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1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6
《秋水》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地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地小块陆地.崖:高地河岸.之:助词,地.辩:同“辨”,分辨,辨认.b5E2R。
秋天地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地小河流地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地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p1Ean。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地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地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地.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DXDiT。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地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地大海,指东海地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RTCrp。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地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地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地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地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地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地标志.5PCzV。
秋水原文及翻译范文一:作为学生,秋水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它讲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美好场景,却又深刻表达了人生中的一些哲理和情感。
首先,秋水的翻译成为了我们学习汉语的重要素材。
我们要认真学习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结构和意思搭配,才能真正了解和体味其中的深刻意义。
同时,翻译中也有很多用词让我们感到新奇和惊喜,如“秋光”、“采菊”等,这些词汇的使用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秋季的魅力。
其次,秋水的主题也让我们深思。
其实,这篇文章是一首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思考。
从而告诉我们,面对岁月的流逝,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不要轻易放弃我们所珍视的事物,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智。
最后,秋水的写作风格也值得我们学习。
诗人在表达思想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赋予了整篇文章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感染力。
学生们在写作时,也要注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总之,秋水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学习和分析其中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范文二:秋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和情感的经典文学作品,它的诗意美和深邃内涵经常被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人推崇。
而秋水的翻译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素材。
首先,秋水这篇文章的翻译尤其要点在于文字的意蕴和句子结构的妥当,它能够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汉语所具有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秋水的翻译的用词也十分优美,如“采菊”、“秋风”,这些词语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秋季的景象,也让读者充满了对秋天的想象。
其次,秋水的主要内容是描绘秋天的美景和哲理思考。
秋水的基本主题是时光永恒、秋景深长,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匆匆而逝的感慨和思考。
可见,秋水并不仅仅表现出秋天的景色,更是一首让人深思的哲学诗篇。
秋水[译文]秋天山洪按季节(汹涌)而至,众多河道(的水流)汇入黄河。
黄河的水面宽阔,隔岸相看,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在这时河神非常高兴,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到达北海。
面朝东一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在这时河神才改变了他(洋洋自得)的神情,茫然地仰视着海神叹息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懂得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懂得的东西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看到您这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才明白过来,)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修养极高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青蛙不可以与(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生活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同(它)谈论(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见识浅陋,未见世面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的束缚。
现在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浅陋,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了。
千万条水流归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排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虚竭;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
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度来计数(的原因),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自己认识到我是由天地赋予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事物(种类)的数量叫作“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
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行的地方,都聚集着人群,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秋水选自《庄子》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庄子《秋水》赏析
导读:庄子《秋水》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文可分成七个片断,这里选用的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进而说明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是受到严重局限的,人应该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认识的局限性。
全文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为了讲清楚相对论的观点,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个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对比十分鲜明,然而,北海若却不敢“自多”,因为他“比形于天地”,“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阐明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了人与外物相比,无论是从数量上和其所占据的空间上,都是非常渺小,认识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虚构一个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深奥抽象的哲理得以准确生动的阐释。
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连类设喻和多重对比的方式,使其说理既形象生动,容易明白,同时又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寓言中几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逻辑说理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互相关联,从而构成了一个寓言的整体,非常奇妙。
语言方面,景物描写的运用衬托了河神前后不同的认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强化了说理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秋水》翻译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至:到。
百:众多。
川:河流。
灌:注入。
河:古今异义。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泾:同“径”,直。
泾流:直流的水波。
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高的河岸。
之:助词,的。
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于:介词,在。
是:代词,这(时)。
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认为,觉得。
之:助词,的。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为:是。
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行:走。
至于:古今异义。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东面:面朝着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
而:连词,表修饰。
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焉:助词,无义。
始:才。
旋:旋转,掉转。
其:代词,他。
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
望洋:仰视的样子。
若:海神名。
而:连词,表修饰。
叹:感叹。
野语:俗语。
之:代词,这样。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闻:听说,听到。
道:道理。
百:泛指多。
以为:认为。
秋水原文及注释秋水长天一色,注:秋天的天空是一片湛蓝的颜色,没有云彩。
落霞与孤鹜齐飞,注:夕阳的余辉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
风起时,满天飞絮,注:当风起时,满天都是飞舞的柳絮。
河水在石头间潺潺流淌,注:河水在石头之间发出潺潺的声音,流淌不止。
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曳,注:岸边的杨柳随着风的吹拂摇曳不停。
绿草如茵,注:绿草像一块块细腻的茵毯一样。
小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注: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动着。
倒映在水面上的倒影,注:景物的倒影倒映在水面上。
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注: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注:远处的山峦一个接一个连绵起伏着。
夕阳西下,注:太阳向西方下落。
天空渐渐染上了橙红色,注:天空逐渐变成了橙红色。
夜幕降临,星光闪烁,注:夜幕降临,星星闪烁着光芒。
寂静的大地似乎沉睡了,注:大地静谧无声,仿佛进入了沉睡的状态。
在这个美丽的秋天,注: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
我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注:我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秋天的景色如诗如画,注:秋天的景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让人心旷神怡,注:让人心情开朗,精神愉悦。
秋水原文及注释中的描写,让人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从蓝天、夕阳、风絮、河水、杨柳、绿草、小鱼儿、倒影、阳光、山峦、夜幕、星光等方面进行了描绘,展示了秋天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这些描写都是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文章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阅读流畅性。
整篇文章准确无误地刻画了秋水的美丽景色,给读者带来了愉悦和想象的空间。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一:《庄子·秋水篇》译文《庄子·秋水》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
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
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
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
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我能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秋水》(节选)原文及翻译朝代先秦作者庄子及门徒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参考翻译作者佚名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人黄河。
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
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