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假如第一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23柳毅传(节选)●从容说课本文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文章由洪州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
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和身世感慨。
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及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
文中虽然也流露出封建文人的悲观宿命情绪,但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
本文写作技巧颇为高超。
作者运用铺叙手法,进行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
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时令景物,然后描写阁内的近景和阁外的远景,接着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拓开笔势,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谦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全文叙事条理清晰,写景雄伟壮丽,抒情真挚委婉,显示出一种纯任自然,一气奔放的境界。
文章突破六朝骈体文的旧格局,带有新气象。
文中词藻虽然华丽,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善于将古代事典中传诵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等等。
文章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
因此,教读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反复美读,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掌握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善于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2.熟练背诵2~5段。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精品教案)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讲课稿合集十篇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讲课稿合集十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讲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讲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说课技巧。
如何样才干写出优秀的讲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讲课稿10篇,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讲课稿篇1一、讲教材《如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心里的关爱。
诗的内容尽管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确实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日子,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讲理念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照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别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依照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讲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办法目标:经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同时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日子的美好愿望,并憧憬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识字和写字2.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个儿独特的感觉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明白文意。
六、讲教学流程一、故事导入二年级小孩的注意力集中时刻别长,教师应选用小孩们喜欢的方式浮现文本,让他们乐于同意。
师描述:从前,有个小孩,叫马良。
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处了这个贪官。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通全文始终,所以,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预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假如》教学实践备课教案设计。
近年来,一部由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小说《假如成为了高中语文很重要的阅读教材,同时也成为了老师们教学备课的重要素材。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风华使它成为了真正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针对《假如》这部小说中独特的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具体授课方法等四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如何进行教案设计,从而实现一堂高效而富有启发性的语文课。
一、教学目标1.在本课中,学习并掌握《假如》中所涉及的各种人生哲理;2.通过解读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3.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4.启发学生对人生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提升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人物心理描写,掌握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运用描述性语言和感性语言的能力;3.了解与学习多种写作方法,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建构等;4.让学生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创本题目,提高学生写作思维的拓展能力。
三、教学难点1.小说中所呈现的哲思比较深奥,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理解;2.如何将一些冷僻的词汇和古文理解下来,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去;3.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挖掘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四、具体授课方法1.采用小组讨论和翻译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小说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情节,并进一步掌握小说所呈现的较为深奥的哲思;2.通过课上演讲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水平;3.组织学生写作课堂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引导学生进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并通过相关练习进行检验。
教学实践备课教案设计不仅需要充分的了解教材,更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变,设计出一份好的教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更关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充分展现出教学艺术的真正内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人物对话。
3.初步感知课文,按照小说的结构方式列小标题,做到语言简洁。
4.品味语言,能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以及文中对比的写法,感悟他的高贵品质,表达出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脉络,按照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方式列小标题。
2.品味语言,能通过哈尔威船长的语言描写以及文中对比的写法,感悟他的高贵品质,表达出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揭人课题,初步感知简介作者,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
(出示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他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诺曼底号是怎样遇难的呢?为什么会遇难呢?遇难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结果是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本,快速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三、结合词串,理清课文脉络1.出示第一组词:烟雾弥漫隐约可辨请你来读(两位同学)你们发现了吗?这两个词语和什么有关生:大雾环境师:是的,诺曼底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夜航(贴板书:夜航)才发生意外的,我们看课文的哪几个小节写了夜航情况?(1-5)2.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出示词语:葬身鱼腹剖开窟窿请你来读。
注意剖窟窿都是生字(红颜色出示生字)请你再来读一读(第二个同学读时出现红字)同学们,窟、窿都是本课生字,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穴宝盖师:穴宝盖的字都和什么有关呢?我们来看穴宝盖的演变过程。
你发现了吗?生:都和洞有关师:现在你们理解剖开窟窿了吗?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两个词。
课文《假如》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假如》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及情感主题。
2.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情节,把握情感主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辅资料:课文《假如》、课文解析及归纳材料。
2.教具:投影仪、幻灯片、音频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预习(10分钟)1.准备幻灯片,呈现《假如》四个字,引导学生猜测课文主题。
2.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文整体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步骤二:学习与理解(35分钟)1.播放课文音频,全班齐读。
2.细读课文,学生自读一遍,梳理主要情节,回答问题: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主人公假如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会遇到哪些情况?每个小组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展示。
4.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主人公的笔记本、女孩的眼睛等,引导学生思考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5.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模仿课文中主人公的思考方式,假设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
步骤三:强化与拓展(3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每个小组选择适合自己的片段进行表演。
2.各小组依次表演,全班进行欣赏和点评。
3.分析主人公的决策和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会遇到类似困惑,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4.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一篇辩论性文章,表达自己对于主人公决策的看法和理由。
5.学生交流讨论并进行展示。
步骤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梳理课文故事情节、情感主题以及学生们的思考和观点。
2.提醒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化知识点和思考方式。
五、课堂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故事情节,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创作故事的不同结局。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背诵《假如》这首诗歌。
•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例如“假如”、“如果”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提升语文情趣和阅读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假如》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深度理解诗歌意义,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
难点:•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需要有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需要困难程度稍微简单的练习,有些则可以适当增加思考难度。
3.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时长:40分钟教学内容:1.开场小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轮流表演出一种情景,并使用《假如》这首诗中的“假如/如果”句型描述。
2.带领学生一起听诵这首诗歌,并理解作者的意图以及表达方式。
3.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
4.课堂练习:通过解析不同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感知《假如》的情感内涵。
第二课时:时长:40分钟教学内容: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在学生的阅读指导下,进行几个同等难度的简单诗句的朗读理解练习。
3.教学重点回放与学生的对话部分,让学生试着去分析作者在写这个诗句时的情感与内涵。
4.课堂作业:设计一个短小精悍的情景小故事,要求在故事中用到至少一次“假如/如果”这两个词。
第三课时:时长:40分钟教学内容: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课堂作业,同学间分别交流并展示自己设计的“假如/如果”故事。
2.选择一首有一定难度的唐诗或现代诗,通过讲解和协助,让学生逐步体验理解诗歌的过程。
3.分组演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通过腔调和朗诵方式,来展示出自己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4. 教学参考材料1.小学语文教材。
2.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唐诗和现代诗歌。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表格式科目:语文第课执教时间:XX年月日课题识字6编写者:教学目标:1、认识“根、漠”等9个生字,会写“丑、永”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词语的反义关系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树立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教学难点:较流利地朗读学习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讲一讲平时看到的认为美的或丑恶现象的例子。
2、引导归纳,谈话导入二、朗读课文1、初读感知⑴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学一学⑵朗读展示,把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同伴听。
正音,评议⑶引读课文,感受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的特点2、再读入情⑴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讲讲身边助人为乐的人和事。
朗读单元引言三、指导认字1、小黑板出示相关词语,认读正音2、小组自学要求认识的字3、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四、熟读课文,巩固识字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复习字词1、抽读词语卡片,评议纠正2、多种形式读词语3、读其他生字4、组词,扩展说话二、诵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1、同桌读2、自由选择伙伴读3、读给伙伴听4、自己小声读边读边品位课文的思想和韵味三、指导写字1、结合范写,观察字形2、书空,描红,临写3、展示,评议,提高四、扩展活动收集反义词,试着组成几句对子。
四、课外拓展收集反义词,读读背背修改意见:科目:语文第课执教时间:XX年月日课题22窗前的气球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5、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教学难点: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喜欢你周围的同学吗?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猜一猜你的小伙伴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望你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个小朋友生病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是怎样探望他的。
2、板书课题,齐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黄继光》第一课时(教案)2023教学内容《黄继光》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继光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1. 理解黄继光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感受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2. 把握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在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方面的作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不懂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解决不懂的问题。
4.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全班交流,针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等进行讲解。
5. 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感受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继光英勇献身的英雄精神。
板书设计1. 《黄继光》2. 正文:- 生字词- 课文内容-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英勇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2. 朗读课文,体会黄继光的英勇精神。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继光的短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概括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用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第1课时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根据具体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本节主要为了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同时考虑到单纯的式的训练,比较枯燥,因此设计了一个方案设计活动,需要自行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2.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推导,加强推理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2.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2.通过公式推导,加强推理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难点:对公式法中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关键:运用配方法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活动内容: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怎样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怎样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为后面说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作铺垫。
二、 讲授新课问题: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02=++c bx ax 吗? 通过推导得出答案:aac b b x 242+±-=)(042≥-ac b【设计意图】这个公式说明方程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 、b 、c 所确定的,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次方程中系数a 、b 、c 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三、典例精析例1:解方程(1) 01872=--x x(2) x x 4142=+解:(1).这里 a =1 , b =-7 , c = -18.∵ b2 - 4ac = (-7 )2 - 4×1×(-18 )=121 >0,∴.2117121217±=⨯±=x即 x1 = 9 x2 = -2.例2 解方程:02342=+-x x要点归纳:公式法解方程的步骤:1.变形: 化已知方程为一般形式;2.确定系数:用a,b,c 写出各项系数;3.计算: ac b 42-的值;4.判断:若ac b 42- ≥0,则利用求根公式求出;若ac b 42-<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设计意图】规范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四、拓展延伸活动1:问题:对于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如何来判断根的情况?对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ac b 42-=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ac b 42- < 0时,方程无实数根.我们把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根的判别式,用符号“Δ”来表示. 练一练: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016-2=+x x ;(2)02-22=+x x ;(3)0412-92=+x x要点归纳:根的判别式使用方法:1、化为一般式,确定a,b,c 的值.2、计算 ∆的值,确定∆的符号3、判别根的情况,得出结论.活动2:例3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412=++-x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k <5B.k <5且k ≠1C. k ≤5且k ≠1D. k >5【设计意图】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是中考新增加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拓展延伸需详细讲解和加以巩固。
假如(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贺知章学校黄彩方教学目标:1、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良、食”,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1. 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第一节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最想做什么2.有个小女孩也想借马良的神笔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藏在《假如》这首诗歌里,现在就请小朋友自己去感受一下吧!(示课题:假如)二.出示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1圈圈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标标有几小节。
2把你喜欢的、最想读的一节诗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带领下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课文共有几小节?谁愿意把你读的最好的一节诗歌读给大家听?二、随机学习,朗读感悟(一)第一节:出示内容1.学生读之后,问:他哪里读得好,谁来夸夸他?2.学习“缩”:谁来拼音,读准确这个字。
3.理解“缩”“轻轻叹息”师:课文中谁着身子呀?现在开始你就是寒风中的这棵小树出示图1: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师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
他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哪些小树扮得好,老师来采访几棵小树。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你在叹息什么?全体小树把这句话再读一读。
(指导读)4.学习小女孩是怎么做的师: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生:(阳光、温暖、帮助、关心……)有人来关心我,帮助我,那该多么好呀!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也和我们一样,很想帮助这棵小树。
她是怎么帮助小树的?自己读第一小节,找一找。
二年级语文上册《假如》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假如》教案教材简析:《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
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设计理念:《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
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教学目标: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
会写“寻、哭”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能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课前准备: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2、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出示题目:假如)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假如》教案教学目标1.能听懂、读懂《假如》这篇课文。
2.能正确朗读《假如》这篇课文。
3.能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出新的“假如”故事。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课文《假如》的理解和朗读。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进行一定的想象和拓展。
3.利用“假如”的句子模式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1.对“假如”的虚拟语气的理解和运用。
2.能够正确使用“假如”进行故事编写。
教学准备1.课文《假如》的教材。
2.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材料。
3.学生课堂练习册。
4.创作素材:纸、笔等。
教学过程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老师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或动画片来导入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学习课文1.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假如》这篇课文。
2.逐句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概念讲解1.老师简单讲解“假如”这个虚拟语气的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2.老师可以通过一些例句或者小故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假如”的用法。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生了另外的事情会怎么样。
2.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用“假如”的句式进行表达。
创作小故事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用“假如”句式写出一个小故事。
2.鼓励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故事时,多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展示与分享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全班同学,让其他学生也能够欣赏和学习。
2.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提出建议和意见。
总结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总结,肯定他们的表现和创作。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后作业1.自己编写一个“假如”故事,写在练习册上。
2.复习课文《假如》,准备下节课的课堂表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假如》中的内容,并能够正确运用“假如”的句式进行故事编写。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雾凇》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有配套课件)23雾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了解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让学生感悟雾凇的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冬天已经悄悄降临在我们身边。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XXX四九冰上走。
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到了三九严寒,那可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有一座城市每到冬季,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多达六七十天,但令人叫绝的是,穿城而过的江水因带有丰富的热能而奔流不息,临寒不冻,江面不结冰。
这个城市就是吉林,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吉林是“北国江城”。
在这:北国江城“中还有更奇妙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播放雾凇图片)2.你们知道这些晶莹夺目的是什么吗?(1)生:雾凇(2)出示课题:指名读(3)生字:雾开火车读,(形声字,上形下声)齐读。
二、第一小节1.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美丽的雾凇,请同砚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引见雾凇的?3.你们知道吉林雾凇是在的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才出现呢,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1)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呈现;(2)呈现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生字:畔意义:边,旁边在这里用“江边”能够吗?(不成以,畔比边的范围大)堤:指用土砌成的防水、挡水的建筑,所以是“土”字部(3)看图,瞧!多美的雾凇啊,满树盛开着,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剔透的银色花朵,难怪课文中说“引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XXX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学字:缀在这里,除了用“缀”,你还能想到哪些字?(挂,开,铺,盖)(4)老师请一位同砚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砚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触感染到雾凇的美了?指名回答(皎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听)(5)指导把这几个词读一读,边想刚才的画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梅兰芳蓄须》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讲述了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的故事。
课文深刻展现了梅兰芳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艺术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会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和艺术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理解梅兰芳蓄须明志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梅兰芳蓄须》。
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京剧片段,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和梅兰芳。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辅导生字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梅兰芳蓄须的原因和意义。
4. 全班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5.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6. 情感教育:通过讨论梅兰芳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习其民族气节和艺术精神。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课题:《梅兰芳蓄须》2. 重点生字词:蓄、须、志、节、崇、高3. 课文主题: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和艺术精神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
3. 收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主题。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4. 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梅兰芳蓄须的深层含义。
5. 教具学具是否充分,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
6.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学习成果。
三班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1《如果》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提问引入:学生们知不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最喜爱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吗?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无数好事。
如果文中的小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日,我们学习23课“如果”。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两遍。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1.范读。
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先听教师读一遍。
我读书前,你有什么静静话告知我吗?(让同学逐一说出朗诵时的详细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量:如果有什么?(待同学答复后)师:课文中几次浮现了“如果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2.整体感知,识字读文。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勾诞生字、词语。
师:你们也想像李教师这样读吗?我信任你们比教师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调皮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诞生字词语。
(2)说诞生字伴侣的名字。
师:这几个小调皮都找到了吗?你们的这些小调皮伴侣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课后“我会认”里的生字。
请把每个生字伴侣的名字叫三遍,你刚刚读的时候发觉了什么?(3)送生字”回家”。
师:这些顽劣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暖和的怀抱里。
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情愿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4)找“伴侣”。
师:你们在课文中都熟悉了这些生字伴侣。
那么离开课文你还熟悉吗?请两位学生上台来“找伴侣”,一个学生读、一个学生找,找到一个领着大家读两遍,并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9个生字都找到了,你们认真看看有些字是好伴侣,组在一起是个词。
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伴侣组词。
(寻食、安康)文中说:“谁到哪里去寻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安康”的句子读一读。
(5)识记生字伴侣的样子。
(小组研究沟通)师:9个生字伴侣都熟悉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方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伴侣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研究一下,你预备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6)与生字广交“伴侣”,并送“伴侣”回家。
23*周亚夫军细柳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2.学习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手法。
1.学习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请大家看大屏幕: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教师讲解: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
通过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2.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谁知道西汉“七王之乱”是怎么回事?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参与叛乱的七国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
这场叛乱的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
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
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
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
23《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认9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2、善良的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你们是不是也想有一枝这样的笔?有位小朋友和你们的想法一样,那么,他要用神笔来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23课《假如》中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下面请听一听课文的朗读录音,你们要边听边思考:课文中几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你们也想像录音机里的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他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淘气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3.说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这些小淘气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到大屏幕,谁来喊出他们的名字呢?
4.送生字”回家”。
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里。
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①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②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③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④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谁来给[]找朋友?(还书、归还……)
你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hái)也来找朋友?(还有、还是……)
⑤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5.找“朋友”。
你们仔细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组在一起是个词。
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朋友组词。
6.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
(小组讨论交流)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7.与生字广交“朋友”,并送“朋友” 回家。
师:这些可爱的小淘气可以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淘气帮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
(就是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7)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
” 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
2.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他用马良的神笔画了写什么呢?请你再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我要给画,让它们。
我要给画,让它们。
我要给画,让他。
3.小组内互读。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
”
4. 在你读的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下一节我们再来交流。
四、巩固练习。
1.给多音字组词。
还假
2.在全诗中寻找“()的()”或“()地()”的词组,读一读。
红红的太阳遥远的地方寒冷的北风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体
快活地成长轻轻地叹息飞快地奔跑苦苦地等待伤心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