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邮票看汉口茶业
- 格式:pdf
- 大小:165.91 KB
- 文档页数:2
从一枚邮票看汉口茶业陶兆娟【期刊名称】《茶叶》【年(卷),期】2011(037)003【摘要】茶文化与邮票的结合是我国饮茶风俗的生动反映,汉口书信馆发行的茶担图邮票则是茶文化邮票中的代表。
它以茶业入画,展现晚清民国时期汉口茶业的兴盛状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When elements of the Chinese tea culture are incorporated into stamps, the stamps then turn to be a vivid reflection of Chinese customs surrounding tea drinking. Tea-carrying figure stamps issued by Hankou Letters Hall are representative of such stamps. With focus on tea business, they showed the flourishing of Hankou tea business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总页数】2页(P179-180)【作者】陶兆娟【作者单位】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3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相关文献】1.一枚邮票与十四枚邮票的故事 [J], 高宏;蒋志岩2.从一枚加贴邮票的定时递明信片说起 [J], 金培;3.国家邮政局正式启动邮票销毁工作销毁邮票30多亿枚、元,销毁量占库存总量的94% [J], 胡小娟4.从一枚齐瓦当看古代齐地的祈子风俗 [J], 安立华5.从一枚婚戒看“后疫情时期”消费新观 [J], 毛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6月)姓名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内外服制D. 郡县制2. 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
据此可知()A.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 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 边疆和内地一体化3. 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A. 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 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 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 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4. 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
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A. 儒学开始渗透基层B. 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C. 边疆局势日趋稳固D. 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5. 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
客商与近代汉口茶市的兴衰作者:袁北星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茶行作为近代汉口八大行之一,其行业内部形成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向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现代工业业态的转化,其兴衰也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而在近代汉口茶市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当中,都离不开客商的积极参与。
众多客商在汉口茶市的作为,推进了以汉口为中心的茶叶销售网络的形成,促成了汉口茶叶行销以出口为主的市场导向,促进了汉口茶商群体意识的觉醒和茶叶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推动了汉口茶叶制作技术创新及工商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客商;近代汉口;茶市兴衰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3-0084-04一、引言中国农业社会的城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行政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一类是以传统商业和手工业职能为主的城市,汉口即为后者。
“肇于有明中叶,盛于启正之时”的汉口到清康雍乾嘉时期,商贸转运更加繁荣,“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汉口商业地位的形成和提升离不开其沿河滨江的地理区位优势。
在商业贩运时代,汉口凭借交通优势,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商业网路。
长江沿线市镇的商业贩运均以汉口为中转地,汉口成为内陆商业中心。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贸网络不仅提升了汉口的区域地位,也使汉口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
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后来的研究者也颇有同感,称汉口为国内主要的物资集散城市,不负九省通衢的美誉,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四川、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省物产,都集中于汉口分配,九省所需物资亦以汉口取给,商圈辐射范围的广大,国内很难找出第二处。
近代汉口茶叶市场的兴衰沉浮,便是处于这样一个历史地理条件和商业贸易环境之中。
邮坛纵横我与铁汉論邮嫁(上)◎宋晓文2020年春节,武汉遭遇前所未见的新冠病毒侵袭而封城。
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觉宅在家中抗击疫情。
作为集邮爱好 者,正好利用这段时光,整理自己数十年的藏品。
在此过程中,发现不少藏品与武汉有关,因此有了本文的创意,经过数十天的奋战终于 完稿,以飨关心、关注和关爱武汉的读者朋友。
八十年代初相识我与武汉结缘,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当时因为收集到两套1949年武汉市军 管会交通接管部邮政处发行的中南区邮票。
_套是“工农兵图”邮票,由汉口国光印铸厂和大明印刷 厂印制(图 1);另一套是“五 角星 图”邮为了用好这笔善款,真正能解前线医护人员所 需,拍卖伊始,市邮协秘书处即积极与具体援助的医护人员对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四处 联络采购口罩等紧缺物资。
听说由于连日的过度紧张与疲劳,一些医护人员难以入眠,秘书 处的工作人员又多方咨询,购得可以促进睡眠的便携仪器。
3月13日中午,首批捐赠物资通 过中国邮政抗疫捐赠绿色通道,发往对口武汉 支援的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及华山医院。
上 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出面接受了捐赠物资, 并对集邮爱好者们的关心表示感谢。
3月14日晚,送往武汉的捐赠物资也顺利抵达。
著名邮票设计家张安朴得知这次活动的消息后,特地提供了一幅为抗击疫情创作的绘画,票,由国光厂印制(图2)。
正是“五角星图”邮票让我认识了武汉,因为图案上有武汉三镇的标识。
时任湖南株洲电 力机车厂工会俱乐部主任的周纪华,从力詹爱绘画和集邮,经人介绍受武汉市军管会交通接管部 委托设计了这两套邮票。
最初的方案是以江汉关钟楼为主体,上面飘 扬一面红旗,背景为红旗放射光芒。
由于 图案是双色套印有困难,故被否决。
随即他又设计出两个图稿, 一为把武汉三镇绘入五角星中,用齿轮和 麦穗把五角星连起,上下绘有飘带,书有“中华邮政”“华中区”和“1949”字样;另一即为“工农兵图”。
浅谈武汉茶叶市场1.武汉茶叶市场在中国的发展1.1中国茶叶发展史概要1.1.1最早发源地中国最早的可考证的茶叶历史出现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西南地区,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
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1.1.2茶叶用途的历史转变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
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
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1.1.3 茶文化兴起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
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
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唐朝。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16世纪后中国茶艺被西方引进同时,做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
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1.2 武汉茶市的发展茶叶历史发展重心的转移沿着长江流域由西向东,从西汉时期的巴蜀转移到三国两晋时期的华中区域,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下游开始逐步成为中国茶叶市场发展的重心。
当茶叶市场的重心转到湖北地域,武汉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了华中茶叶市场对外的窗口,汉口作为中国的四大名镇以埠为商贸发展的基础成为了重点市场发展区域的核心,成为国内、国外的茶业通商源头。
羊楼洞:车轮碾出的茶市兴衰文 图/楚鹏YanG Lou caVE,VicissitudEs of thE tEa MarkEt羊楼洞古镇,在赤壁市往西27公里处,它头枕幕阜群山,背依松峰山北麓,迎送着日月,落寞而清冷。
如今,少了繁忙,多了静谧。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
谈起中国茶的历史和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茶马古道”,殊不知还有另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茶叶贸易之道。
历史上它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经江西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社旗,驮运至黄河,然后一路走张家口,一路走包头。
东路砖茶往北入归化(今呼和浩特),再往北到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恰克图,从这里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各国。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后,由武夷山起始的茶叶之路被拦腰截断。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又开始设计关卡收税。
因此,晋商又开始寻找新的运茶道路。
在寻访的过程中,却也成就了茶叶之路的新起点——湖北羊楼洞。
松峰茶,毛泽东送给斯大林的礼物“松峰入羊楼,茶香绕凤丘,古韵珠洞晓,月旁石人瘦。
”一首古诗点出了羊楼洞明清古镇茶香缭绕的意境。
赤壁地处幕埠山脉去羊楼洞,可顺道游览古赤壁和江汉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带,雨水充足,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羊楼洞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
也是从那时起,羊楼洞黑茶参加国家茶马生意业务,经由大唐安西都护府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销往西亚和欧洲。
据说,湖北美女王昭君奉旨出塞,随身带去了湖北的茶叶。
长期食用牛羊肉的蒙族人吃茶品茗后,顿感神清气爽。
因此,吃茶品茗在万里草原渐成风俗,以至“宁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值得羊楼洞人自豪的是,在全国千百种茶叶中,只有羊楼洞的茶叶两次得到皇帝与领袖的关爱。
第一次是朱元璋的军士征战沙场时,普遍染病,因羊楼洞籍军士随身所带茶叶而祛病康复。
朱元璋登基后,赐名羊楼洞茶为“松峰茶”。
第二次是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送给斯大林的礼品茶就是“松峰茶”。
刚入座,就看到他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
我好奇地问他:“你刚从哪里回来?”他叹了口气,说:“今天突然有点事,去了趟娘子关。
”我明白了他是因为答应了我,才不辞劳苦赶了回来。
我端起一杯酒,敬他的如约而至。
他是一位礼者,遵道守礼,严谨自律。
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日常的小事之中,体现着他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
他喜欢抽雪茄,享受悠然自在。
但他不像许多老烟枪那样,只要有空,点一根香烟只顾自己吞云吐雾。
他有一条“铁律”,不在女性面前吸烟。
他从未打破这条规则,不愿他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反感。
科幻创作是孤独寂寞的事业,从1989年到1999年,他默默地写了十年。
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在闲暇之余不断创作,直到1999年才发表第一部作品。
如果没有他在寂寞中的坚持,没有对于科幻文学的执着,没有十年间默默地耕耘积累,那将没有今天的科幻大家刘慈欣。
正如美国成功学宗师拿破仑·希尔所说:“幸运之神要赠给你成功的冠冕之前,往往会用逆境严峻地考验你,看看你的耐力与勇气是否足够。
”他是一位智者,充满智慧,才华横溢。
他曾是发电厂的工程师,在八十年代,电脑还未普及,他却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并主动参加了网络计算机的课程学习,英语水平从最初的“不熟悉”到可以全英文演讲,他的学习能力令许多人敬佩不已。
他曾在娘子关电厂完成了填补全国空白的“火力发电燃料计算机管理”项目,凭借“燃料管理软件”获得多个奖项。
他的科幻作品被称为“硬科幻”,处处都是难懂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但在刘慈欣的笔下,晦涩的理论知识像太空中运动的星辰,旋转成一幅幅瑰丽宏大的科幻巨制。
他还是一个低调谦逊的人。
他是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家,是名人。
但是,他似乎在寂寞中冷静久了,习惯了自己作家的身份,写出更好的作品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他甚至对获得雨果奖——这个科幻界“诺贝尔奖”,并没有显示出多少兴奋来。
记得有个记者问他:当您得知自己获得雨果奖时,内心激动吗?他笑笑说:我觉得我身边的人都比我激动。
中国茶叶邮票欣赏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茶与文化就密不可分。
生活中,茶文化的载体有很多,如茶具、茶诗、茶画等,茶叶邮票也是其中之一。
它记录了中国茶的历史与文化,反映茶叶的种植与生产,运输与贸易以及茶事活动等方面。
1858年,《天津条约》将汉口设为通商口岸。
1893年,殖民者在汉口私设的书信馆发行了一组专门反映汉口茶叶产业的邮票——“担茶图”。
这组邮票以运送茶叶的普通农民为主图,表现了当时一般茶工的劳作及装束打扮,极为贴近百姓生活,可以说是一枚“生活化”邮票。
1981年发行的“妙玉奉茶”,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的第12枚,“妙玉奉茶”邮票画面为妙玉神情正色,双手擎一绿玉斗为宝玉奉茶至门槛外时的情景。
1996年,澳门发行了一套以“中国传统茶楼”为题材的邮票,共四枚,四连印的格式,描绘了一件茶楼大厅“赏鸟”、“戏童”、“卖报”、“品茗”的景象,展现了昔日澳门的茶楼风光。
1997年4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1997-5茶”主题的邮票,共四枚,这套邮票从茶树、茶圣、茶器、茶会四个画面描述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第一枚《茶树》的主图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千年古茶树,生长在云南澜沧县邦威,邦威大茶树的发现,为“茶树原产于中国”、“饮茶源于中国”论点提供了有利证据,《茶树》邮票因此而意义重大。
第二枚《茶圣》的主图是陆羽铜像,原型竖立于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
第三枚为《茶器》,1987年陕西出土了一套金银茶具,有焙炙器、炙茶器、点茶器等10余件,据考证是唐代供奉所用,整套茶具做工精细,用料考究,从中可以看出茶在唐代宫廷的重要地位,也可看出唐代茶的发展状况。
《茶器》主图选取了其中一件鎏金银茶碾为图案,茶碾是碾碎茶叶的器具。
第四枚《茶会》的主图为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纪实之作《惠山茶会图》局部,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当年煮茶品茗、吟诗诵词的茶会情景,也反映了当时茶人的生活和情趣。
2000年,澳门还发行一套“茶艺”套票和小型张,该套票共四枚,分别以“红茶”、“普洱”、“龙井”、“寿眉”为标题,展现了品茗之乐,小型张“乌龙茶艺”的主图为醉茶轩茶馆,内有一副楹联“引茶会友,把盏谈心”,主题鲜明,寓意深远。
湖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1、五代时期公元907~960,湖北江陵是内地南北交通枢纽,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市。
2、唐代:陆羽,生于湖北天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湖北省还专门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茶经》三卷十个部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
陆羽汲取儒、道、佛、墨非攻、兼爱文化精神,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花二十年功夫写就,堪与“五经”比美。
天门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
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
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
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
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
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
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韵味。
陆羽亭建于清朝,后毁于兵燹。
解放后重建为双层木质结构,呈六角形,精巧典雅。
置身其间,抚亭渑泉,品茗饮茶,十分令人流连陶醉。
位于竞陵西湖之滨的陆羽纪念馆,包括陆羽故居、纪念陆羽的古迹、陆羽茶事活动等建筑群,游览该馆,可以获得陆羽事迹和传说的许多信息。
3、元代,通山、大冶、阳新等俱产茶。
元盛时,“兴国及通山产茶之所,有园户、商户。
以茶株纳税,每十引为一据,据纳中统钞一百二十五两,其所用袋装茶引纸,俱以江州请用,关防装袋打角,仍运司领给,由富池口批验称盘,然后出江发卖。
”是兴国元时产茶之证。
4、明代,政府对茶业生产十分重视。
太祖谓参政张昶日:“茶之所产,多在江西、湖广、所以前朝茶运司,在江州专任茶课,尔差官分投前去,各府州踏勘,且数起科作额,以资国用。
由外销通草水彩画看广州茶叶的生产贸易广州作为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和贸易中心,拥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茶叶文化。
在外销通草水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州茶叶的生产贸易繁荣兴旺,大家手拉手共同致富的场景。
通过这幅水彩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广州茶叶的生产贸易及其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外销通草水彩画。
画面中,一位农民手拿茶叶装满的篮子,笑容满面地走向市场;另一边则是一群商人和客商正在忙碌地进行交易,场面热闹而繁忙。
而远处,是广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片繁荣景象。
这一幕让人不由得为广州茶叶的生产贸易而感到自豪。
广州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的生长和发展。
自古以来,广州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地,而且在广州的茶山上,有很多名贵的乌龙茶、红茶、绿茶等。
广州的茶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而闻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广州的茶叶产业一直都是该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广州的茶叶产业还得益于当地丰富的茶叶文化和历史。
广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崇尚品茶、研究茶,使得广州有着独特的茶道文化。
而茶叶的生产、加工和贸易也一直是广州人民的传统职业和生计来源。
广州的茶叶产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回到外销通草水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将茶叶运往市场,与商人进行交易。
这体现了广州茶叶的贸易活动。
广州的茶叶贸易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州茶叶以其优质的品质和口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广州的茶叶贸易也是十分繁荣的。
每年都有大量的茶叶运往国内外,成为贸易的热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外销通草水彩画中所展现的茶叶贸易场景,也反映了广州人民勤劳致富的精神。
广州人民一直以来都是勤劳朴实的劳动者,茶叶产业也是他们创业致富的途径之一。
广州的茶叶产业和贸易活动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广州的茶叶贸易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邮事茶事郑启五集邮与品茶是我的两大嗜好,兴致如帆高张之时,左手写邮文,散见《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右手涂茶文,广发《新民晚报》、《中国茶文化》、《厦门文学》……如此雅趣人生,不亦乐乎! 终有一日,双手合力,精雕细镂出一题《集邮如品茶》的千字散文。
投向何处?直指《湖北集邮报》!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且不说茶圣千年之前已风流;看今朝,鄂省绿茶精品荟萃:恩施玉露、峡州碧峰、金岗银针、双桥毛尖、天台翠峰、熊洞云雾,龟山岩绿、保康银芽……澄碧透亮,银毫群舞,无不令人翘首神往!武汉是我国集邮的重镇,且不说《湖北集邮报》乃省级邮刊之佼佼;《武汉集邮》名列省会级邮刊之前茅;光是当今东西驰骋南北纵横的邮文名家中,人数最多的,非“九头鸟”莫属!我以力作会华中同好,何其痛快!据传邮电部明年将发行《中国茶文化》特种邮票,这对我等嗜邮如命嗜茶保命之徒,可谓双喜合一之妙事。
我在福州参加“1995年最佳邮票颁奖活动”期间,结识了浙江著名的残疾邮人李少华。
他热情邀请我在《中国茶文化》邮票首发期间作客杭州。
欣喜之余,不由想到《三国演义》邮票小型张“隆中对”导致两市相争首地发风波。
不过,我以为茶性乃温良恭俭让,《中国茶文化》邮票首发式杭州、天门两相宜,断断不会蹈相争闹剧之复辙而贻笑大方。
人世间因邮相争因茶而斗的丑闻可谓少之又少,因为争斗之劣行实在为邮性茶性所不容。
而以邮会友,以茶会友的佳话则层出不穷,灿若繁星。
从中衍生出“以邮会茶”的美事亦值得一提:浙江湖州的邮友吴建华多年来兼有收集剪贴“茶散文”的嗜好,无意中发现有多篇乃我的作品,于是令我俩颇有一种“亲上加亲”的缘份与情谊。
而我对“仙人掌”茶的追求,又引出了另一段“以邮会茶”的故事。
名茶成名,除了本身的品味之外,又往往附丽于名山名寺,或名泉名人。
如此,“仙人掌”茶堪称“五名俱全”:其产地湖北当阳的玉泉山素有“三楚名山”之称;泡制该茶的玉泉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并称为“天下四绝”;玉泉山的珍珠名泉涌泉如玉水泡似珠,曾得苏东坡“嗽玉喷珠”之赞誉。
271东方茶叶港———汉口在万里茶路的地位与影响刘晓航摘要: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一条从江南产茶区穿越整个中原,华北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纵深进入西伯利亚,延伸到莫斯科,彼得堡和欧洲的茶叶贸易的国际商道,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它就是繁盛了近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
关键词:汉口;茶叶之路;俄国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335(2013)05-0271-06刘晓航,男,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原旅游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北省社科院《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知道自汉代至元代,在中国的西部有一条丝绸之路,曾经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这条商道在元代末年被大漠的风沙湮没。
但是,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一条从江南产茶区穿越整个中原,华北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纵深进入西伯利亚,延伸到莫斯科,彼得堡和欧洲的茶叶贸易的国际商道,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它就是繁盛了近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茶叶贸易成为当时中俄两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业辉煌,俄国人至今仍然称它为“伟大的茶叶之路”。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在普京总统举行的欢迎国宴上致辞指出;从17世纪开始的中俄万里茶路,记录了两国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万里茶路给予较高的评价。
在近两个世纪里,沿着这条万里茶路,自南向北,从中国江南产茶区,经中原,华北到北方草原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腹地,由于长达万里的茶叶运输与中俄边境的茶叶贸易,形成一座座城镇,促进了中国的江南文明与中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俄国西伯利亚和远东文明的融合。
万里茶路活跃的经济贸易活动,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茶叶的生产,加工制作,长途运输,市场交易而形成庞大的物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信息流。
促进了沿路不同地区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成为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范例。
马克思曾经说过;“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的发展为条件”。
茶香万里古韵遗芳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04期从武夷山到张家口,万里茶道串联起无数古老的城镇,这些城镇因茶而兴,是中外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纵贯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8个省区,贸易过程分为生产、集散、外销三个环节。
生产环节主要集中于武夷山区;汉口和张家口是万里茶道的主要節点,汉口是南方产茶区向北的水路转运中心,张家口则是茶叶外销的集散地,这两座城市连同沿线的各个城市、集镇、村落,共同支撑起一条辉煌的茶叶贸易之路。
万里茶道沿线遗产点密集分布,茶香飘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丰富而精彩的的历史文化印记。
因茶而兴的古村落位于江西和福建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自古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
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不少古茶园,如大坑口古茶园、蓑衣岭古茶园、喊山台古茶园,还有慧苑寺、佛国岩茶厂遗址。
这些都是武夷山重要的遗产点,见证了当年产茶业的繁盛。
武夷山茶贸易的繁荣得益于晋商的推动和发展。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一批山西客商来到了武夷山下一个小山村,他们在附近山区考察了两个多月,然后花重金买下了所有的荒山,建设茶园,开设茶庄,收购茶叶,还把散茶加工成精制的红茶、乌龙茶、砖茶等。
这些茶叶经由绕村而过的梅溪运输北上,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境外,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贸易之路。
这些客商就是清代最著名的商帮—晋商,这个小山村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下梅村。
下梅村是一个面积仅有2.02平方公里的小山村,因位于梅溪下游而得名。
环村而过的梅溪与武夷山最重要的河道九曲溪相通,沿着九曲溪可直达闽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下梅村虽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隋,初兴于宋,是闽北地区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据说,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为官时常常莅临梅溪,并留下“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的赞美诗句。
下梅村人世代以茶为业。
每到春天,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弥漫着茶的清香。
武汉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武汉史称“茶叶港”,茶文化历史悠久,近代成为闻名世界的茶叶贸易中心。
目前,武汉仍然是华中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有香港路、崇仁路、陆羽茶都等5个茶市,年交易额逾10亿元。
以黄鹤楼茶叶公司为龙头,全市茶产业近年迅速发展,茶叶基地达8。
5万亩。
很多人知道,“茶圣”陆羽出自湖北天门,却鲜有人知武汉还是一座茶文化非常深厚的城市,曾经茶楼林立,茶商遍天下。
一百多年前,汉口被欧美人士誉为“茶叶港”,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茶贸易之都。
茶圣陆羽,孤儿出身,八世纪唐朝竟陵(天门)人,靠一和尚哺养长大,24岁后去全国游方,后在浙江湖州着成了全世界首部《茶经》。
陆羽的《茶经》是正宗,是原创性的茶文化、茶道茶艺。
《茶经》三卷十个部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
陆羽汲取儒、道、佛、墨(非攻、兼爱)文化精神,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花二十年功夫写就《茶经》,堪与“五经”比美。
湖北五峰的采花毛尖出名,也许很多武汉人还不知道,在东湖景区中心的磨山,有一片颇具规模、出产好茶的茶园。
茶园坐落在磨山南麓,阳光充足,三面环湖,气候湿润,1979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出产品质优良的东湖毛尖。
磨山绿茶最着名的是“绿羽白浪尖”,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清香味爽,回味悠长。
着名文学家书法家李尔重曾为东湖的茶叶挥毫泼墨:“东湖白毫胜银针,绿羽远过碧螺春,世上都说龙井好,白毫绿羽更上乘。
”东湖盛产好茶,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
东湖水果湖附近的茶港,早年通过东湖直达长江,是武昌周边地区茶叶交易的集散地。
民国时期,一些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湖北名人纷纷在东湖边建起了别墅和茶园,将东湖作为修身养性度假休闲的世外桃源。
2016年4月19日,首届世界(武昌)茶文化交流大会圆满结束,这是武汉首次举办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交流大会,同时也是华中区域首次承办此类大型茶文化交流大会。
本次大会由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区文明办、武昌区人力资源局、武昌区总工会主办,马晓丹名师创新工作室、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湖北分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