁场中能动起来是因为通电后金属棒受到了磁场的作用力。
[思考]如果将蹄形磁体移开,通电金属棒AB还会动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不会动了。
这个现象说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物理学上就叫做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这也就是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习题]一次家庭探究活动中,小华把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放到U形磁体中间,惊讶地发现灯丝突然晃动起来。
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丝晃动是一种电流的热效应B.灯丝晃动是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C.磁体对钨这种材料有吸引作用D.灯丝晃动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分析]有电流通过的灯丝置于磁场中晃动,体现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A、C项错误,D 项正确;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B项错误。
17.2 研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遇到力的作用,而且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
2.知道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单电动机的原理,研究电动机连续转动的原理。
【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发明创立过程,培育发明创立意识。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磁场对通电导体的力的作用规律。
【教课难点】经过实验研究磁场对通电导体的力的作用规律。
课前准备电源、蹄形磁体、开关、导线、铜棒(导体)、滑动变阻器、线圈、导轨。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1.磁场的基天性质是什么?磁场对放入此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2. 电流的磁效应是什么?通电导体四周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状况叫作电流的磁效应。
播放课件:播放有关电动灵巧画。
分别点击开关( 2 个方向)和拖动滑动变阻器,观察电动机和车轮的旋转方向,由学生描述并猜想出现这类现象的原由。
电动机为何会转呢?指引学生回忆奥斯特实验,知道通电导体四周存在磁场,能使小磁针偏转,即电流对磁体有力的作用,启示学生逆向思想。
磁场对电流有没有力的作用呢?我们知道生产和生活中的好多电器都需要电动机来带动,下边我们就来研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1. 如上图,把导线ab 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让电流经过导线ab, 观察它的运动,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谈论得出结论。
现象:接通电源,导线ab 向外(或向里)运动。
结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遇到力的作用。
2. 把电源的正负极对换后接入电路,使经过导线ab 的电流方向与本来相反,观察导线ab 的运动方向。
现象:合上开关,导线ab 向里(或向外)运动,与刚刚运动方向相反。
结论: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遇到的力的方向与电流经过导体的方向有关。
3.保持导线 ab 中的电流方向不变,但把蹄形磁体上下磁极调换一下,使磁场方向与本来相反,观察导线 ab 的运动方向。
九年级物理下册17.2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版粤教沪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17章第2节“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构造及其能量转换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基本原理,认识电动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电动机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2. 学会电动机的简单安装和调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难点:电动机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动机、电池、导线、开关、滑动变阻器等。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如玩具车、电风扇等,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2. 理论讲解:介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电动机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电动机的安装和调试过程,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动机的转速、电流等参数。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6. 例题讲解:讲解与电动机工作原理相关的例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1.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2. 能量转化:电能→ 机械能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并画出能量转化的过程。
答案: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能量转化过程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应用实例,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应用实例有电风扇、洗衣机等,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教案:九年级物理下册17.2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九年级物理下册17.2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理解电动机的工作过程。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难点:电动机转动的原理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动机实验器材一套,包括电动机、电源、导线、开关等。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电动车或电风扇等电动机应用的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电动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电动机的转动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动机的转动速度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4. 理论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解释电动机是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电动机转动的原理1. 工作原理: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 特点:电动机具有自动、快速、准确、方便等优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请举例说明电动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电动机的种类、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电动机在现代科技和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电动机原理进行创新设计和应用。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7.2 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1. 了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2. 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动机、电源、导线、开关、滑轮组等;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生活中电动机的应用实例,如电动车、电风扇等,引导学生关注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二、探究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台电动机,让学生观察电动机的构造,并用导线连接电源和电动机,使电动机转动。
2. 学生汇报:请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电动机构造和转动现象。
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三、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1. 提出问题: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2. 设计实验:让学生用滑轮组连接电动机和重物,观察重物的上升情况。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汇报:请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5.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四、巩固知识活动重难点:重点: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掌握了电动机转动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规范,对电动机转动原理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在实验中,部分学生对滑轮组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电动机的效率,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2021年九年级物理探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教案粤教沪版
一、【教材分析】
电动机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电气化设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带动各种生产机械和生活用电器的运转。
电动机的应用很广,种类也很多,但它们工作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新课标的新体现。
在旧教材中,这节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直流电动机,实验: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
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理论再进行实践。
而新教材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探讨电动机的原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旧教材要求学生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体中的受力方向,而新标准则要求“通过观察,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与旧教材相比,要求已经降低,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再者,新教材中由学生探究模拟电动机的实验对于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动机的原理和换向器的作用;最后由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电动机,真正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理念。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将重组本版本的第一、二节的教材安排。
把它们分为2课时来讲,第一节课主要介绍电动机的结构和讨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及让学生探究实验“电动机”(由于学校的器材有限,学生分组实验不能进行,主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代表做实验等方式来代替,但也能较好实现本节的教学需求。
),最后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外思考,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第二节课介绍主换向器的作用。
换向器的作用是以探究和比较的方法来介绍的,让学生自己由“电动机的实验”解决相关的问题,最后得出换向器的作用。
以下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①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②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
③重新掌握科学探究法来研究新问题。
【教学难点】: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力的作用规律。
②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拆装简单电动机的实践过程,认识电动机的两大组成部分,并学习用合理简化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
②经历实验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过程的主要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和积极投入对电动机原理探索的兴趣,感受成功喜悦。
②通过思考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完电磁铁的应用,对电与磁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引入是借助上一章的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用逆反思维思考电动的转动原因。
本节课是在学生八年级学习科学探究法后,进一步掌握其探究过程,练习控制变量的实际使用。
四、[教学准备]
教师:U形磁铁、电源、导线、开关、线圈和电动机演示模型,教学课件。
学生:U形磁铁、小小电动机线圈、5号电池(2节)、金属支架、硬纸板和电动机模型。
五、【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需要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磁体和线圈)程中,对繁杂事物进行简
化,是一种常用的思路和
方法。
讲授新课
实验演示电动机转动起来。
提出问题: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是什么?
思考是什么带动机
械转动的?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
探究电动机转动奥秘的兴
趣。
提示回忆奥斯特电生磁的实验,用课件展示奥斯特实验的过程、结果及实验装置图。
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磁体对电流有没有作用?(即磁体产生的磁场对电流有没有力的作用?)怎么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回忆奥斯特实验,进
行逆向思维,猜想问题
的结论。
小组讨论解决
问题的办法并讨论实验
的方案和实验中可能出
现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培养
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由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猜
想,再由猜想去寻找验证
猜想的实验方案。
从学生
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可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
来,而且他们观察的目标
也更明确。
由学生猜想、讨论得出“导线在磁场中有没有受到力的
作用”的实验方案,出示演示实验仪器,并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写出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
多点时间让学生讨
论,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不能单由教师一味地
“灌”,自己把实验演示一
下就简单完事。
提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是不是永远向一个方向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继续猜想,然后
按照学生的猜想演示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
最后让学生将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得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思考问题,并提出自
己的想法,观察导线运
动的情况。
总结实验结
果,思考并着手验证自
己的想法。
由学生自己总结,培
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一个正确的判
断不仅要有理论依据还要
用实验来证明。
在总结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把一个通
电线圈放在磁场里,线圈会怎样运动?指导部分学生做好“简易电动机”的实验,其他同学观察。
说明实际的电动机就是这样工作的。
并提出疑问(如何让电动机一直转动下去?)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实验,观察实验现
象。
叙述实验的现象并
加以总结。
课后思考问题,提出
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和
总结实验结论,检验了自
己的判断。
在学生学习后提出问
题并给他们思考的空间,
这样容易引发他们探究的
兴趣。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布置作业。
26778 689A 梚36517 8EA5 躥h39727 9B2F 鬯38749 975D 靝28649 6FE9 濩28203 6E2B 渫9j26332 66DC 曜32498 7EF2 绲29542 7366 獦F39365 99C5 駅31244 7A0C 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