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质学1
- 格式:ppt
- 大小:7.97 MB
- 文档页数:72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20世纪末,随着世界各地尤其是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学科都在向旅游业渗透。
地球科学亦不例外,它不仅仅只是我们早先理解的采掘地质矿产的学科,而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基底,地质奇观更是作为山水旅游资源的精灵,逐渐走入我们日益丰富的旅游视野,并越来越影响着我们对新时代旅游的定义。
人们对旅游地质的认识与人们的文化科学素质、灵感有关,随着人们地质知识的不断增多,地质资源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旅游者的兴趣。
用严格的术语讲,旅游地学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
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被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通俗的讲,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者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遗迹,都叫做旅游地质资源。
同时,由于旅游地质资源和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而且大多数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它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简而言之,它就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观赏、游乐、考察、科普价值,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乐的心理要求的自然景观及与之有关的人文景观。
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个学科都在向旅游业渗透,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中越来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其自身的优越性。
其在旅游业的作用很多,这里仅说三条典型。
(1)、地质资源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旅游日渐成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的休闲方式,求新奇成为人们在旅游中竞相追逐的目标,地质学旅游正满足人们这一“求知”的心理,它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揭示了旅游资源在观赏、科学及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而且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的生机与活力。
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地质学与地质遗产旅游:探索地球历史的旅程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奇迹。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为我们揭开了地球漫长历史的神秘面纱。
而地质遗产旅游,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地球历史的绝佳机会,让我们能够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存在了约 46 亿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经历了无数的地质变化和演化过程。
从炽热的岩浆喷发,到板块的漂移碰撞;从古老的山脉形成,到广袤的海洋变迁,每一个地质事件都留下了独特的痕迹。
地质学就像是一本记录地球历史的巨著,通过对岩石、地层、化石等地质遗迹的研究,让我们能够读懂地球过去的故事。
地质遗产,是地球历史的珍贵见证。
它们可以是雄伟壮观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见证了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也可以是奇特的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展示了风化和侵蚀的神奇作用;还可以是珍贵的化石遗址,如恐龙化石群,为我们揭示了远古生物的奥秘。
这些地质遗产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文化价值。
地质遗产旅游,就是让我们走进这些地质奇观,亲身感受地球历史的魅力。
当我们踏上黄山,看到那些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如“猴子观海”“梦笔生花”,我们不仅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惊叹,更能通过地质学的知识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形成的。
同样,当我们游览云南石林,那些高耸林立的石柱,仿佛在诉说着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让我们对地球的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地质遗产旅游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地质学知识。
比如,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
岩石是构成地球表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如砂岩、页岩;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大理岩。
通过观察地质遗迹中的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一.引言本说明书主要是为了介绍中国的旅游地质资源图,并提供相应的说明和解释,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图是指对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进行地质特征描述和分析的一种图表形式,旨在为游客和地质爱好者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
二.编写目的本文档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解释和说明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为相关研究者、游客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图表说明1. 地理位置图在每份旅游地质资源图的开始,都会附上一幅地理位置图,用来标示该地图所覆盖的区域,便于读者快速了解景点的地理位置。
2. 地质类型图这一部分会将中国的旅游地质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地质类型,比如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沉积地貌等,简要介绍每种地质类型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
3. 地质景点图这一部分会详细介绍中国的各个地质景点,包括景点的名称、位置、地质特征、旅游价值等信息。
每个地质景点都附有相应的图片和说明文字,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
4. 地质景观保护图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国的地质景观保护工作,包括保护的目标、措施和效果。
同时提出了对于地质景观保护的建议和展望,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附件本说明书附带以下附件:1.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样本:展示了部分地质景点和地理位置图。
2. 旅游地质资源调查数据:包括调查数据的收集来源和处理方法。
3. 相关法律法规:附上与旅游地质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供参考。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 旅游法: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其相关机构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2. 地质遗迹:指地质学上对地壳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构造和现象等遗迹。
3. 地质公园:指具有较为完整的地质体系、地理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地区,具有科普、旅游和保护功能的特定地理区域。
4. 地质遗迹保护区:指为保护地质遗迹及其相关自然环境而划定的特定地理区域。
地质学知识:桂林市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特点、形成及其环境影响分析桂林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石灰岩地质资源的地方。
在桂林市的许多旅游景点中,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是数量众多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
这种地貌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地质学爱好者。
本文将介绍桂林市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特点、形成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一、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特点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是一种以崖壁为主要形态的地貌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貌高差大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常常具有陡峭的崖壁,其高度通常在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峭壁上的地形起伏较大,其地貌高差常常超过几十米。
2、坡度陡峭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坡度很大,通常都在50度以上。
这是由于石灰岩岩层比较脆弱,易于受到风化、侵蚀等自然力的影响所造成的。
3、地貌形态复杂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因为其受到多种自然力的作用,所以其形态比较复杂多样。
在这种地貌类型中,丘陵、峡谷、洞穴、沟壑等地貌形态都很常见。
4、岩石特性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岩石特性十分显著。
在这种地貌中,石灰岩岩石质地细腻,质地柔软,质地均匀。
石灰岩岩层通常呈灰色或白色,露出在地面上时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
以上是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一些特点。
这种地貌在桂林市非常常见,许多著名景点中都有其身影。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形成机制。
二、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的形成石灰岩悬崖峭壁地貌是由多种自然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自然力包括风化侵蚀力、地质构造力、地震力等,它们相互作用、相互牵制,使得石灰岩形态得以不断演化。
1、拆裂作用石灰岩岩体通常存在裂缝缝隙,这些缝隙可以是结构裂隙、溶孔裂隙、裂隙缩水破裂、燕尾状断层或折叠裂隙等多种。
2、溶蚀作用石灰岩岩层很容易受到溶解作用的影响。
当地下水一直穿过石灰岩岩层时,岩石中的溶解物逐渐被搬运,最终形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洞穴和溶洞。
这些洞穴还可能在地下水流限制时得到发展,形成了许多竖直的溶穴或管道。
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当我们踏上旅途,常常是为了追寻美丽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文化。
然而,有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奥秘,那就是地质旅游。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为地质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引领我们走进一场探寻地球奇观的精彩之旅。
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无数的地质作用,塑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从雄伟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每一处地貌都承载着地球演化的历史和故事。
山脉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之一。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它是由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
地质学告诉我们,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使得地壳不断抬升,最终造就了这座世界屋脊。
站在山脚下,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们不禁感叹地球内部力量的强大。
而像阿尔卑斯山脉,其不仅有壮观的山峰,还有着丰富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了U 形谷、角峰等独特景观,让我们看到了水与冰在地质演化中的巨大作用。
峡谷也是地质旅游中的热门景点。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那层层叠叠的岩石,犹如一本地球历史的巨著。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
峡谷的形成,往往与河流的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河流凭借着自身的力量,不断切割着大地,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深邃而壮观的峡谷景观。
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
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它那优美的锥形山体,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堆积而成的。
火山活动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貌,还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
在一些火山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温泉、间歇泉等奇妙的现象,这些都是地球内部热能的外在表现。
除了这些宏观的地貌景观,地质旅游还能让我们关注到微观的地质现象。
比如,在一些矿山,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矿石和晶体。
矿石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化学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和了解矿石的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出它们形成的环境和过程。
第一章绪论旅游的主要特点: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消费性和知识性。
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一、旅游地质学的概念--旅游地质学是研究与旅游有关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开发地质景观的观赏性、科学性及其旅游价值;提高人们旅游的游览质量和观赏水平的学科。
旅游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地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释名胜区、风景点、地质景观等旅游资源的成因、演变及发展,并科学性的探讨与研究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规划和保护,提高人们的旅游质量。
二、旅游地质学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生息地、特殊地质构造等。
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自然赋予的、尚未作其他开发利用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及其地域组合,包括水光山色、江河湖泊、阳光海滩、奇石异洞、流泉飞瀑、旅游气候、生物资源等有美学价值的景物。
自然旅游资源大部分是地质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一国或一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旅游文化、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和风味佳肴等。
人文旅游资源则多依附于自然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及与地质体直接相关的人类活动遗迹”。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山川河流等,均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旅游资源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文化遗址,还有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遗迹,即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以及人类遭受地质灾害等各种遗迹。
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1、观赏性地质旅游资源--各类山水风光、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岩溶景观、丹霞景观、峡谷瀑布、河流湖泊、冰川雪山、石窟石雕、海岛沙滩等等。
《旅游地质学》课程考查作业班级地质10901 姓名王敏学号200905470泰山的地质形成演化摘要:泰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经受了泰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华里西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等五次大地壳运动的强烈变革,经历了地壳发展历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五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改造。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山体的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建造了山体的基本轮廓,新构造运动又进一步塑造了泰山今日的自然景观面貌。
正文: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山东省中部,盘亘于山东省济南、长清、泰安境内,延绵约200公里,号称七十二峰,总面积四百二十六平方公里。
泰山的形成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基岩生成与抬升---古泰山阶段:在遥远的太古代,泰山地区曾是一个巨大的海槽,堆积着很厚的各种泥砂物质和火山岩。
24亿年前后,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将古泰山抬出海平面之上,这就是地质学上的“泰山运动”。
2.沉积抬升—泰山再造阶段:古泰山长期接受风化剥蚀,经过了18~19亿年,古泰山地势渐趋平缓。
至古生代初期,随着华北地区沉降,海水侵入,古泰山又沉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
在古泰山老变质结晶岩的剥蚀面上,堆积了一系列的海相沉积,形成2000米厚的海相地层。
中奥陶世末,在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下,泰山又缓慢地上升为陆地。
中石炭世初,华北地区发生了短暂的升降交替,整个鲁西处于时陆时海的环境,而后,又持续上升,进入大陆发展阶段。
3.抬升剥蚀—泰山的返老还童阶段:中生代晚期,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南麓产生了数条断裂,处于该断裂北盘的古泰山,一方面不断地掀斜抬升隆起,另一方面又不断地风化剥蚀了原来覆盖在表面的沉积盖层。
25亿年前形成的变质杂岩又重新出露地表。
呈现了泰山穹窿,泰山快速隆起,泰山的雏形基本形成。
后来,又经过长期的风化腐蚀和不停的地壳运动,到了距今6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今日的泰山轮廓真正形成。
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地质学与地质旅游:探寻地球的奇观之旅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星球上,隐藏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奇观。
地质学,这门研究地球的科学,为我们揭开了地球神秘面纱的一角,而地质旅游则让我们有机会亲身去感受这些奇观的魅力。
地球,如同一个巨大而复杂的谜题,地质学就是我们试图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
它探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地质学,我们了解到山脉是如何隆起的,海洋是怎样形成的,岩石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才呈现出如今的模样。
地质旅游,则是将地质学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观赏风景,而是让游客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种旅游方式不仅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更能在知识层面上丰富我们的头脑。
当我们踏上地质旅游的征程,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是雄伟壮观的山脉。
比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它是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
地质学告诉我们,它的形成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地壳不断抬升。
站在山脚下,仰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们仿佛能看到那漫长而激烈的地质运动过程。
再看看那些色彩斑斓的岩石。
有的岩石呈现出红色,那可能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氧化铁;有的岩石是黑色的,或许是因为富含石墨。
岩石的纹理和结构也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层理清晰的沉积岩,记录着远古时期的沉积环境;结晶良好的岩浆岩,展示着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的过程。
还有那些奇妙的洞穴,也是地质旅游中的一大亮点。
洞穴的形成往往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有关。
水在岩石的缝隙中流动,逐渐溶解了岩石中的矿物质,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洞穴。
有的洞穴中布满了钟乳石和石笋,它们如同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美轮美奂。
地质旅游的魅力还在于能够让我们亲眼目睹地质灾害留下的痕迹。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质灾害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也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调整的一种方式。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对于大家来说,喀斯特地貌这个词很早就有接触过,而在那时我们仅仅只是知道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于外力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可供人们欣赏的景观,可却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过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
上完旅游地质学这门课后,我对喀斯特地质景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一、概述。
(一)喀斯特地貌定义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
(二)喀斯特地貌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而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
当然,没有一种地貌是完全由一种作用力组成也有可能是内力作用将石灰岩抬升再经过水流侵蚀而成。
(三)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在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质景观。
3、地下水循环通畅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马山地质公园地质构造马山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是一处集景观观赏、地质科普和绿色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作为一个地质公园,马山地质公园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和欣赏地质奇观的机会。
马山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断层、岩层和地质景观等组成部分。
这些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质作用、长时间的风雨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形成了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壮丽景观。
首先,马山地质公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分布在公园内的断层。
断层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地质构造,指的是地壳表面上的岩石或其他地质物质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折断而形成的断裂带。
在马山地质公园中,断层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地壳运动和地质演化的机会。
游客可以通过观察断层的走向、倾角和断层面的滑移等特征,了解地壳运动的历史和地质变化的规律。
其次,马山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还包括不同的岩层。
岩层是地球岩石圈中的一层层岩石堆积,是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岩石沉积或火山喷发所形成的。
马山地质公园中的岩层种类繁多,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这些岩层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受到了压力和热力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颜色、纹理和结构,营造出了绚丽多彩的地质景观。
游客可以仔细观察岩层的堆积顺序、断面特征和颜色变化,了解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岩石沉积和演化过程。
最后,马山地质公园还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地质景观。
这些地质景观以其丰富多样的形态和令人惊叹的壮丽景象吸引着游客。
比如,公园内的奇石峡谷是由于长期的地质风化和水的作用而形成的,峡谷中错落有致的巨石和奇特的岩层叠嶂,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魅力的景致。
此外,公园中还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溶洞、地下河和瀑布等地质景观,它们通过长时间的水侵蚀和地质构造的作用形成,给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感受。
马山地质公园的地质构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和欣赏的机会,也为地质科普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游客在前往马山地质公园旅游时,可以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了解,并通过观察和体验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地质学的兴趣。
绪论一、地质学概念:Geology研究地球的科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地质学的产生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了解和认识的结果。
最早的地质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但地质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地质学的发展分可为: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公元前我国《山海经》(前374-287年)记载了73种矿物,古希腊《石头志》记载了13种,这个阶段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十八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人们开始将地球上孤立的自然现象纳入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地质科学。
这时期地质学诞生、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确立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地质年代表,使这一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史密斯、菜伊尔、赫屯……3.现代地质学时期(二十世纪初~现代)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发展,同时人类自身探索资源的需要,收集到了更广泛的地质资料(洋底)建立了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系统的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
同时这一时期,地质应用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
(勘探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地质量学理论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分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
地质学在自身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手段,近些年来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了交叉学科:地质学自身的分地支学科(椐研究方向划分):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
研究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 地震地质学。
研究地壳演化历史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相古地理学。
研究地表特征的: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
地质应用学科:(1) 与开发资源相关的: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冶金地质学、矿床学、水文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