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桂花雨1课时(1)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教学目标是为了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梳理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而本篇文章将会围绕教案二:《桂花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展开阐述,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目标的选择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班级的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程的主旨,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设计目标具体如下: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认识桂花雨这一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3、通过学习桂花雨这一文学作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服务。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讲解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学素养”这一概念是在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学科普及之后逐渐提出的,它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桂花雨这一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桂花雨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它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为学生的成长和人生体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桂花雨这一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的内涵和外延。
3、通过学习桂花雨这一文学作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桂花雨这一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支撑。
三、教学目标的实现方法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设定之后,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以关键句为中心的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桂花雨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桂花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桂花雨》,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桂花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桂花雨》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琦君童年时在故乡度过的一个难忘的秋天,以童年记忆为切入点,描述了桂花盛开时的美景和摇桂花时的欢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教学难点:理解“桂花雨”的寓意,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桂花图片等。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出示桂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桂花的外形特点。
b.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桂花的了解和印象。
c.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琦君及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讲解。
3. 精讲细读a.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b.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c. 讨论“桂花雨”的寓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 情感体验a. 学生闭眼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感受桂花雨的美好。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5. 拓展延伸a. 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因。
b.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桂花雨》琦君童年故乡桂花盛开桂花雨怀念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你心中的“桂花雨”。
3. 写一写你对故乡或童年生活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第1课时)》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桂花雨的故事内容;2.掌握桂花雨的主题和寓意;3.学会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桂花雨》。
能力目标1.善于归纳总结故事中的主要内容;2.能够描述和解释故事情节;3.能够进行诗歌鉴赏,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归纳;2.诗歌《桂花雨》的鉴赏。
难点1.桂花雨的寓意理解;2.诗歌中的古文理解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准备1.《桂花雨》故事文本;2.《桂花雨》诗词原文;3.教学课件及辅助教学工具;4.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2.激发学生对《桂花雨》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桂花雨的故事(15分钟)1.课堂朗读《桂花雨》故事;2.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3.学生互动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三步:学习《桂花雨》诗词(20分钟)1.学习诗词《桂花雨》的原文;2.解释诗句中的生字词语;3.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含义。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1.小组内互相分享对《桂花雨》的理解;2.利用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展示。
第五步: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桂花雨》故事和诗词的内容,但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欣赏,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以上为《桂花雨(第1课时)》校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导学案教学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桂花雨》导学案教学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班级课题7*、桂花雨课时1课时利用日期主备人:审核人组别利用人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我能熟悉生字、词语。
2.我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3.我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情感,并领会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学习难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和同窗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情感,并领会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知识链接: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
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冠卵圆形。
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
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
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
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
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
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类甜食。
预习任务:一、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标出新词,不睬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读课文,划出形容桂花树和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摇花乐”的句子。
自主、合作、探讨: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默读阅读提示并试探:阅读提示对咱们提出了什么要求?3、分同桌轮读,评议4、说说课文要紧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合作学习,明白得课文。
一、你喜爱哪几句话?请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那时的情景)二、汇报交流:如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3 、师范读,学生想象,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4、讨论交流:(1)、桂花给我带来了那些欢乐?(2)、交流读“那个地址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并谈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五、默读课文,说说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来闯关:一、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关联词语。
(1)、()不来台风,咱们()能够收几大箩筐桂花。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3《桂花雨(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桂花雨》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能复述故事内容。
2.掌握生字词:桂花、嗅、甘甜、蜂蜜,能正确书写并理解词义。
3.能感受诗意的抒情散文,欣赏文字之美。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生字词:桂花、嗅、甘甜、蜂蜜的书写和词义。
2.理解并复述《桂花雨》的故事内容。
难点1.能够感受和理解散文中的诗意境界。
2.运用生字词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课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3《桂花雨(第1课时)》。
2.教学课件或者黑板。
3.生字卡片:桂花、嗅、甘甜、蜂蜜。
4.学生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导入1.老师先播放桂花绽放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美。
2.通过问题引入:你们平常去哪里能看到桂花?桂花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学习新词1.展示生字卡片,让学生看、读、背。
2.教授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让学生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
阅读课文1.学生课本打开到《桂花雨》一文,供学生自读。
2.鼓励学生读一读桂花的描述部分,感受其中的诗意。
3.分段教学,解释一些生字词和句子,确保学生理解。
理解故事1.讲解《桂花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复述。
2.提问:为什么桂花花瓣上有露珠?桂花为什么发出阵阵香气?3.学生讨论,体会故事中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补充活动1.绘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桂花雨》中的场景或者情节。
2.默写生字:让学生尝试用生字词造句。
五、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本课内容的习题。
2.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看到桂花时的感受,并用本节课的生字词进行描写。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故事讲述,让学生感受桂花之美,提高语文阅读的兴趣,并通过生字词的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多参与,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7*桂花雨7*桂花雨教学要求: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二.初读课文思考: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想像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5.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6.带感情读课文,再读课文,理解内容.8*小桥流水人家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1.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1.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3.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1.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全班交流: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1.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4.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3.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4.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9鲸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前言】《桂花雨》是一份非常优秀的语文教材,它集中了国内外经典的文化经典,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并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而今天我所教授的桂花雨的第一课时,则是介绍了桂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体验桂花的香气、口感以及感受桂花的美好。
在本次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教学评估与反思,总结出了一些个人的体会与感悟,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桂花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如桂花的生长环境,桂花的品种,桂花的文化含义等。
2.行为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香气和口感,以及体验桂花文化的美好,建立对花的自然和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同时通过讲解桂花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进入正式教学前,我通过观赏桂花的图片和视频,介绍了桂花的基本信息和文化内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于桂花的好奇心。
2.展示桂花我将一些制作好的桂花食品、桂花茶以及桂花香氛产品带入课堂,让学生尝试这些制品,让学生通过体验桂花的口感和香味,来感受桂花的美好。
3.学习桂花文化我通过PPT来讲解桂花的生长环境、品种和文化含义,将桂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注重通过问题互动的形式来深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保证他们对桂花文化的深入理解。
4.体验桂花文化在讲解完桂花文化之后,我开展了一个关于桂花文化的互动环节:每几个学生一组,用我们刚才提供的桂花品尝、桂花茶、桂花香薰了解桂花,并尝试制作桂花饼干,旨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验桂花文化的美好。
5.总结环节我在学生活动之后进行了教学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确认了桂花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桂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丰富的感受和更全面的体验。
【教学评估】1.教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深刻认识到桂花的生长、品种、文化和美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第1课时
教案(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感受课文的意境。
3.能朗读课文,表达感情。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让学生理解桂花雨对人们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1.课本、黑板、粉笔。
2.ppt课件或图片。
3.雨滴贴纸或其它教具。
4.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
•老师引入主题,简单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新词(10分钟)
•老师给学生介绍生词并呈现词义,让学生正确读音并理解意义。
3. 课文朗读(15分钟)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展示情感。
4. 课文学习(20分钟)
•深入讨论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讨论桂花雨对人们的启示。
5. 情感表达(10分钟)
•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他们对桂花雨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课堂重点。
六、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复习课文,背诵生词,写一篇感受《桂花雨》的短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桂花雨》这篇美丽的诗文。
《桂花雨》第一课时详细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最近我们刚学了诗歌《秋天》,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看,这就是桂花。
(欣赏图片)你喜欢桂花吗?喜欢它的什么?台湾有位女作家叫琦君,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
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桂花雨永远是她铭刻在童年深深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那一场——桂花雨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1.让我们用心地去读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到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两遍。
2.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1)让我们先来解决学好课文的拦路虎——生字词吧,有信心吗?(2)出示生字词(生字分别用绿、红色显示;生字词分三排写)zhuō cuō tán lǔ笨笨拙拙撮一点檀香桂花卤指名读,去掉拼音读。
(读出叠词的感觉,尾音轻一点)左右谢落尤其拣去都是新鲜吩咐帮助糕饼即时这些红颜色的是生字,有哪些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领大家读。
这些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你想提醒大家哪些要注意的?书空。
教师范写:谢帮拣糕翻开习字册,把这几个字练一练。
3.交流词语理解。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口占一绝出示诗句,读好和在茶叶中泡茶。
根据意思选择读音。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刚才的检查,老师看出来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值得表扬,下面我们把词语送到课文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谁来?其他同学听他有没有读正确,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评议,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回忆童年“摇桂花“的快乐)三、品读,感受花香1.琦君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她喜欢桂花的什么呢?去读读第一小节,想一想。
2.学生交流。
3.感受花香(1)桂花不与繁华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指名读,比较,体会“真是”之妙。
(拿掉“真是”一词,教师范读)感觉?加上“真是”,你觉得?(桂花真香呀,快陶醉了)读出这种迷人的香气。
7*桂花雨
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花香乐
摇花乐思乡情
吃喝乐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
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
文章紧扣“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
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