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叙事描写的艺术、悲剧气氛的渲染,抑或是抒情色彩、散文风格的体现,简洁、精练的语言技巧等方面,都为历代作家所推崇,沾溉后人,绝非一世。
本文试从《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上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方法。
先秦历史散文主要写历史事件,而《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
通过人物描写体现历史事件,是传记文学的重大发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第二个故事重点写蔺相如,而对廉颇,则穿插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表现他参与决策,对赵国无限忠诚和与相如密切配合等性格;第三个故事将两人合写,通过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性格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共同点上来。
作者就是通过三个典型事件,集中反映了廉蔺二人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留侯世家》中,作者着重描绘了谏毋封六国,策划稳定韩信,阻止刘邦废太子等几次关键性的大事,令人信服地表现出留侯张良明形势,识大体,知进退,足智多谋,可谓胆识过人。
《项羽本纪》以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为基本事件,以中心人物项羽的军事活动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通过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志大才疏、骄矜自用、沽名钓誉,性急暴躁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现了他一生由成功到失败的历史过程。
救赵存魏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但《魏公子列传》中却没有过多地写他在这一事件中政治的军事的种种活动,而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门监者侯嬴、屠者朱亥的交往以及“从博徒卖浆者游“的故事上,通过这些故事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的仁而下士、勇于改过、守信重义、急人之难的性格。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
可以说《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
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
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显得非常真实。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旁见侧出的笔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
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有:
以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描写特定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中去塑造。
司马迁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将人物置于各种矛盾和冲突之中,从而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注意细节和心理描写。
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注重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运用,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动机和情感。
司马迁的文学成就是创立了中国传记文学,并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文运事,用文学之笔塑造历史人物成为典型形象,从而创造了中国传记文学。
司马迁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语言巨匠,散文大家,他所写的史传人物是实录而不是虚构,但他做到了史笔与文笔的交融,对
史传人物生活细节的遥情想象,高于生活,仿佛虚构,而合于实录之度,因此《史记》人物不是小说人物。
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学巨著。
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通过精湛的人物塑造艺术,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首先,司马迁非常注重对人物外貌、语言、行为等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例如,他在描写项羽时,用“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来形容他的勇武;在描写刘邦时,则用“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来表现他的相貌堂堂。
其次,司马迁善于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常常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更加鲜明地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例如,他在描写项羽和刘邦时,通过对比两人的性格和行为,展现了项羽的勇猛和刘邦的智谋。
此外,司马迁还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信仰。
例如,他在描写屈原时,通过描写他的悲愤和无奈,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总之,《史记》的人物塑造艺术是非常高超的。
司马迁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对比手法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那可是一部超级厉害的史学巨著啊!它在塑造人物方面简直绝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啊,司马迁会精心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就好比画画时抓住人物的神韵一样重要!他还会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让人物活灵活现,哇塞,这就像给人物注入了灵魂!而且啊,他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也是毫不含糊,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这些人物站在面前。
这多牛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那是相当严谨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确保人物形象真实可信,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呀!
那安全性和稳定性呢?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司马迁打下的基础那是稳稳当当的。
他的记载和塑造基于大量的史实和深入的研究,不是随便瞎编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才会觉得靠谱。
而且历经这么多年,《史记》依然被视为经典,这就说明它的人物塑造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呀!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好多方面都有大优势呢!比如在文学领域,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范例。
在历史研究中,这些生动的人物让我们对过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多了不起啊!它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学者的研究中,甚至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中,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就拿项羽来说吧,《史记》把他的勇猛、霸气还有那一丝的优柔寡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读了之后,对项羽这个人物那真是印象深刻啊!感觉他就像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这就是《史记》塑造人物的厉害之处呀!
总之,《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那是杠杠的!它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这难道不是史学和文学的一大奇迹吗?。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史记中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几个例子,分别从才智、品德、命运、性格、社会背景、人生观和人物关系等角度进行说明。
1.才智对比在史记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才智水平,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项羽和刘邦的才智对比,展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勇猛果敢的一面,同时也突出了刘邦的智慧和谋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
2.品德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品德进行对比,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崇高品德和道德风范。
例如,《孔子世家》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品德对比,展现了孔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3.命运对比史记中经常运用命运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坚韧和毅力。
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通过韩信和项羽的命运对比,展现了韩信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4.性格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展现了刘邦机智、狡猾的性格特点。
5.社会背景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例如,《管晏列传》中,通过管仲和晏婴所处社会背景的对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6.人生观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人生观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例如,《屈原贾生列传》中,通过屈原和贾生的人生观的对比,展现了屈原追求真理、献身国家的人生观,同时也呈现了贾生重视个人利益的人生观。
7.人物关系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和品德。
例如,《萧相国世家》中,通过萧何和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系进行描述和比较,展现了萧何的忠诚、智慧和曹参的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也是十分出色的。
首先,《史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比喻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孔子时,作者将他比作“温润如玉”,表达出他温柔和蔼的性格。
又如,描写刘邦时,作者将他比作“虎狼之师”,表达出他勇猛和坚强的性格。
其次,《史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对比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晋文公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谦虚、温和、慷慨的性格。
又如,描写楚王时,作者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表达出他的高傲、蛮横、残暴的性格。
再次,《史记》采用了“抒情”的手法,以抒情的形式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描写屈原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忠贞、悲壮、英勇的性格。
又如,描写项羽时,作者用抒情的语言描绘出他的骄傲、豪爽、英勇的性格。
总之,《史记》采用了“比喻”、“对比”、“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至前91年间撰写而成。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黄帝时代至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历史人物的塑造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及人物的生动形象,还展示出司马迁丰富的表现技巧和深入思考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进行介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手法。
接着,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几位在《史记》中塑造得较为典型和成功的历史人物,探究其中所运用到的具体塑造技巧,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归纳出《史记》中用于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主要技巧,并阐述这些技巧对于读者理解历史和深入思考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塑造技巧,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揭示司马迁运用这些技巧所表达的历史观点和价值取向。
同时,希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形象刻画的独到见解和塑造手法,以及他对于历史细节的关注和深思。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之处,并进一步拓展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认知。
2. 正文: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巧妙运用各种技巧,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既栩栩如生又具有深刻的内涵,为读者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下将对《史记》中常见的几种历史人物塑造技巧进行介绍。
首先,司马迁经常运用对比描写来突出历史人物的特点。
通过将不同性格、行为和遭遇相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描述,使得他们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
例如,在记载楚汉相争时,司马迁将项羽描绘成豪放不羁、英勇无畏的形象,与刘邦刻意埋藏着智谋、忍气吞声相对立。
这种对比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两位主要角色之间的个性和取舍。
论《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摘要:司马迁“籍人以明史”,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使他的《史记》有别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而自成一家。
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史记》写人更具全面性和典型性,立体的创造了一套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立体创造细节描写浓郁的抒情一、《史记》抓住人物特征,全面概括,集中刻画1.从把握特征入手,进行艺术概括。
司马迁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抓住了特征,写谁象谁,没有重复,不见雷同,都是独具风采的“这一个”。
如同为帝王,汉高祖的无赖、汉惠帝的软弱、汉武帝的仁厚,写得各有各的特点;同为谋臣,范增性情暴躁、事不成则好怒,而张良沉者镇定,虽临大事却不慌不忙、从容定计;同为战将,白起直言得祸、疏于自全,王翦却老成持重、善于保身。
这些人物都写得特征鲜明,具有典型性。
2.运用“互见法”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运用“互见法”,集中史事,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人物个性,避免了帐薄式记录人物形状的毛病。
司马迁在写每一个人物传记时,都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一主题去选择和组织材料,对于那些不利于表现主题,或有损于人物形象完整性的其他史实,则放到与之有关的人物传记中去加以叙述,还有的干脆略而不载了,所以《史记》人物传记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他的集中性。
二、《史记》中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特征1.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在《史记》中,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俯拾即是。
如《酷吏列传》写张汤儿时,劾鼠具狱,虽是儿时的游戏,却异常生动地突出了张汤的残酷性格,再如《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见厕鼠和仓鼠而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以突出其“重爵禄”的思想性格。
司马迁捕捉的细节,并非猎奇,或为细节而细节本身,他总是放在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做宏观审视,所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2.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将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表现出性格特征。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摘要:一、史记的地位和影响二、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3.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4.细节描写刻划人物性格5.互见法描写人物形象6.外貌、神情描写揭示人物性格7.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人物正文:《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史书,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记》的写人艺术堪称一绝,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史记在写人时,精巧地进行了剪裁和安排。
作者司马迁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会选择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来突出表现,而其他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这样的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其次,史记善于运用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性格。
在《史记》中,有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人物在这些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例如,史记中描述刘邦与项羽的斗争,通过二者的对比,刻画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此外,史记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进行。
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同时,史记还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史记还采用了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人物描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以下是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几点论述:
一、人物形象鲜明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例如,项羽的英勇善战、刘邦的机智多谋、韩信的忍辱负重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例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吕后的残忍无情等,都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注重人物命运的描写
《史记》中的人物命运各异,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例如,韩信的命运多舛、项羽的英雄末路等,都让读者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
四、注重人物形象的对比和衬托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对比和衬托来展现其个性特点。
例如,项羽和刘邦的对比,展现了两位英雄的不同性格和命运;吕后和戚夫人的对比,展现了两位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同表现。
这些对比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史记》的人物描写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钟立明《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
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
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
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
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
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
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
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
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扩展资料:《史记》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民国,鲁迅)。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古文阅读解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古文阅读解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写。
这部史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精细准确地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
本文将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主题,对其中的技巧和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形象塑造的基本手法在史记中,形象塑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法来实现:1.描写思想品质:通过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和个性特点的描写,来展现他的思想品质。
例如,史记对于刘邦的形象塑造中,通过描写他的机智、果断以及广纳贤才等特点,使读者对他有了深刻的印象。
2.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一些细节的描写,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
例如,在史记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常常注重其谦虚谨慎的言行举止,以及他精明能干、深思熟虑的智谋,使读者对他形成了鲜明的形象。
3.对比描写:通过对比一个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差异,来衬托和凸显他的特点。
例如,在史记中,王莽的形象塑造常常通过与更早的汉朝皇帝对比,来突出他的傲慢和自大。
4.语言表达: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借助了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
通过选用恰当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来营造一个人物形象的厚重感和感人力。
例如,在史记中,曹操的形象常常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和一些戏剧性的插叙来表现出他的冷酷和残忍。
二、具体案例解析以下是几个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具体案例:1.项羽:史记中对于项羽的形象塑造以其狂傲勇猛为主线。
通过对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他的言辞和举止的描写,显示出他的大胆和豪情。
同时,也通过对他性格的描写,如暴戾多疑和怀疑他人的行径,突出了他作为一个英雄的悲剧性格。
2.刘邦:史记中刘邦的形象塑造以其智勇双全为主线。
通过对他的言语表达、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决断的描写,展现了他在政治和战争上的睿智和果断。
同时,也通过对他亲近老百姓、广纳贤才和慷慨大度的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与群众的深厚感情。
3.曹操:史记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突出了他的权谋心计和残忍无情的一面。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都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魁梧伟岸,勇猛无敌。
文中不仅正面描写了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还多次从侧面对项羽的孔武有力作了衬托。
一句“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便从侧面写出了少年项羽的勇武,吴中子弟皆尚武强力,能为诸多少年英雄所“惮”,可见项羽的非同一般。
在《项羽本纪》中,还有两处非常典型的侧面描写: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楼烦,汉之勇士也,骑射之术非比寻常,楚军三次派人挑战,都被楼烦射杀。
可就是这样的勇士,被项羽“嗔目叱之”,便“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哪里还有得胜者的半点威风。
赤泉侯亦是,在项羽的怒视之下,竟然“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吓得胆战心惊,充分表现出了项羽的凛凛雄姿。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画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比如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一节,这是发生在起义军内部的一场斗争,这场战争关系到反秦斗争的成败。
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却不去救赵,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图谋。
作为次将的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表现了他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出色的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史记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模仿实例的方法,也就是把某个人物的行为、言论等比喻成典故中的实例来进行描写。
比如,《孙子兵法》中说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史记将其比作“虞卿之改功于昭阳,苏秦之修文于瞿塘”,以此来形象地展示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精神。
其次,史记对人物的刻画采取了“经世致用”的方式,即从某个人物的行为和言论中,反映出他们在某种情况下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使读者对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比如,史记中记载的朱熹,他在学问上的用心勤奋,他在谈话中的实事求是,他在阐述文章时的深邃博大,描绘出了一副博学多闻、慎言勤政的形象。
最后,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还包括对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式的描写,即从中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比如,朱熹的家世背景、教育经历、言行举止等,都在史记中有精彩的描述,而其中最终把朱熹塑造成一个谦虚温和、深谋远虑的学者形象的,则是史记中对朱熹的“自谦而勿夸”的评价。
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传神的个性化语言《史记》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能够准确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例如,项羽的豪爽直率,刘邦的机智狡猾,樊哙的勇猛果敢,都在其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2.精细入微的描绘方式《史记》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注重细节描绘,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例如,对于韩信、管仲等人物的外貌特征,司马迁进行了精细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
3.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心理描写《史记》中的人物心理描写极为出色,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格和情感世界。
例如,对于刘邦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矛盾心理,司马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4.互见法的运用互见法是《史记》中一种重要的人物塑造方法,通过在不同篇章中呈现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有层次感。
例如,对于项羽的描述,既在《项羽本纪》中展现了其英勇善战的一面,也在其他篇章中呈现了他的性格缺陷和悲剧结局,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方式使得项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悲剧英雄。
5.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史记》在人物塑造上不仅注重叙事,还融入了大量的抒情元素,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例如,对于屈原、项羽等人物的描写,司马迁在叙述其生平事迹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慨和评价,使得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情怀。
综上所述,《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生动传神的个性化语言、精细入微的描绘方式、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心理描写、互见法的运用以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等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丰满、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的人物形象。
《史记》人物塑造方法《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由司马迁所著,涵盖了从上古传说至秦汉统一的历史,是中国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历史事实的表现,更展现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史记》人物塑造方法。
一、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不仅塑造了伟大的英雄人物,如《太公八义》中的岳飞和《项羽本纪》中的项羽,还描绘了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普通人物,如《孔子世家》中的颜回和《李斯列传》中的李斯。
这种多元化的塑造方式,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生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本质。
二、突出历史人物的主要特点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塑造了人物形象,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和言语的表现,突出了他们的主要特点。
例如,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通过描述颜回对孔子的忠诚、勇气和聪明才智,展现了孔子弟子的品德,并通过颜回的境遇和命运,表现了时代变迁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这种突出历史人物主要特点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本质。
三、利用历史人物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在《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为了客观呈现历史事实,还是为了通过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自己的价值观。
例如,在《太公八义》中,司马迁通过描绘大义灭亲的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在《伯夷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塑造伯夷的高尚品德和拒绝政治权力的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纷争和权力斗争的反思。
这种利用历史人物塑造来体现作者价值观的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化思想和历史观。
四、通过人物形象描绘历史时代的变迁在塑造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司马迁不仅关注人物本身,也关注历史时代的变迁对于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描述,展现了秦汉之际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以及项羽因此而产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吕氏春秋》中,司马迁通过对吕不韦的塑造,描绘了战国时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风气的腐败。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书的开山之作,涵盖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司马迁采用了多种手法和方法:
1.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形象来塑造人物。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了项羽的高大威猛、五官俊秀等外貌特征,使读者对项羽的形象有了直观的了解。
2.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塑造人物形象。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其言行举止来突出其个性特征。
例如,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通过司马相如的辞章才华和忠诚勇敢的表现,展示了他聪明才智和忠诚的品质。
3. 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塑造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例如,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范睢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不为权势所动,展示出坚定不移的品格。
4.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平经历和行为举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史记》中描述了人物的生平经历和行为举动,包括其成就、功过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等,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例如,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通过描写司马相如的辞章才华、与项羽之间的政治较量以及最终牺牲的行为,展示了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
总之,《史记》通过多种手法和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凭借客观的历史记载,又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立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也使得人物形象能够在历史背景中得以展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书的经典之作。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
1. 以事写人:司马迁通过详细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言行举止、政治军事活动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他不仅记录了人物的重大事件,还关注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2. 对比映衬:司马迁常常将不同人物进行对比,以突显他们的个性和品质。
这种对比手法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时期人物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独特之处。
3. 心理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来揭示其心理状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情感。
他常常运用细节描写、对话等手段,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
4. 环境烘托: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往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好地反映了历史的风貌。
5. 夹叙夹议:在叙述人物事迹的过程中,司马迁常常穿插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和看法。
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总之,《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丰富多样,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和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
作者:王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
摘要:《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它的人物传记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
司马迁在叙事时将其内在的联系中的事理揭示出来,集中矛盾斗争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同时通过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再加上他典型的“互见法”的运用,使《史记》刻画的人物都栩栩如生。
关键词:《史记》;善序事理;细节描写;互见法
作者简介:王娜(1984-),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史记》既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通过善序事理,细节描写以及互见法等手法突出地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历史人物。
一、善序事理,集中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史记》最初传布于世的时候就受到大学问家刘向、扬雄等人的关注,班彪赞司马迁“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这两父子都用“善序事理”来赞扬司马迁,何为“善序事理”?所谓“善序事理”,指的是在叙事中能将其内在的联系中的事理揭示出来,有着立意和章法的巧妙结合,故谓之“善”。
《史记》中最为称道的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名篇。
还是以刘邦、项羽的成败为例,就项羽来说,司马迁抓住了三件事就表现了他的成败:钜鹿之战,斗力,他胜了;鸿门宴,斗智,他处于下风;垓下被围,他英雄末路,死不觉悟。
三个部分写的都很精彩,人物形象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为何称其为英雄,为何处于下风,又为何最终四面楚歌,这些事理读者了然于心。
作者以三个“无不”,三个“莫敢”表现了项羽的威猛气势;以喜爱武士的率直憨态及轻视对手而错失了置对手于死地的良机;以悲歌慷慨、临终不悟的渲染了其英雄末路的悲哀。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还很喜欢将人物放置于矛盾尖锐、冲突集中地场面中来表现人物性格。
最经典的还属《鸿门宴》,在这杀机重重、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的场面中,作者通过“三起三落”的精心构思,将人物的个性呈现出来。
范增杀刘邦心切,先“数目项王”,接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杀掉刘邦,接着叫出项庄,以舞剑为借口实则杀刘邦,最后当樊哙冲进宴会中,故事达到高潮,通过这三次气氛高度紧张又缓和,把人物推到了矛盾端口,在
紧张的斗争环节中,彰显了人物的个性。
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爽直轻信;刘邦老谋深算、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樊哙的勇猛机智,张良的忠诚多谋、沉着老练,范增的见识果断、急躁易怒,项伯因公忘私,一一跃然纸上。
二、出色的细节描写,为人物增光添彩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对人物的细节有很细致的描写,大至人物的言行举止,小至人物的穿着衣食。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蕴含着大的意味,让人玩味不尽。
《鸿门宴》中有一段描写宴席上的座次安排,很有意思。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古人以东向坐位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
按照一般礼仪,刘邦是客,本应上坐,即东向坐,但却被安排在北向,是第三等的座次,连项伯、亚父都不如。
从这一个细节就反映了一些内容。
首先,是项羽对刘邦的忽视或说是蔑视,从心底轻视刘邦,这也就暗示了项羽的骄傲轻敌,对后面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
其次,这也反映项羽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再次,项羽这些作为以及后来范增暗示杀刘邦时所表现出来到的妇人之仁等,都体现了项羽是个缺乏谋略、直率轻敌及对臣下不信任的武将,有勇无谋,直接酝酿了他自己最后的失败。
最后,刘邦对这样轻蔑的排坐未提出抗议,反映刘邦能忍的谋略,让人们看到了刘邦成功的地方。
又如刘邦对张良的称谓,宴会前三次称其为“君”:“君安与向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君为我呼入”。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常用于平辈之间。
而这里面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样的称呼尽显拉拢之能事,只为求张良献计。
而宴会后,刘邦对鸿门宴的惊心动魄是心有余悸,欲留张良答谢,这时两次称张良为“公”。
“公为我献之”、“公乃入”,“公”是尊称,用于长辈,很显然,刘邦再次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语气近似于哀求,这些只为求得活命。
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刘邦知人善任、老奸巨猾、能屈能伸的个性。
三、“互见法”构造人物的基本形象性格
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在本传中刻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集中矛盾冲突,在斗争激烈的事件中,构造出人物的基本形象性格,而将其次要的性格置于别人传记中,读者通过阅读整部《史记》就能总结出人物的完整的形象。
因为要做到这些,作者就必须挑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中,将其他不具有典型意义的单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写入他人的传记中,将对文章没有补益的事迹删除。
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他传发之”,既凸显了人物的典型性,但又不失历史的完整性。
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就刻画了刘邦的适应时势、知人善用、宽厚为怀、机智、有勇有谋的一面,突出了作为政治战略家的刘邦的形象。
同时,对刘邦的缺点则是稍微提点,记载刘邦的秉性时只用了“好酒及色”四个字。
然而在《项羽本纪》中则狠狠地记载了刘邦的流氓无赖之本性。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则塑造了一个才气过人的盖世英雄的项羽形象,而对于他的缺点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在《高祖本纪》中,则补叙了项羽的“所过无不歼灭”,焚烧阿房宫的暴行,揭露了他的刚愎自用及高傲自大,疑心重等缺点。
只有将这些结合起来,才能看到完整的人物形象。
可见运用互见法,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的更加完整,更加完美,性格更加鲜明。
这为叙述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艺术技巧,影响了后世一大批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大可.史记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韩兆琦.史记通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靳德俊.史记释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