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公开课优质课教学电子教案-可直接采用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2
《驿路梨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1
2
3
4
5
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2.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并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要象哈尼姑娘们那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
【教学过程】
7
9
10
11
12
1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5《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初一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修身正己",需要学习的语文方法是学会精读某一类文章后,略读类似文章,以快速知其大意并确定重点。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明确《驿路梨花》的学习重点,该文选自《光明日报》,是一篇关于讴歌与弘扬雷锋精神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小说,意在让学生传承雷锋精神以培养更高的道德修养。
而初一学生对小说不甚了解,故在此处不必过分强调文体,可根据文章叙事的特点概括其叙事方法为“一线串珠法”,即用一物串多人多事来表达写作目的。
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熟知课文大意,感知课文的人物和小茅屋的历史。
2.在阅读课文中,了解、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梨花"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复述《驿路梨花》故事。
2. 理解“梨花”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PART任务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屋有过什么故事?“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明确】故事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
故事四梨花姑娘很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
故事三一群哈尼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
故事二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专门运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故事一“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2.比较记叙顺序,体会结构的精妙。
请两名同学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本文的故事。
你觉得哪种顺序更好,为什么?【学生甲】按照课文顺序复述故事:【学生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故事:本文先写我和老余迷路投宿小茅屋,中间插入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以及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使文章故事紧凑,显得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体会本篇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学习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思的巧妙,即悬念的运用和倒叙、插叙的记叙顺序。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朗读课文三遍,解决字词,把握主要内容,梳理相关情节。
教师:准备课件PPT,学生学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活动一:温故、激趣导入1温故、激趣导入:1、以初一上学期所学习的朱自清的《春》导入本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白的像雪的花是什么花呢?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梨花早已开满枝头,让我们跟着作家彭荆风一起,观赏那迷人的梨花!课堂活动二:预习验兵1、字词检查:读音、解释重点注意: 撵走修葺(对于生字的读音、解释,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解决,如果学生没有疑难,再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词语的解释,挑“重点词语”或者“疑难词语”,词语解释放在重点句赏读时解决,切入文本的解释,意义更大。
)课堂活动三:赏读美文,寻找美点1.内容美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景、一个个美好的2物与人,请快速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人;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他们美在哪里,然后派代表发言。
并通过朗读感受美景、美物、美人。
参考示例:美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通过优美缓慢地抒情性地朗读,感受美景)美物:“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通过优美轻快地朗读,感受美物)美人:“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第14课驿路梨花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
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
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迷茫(mí 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晶:光亮透明。
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 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8):“我”与老余困窘时见到小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驿路梨花》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初中生阅读。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意境和寓意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的美,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分析作品的意境和寓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感教学:通过感受文章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图片:展示梨花盛开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学PPT:呈现课文内容,方便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
随后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随后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回答,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驿路梨花》说课稿教材分析与学情简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背景,体会感情;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1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媒体)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媒体)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
大纲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2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精讲、善导、引思、激趣”的八字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本质兼美,适于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饱含深情地朗读中体悟文章的美。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3、学情分析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掌握略读法,快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事。
2、细读课文,能够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说出“梨花”在文中的含义。
3、深化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功德”这个概念的想法。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速读课文,围绕谁是小木屋的主人写了哪些人、物和事件,说出文章构思特点所表达的效果。
考察学生速读提炼文章主要内容和理解课文结构特点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1贯穿全文的文眼“梨花”,对三处描写的“梨花”段落进行朗读和研读,能说出“梨花”的不同含义,考察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课外延伸范文,强化学生的速读能力,结合课文主题,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进一步深化主题,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美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历经了一冬的阴霾,终于迎来了万物复苏,百花竞放的春天。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我们无边的遐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一个梨花盛开的驿站,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感人故事。
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美景,展现了梨花姑娘的善良和勇敢,表达了作者对梨花的喜爱和对抗日战争的深刻反思。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情感表达。
但是,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教师的讲解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中美丽的景色和感人的故事。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的理解。
2.课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掌握。
3.课文中所涉及的梨花姑娘的善良和勇敢的品质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运用讲解法和阅读法,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阅读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PPT课件和教学图片。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PPT课件和教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课文中美丽的梨花盛开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名字是什么吗?它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如梨花的盛开景色、梨花姑娘的善良和勇敢等。
《驿路梨花》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让学生限时略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及时总结评价时间目标和理解目标达成情况。
这篇小说立意新颖、构思精致、标题巧妙,值得分析讲解的地方很多,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生成理解、感悟和体验,而不要用讲授替代。
【知识与能力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细读文章,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不同含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细读文章,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不同含义和作用。
自读预习《驿路梨花》,了解作者。
一、略读能力提示导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让我们初识了“略读”的读书方法,这也是本单元学习重点之一。
何为略读?即观文章之大略,粗知文章之大意。
略读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今天我们一同通过略读法走进彭荆风的短篇小说《驿路梨花》。
二、略读思考1.要求:略读课文,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跳读、扫读;遇到生字词或者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
2. 在五分钟内完成思考探究一,尝试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并和同学交流理由。
交流评价略读成果(答案示例)我给课文拟的标题是:驿路茅屋 / 温暖的茅屋 / 茅屋情深。
文中主要写了小茅屋与几个人之间的故事。
“我”和老余 :深山投宿寻得小屋,小屋中饭香水热暖人心,我们与瑶族老人一同修葺小茅屋、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时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心怀感激;专程给小茅屋补给粮食,方便路人;与我们一起修葺茅屋、挖排水沟。
一群哈尼小姑娘:常来照管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精神所感动,常照料小茅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一个梨花盛开的驿站,感受到了梨花带来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通过描绘梨花盛开的美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梨花盛开景象和作者的情感变化难以理解,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解读。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掌握,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2.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老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练习法: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历史资料和图片。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和简短讲解,引起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朗读过程中,老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操练(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