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经济发展-学习及探究课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1、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形象的交通运输形象的比喻为。
2、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是指、、、。
3、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4、主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陇海线和京广线相交的是,湘黔浙赣线和京广线相交的是,京沪线和陇海线相交的是,兰新线和京包包兰线相交的枢纽是。
5、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
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产业,农业分为业、业、业以及业.。
7、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部和部、方与方的差异。
东西部以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以东主要是、、分布区,以西分布的主要是,有我国的四大牧场、、、。
南北差异明显表现在:以为界限,以北多为,种植和,以南多为,种植,形成了。
8、发展农业要把农业生产的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这叫。
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发展林业,叫。
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利于发展耕作,这叫。
在牧草生长好的地方,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
在河湖较多的地方适宜发展渔业,这叫。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10工业基地:11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答案: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汽车火车船舶飞机3、铁路4、郑州株洲徐州兰州5人工培育农业6基础种植林畜牧业渔7东西南北400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秦岭淮河旱地小麦玉米水田水稻南稻北麦8、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扩展阅读: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导学案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并通过课本插图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包括哪些。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解读)-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共21张PPT)(共21张PPT)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内容解读单元内容解读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而且农业生产种植历史悠久;目前我国的工业规模庞大,是全球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生产的很多产品规模都位居全球第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本章就让我们通过中国的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来初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内容解读1234.1 交通运输4.2 农业4.3 工业中国的经济发展课标要求第一节交通运输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课标要求第二节农业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课标要求第三节工业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工业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产业在工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了解我国现代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学会根据运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分析我国铁路线路的分布格局,记住我国“三横五纵”铁路线路。
能够举例说明铁路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交通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学习目标农业知道农业部门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能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征,理解我国东西和南北农业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并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经济发展学习目标工业知道工业定义和认识工业的重要性。
能够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基本格局,在地图上认识我国的工业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并举例分析我国工业基地存在的差异。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举例说明交通事业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记住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岀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并能够分析交通枢纽应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4)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考虑的因素,比较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所给文字材料,亲身体验以及对活动( 1)( 2)的分析,明确交通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通过读图4.1 -3,明确我国的交通运输网东部比西部密度大。
(4)通过读图4.1 - 5及活动(3)( 4),明确我国主要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的分布。
(5)通过活动(5)( 6)( 7)( 8),明确如何依据出行的目的及货物的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快乐点击1.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
它可以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自行车、拖拉机、火车、汽车、飞机等都是运送人和物的工具。
交通运输自古有之,人们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多种多样。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们把交通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活动(1):认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历史上我国有四大“米市”。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一下它们当时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
(请参考图 4.1 - 1)参考答案:①气候条件适宜,雨热同期,降水较多,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与许多支流以及京杭运河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人口密集,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活动(2):五岭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图4.1 —2A和图4.1 —2B分别概略地反映了该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面貌。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师课上可适当补充。
本章内容是在中国自然地理知识学习基础上过渡到部门地理的学习,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学习交通运输业发展、工农业的分布与发展。
结合图表和相关资料,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中国交通线、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图文资料,学生能够归纳影响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因素,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综合思维素养;通过设计旅游线路或规划工农业布局或通过实地考察研学、野外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工农业因地制宜,学生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学生能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本章教材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课标要求中认识中国全貌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学习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展望经济发展前景,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章内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节: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本节内容共有两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
教材首先介绍了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接着介绍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第二节:农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
“中国的经济发展”主题单元教学设计2.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畅谈认识。
3. 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问题引入: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历史上四大米市形成的原因。
(1)阅读“历史上四大米市”和“五岭县的变化”图,感受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小组汇报学习结果: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4.小组讨论:认识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问题引入: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1)结合生活总结五种运输方式(2)注意区别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活动二:怎样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周末从东营到济南旅游可以选择什么运输方式?2. 完成任务一:各种运输方式特点比较展示课本上图4.10:各种运输方式比较。
引导学生从费用、速度、运量等方面考虑,各种运输方式有何特点?在哪些方面占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总结:每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劣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应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运输方式,否则难免会“事与愿违”。
3. 完成任务二:根据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各案例该选哪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归纳总结:学生回答后归纳,要考虑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第一课时作业:社会调查——中国万达集团生产的轮胎出口至非洲选择的运输方式要求: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稿。
建议进入生产、生活进行采访录制视频,或者利用网络搜集实例,最后筛选整理素材,制成演示文稿。
第二课时:铁路运输网课前公布这节课三个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开组内、组间交流,为展示做好准备。
活动一:展示绘制主要铁路干线简图活动提示:要求学生对绘制的简图进行描述。
活动组织与指导:课下各学习小组先进行交流,进行修改,课堂上老师随机抽取一个小组展示,并评价。
活动二:展示铁路干线图说明六大枢纽的重要地理位置活动提示:要求学生铁路干线图熟练的应用。
概括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正沿着它独特的轨道,向着更加繁荣、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呼啸而去。
咱们老百姓啊,就像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着这经济发展的速度,心里头那叫一个激动!说起来,这经济趋势啊,就像是咱们家的菜园子,一年到头,总有不同的菜蔬在茁壮成长。
如今的中国经济,那简直就是个大丰收年,各行各业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力争上游。
你看那高科技产业,简直就是菜园子里的辣椒,红彤彤的,又辣又抢眼。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词儿,天天在耳边转悠,让人应接不暇。
它们不仅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是推动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再瞅瞅那制造业,那可是咱们国家的老本行,现在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
就像菜园子里的黄瓜,又长又直,脆生生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也开始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品越做越精细,越做越环保。
这样一来,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不少外国朋友的点赞。
当然啦,经济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咱们有时候也会遇到点小挫折。
但你看咱们国家,面对困难和挑战,从来都不怕,而是迎难而上,就像菜园子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越割越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让经济这列列车在遇到困难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速度,继续向前冲。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提咱们的消费市场。
那简直是热闹非凡,就像个大集市,啥都有,啥都新鲜。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啊,大家都追求品质生活,愿意为好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这样一来,消费市场就越发活跃起来,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还有啊,别忘了咱们国家那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
就像菜园子里的土壤,肥沃又深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产业,让整个国家的经济版图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这列列车啊,现在正跑得欢呢。
咱们老百姓啊,也跟着沾光,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说中国经济发展
——学习与探究课之一
【活动说明】
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
经济史不仅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是正确的认识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钥匙。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学习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史。
本次活动课,师生可以在中国经济史的范围内,用图片、图表和图画的方式,设置探究议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囊括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演进的轮廓和概貌,为了将问题究清探明,在设置议题时需要采取以点带面,靠点连线的呈现方式,注意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择性的原则。
教材中提供的《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这一活动范例,可以作为本次活动的备选方案。
货币具有丰厚的经济文化内涵。
自从货币产生以来,人类的一切社会生产和文化活动,均受到它的作用和影响。
而货币形态、制度和币材的变化,则揭示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
探究货币的演进历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所了解和认识。
同时,有关中国货币的文物图片、图画、实物以及模型较为丰富且易于搜集,也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活动目标】
1.研读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料,提炼有用素材,选择探究方向,论证选题价值,在探讨中与合作者共同制定本小组的活动主题,培育初步的选
题、策划能力。
2.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中国经济史范围的文物图片、实物、仿制品、以及录音、录像等各种历史资料。
注重在交流中互通有无,提高效率,以此培
养信息共享的合作意识,
3.从所搜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并形成历史认识,作出判断和结论,以此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尝试使用当代史学的新方法,例如在对不同图片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历史比较法、计量史学法、跨学科史学方法等等,以掌握更
多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5.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强的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史的兴趣。
6.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知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有广阔、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制约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阻
碍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活动准备】
1.确定本次活动的探究内容和分组情况。
提供下列三种方式供参考:第一,由教师提出若干议题预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某一议题,并在组内进行分工;第二,由学生分组讨论,进过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制定本组的议题和分工;第三,师生共同确定一个议题,学生自由申报可承担的任务。
2.设计活动方式。
活动应以图片的展示与分析为主要形式,同时,建议穿插影音媒体的播放、课本剧的编排、实物、仿制品的展示以及讨论、辩论等活动,以利于展示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同时使得课堂生动活泼。
3.设立信息板或活动资料库,及时与同学之间交流资料来源,有益的建议,以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可以设立评分机制,根据不同小组提供的建议和信息情况,给出分数,计算到本次活动的分数中。
4.整理、分析、编排所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注释或点评。
以作为说明某一方面问题的论据。
5.对于存在对比、并列、沿革等关系的图片,可以绘制结构图或关系图,以更好的理顺和说明问题。
6.设立展板、展台等以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进行展示。
7.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本次活动的评价规则,并在活动前予以公布。
【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主持人宣布活动的主题,评分标准及分组情况。
第二阶段,各组依次结合探究议题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展示、发言、讨论、提问、编演课本剧等。
第三阶段,填写活动评价表,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选择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的班级,可以参照以下活动过程。
✍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探究货币发展的不同阶段:贝币、先秦铜铸币、圆形方孔铜钱、交子、白银。
每组推荐一名评委,参与对各组活
动的评分。
✍各组分别展示所搜集到的图片、实物、仿制品、影音资料等,并由若干同学在展示中加以讲解和说明。
同时,各组可设置一些参与性强的活动,
邀请其他组参与到本组的探究过程中,也可编演课本剧,以生动直观的
方式,演绎深刻的道理。
其中,第一组,可以请同学提供带“贝”字旁
的汉字,并说明这些文字的共同点;第二组的同学,可以设置场景,编
演历史剧,说明流通货币的繁杂对经济交流造成的不便;第三组同学,
可以与其他各组共同讨论铜钱设置成圆形方孔的原因;第四组的同学,
可以再现四川商人讨论使用交子的情景;第五组同学,可以讲述历史上
若干有关白银的故事。
每组可以有10分的奖励分,有权给予参与活动
或回答问题的其他组,既可以将10分全部给予一组,也可以酌情分配
给若干组。
✍各组介绍本组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以及组员的分工情况,重点是幕后做了大量工作的同学。
✍主持人公布评委会对各组的评分结果,并填入活动过程评分表中。
同学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自评,填入“活动卡”中,装入个人档案袋。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了对经济史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并通过一定手段将自己的思路、想法表现出来的能力。
评价方法:观察法。
评价过程:学生评委与教师共同对各组搜集的图片的数量、质量,对学生发言、讨论的情况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