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之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0
旷世大儒理学圣地旷世大儒理学圣地吴建设在北宋西京洛阳的思想界,活跃着两位同胞兄弟--程颢、程颐,他们二人被称为中国理学的奠基者,而他们所创立的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由于二人一生从事教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伊川先生。
二程先后生于湖北黄陂县。
程颐晚年在嵩县程村居住,今存有"二程故里"祠堂;二人死后葬于伊川县。
程颢1058年进士及弟后,在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先后做过主薄、县令,从政期间,爱民如子,颇多政绩。
他每到一地,在大堂上挂"视民如伤"的匾额做为座右铭,并说"颢常愧此四字"。
宋神宗时期,程颢被任为监察御史,宋神宗召见程颢时问如何当好御史,程颢说:"使臣拾遗补缺,裨赞朝廷则可;使臣掇拾臣下短长,以沽直名,则不能"。
宋神宗连声称赞为真御史。
程颢每进见必为神宗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
后来,程颢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合被贬回洛阳,与其弟程颐专门讲学于家中。
史载:"先生僦居洛阳城殆十余年,与弟从容亲庭,日以讲学为事,士大夫从游者盈门。
自是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1085年宋哲宗任程颢为宗正丞,因病卒死而未赴任。
程颐二十六岁时考进士未中,从此绝意仕途,在洛阳讲学,研究"天理之学"。
到1086年,即53岁时被任命为崇政殿说书,担任宋哲宗的老师。
他在讲书时"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由于讲书中对朝政"议论褒贬,无所顾避",引起权臣不满,于是在做了一年多崇政殿说书之后,被差回洛阳管理国子监。
1097年,程颐被贬到四川涪陵,期间完成了理学重要著作《伊川易传》。
1100年回到洛阳,1103年迁居龙门之南,定居今嵩县田湖程村,1107月病世。
程颐对《周易》的认识及解易方法发表时间:2008-10-12T20:48:49.750Z 来源:《阳明学刊》第三辑作者:姜海军[导读] 程颐作为义理易学派的主要代表,直接孔子,汲取孔子易学之精神,“推天道以明人事”,将《易》学研究与现实的功用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天理解易,易理更加哲理化和政治伦理化。
程颐为对抗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借助《周易》的义理,将儒学高度义理化,重建儒家学说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实践论。
探究天理、穷理以尽性以至于命是程颐治易的基本原则,而最终的归宿则是致力于现实社会治理及人生的道德境界的提升。
在注解易学的方法上,程颐还汲取了汉、晋唐时期诸家易学的解易原则和方法,以义理解易又不废象数,使卦象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哲理化——即因象明理,以理解易,既注重经书之间的“互训”,也重视以史解易之法,将理论和具体的历史事实结合,从而奠定了程颐易学在经学史、儒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对于《周易》一书的认识和看法,历来都有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所以导致了不同的解易原则及方法的产生。
程颐在总结和汲取前人易学成就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周易》的看法,此亦直接决定了程颐的解易原则及方法。
一、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历史上,对于《易经》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之看成是占筮之书,一种是将之看成是讲天道人事之书。
关于《易》本卜筮之书,今天看来自然没有异议。
[①]但是历史上学者们更多的是将《周易》视为讲天道人事之书,《易传》就如此认为,如《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易传》的作者视《周易》为圣人的载道之书,并将具有卜筮性质的《周易》六十四卦赋予了普遍的哲理和人文化的意义,又将儒家学说贯注其间。
这为后来的易学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和解读的方向,后来的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分野正是因《易传》而发。
梅花易数卷二遗论梅花易数卷二遗论万物卦数,本由于易。
今观此书,止用五行生克之理。
十应三要之诀,例不同易,何也?盖未有易书,先有易理。
易书作于四圣之后,易理著于四圣之先。
人心皆有易理,则于易也;占卜无非用卦,卦即易也。
若得易卦,爻观其爻辞,象以断吉凶悔吝,更为妙也,未尝不用易。
又观寓物卦数,起例之篇,止用内卦,不用外卦,何也?盖泛泛人起卦之诀,十应为传授之诀。
若观梅卦例日“今日观梅得革,知女折花,有伤股”,明日观梅得革,亦谓女子折花,可乎?占牡丹例日“今日算牡丹为马践毁”,异El算牡丹亦为马所践,可乎?是必明其理。
又于地风升卦,无饮食之兆而知有人相请,此要外应诀之。
前面一直讲了十一种外应的断卦经验,这一节做了一个小结,并讲了内外卦和具体应用的一些经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万事万物所蕴涵的八卦之数,本根源于《周易》之书。
但是考察《梅花易数》,却只见它采用了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
“十应”、“三要”二篇中所讲的具体应用方法,与《周易》并不不同,原因何在?这易因为,易理的存在早于《周易》的成书。
早在天地生成之前,易理就存在。
《周易》成书于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之后,而易理却与天地同在,远在四圣之前。
易理即天地之理,并不神秘,我们日常生活亦是亦理,并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理解的易理,人人心中都有易理在,百姓El用而不知而已。
但有了《周易》一书以后,普通人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为只有占卜、八卦才是《周易》,却是数典忘祖了。
我们普通人并不把《周易》挂在嘴上,但都是取法于易理;卜筮之述用的无非是八卦卦象之类,使用的却是《周易》的卜筮功能,而这种功能在四圣以前就被广泛使用。
当然,起卦之后,详分体用,参断生克,再根据《周易》的卦多辞来决断事物的吉凶悔吝,就更好了。
因此,《梅花易数》并非完全不用《周易》。
前面所举的卦例中,如《老人有忧色占》、《少年有喜色占》,亦都使用了卦爻辞来参断。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
《二程集》易说初探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黄忠天一、前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序》将易学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派,其中论及义理派又细分为王弼之「老庄易」,胡瑗、程颐之「儒理易」,李光、杨万里之「史事易」,此即《提要》所拈出之义理三宗。
惟义理派易学发展繁富多元,自不局限于上述三宗。
而独树一帜,堪为一代义理派易学宗师者,亦不乏其人,非仅止于上述五人。
不过,在千百家义理派易学典籍当中,论其影响最广,阅读最众,迄今盛而未衰者,殆属《易传》(即《十翼》)与《周易程氏传》(以下简称为《程传》)二书,《易传》奠定二千年来义理易学诠释体系,《程传》则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至极,即使程颐之后,义理派易学著作虽多,然大多仅能略作修正终究难以逾越,进而取而代之。
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
」历代易学著作可谓牙签万轴,汗牛充栋,然《程传》能独步千古,而为易学必读经典者,非徒其书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官学外,更重要的是《程传》具有两种优点,其一是平实明白、说理精到。
盖能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四库馆臣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
」(《四库提要》.卷三.叶二》)其二是因时立教切于世用。
其书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而多淑世之言,故宋.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
」(《经义考》卷二十引)因此,九百年来,《程传》成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之基础。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著书,惟见《程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其高足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
」(《经义考》卷二十引)不过,据程颐门人杨时《跋》云:「伊川先生着《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
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道易笔记(一六):《易经》四大功用,象数理占,最有价值是易理《易经》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人都知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脉。
因为结构复杂,时间久远,文字艰涩,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很难读懂。
关于《易经》的学习,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嚼别人的剩饭。
学通都不易,更别说有真正的大师了。
个人以为,《易经》和《周易》还是要区分开来。
《易经》是纯符号系统,讲从一阴一阳开始,逐步推演到六十四卦。
《连山》、《归藏》、《周易》都由此发源。
符号系统的八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周易》则是周文化的集中体现,因为周文王、周公,特别孔子的文化影响力实在太大,所以有把《周易》当作《易经》的看法。
个人以为,《易经》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将来可能会出现别的易学系统。
《易经》有四大功用,象、数、理、占。
象是根本存在,是数、理、占的基础,也是中国人制器的重要依据。
有其象必有其数,有其数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占。
中华文化里的数和现在使用阿拉伯数根本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中国的数讲生,交、成,体现在河图洛书里。
易理是易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占是早期易学的最初功用。
文王的卦辞、周公的爻辞到孔子的象辞,一步步在人文化,讲的是如何认识天地,怎么修己治人,占的成分也越来越少。
到孔子《十翼》,差不多已经完全脱离神秘感了。
所以,易理是《易经》的四大功用里最有价值的部分。
《周易》,特别是孔子的《十翼》是对易学最重要的继承和发展。
把《周易》从神秘的“占学”转化成人文思想。
说天,说地,说人,完成了从天道到人道,由天伦到人伦的彻底转化。
这一点,体现在乾坤两卦中,特别是对乾卦“元亨利贞”的发挥。
只有读懂了“元亨利贞”,才能就明白了“仁义礼智”,才会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的儒家。
二程及其弟子对邵雍先天易学之两极态度辨析宋锡同【摘要】二程兄弟认为,邵雍的先天易学象数模式“无所用于世”,与他们自己体贴“天理”以求明体达用的儒学旨趣迥异。
他们对邵雍先天易学一边口上赞誉有加,一边却极不认可,甚至视之为术数。
与二程兄弟不甚认可邵雍先天易学相比,其门人弟子中却不乏对先天易学非常认可者,如杨时、尹蔰以及后期影响力较大的四传弟子朱熹等人。
此中,朱熹立足其理一分殊的理气观,调和易学象数与义理,与二程视角不尽相同,但从侧面透出不尽认同二程对先天易学的理解。
基于此,本文将考察二程兄弟及其门人对先天易学的两极态度及相关评论,以理解和把握邵雍以后先天易学的流传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二程;弟子;先天易学;两极态度中图分类号:B24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3-0137-05作者简介:宋锡同,山东潍坊人,哲学博士,(上海20024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邵雍先天易学流传问题研究”(14BZX119)一、二程的学术背景及其易学特质处于“经学变古时代”的北宋易学,其解经模式一反汉唐以来的训诂、注疏、严守师法、家法等路数,倾向以己意、新意解经,实则是继续沿袭“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来建构其时代之新儒学。
其间,由于儒释道三教的合流,更兼道教的大发展,传统道教内部的易学图式越来越多地浮现于世,促使宋代易学在解经方式变化的同时,将汉代以来的象数易学模式转向图书易学模式。
宋儒由此以发挥儒门“性与天道”的本体论问题,从而为被撼动的儒家名教重新确立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邵雍的先天易学是以先天图式加元会运世的象数模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即以“先天”为本体,以“观物”为功夫的新儒学理论体系。
可以说,邵雍的先天易学是宋代新儒学(即理学)、宋代新易学之典型代表。
与邵雍几乎同时的二程兄弟,其易学思想则不尽相同。
二程延续王弼、孔颖达以来的玄学易模式,强调以象解易,阐发其内在义理,构建起以“天理”为本体、以“涵养须用敬”为功夫论,并强调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理想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王安石竟然是一位周易大师,易学理论指导他的一生,但他做的并不完美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章诗词广为人知,一篇《伤仲永》流传至今,《泊船瓜洲》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主持的变法改革则是一场备受争议的政治运动,褒贬不一。
但是,王安石在《周易》上的成就却少有人提及,大家或许所知不多。
实际上,王安石一生最大的哲学成就就是在易学之道上,他创作了不少关于《周易》的文章书籍,其中有很多成为经典。
我们可以从这些易学理论中看出王安石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变法背后的心理因素。
王安石作为北宋进士及第的人物,在科举仕途上颇为得意,也正是因此,他对于《周易》十分熟悉,研究颇深。
盖因自北宋开始,《周易》成为科举考试的重点考试内容,可以说宋代进士们无不对《周易》滚瓜烂熟。
正是因此,宋代无论是皇帝还是重臣乃至百姓,对于《周易》都十分推崇,也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易》理论可以当作“公式性”的理论进行宣扬,从《周易》推导出来的理论,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
这就是王安石以及宋代绝大多数名士都有《周易》理论著作传世的原因。
王安石撰写的《周易》文章书籍很多,代表作是《易解》,在这部书中王安石阐发了自己的易学观点,他支持易学义理派,不赞成将象数学作为主流。
王安石和唐宋时期大多数名士一样,对于《周易》的占卜预测功能并不上心,他更看重《周易》中蕴含的哲学理论,他在《易解》中就重点阐发了这个观点,并且发展了义理派理论。
除了《易解》,王安石还创作了《易象论解》《卦名解》《易泛论》《河图洛书义》等文章,其思想一脉相承,重视义理派和轻视象数派。
王安石的《周易》研究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有深刻影响。
当时的诸如程颢程颐对王安石的《周易》理论便颇为关注,要知道程氏兄弟是当时易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宗师,连张载都自认自己的易学水平不及二程,由此可见王安石《周易》理论水平之高。
至于后世,朱熹虽然囊括《周易》义理派和象数派,但他对于王安石的《易解》十分重视,他创立了南宋理学不少理论借鉴了王安石的观点。
《宋书·杜惠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书·杜惠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杜惠度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杜慧度,交趾人也。
本属京兆。
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
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
除龙骧将军。
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
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
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
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
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
慧度,瑗第五子也。
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
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
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
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于,禽循长史孙建之。
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
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
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斩循及父嘏,并循二子,传首京邑。
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
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
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
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
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成绩查询(节选白《宋书•杜惠度传》)译文:杜慧度,交址郡朱栽县人。
原籍本属京兆。
曾祖父杜元,为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址。
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址太守。
起先,九里太守查逻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址地区,听说刺史滕遯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
东西丢了不要急,易经4个口诀,教你用周易古诀找回失物旧时,人们丢失东西找不到时,经常就会去问算卦先生,看自己的东西能找到不,啥时候能找到。
而算卦先生掐指一算,就会说:这东西丢在某个方向了,或被什么人拿走了,或东西大概在什么地方,……神奇的是,这些说法还很靠谱,找到后的失物,可以验证这些说法的准确性。
因此,人们对这些算卦先生也就很信服,觉得他们算得准。
如果,他们知道算卦先生只是根据几首师傅传下来的口诀就能做出推断的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还这么信服。
而如果,掌握了这几首口诀,我们自己也是“神算子”。
丢失人或物无论大小最令人焦心。
古人的这种方法,退一万步说,反正丢了东西就要猜一把,如果按照此法,可以当下令人心宽释怀,岂不是济世妙术。
中国人自古以来,自下而上,不像西方人那么纠结,其实就与此妙术广泛应用广为流传有关。
另外所谓神术实乃阴符经所言,不神之所以神。
古人深知百姓需要破除迷信,才能顺其自然,人生方才简便轻松,此周易当为最力之作。
大哉圣人之妙意,匪夷所思!一、寻找失物的古歌诀这四首口诀是这样的:•其一、日见方位甲震乙离丙辛坤,丁乾戊坎己巽门,庚日失物兑上找,壬癸可在艮上寻。
•其二、时辰定人甲己阳人乙庚阴,丙辛童子暗来侵,丁壬不出亲人手,戊癸失物不出门。
•其三、何处在时辰子午卯酉在路旁,寅申巳亥归他乡,辰戌丑未身未动,书书参差细推详。
•其四、远近看日建甲己五里地,乙庚千里乡,丙辛整十里,丁壬三里藏,戊癸团团转,此是失物方。
二、歌诀的具体解释这四首歌诀,分别涉及了寻找失物的方向、人物、地点、距离远近。
下面我们来具体解说这几首歌诀,方便大家都能了解学习。
•1、歌诀“甲震乙离丙辛坤,丁乾戊坎己巽门,庚日失物兑上找,壬癸可在艮上寻。
”说的是失物的方向,具体意思是:甲日丢失的东西,可去正东方寻找(震卦在正东);乙日丢失的东西,可取正南方寻找(离卦在正南);丙日、辛日丢失的东西,则去西南方位寻找(坤卦在西南);丁日丢失东西,可去西北方向寻找(乾卦在西北);戊日丢失的东西,可去正北方向寻找(坎卦正北);己日丢失的东西,可去东南方向寻找(巽卦在东南);庚日丢失东西,可去正西方寻找(兑卦在正西);壬日、癸日丢失的东西,可去东北方向寻找(艮卦在东北)。
摘要宋代是儒学复兴的时代,也是新儒学的形成时期。
自汉武帝时期儒家一统思想界后,儒家越来越走向经注训诂,师传家法。
汉代以来形成的传统儒家在经过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后也开始发生变革。
中唐时期韩愈大倡道统。
宋代从宋初三先生到王安石、司馬光大力提倡变革,至周敦颐、邵雍逐渐衍生出理学。
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二程。
二程以下,挺生朱子。
所以关于二程的研究在学界大有价值。
文章探究了二程研究中史料的选择以及在写作中史料的应用。
关键词二程;史料出处;史料介绍;史料选择二程是宋代思想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二程提出了许多新儒学的指导思想,包括“天下一理”的本体论思想,将理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总根源,还是天地万物间的最高准则。
“气”在二程哲学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材料。
在修养论上,讲求“诚敬”,二程提出了敬的修养方法。
可见二程哲学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都有自己的创建。
关于二程思想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是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程颢、程颐弟子记载他们言行后由朱熹加以综合编纂的《河南程氏遗书》,以及后人辑录的《二程集》,还有《宋史》的道学传以及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另有一些宋人笔记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主要分析《宋元学案》《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三部著作及其在二程研究中的应用。
1 三部著作分析1 《宋元学案》《宋元学案》的作者是明末大儒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
史载他晚年“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来儒苑门户……尚未成编而卒。
”在黄宗羲死后,其子黄百家继续从事编撰。
现在出版的《宋元学案》写有“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
全祖望(1705—1755),字邵衣,浙江鄞县人,乾隆元年进士,经学家兼史学家。
全祖望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自称为黄梨洲的私塾弟子。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补修上的贡献主要是①他对黄宗羲、黄百家的原稿有所增减。
②黄宗羲原稿中缺录漏录的人物,全祖望补载并设立专门的学案,如《涑水学案》《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等。
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史上之价值黄忠天提要就易学发史而言,宋代易学具有复古与啓新之学术意义。
其义理派易学,一方面继承王韩与孔疏系统义理易学,复又尽弃其老庄玄虚之论,代之以切於世用之儒理人事。
其中,能独树一帜,而堪为一代儒理派易学宗师者,殆推程颐《易传》一书。
无怪乎清初大儒顾炎武亦慨叹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於《程传》者。
」四库馆臣亦推誉为「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
因此,九百年来,《程传》成为学者必读之书,亦为诠释易理,研究易学者相与讨论对话的基础。
惟就研究宋代易学史者,乃至於研究二程易学者,《程传》自有其局限与不足。
因而藉由原本零散於繁富庞杂之二程《文集》、《遗书》《杂着》、《语录》等等所辑录之《二程易说拾遗》,进而从事深入之探讨与比较,诚具易学史与学术研究之意义。
本文即拟从易学史之角度,略论本书之价值,相信对於未来从事有关宋代易学研究者,当能藉由本书获得更为宏观深入之了解。
关键词:二程易说拾遗、程颢、程颐、易学史、易经一、前言2005年初,旅居美国宾州程德祥先生知我撰有《周易程传注评》一书,双方鱼雁往返,相谈甚洽。
德祥先生为伊川二十九代裔孙,熟谙二程家学,并惠寄清.康熙年间,朝鲜.宋时烈所编《程书分类.易类》一卷1,该书汇集《二程集》中之易说,颇便於阅览。
余惊喜拜读之余,并信手核对书案前《二程集》,始觉其中颇多疏漏,既惊叹二程易说及与易学相关资料之繁富,诚可辅翼《程传》,并提供宋代易学史撰述之参考,复憾惜宋氏疏漏如斯,於是遂有重作之志。
自2005年起陆续所发表〈二程集易说初探〉2、〈二程易说的编纂与研究〉3,即为初步研究之成果。
今随《二程易说拾遗》编纂之即将完成与研究之深化,并植基於上述二文,遂以〈试论《二程易说拾遗》在易学史上之价值〉一文为题。
关於二程易说编纂工作,宋时烈曾将《二程全书》略做分类,编成《程书分类》一书,并将所收录二程易说,并为《易》类一卷,凡287笔;(不含《程传》一书),惟据笔者自《二程集》所辑易说,竟达500笔以上,显见宋氏《程书分类》一书遗漏甚多,加以其书於易类未再进一步分类,查考不便。
在编辑上,其书亦仅就《二程全书》归纳,对《全书》以外门弟子与时人着作中所保存之程氏易说及与易学相关资料,亦未做较全面性之归纳整理。
今所编《二程易说拾遗》则针对宋氏所不足之处,除全面蒐集二程易说相关材料外,并将所蒐得之易说约500多笔,区分为五个部分,归纳分类如下:(一)通论:收录二程通论易学,或与《易》相关,其中包含(1)论读《易》之法、(2)评前人易说、(3)谈《程传》撰作、(4)记师友论《易》、(5)论卜筮之事等等。
(二)六十四卦:将《二程集》中所录二程易说,其中专就某卦论述者,分别归入其所属各卦。
另经传编排则盖依通行本《周易》,即将〈彖〉、〈象〉、〈文言〉等分别散入所属各卦中,以便学者参阅对照。
其中除〈需〉〈讼〉〈大有〉〈噬嗑〉〈离〉〈遯〉〈晋〉〈解〉〈益〉〈夬〉〈鼎〉〈渐〉〈归妹〉〈丰〉〈旅〉〈巽〉〈中孚〉〈既济〉等卦未见论1《程书分类》(韩国大田市:学民文化社影安东权尚夏跋《程书分类》本,1994年)2〈二程集易说初探〉一文收录於《周易研究》第五期,2006年,页65-71。
3第二届宋代学术研讨会。
嘉义:民雄(嘉义大学中文系) 2008/11/15-16。
述外,余均有一笔或多笔。
(三)《十翼》:将所录二程易说,其中专就〈系辞〉以下论述者,分别归入其所属各传各章中。
(四)其他:将既不属於通论或六十四卦与《十翼》,复单独成篇者,分别归入。
如(1)〈易序〉:4(2)〈易上下篇义〉5(五)附录:将二程相关生平资料附录,如本传、墓表、年谱等等,以供查考。
一部良好之易学史,固宜记录易家易学着作及其易学思想,然若能就其生平梗概、师友交谊、易学传承、人格精神等等略做铺敍,则不仅能使读者藉收知人论世之功外,更能在千百年後犹见其謦欬,成为一部具有生命之易学史。
然而历代易家如过江之鲫,欲以有涯之生,尽识历代易家、尽读天下《易》书,戞戞乎其难也。
因此,正赖有识之士,共襄盛举,从事易学史之相关编撰或研究,藉收集腋成衣裘之效,而《二程易说拾遗》或可提供此一易学史上之价值。
二、辑录二程治易经验程颢与程颐二人为北宋理学巨擘,其中程颐更为宋代儒理宗易学之代表。
二程易学固不尽相同,大致而言,大程不分心与理,小程则有所区分,其余易学观点大体接近,《二程易说拾遗》一书於二程易说相关资料,除原始材料6已判为明道或伊川语者外,本书原则上,盖不以己意臆断,倘有确实证据,亦必另为附注说明。
由於明道未有易学专着,伊川虽有《程传》一书,然其书主要据卦爻解说,其他有关易学之论述,未必能尽载於《程传》中,今藉《二程易说拾遗》则适可提供吾人之参考。
其中如二程治《易》之经验,书中辑录即有近十则之多,可略举其要者如下:《易》有百余家,难为徧观。
如素未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
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後却有用心处。
7文中说明读《易》宜从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入手,先理会文义,再求熟读通贯。
由於三家易学之共相皆为以义理解《易》,可见程伊川主张读《易》宜从义理入手。
此亦与其《程传》以义理解《易》相契合。
唯今世读三家《易》者少,或以《程传》尽得三家精髓,後出转精,而为北宋以降,学者所必读。
今人之学《易》,亦当知所从事矣!再论读《易》之进路,二程主张宜从「明义理」始,如二程云:古之学者,皆有传授。
如圣人作经,本欲明道。
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盖不得传授之意云尔。
如〈系辞〉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
8二程主张宜先从「明义理」方可治经。
然而何谓「明义理」?以《易》言之,义理固存乎经(卦爻辞),然学者须知圣人作经之目的,本欲阐明「道」,此「道」即二程文中所谓之4原收录於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遗文.易序》。
(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2版),页667-668。
5原收录於《二程集(上).河南程氏文集.遗文.易上下篇义》,页664-667。
6 如《二程集》或其他相关书籍中所明载者。
7《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伊川先生语五.杨遵道录》,页248。
8《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先生语二上.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页13。
「义理」,所谓先求「卦义」,亦指先求圣人所以撰此卦之义理,非仅在文句字面字义上打转。
因此,若逐卦逐爻看去,却理会不得,依二程之意,须先理会得「卦义」,即一卦之义理精神,盖易道即天道,易理即天理,卦爻始立,义理即寄寓其中。
所以伊川教人读《易》先体悟得此「理」,如其所言:「学为易,知之为难。
知之非难也,体而得之为难」9,又说:「凡看书,各有门庭。
《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10,先求体悟此理,而後能循理以论道,自然「始看得经」,而发挥易用。
由上述观之,伊川揭櫫读《易》本末先後之说,即以卦理为本,而以穷字句训诂,穷象数隐微为末。
所以他批评:「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
」11吾人倘能知其本末,明此全体大用,方不失学《易》之本务,而能发挥经世致用之效。
以上均为二程治《易》之经验谈,均为《程传》所未载,藉由《二程易说拾遗》,恰可提供吾人学《易》之津筏,而知所从事矣。
三、辑录二程对卜筮态度由於二程向以恪遵孔教、弘扬儒道为己任,故凡涉及怪力乱神者,於其生平着述中,均罕及之。
惟二程对於「卜筮」之论述,在其《语录》、《文集》、《遗书》等等,则颇见记载。
藉由《二程易说拾遗》一书之辑录,吾人可从中了解二程对卜筮之立场与态度。
《二程易说拾遗》所辑有关卜筮者约有十数则,从书中所辑之夥,且未见二程於此多所批判语。
不过,对此似非经验世界、非理性之行为,二程表面上虽不排斥,然在评述时,郤主要仍从人本思想与理性思维加以解说,如其所云:子曰:卜筮在我,而应之者蓍龟也;祭祀在我,而享之者鬼神也。
夫岂有二理哉?亦一人之心而已。
卜筮者以是心求之,其应如响;徇以私意及颠错卦象而问焉,未有能应者,盖无其理也。
12又如:关子明推占吉凶,必言致之之由与处之之道,曰:「大哉人谋,其与天地相终始乎!故虽天命可以人胜也。
善养生者,引将尽之年;善保国者,延既衰之祚,有是理也。
」13上述两则中二程均强调「人」之主体性,亦即先求「人心」、「人谋」,倘能心诚求之,必能其应如响。
二程将一切天地万物之所由生,吉凶祸福之所由兴,皆归诸於一个「理」字,蓍龟所以能应,亦端在此「理」,故二程云:卜筮之能应,祭祀之能享,亦只是一个理。
蓍龟虽无情,然所以为卦,而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
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问焉,其应也如响。
若以私心及错卦象而问之,便不应,盖没此理。
今日之理与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个理,故应也。
至如祭祀之享亦同。
鬼神之理在彼,我以此理向之,故享也。
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也。
如处药治病,亦只是一个理。
此药治个如何气。
有此病服之即应,若理不契,则药不应。
9 《二程集(上).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畅潜道录》,页321。
10《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书卷第六.罗氏本拾遗》,页377。
11《二程集(上).河南程氏外书卷第五.冯氏本拾遗》,页374。
12《二程集(下).河南程粹言卷第二.天地篇》,页1225。
13《二程集(下).河南程粹言卷第二.天地篇》,页1224。
14二程以卜筮能应,祭祀能享,莫非有理在焉,由於天地万物同俱此理,故此心同此理同,凡合於「理」则应之,如以药治病,理契则药应,理不契则药不应。
由於二程将卜筮能应,归诸於「理」,自然减低伴随卜筮而来非理性之色彩,至於《十翼》中所涉及「鬼神」之文句,亦莫不以「造化」形容之15。
二程曾言孔子未尝於《论语》说一「神」字,在《易》中亦不得已言数处而已16,《论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观乎二程,盖诚能於此身体力行孔教者。
四、辑录二程评议前贤易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故前人於此伟业,往往倾一生心血以出之,故字斟句酌,改之又改,不敢冒然付梓,《程传》亦复如是。
二程易学虽多渊源於前贤,切磋於师友,然亦多个人体证所得,是以於《二程易说拾遗》中,颇可见其评议前贤易说者,其所涉古今人物有扬雄、王弼、韩康伯、刘牧、胡瑗、王安石、张载、邵雍等人。
惟《程传》中除胡瑗外,均未见记载,即或有评论前人者,亦必隐去其姓名,如〈复.彖〉:「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下,伊川注云:一阳复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17文中程颐但云:「先儒」,并未直指王弼、孔颖达、周敦颐等辈以静为见天地之心者而驳之,但以「先儒」二字带过,其於《程传》一书所呈显之敦厚、审慎如此。
惟《二程易说拾遗》盖取材於二程《文集》、《语录》、《遗书》等等,本非二程生前倾力着作之专着,是以多能保留其当日与师友品评前贤易说者,因此,欲了解二程对前贤易说之态度立场,则藉由《二程易说拾遗》所辑,尤能於二程易学有更深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