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
- 格式:pdf
- 大小:974.32 KB
- 文档页数:16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高望远抒怀登高望远抒怀——《望岳》《登飞来峰》诗歌主题学习教者:齐市第三十四中徐凤艳教学内容:《望岳》《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品味“登高”的多层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难困苦,勇攀高峰。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品味“登高”的多层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流程:一、学法渗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深入思考,使人睿智。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齐读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多思、多合作成为博学睿智的人。
二、激情导入:首先让我们齐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王维借登高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家怀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望岳》和《登飞来峰》诗歌主题学习。
板书(诗歌主题学习)三、研学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情理。
学习诗歌要达到什么目标?交流后明确,板书理解诗意,感悟情理四、解题训练:了解泰山和飞来峰。
望岳作者杜甫,板书作者,岳指的是什么?泰山,你见过泰山吗?泰山什么样的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介绍泰山的录像,播放,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觉?泰山(高大巍峨)望岳就是杜甫望泰山有感,换个词,叫望岳抒怀。
望岳借描写泰山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怀?看《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同学能不能解释一下题。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
登高望远,歌以咏志——七年级(下)《登飞来峰》吟诵教学课例发布时间:2023-05-29T07:55:23.876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余永忠[导读] 教材分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古诗时,就在“预习”中明确提出“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又在“预习”中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这告诉我们教学古诗要“知人论世”;第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显然就与“吟诵”有直接关系了。
福建省晋江市高登中学362200【创意说明】吟诵,是汉文化圈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读书方式,有三千多年历史,口传心授,代代相承,人人皆能,成为汉诗文活态。
因汉诗文大部分以吟诵方式创作,所以,若能以吟诵之法进行教学,则可更深入地品味诗歌音韵之美,领悟诗歌意蕴之妙。
为进一步弘扬“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和“诗而歌之”乐教传统,本人在中华经典吟诵试验班基础上,立项校级课题研究,推广古诗普通话吟诵教学,引导学生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由声入情、因声求气,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兴趣,从而让他们身临诗境、心领诗意、情通诗人。
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吟诵基本知识,举一反三,真正学会古诗吟诵,涵养君子之风。
【教学过程】一、统筹性备课1.教材分析。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古诗时,就在“预习”中明确提出“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又在“预习”中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这告诉我们教学古诗要“知人论世”;第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这显然就与“吟诵”有直接关系了。
因本届学生五年级即学过王安石《登飞来峰》,又因诗中有“高”“登”二字,暗合我校之名,故选此诗以吟诵之法教学。
《望岳》群文阅读——泰山古诗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华古诗的爱国之情。
2.阅读理解赏析杜甫《望岳》的思想感情,诵读欣赏杨继盛《登泰山》、李白《泰山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体会祖国古诗写景抒情言志,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赏析杜甫《望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中华圣人孔子,引入中华圣山泰山,展示泰山图片,介绍泰山在中华文化的地位:五岳独尊、帝王封禅、文人骚客神往,留下诗歌无数。
这节课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学习三首以泰山为题的古代诗歌。
出示课题:《望岳》群文阅读——泰山古诗选读二、学习《望岳》1、出示杜甫《望岳》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知人论世,参阅“导学案”介绍的杜甫和《望岳》的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誉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
被称为“诗史”杜甫24岁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听朗读,学生诵读,再抽读《望岳》,同时初步理解这首诗的景色和思想感情。
4、结合课旁注释理解每一句诗。
整首诗歌写什么景,情境联想,体会诗人抒发什么思想感情?5、强调重点字词的意义:层、钟、决眦、会当、小。
6、学生发表理解,师生重点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望岳》写景抒情的特点:前三联远望近望细望,描写实景,热爱之情随景而生,情景交融。
尾联虚写愿望,抒情言志:联想登临极顶而小天下,表现诗人不因进士不中而气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诗人意气风发,借景抒怀,抒发远大志向广阔胸怀,展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诗歌阅读设计大连第三十四中学张丽娜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能读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能设身处地去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2.知人论世,能结合诗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蕴含的理趣。
3.能分析总结出“登高”诗的特点,能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体验积累阅读“登高诗”的经验,能自主学习《望岳》等登高诗。
教学设计:一、导学《登幽州台歌》教师指导为主,带领学生学习诗歌。
1.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重音。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听名家朗读——学生再读指导朗读,描绘画面。
2.想象并描述画面,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或哲理)。
这首诗没有景物描写,但头脑里是不是呈现了一幅画面?诗人站在幽州台上,看天地苍茫寥廓,天高地迥。
而“我”,只有一个“我”,站在这幽州台上,孑然独立,形影相吊,越发感到孤单渺小啊。
想到前朝贤君已成历史,后代明主无缘相见,而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啊!在永恒的宇宙空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就是短暂的一瞬;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多么渺小孤独。
3. 诗人为什么会生发这样的感慨?请快速阅读资料助读一,用四字词语概括、表达:资料助读一: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进士及第,29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牵连进好友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