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4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抬花轿》及教学反思(大全)-第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抬花轿》及教学反思(大全)《中班音乐教案《抬花轿》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音乐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音乐教案《抬花轿》含反思!活动目标:1、体验歌曲的内容与旋律所带来的愉快情绪,并将这一情绪贯穿与整个活动当中。
2、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做抬花轿的动作,感受艺术形象的夸张特征。
3、表演时尽量与同伴保持一致的步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1、幼儿已熟练掌握歌词2、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图片、歌曲录音、录音机3、幼儿表演用扇子、纸棍活动过程:1、熟悉歌曲旋律,体验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带来的愉快情绪。
①边看图片边复习歌词:还记得这个有趣的儿歌《抬花轿》吗?我们看着图片说给客人老师听听吧!②听着歌曲旋律念歌词:我们配上音乐说起来肯定更加好听,试试看!③在老师的带领下常识唱歌曲:我们能把它唱出来吗?肯定行!(第一遍)我们把儿歌变成好听的歌曲了,真棒!再来试试!(第二遍)2、尝试表演抬花轿的动作①我们也来玩抬花轿的游戏吧!那花轿怎么抬?引导孩子表现花轿上上下下摇晃的情景:双手叉腰、膝盖随音乐节奏曲伸。
②我们变成一个长花轿来玩,后面的孩子搭前面一个孩子的肩膀。
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念儿歌边表现膝盖曲伸的动作。
能不能走起来?我们来试试!边念歌词边尝试按节奏向前屈膝走。
③表演歌曲内容:a、示范表演:歌曲里面是谁在抬轿子?(两只小狗)请上两个孩子。
是谁坐在轿子里?[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一只老虎)请上一个孩子扮演老虎。
我们这里有指棍,可以做轿子。
来看看他们的表演!在歌曲伴奏下表演一遍。
B、请幼儿重点模仿小狗动作的变换以及老虎摇扇、下滚等动作。
3、游戏:《抬花轿》①请幼儿结伴游戏,先请扮演老虎的孩子,站到“轿子”中间。
再请抬轿子的“小狗”:找个好朋友和你一起抬轿子吧,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一遍。
小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雨点跳舞》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小雨点跳舞》这首歌曲并使用简单的肢体动作模仿小雨点。
2.通过歌曲和动作的结合,感知雨水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
3.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授的歌曲为《小雨点跳舞》。
2. 教学方法•歌曲播放法•假扮游戏法•肢体模仿法三、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小体操,以放松身体和准备学习。
2. 歌曲播放(5分钟)•教师播放《小雨点跳舞》这首歌曲,让幼儿听一遍。
•教师可以在播放的过程中,用肢体语言做对应的动作,引导幼儿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3. 教唱歌曲(10分钟)•教师指挥幼儿一起跟唱《小雨点跳舞》这首歌曲。
•教师可以在唱歌的过程中,加入手语或者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强幼儿的参与度和协作意识。
4. 肢体模仿(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雨点的动作,比如:手臂做向下拍打掌声的动作、脚做跷跷板的动作等等。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体力和技能水平适当调整难度,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动作而导致幼儿无法完成。
5.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模仿小雨点的动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段小舞蹈。
•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适时加入音乐,让整个活动更具节奏感和音乐感。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征询他们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对后续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教学效果通过对《小雨点跳舞》的学习,幼儿不仅能够听懂这首歌曲,还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和舞蹈技巧,同时,也得到了一些节奏和音乐感的培养和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协作,创造出一起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幼儿们的表现力和动手能力,是一节富有成效的音乐课程。
2021年第17期教学管理343肢体语言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及意义迪达尔·木合塔尔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察尔县坎乡库勒特克其学校幼儿园,新疆伊犁835313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加强师幼间的沟通,也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它与有声语言一样,是人们交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际形式。
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它们都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
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结合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情况来设计肢体语言,从而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利用肢体语言来提高幼儿教学活动的质量。
本文主要针对肢体语言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意义以及肢体语言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运用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肢体语言;幼儿教学活动;运用策略;意义一、肢体语言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意义(一)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加强师幼间的沟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和快乐,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让幼儿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从而拉近师幼间的距离,促进师幼间有效的沟通。
(二)运用肢体语言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幼儿教学中合理的应用肢体语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幼儿对教学活动充满学习欲望,始终以饱满、热情的情绪来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以使用肢体动作来表示音乐节奏的变化,也可以借助肢体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内容,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二、肢体语言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运用策略(一)利用肢体语言讲解游戏规则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并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来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幼儿更好地进行学习,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听懂音乐并感知其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3.促进幼儿对于音乐舞蹈的兴趣爱好,并提高其对于音乐舞蹈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中班音乐教学将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为主题。
2.1 教学过程1.音乐欣赏: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并指导幼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跟随音乐的节奏感走路。
2.舞蹈表演:老师示范,引导幼儿学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简单舞蹈动作。
3.舞蹈合作:组织幼儿成小组,互相配合完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小合唱和舞蹈演出。
4.活动评价:观看各小组表演后,回顾舞蹈演出的时候,要注意的姿势和动作。
2.2 课后拓展老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里跟孩子一起欣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音乐,在音乐的基础上跳舞,增强家庭亲子与协作学习的氛围。
此外,还可以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的歌词和手指游戏带回家里,引导孩子在家里模仿唱歌和手指游戏。
三、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演示我要求幼儿学习动作,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和节奏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法形成小组合作,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十分有效地调动幼儿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觉性。
2.教学环境幼儿的身体对于音乐教学十分重要,在课程中正确的教学环境十分重要。
为了增强教学的效果,我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境尽量做到了安全,并且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供幼儿们跳舞,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舞台表演效果。
此外, 也要注意发掘幼儿的个性,在让幼儿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对其进行引导和关注,提高奖励和帮助幼儿的能力。
3.课程设计在这个音乐教学中,我让孩子们以歌曲跳舞的方式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我回顾了课程中需要注意的姿势和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注意对于幼儿的感官刺激,让幼儿有更具体的浅层角色体验和深层的语言、文化等学习。
肢体语言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在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一个公式:情感表达=7%的语言(只是词)+38%的声音(包括音调和其它声响)+55%的无声语言。
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中,大部分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无声语言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肢体语言作为无声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所谓肢体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体态、手势等来表达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无声语言。
肢体语言是为了加强交流的效果,给交流的双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时借助身体形态表意的一种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观察到,肢体语言在幼儿教师的教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唱歌、欣赏、活动、节奏乐、唱游活动等,无一不有着体态语言的辅助。
因为它形象生动,易为幼儿接受,因为它变化丰富又不需要什么辅助材料,所以深受幼儿教师的喜爱。
那么,它在幼儿教学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能培养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兴趣和美感这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从事活动的内趋力,有了兴趣幼儿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而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在进行新歌教学时,有些内容单纯用“说”或“唱”的形式进行教学,幼儿一时难以理解。
如果我们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幼儿便能很快掌握。
如“喜笑颜开”,将笑容挂在脸上,舒展面容让幼儿模仿;“朝左朝右”,作出左右的方向;“揿揿小门铃”,用手按门铃的姿势;“握手”,将手伸出与人相握的姿势等等。
由于采用了肢体语言教学,幼儿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词义,所以能很快学会。
即使有时想不起来,但只要用肢体语言提醒,幼儿便能很快唱出来。
如《小猫,小猫,你别吵》这首歌曲,是一首叙事体裁的歌曲,通过叙述幼儿同小猫对话的场面,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他人的感情。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尽管还不能表达出细腻的感情变化和演唱技巧,但通过教师对“睡觉”、“喵喵叫”、“点点头”、“轻轻走掉了”等词义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引导幼儿集中注意,作出积极的反映。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中班音乐《纸飞机》教学设计(三篇)目录:幼儿园中班音乐《纸飞机》教学设计一幼儿园中班音乐《谁会飞》教案设计二幼儿园中班音乐《鸭宝贝》三幼儿园中班音乐《纸飞机》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可以完整地演唱歌曲2、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歌词内容活动准备挂图 cd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纸飞机,兴趣导入。
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飞机飞行,比如起跑、起飞、转弯、上升、下降、落地等。
2、播放cd,幼儿倾听歌曲,熟悉歌词,并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歌词。
-----你在歌词里听到了什么?-----用什么动作表示你是一张纸,正在被折成飞机呢?-----在想象自己变成一架纸飞机,你会怎么飞呢?3、教师展示挂图,请幼儿观察画面和动作说明。
-----书上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是跟着歌词做动作的?-----折一折,叠一叠是分别弯曲自己的左臂、右臂。
“做成飞机用力一丢”是用手臂再用力向前上方挥出去。
“飞出去,飞出去”是分别向两边做飞机飞行状,开心地飞行。
“咻咻咻咻真开心”是上下挥动手臂,表示很开心。
------有哪些小动物坐在飞机上飞行?它们开心吗?——你最喜欢哪一架纸飞机?为什么?4、播放cd,幼儿跟随音乐边唱边作动作2-3遍。
可以模仿书上的动作,也可以自创动作。
5、将幼儿分组根据歌曲来玩“纸飞机”的游戏。
幼儿2人一组,,先由第一名幼儿当纸,第二名幼儿来折飞机,唱到第二句的时候,把扮演飞机的幼儿丢出去(推一下),第一名幼儿“丢”出去后开始到处飞,在歌曲最后一句的时候,飞回到队尾,然后第二名幼儿扮演飞机.6、延伸,为幼儿提供手工纸在区域活动中尝试折纸飞机。
幼儿园中班音乐《谁会飞》教案设计二活动目标:1、初步探索、了解各种会飞的东西。
2、学习用问答形式演唱歌曲,并进行歌曲仿编。
活动准备:1、教师幼儿共同收集的有关会飞的物体(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的图书、音像资料等)的图书、图片、音像资料等。
2、音乐cd(歌曲p6、p14),遥控器。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07T07:05:32.25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22期作者:王丽娜[导读] 达尔克罗兹是瑞士著名作曲家,他主张:“音乐的来源是人类的情感,而人类的情感更多的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最初音乐感知能力的建立、音乐情感的表达需要从体态律动开始王丽娜西安市第二保育院摘要:达尔克罗兹是瑞士著名作曲家,他主张:“音乐的来源是人类的情感,而人类的情感更多的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最初音乐感知能力的建立、音乐情感的表达需要从体态律动开始。
此理论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践行中,主张音乐教学不以传授为主,而是在感受中建立乐感,培养感官与肢体的协调能力,让音乐跟随心中的感受动起来。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育引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具有即兴性,没有生硬刻板的教学方案,而是让幼儿在自己对音乐的感知中,自由舞动身体,表达自己对对乐曲的感受,将听和动结合,将感受和表现密切联系,从而让幼儿在自行探索中,建立起音乐感知能力,让美妙的音符,自然的流动和滋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认知。
一、利用肢体语言,感知音乐节奏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是通过身体的律动表达对音乐的感知,体态律动的语言词汇包括原地和空间两种形式[1]。
教师应当发散思维,思考出跟多可以应用在乐曲中的动作,并引导幼儿共同思考,师生共同分享动作词汇,例如拍手、挥手、鞠躬、跺脚等原地动作,还有跑、跳、滑蹦等空间动作。
同时,教师应当开拓思维,结合肢体动作的高低起伏,充分利用头部、四肢、眼神以及腰腹等肢体部位进行表达。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小段乐曲深入感受,乐曲的选择应当与前面分享的肢体动作有一定的匹配关联度,引导幼儿在吨因、跳音时做出较为有力量的。
短促的动作,将乐曲随机打乱顺序,让幼儿感知节奏,而非形成短暂的肌肉记忆。
将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让幼儿感知身体与音乐的奇妙关联,提升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手语传乐天地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将肢体表达和音乐共振结合起来,旨在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节奏的表达,促进幼儿的感觉和认知发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文将从浅入深,全面探讨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以及它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
1. 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利用手语和音乐,让幼儿通过模仿、表达和舞蹈来学习和体验。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通过手语和音乐的传达,幼儿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促进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感,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2. 手语传乐天地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手语传乐天地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和精神发展。
通过手语和音乐的表达,幼儿可以锻炼肢体协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专注力,促进全面发展。
手语传乐天地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感觉和认知发展。
幼儿通过手语和音乐的传达,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语言、情感和音乐,从而促进感知认知的发展。
手语传乐天地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情感表达。
幼儿通过手语和音乐的表达,可以释放情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心理健康。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非常有益于幼儿的发展。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感知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手语和音乐的传达,幼儿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语言、情感和音乐,从而促进综合发展。
我认为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教育者和家长们重视和推广。
总结回顾幼儿园手语传乐天地的教学方法结合了肢体表达和音乐共振,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和精神发展,增强感知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跟着音乐教案:将走路与音乐相结合,增强幼儿乐趣幼儿教育一直是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幼儿教育目的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为了孩子提供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而幼儿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早教班或者幼儿园,它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身体发育、语言习得等各个方面,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培养。
其中,幼儿主导的活动、游戏和表演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活动、游戏和表演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乐趣和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活动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教育中加入各种有趣的元素来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
跟着音乐教案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手段。
跟着音乐教案,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跟着音乐节拍走路,从而增强他们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受力。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经常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但是不容易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而通过跟着音乐走路的方式,孩子们可以通过身体的感受来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掌握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从而增强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灵敏度。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跟着音乐教案作为幼儿教育中的一个小环节,让孩子们在课堂中跟着老师一起跳舞或者走路。
跳舞的形式可以是各种形式,如欢快的舞蹈、慢舞或者肢体语言,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韵律和节奏,同时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肌肉发展。
走路的方式可以是各种形式,如小步快走、大步跑、跳跃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节拍和韵律。
跟着音乐教案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于幼儿而言,大多数人都喜欢跟着音乐跳舞和走路,这一种亲身感受和参与的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从而增强他们的乐趣和参与度。
此外,跟着音乐教案也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集体意识。
在跟着音乐走路和跳舞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合作,互相配合,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这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孩子的想法,增强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
跟着音乐教案是一种非常好的幼儿教育手段,它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受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肌肉发展。
小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宝宝笑了》前言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文将分享一份小班音乐优秀教案,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
教案概述•学习目标:通过合唱《宝宝笑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歌曲《宝宝笑了》、音乐节奏。
•教学时长:30分钟。
教学步骤1.温暖活动:–引导幼儿做一些身体活动,如摇头、摆手等,放松身体。
–听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导入新歌:–引导幼儿一起听一遍歌曲《宝宝笑了》。
–了解歌曲大意,带领幼儿进行简短的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3.学习歌曲歌词:–分段学习歌曲歌词,使用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每个词的内容。
–反复唱诵歌词,让幼儿跟随一起念唱。
4.学习音乐节奏:–引导幼儿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歌曲的节奏。
–将节奏与歌词进行结合,逐步唱出整首歌曲。
5.合唱练习:–分配幼儿角色,有的负责唱主歌,有的负责唱和声,培养合作意识。
–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合唱练习,让幼儿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6.总结归纳:–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让幼儿说出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教学反思本次音乐教学中,幼儿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
以下是我对此次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教学亮点•温暖活动的引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放松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歌曲歌词时,使用肢体语言和形象化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分配角色,让幼儿参与合唱练习,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不足•教学时间可能过短,导致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音乐节奏的教学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将补充一些相关的教具和活动。
改进策略•增加教学时间,让幼儿充分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内容和节奏。
•寻找更多的音乐教具,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加深幼儿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幸福拍手歌》含反思•相关推荐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幸福拍手歌》含反思(通用5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幸福拍手歌》含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幸福拍手歌》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创编新歌词,并合着音乐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3、能较准确地演快唱连续的附点节奏,内心节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是谁?(出示小绵羊图片)。
【活动准备】1、幼儿经验准备:放音乐《幸福拍手歌》,让幼儿熟悉主要旋律。
2、节奏练习:让幼儿练习(气气、嘭嘭)为《幸福拍手歌》的主要节奏型做准备。
3、物质准备:四张动作图画,在唱歌中模仿。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教师以图片小羊引起幼儿的观赏兴趣,引出幸福的话题。
老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好朋友,在好朋友出来之前,我们先来一个热身练习,跟着老师一起做。
"打气气气,放炮嘭嘭让幼儿练习(气气、嘭嘭)为《幸福拍手歌》的主要节奏型做准备。
老师:"做完热身练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小羊的图片小羊:"小朋友们好。
"幼儿:"小羊好。
"老师:"小羊,你幸福么?"小绵羊:"我幸福。
"老师:"那你的幸福是什么?"小绵羊:"我的幸福就是天天闻到绿草的清香。
"老师:"小朋友,你们的幸福是什么?"(幼儿自由说)老师:"我请举手的小朋友回答。
"(被点名的小朋友回答,2个。
老师要仔细听,适当重复小朋友的话或者添加一些话)老师:"A的幸福是……说的真好请坐,谁还有不同的幸福(老师举手示意),B你来说(把小朋友回答)。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拍拍小手摆摆头》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2.帮助幼儿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感知能力。
3.启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4.开发幼儿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运用音乐、肢体语言和色彩激发幼儿情感和表达。
2.帮助幼儿提高音乐节奏感和韵律感。
3.鼓励幼儿多动脑、多思考和创造。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录制好的音乐,可以是儿歌或轻松的音乐。
2.准备能制造丰富色彩的教具,如小球、彩带等。
3.准备手势动作,如拍手、摆头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用教具制造丰富色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小球、彩带等。
•通过教具引导幼儿一起做手势动作,如拍手、摆头等。
第二部:认识音乐•让幼儿用耳朵听录制好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问幼儿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导幼儿辨认出不同的乐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好感。
第三步:唱歌跳舞•播放《拍拍小手摆摆头》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唱歌跳舞。
•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和色彩表现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用教具辅助幼儿学习跳舞的基本动作,如半蹲、顶腿等,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第四步:创意展示•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音乐素材和色彩素材,引导幼儿创意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五步:结束•再次播放《拍拍小手摆摆头》音乐,和幼儿一起跳舞表现。
•教师表扬幼儿在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并给他们一些奖励。
总结通过教学活动,幼儿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快乐,培养幼儿观念、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才能,全面发展幼儿身心素质和肢体协调能力。
《动物说话》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反思教学目的1、幼儿通过聆听、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气氛,引导幼儿聆听和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保护之情。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幼儿积累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素材,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参与,培养幼儿的创编才能。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开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律动。
播放轻松、幽默的器乐曲《三只小猪》,老师和幼儿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妙的音乐气氛能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承受音乐,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拉近幼儿与老师的间隔,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场这节愉快的音乐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用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问好吧!“汪汪汪,朋友们好!”幼儿们也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与我问好,“喵喵喵,小狗好!”“叽叽叽,老师好!” ……【这样的开课一改以往的教学形式,给幼儿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感受导入新课。
聆听模拟。
在四周贴满动物图片的教室里,投影屏幕中出示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描写大森林早晨美丽宁静风光的音乐,拉开幕布展示贴有大树、小草、湖水的板书,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的动物王国。
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播放描写动物的音乐。
有轻快奔跑着的小马,爱唱歌的布谷,骄傲的小兔,勤恳的乌龟,咆哮的狮子,……幼儿随音乐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动物,寻找“藏”在教室四周的“动物”。
师:“看!我们到哪儿呢?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
听!这是谁来了?让我们用动作和声音模拟、表现这些小动物。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模拟音乐中的动物,同时也在活动中自觉地区分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动作,选择肢体语言和体态表现活泼得意的小动物。
幼儿园活动优质教案《走路》歌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音乐活动教材第四章《音乐与身体》,详细内容为学习歌曲《走路》。
通过歌曲学唱,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培养身体协调性。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歌曲《走路》,并能独立演唱。
2. 能用动作表现歌曲节奏,提高身体协调性。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走路》的歌词和旋律。
难点:用动作表现歌曲节奏,做到动作与音乐的协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歌词卡片、动作示范卡片。
2. 学具:小鼓、沙锤、动作道具(如小花、小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扮演小兔子,在森林里跳跳走走,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加入。
通过这个环节,让幼儿感受走路、跑步、跳跃等动作。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让幼儿倾听。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唱歌曲。
(3)教师用歌词卡片辅助教学,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3. 动作创编(10分钟)(1)教师示范动作,让幼儿模仿。
(2)幼儿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动作,展示给全班同学。
(3)教师选取优秀的动作,整合成一套动作,带领幼儿练习。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为歌曲《走路》伴奏。
同时,其他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走路》2. 歌词卡片:贴在黑板上,方便幼儿观看。
3. 动作示范卡片:贴在黑板上,供幼儿模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唱《走路》歌曲,并设计一套动作。
答案:根据幼儿自身情况,自由发挥。
2. 家长反馈:请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并简要评价幼儿的表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针对幼儿在动作创编方面的困难,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自由发挥。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音乐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练习。
幼儿园初中音乐课《月亮婆婆喜欢我》带反思中班音乐课《月亮婆婆喜欢我》包含对中班音乐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
让孩子尝试根据动作提示以两种方式唱歌,感受歌曲的柔和优美的旋律,并开始学习以连贯和跳跃的方式唱歌。
最初感受到合作唱歌的效果和欣赏优美歌曲的乐趣,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前来反思计划的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月亮婆婆喜欢我》。
[活动]1.感受这首歌的柔和优美的旋律。
最初学习以连贯和跳跃的方式唱歌。
2.根据操作提示,尝试以两种方式唱歌。
3.初步体验合作唱歌的效果和欣赏优美的歌曲,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4,根据音乐的速度,改变动作的速度。
5.和歌曲的旋律一起唱歌。
[活动准备]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程序〕首先,老师和年轻人一起跳舞《金孔雀轻轻跳》。
其次,欣赏音乐。
1.老师:刚才老师和孩子们跳起了彝族的舞蹈。
今天,老师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首歌。
让我们一起听!问题:您刚才听到了什么?2,老师唱歌,孩子们欣赏,再次感受到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歌词。
问题:歌曲中的月婆婆像孩子吗?3,老师的完整歌迷演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孩子再次欣赏。
老师:让我们再听一遍,用优美的动作听音乐的节奏。
问题:您使用什么动作播放音乐的节奏?(儿童学习2-3种儿童动作)第三,孩子完全学会唱歌《月亮婆婆喜欢我》。
1.听音乐的旋律会引导孩子根据音乐的节奏说歌词。
2.指导孩子们学习唱歌。
3.指导孩子们为歌曲创作歌曲。
4,孩子起身分散位置,听音乐做动作,表达孩子与月亮婆婆的亲密感。
第四,以各种形式唱歌以进一步理解歌曲的内容。
1.一组孩子演奏节奏,另一组孩子唱歌。
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2.用唱歌的方法唱歌。
老师唱了句子的前半部分,孩子唱了第二句话。
3.和歌手一起唱歌。
孩子们唱歌,老师唱“啊-啦啦”,老师唱歌给孩子们唱歌。
5.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表演。
经过几次练习,老师在老师的指挥下和谐地唱歌。
教学反思:《月亮婆婆喜欢我》这首歌是彝族的歌,富有少数民族的风味,孩子们很少接触这类歌,所以我非常喜欢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