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案1(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9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和重要作用;•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字写作风格;•加强对字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提高写字速度和书写的准确性。
二、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咬文嚼字”的概念和由来,引导学生猜测其背后的含义。
2.专题讲解:解释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示范正确的握笔方式和字的笔画顺序。
3.练习演示: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字帖书写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姿势和习惯。
4.个人练习:学生个人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必要的纠正和点评。
5.比赛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教学重点1.正确的写字姿势和笔的握持方法;2.字的五笔顺序和基本结构;3.加强对字的观察和认知。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
2.练习演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
3.个别辅导法:教师巡视学生个人练习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字帖、黑板、彩笔。
•学生准备:书写工具、稿纸、字帖。
六、课堂实施1.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咬文嚼字”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专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方式和字的笔画顺序。
3.练习演示(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集体字帖书写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姿势和习惯。
4.个人练习(30分钟):学生个人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必要的纠正和点评。
5.比赛展示(20分钟):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并进行评选和表彰。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咬文嚼字”概念的理解,并掌握了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
通过集体和个人练习,学生的字写作风格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通用12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汲取其中精华.3. 把握思想感情.4.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重点 1. 把握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教学方法点拨法教学过程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把握.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留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汲取其中精华一.导入诵读课文,把握基础学问.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同学完成.1. 了解有关常识: 朱光潜,闻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2. 从文中找诞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点拨1、解题:咬文嚼字正象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亲密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其次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颖的意味。
出示习题,同学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分析评价1. 从文中找出表明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熟悉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留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状况来谈)分析.借鉴1. 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导练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常学习及写作状况,深化理解观点。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教案[教案]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2. 学习正确运用成语“咬文嚼字”来表达对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人或事的批评。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运用成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成语“咬文嚼字”。
先请学生尝试猜测成语的意思。
然后教师给出几个成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2. 学习成语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成语“咬文嚼字”的字面意思和引申意义。
教师重点解释成语的“咬文”和“嚼字”,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过分注重细节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应用教师提供几个例句,让学生猜测句中的成语并分析其意义。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成语“咬文嚼字”来描写不同情境下的人或事。
例句:- 他总是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真是个咬文嚼字的人。
- 在实际操作中,不要咬文嚼字,要注重实际情况。
4. 创作活动学生以“咬文嚼字”为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成语,并合理地描述人或事,表现出对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批评。
5. 作文展示和点评学生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并就对方的作品进行点评。
教师也可以挑选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教学反思此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成语“咬文嚼字”,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一个新的成语,还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和点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提升语文素养。
《咬文嚼字》导学案1编写:刘慧萍使用日期:2013/10 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一、知识连接1、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自主学习1.易错字注音水浒.()倒涎.()憎.恶.()茗.烟()胸襟.()搅扰..()灞.桥()付梓.()援.例()岑.寂()尺牍.()中.石没镞..()()()2.多音字及形似字注音枕藉.()蕴藉.()慰藉.()声名狼藉.()禅.让()殚.心()箪食..()咀嚼.()嚼.舌()倒嚼.()咬文嚼.字()惮.烦()牛犊.()赎.罪()淄.博()缁.衣()辎.重()锱铢..必较()黩.武()渎.职()木椟.()三、合作探究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____ __和_____ 情感 __的调整。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咬文嚼字》一课,主要围绕朱光潜先生的同名文章展开,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第一至第四段,探讨咬文嚼字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文章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与分析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关键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因咬文嚼字而引发的笑话,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一至第四段,边读边思考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对咬文嚼字的内涵进行讲解,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教师挑选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咬文嚼字的实例,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5.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一道阅读理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1)咬文嚼字的内涵(2)文章关键句子分析(3)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请分析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阐述你的理解。
2. 答案:(1)示例:在商务谈判中,双方对合同条款的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误解和纠纷。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需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些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的能力则离不开文学修养的积淀。
《咬文嚼字》一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字习惯,提高文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咬文嚼字一课,副标题为《中国人的字如何被“嚼”掉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咬文嚼字的概念、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2. 语言表达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3. 咬文嚼字所揭示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咬文嚼字》的教学,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渊源和现实意义;2. 正确认识“咬文嚼字”的文化价值,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力所能及的语言准则;3. 取得“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巨大作用和必要性,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4. 理解咬文嚼字所揭示的社会背景、历史链条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5. 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学术素养。
三、教学方法1. 课前导入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带有“咬文嚼字”性质,且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分组辨析,参与探讨。
例如评选出一组顺口溜,根据意义来研究它们的差异;选取近义词、难辨词组等等,让学生尝试举出具体案例。
2. 知识展示讲解“咬文嚼字”的概念、渊源和现实意义,可采用教师讲解、课件展示和影片演示等形式,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以实际语言材料为分析基础,对比分析一些具有“咬文嚼字”现象的经典案例,如《诗经》中的“翩翩者南山”、“翩翩者逝水”;唐朝韩愈《进学解》的“阳春白雪”等等。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咬文嚼字”的文化价值以及相关的文化传承。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使学生明确在阅读和写作中,对文字的精准运用能够提升表达效果。
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微妙差异对意义传达的影响。
2、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能力。
教授学生通过分析字词的含义、色彩、用法等来提高语言敏感度。
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在写作中精心选词造句。
3、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尊重。
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分析典型的语言实例。
理解并运用“推敲”的精神,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深入思考语言文字的运用。
帮助学生将“咬文嚼字”的意识转化为实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概念、意义和方法。
分析经典的语言案例,传授相关知识和技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具体的语言现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语言运用的奥秘。
3、实践法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咬文嚼字”的能力。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及时反馈和改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因用词不当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语言精准表达的关注。
提问学生对“咬文嚼字”这个词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强调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不同语境中相同字词的不同含义和效果。
介绍“推敲”的典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在语言运用上的严谨态度。
3、实例分析展示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精彩的用词和表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咬文嚼字”的理解。
4、实践演练布置一篇短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字词的选择和运用。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五篇《咬文嚼字》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育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育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育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老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舞。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讨论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1、找同学介绍。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讨论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悟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_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2022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P.4]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咬文嚼字”的精神。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精选教案章节:一、教材分析1.1 课文背景:本文选自朱自清的《咬文嚼字》,是一篇关于文学修辞的散文。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强调了文字表达的精确性和美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修辞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文字表达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教案章节: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修辞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体会文学修辞在实际表达中的应用。
教案章节: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表达,激发学生对文学修辞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学修辞的基本概念。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学修辞的定义、类型和作用,结合课文例子进行分析。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例子,体会文学修辞的实际应用。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章节: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文学修辞的应用,评估教学成果。
教案章节:五、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吸纳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5.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反馈,对后续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教案章节: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课堂讲解中,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6.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学修辞的特点和效果。
6.3 任务驱动: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文学修辞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案章节:七、教学方法7.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7.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学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咬文嚼字(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二、教学重点1. 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咬文嚼字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2. 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用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案例资料;4. 学习小组分组。
一、第一课时:咬文嚼字的含义及作用1. 导入:通过趣味故事引出咬文嚼字的含义;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文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并进行分析;二、第二课时:咬文嚼字在诗歌中的运用1. 导入:通过一首有趣的诗歌引出咬文嚼字在诗歌中的运用;2. 新课讲解:讲解诗歌中咬文嚼字的特点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诗歌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的艺术魅力;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诗歌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并进行分析;三、第三课时:咬文嚼字在小说中的运用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说片段引出咬文嚼字在小说中的运用;2. 新课讲解:讲解小说中咬文嚼字的特点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小说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小说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并进行分析;四、第四课时:咬文嚼字在散文中的运用1. 导入:通过一篇有趣的散文引出咬文嚼字在散文中的运用;2. 新课讲解:讲解散文中咬文嚼字的特点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散文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散文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并进行分析;五、第五课时:咬文嚼字在戏剧中的运用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戏剧片段引出咬文嚼字在戏剧中的运用;2. 新课讲解:讲解戏剧中咬文嚼字的特点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戏剧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戏剧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并进行分析;六、第六课时:咬文嚼字在实用文中的运用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用文引出咬文嚼字在实用文中的运用;2. 新课讲解:讲解实用文中咬文嚼字的特点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用文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传递信息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实用文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并进行分析;七、第七课时:咬文嚼字的修辞手法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修辞手法引出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联系;2. 新课讲解:讲解咬文嚼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修辞手法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增强语言表现力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文本中的咬文嚼字修辞手法,并进行分析;八、第八课时: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原则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语言表达实例引出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原则;2. 新课讲解:讲解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原则及其作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语言表达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准确表达意思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文本中的咬文嚼字语言表达实例,并进行分析;九、第九课时:咬文嚼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文化传承实例引出咬文嚼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 新课讲解:讲解咬文嚼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及其意义;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文化传承实例,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寻找课外文本中的咬文嚼字文化传承实例,并进行分析;十、第十课时:咬文嚼字的评价与反思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评价实例引出咬文嚼字的评价与反思;2. 新课讲解:讲解如何评价和反思咬文嚼字的使用;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评价与反思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和反思咬文嚼字的使用;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进行咬文嚼字的评价与反思练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环节1. 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运用;2. 咬文嚼字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实用文中的运用;3. 咬文嚼字的修辞手法;4. 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原则;5. 咬文嚼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6. 咬文嚼字的评价与反思。
(完整版)《咬文嚼字》优秀教案咬文嚼字优秀教案导语:《咬文嚼字》是一本经典散文集,作者柳如是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华文化中字词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思维和表达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咬文嚼字》为主题,通过深入解读文章的内涵,设计一堂精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意识,明白字词对思维和表达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咬文嚼字》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字词的观点。
2.掌握如何运用正确的字词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准备1.复印或准备《咬文嚼字》课文。
2.背景音乐素材(具有古典气息的音乐)。
3.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4.提前准备或复印学生练习作文的纸张。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出古朴的氛围,并展示《咬文嚼字》的封面,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丽和深远。
2. 导入主题(5分钟)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汉字的重要性上,提问学生对汉字有什么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汉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阅读课文(10分钟)学生们轮流读课文,教师适时解释生词,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解读和讨论,逐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并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5. 讲解主题(10分钟)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咬文嚼字》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6. 拓展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考,例如:a. 在现代社会中,字词的使用是否仍然重要?为什么?b. 在博物馆、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汉字的展品和字画,你们对此有什么感受?7. 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写作练习的题目:“字词的力量”。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或者课文的启发,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字或词对他们产生过的深刻影响。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学生推举。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
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生:也有,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
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没有啊,那太不好了。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生:装修。
师:对,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
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咀嚼.( ) 上乘.( ) 锱铢..必较( ) 拘.礼( )没镞.( ) 付梓.( ) 清沁.肺腑( ) 斟.酌( )岑.寂( ) 憎.恶( ) 深恶痛疾. ( ) 胸襟.( )蕴藉..( ) 尺牍.( ) 咬文嚼.字( ) 流弊.( )2.将下列古诗名句补充完整(1)鸟宿池边树,。
(2),来试人间第二泉。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
答案:1.咀嚼.(jué) 上乘.(chéng) 锱铢..必较(zīzhū) 拘.礼(jū)没镞.(zú)付梓.(zǐ) 清沁.肺腑(qìn ) 斟.酌(zhēn)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īn)蕴藉..(yùn jiè) 尺牍.(dú)咬文嚼.字(jiáo)流弊.(bì)2.(1)僧敲月下门(2)独携天上小团月(3)沧海月明珠有泪(4)梅子黄时雨【问题探究】1、“咬文嚼字”原来的意义是什么?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1)有三个意项: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①(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文章中作者提出了(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
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1)郭沫若改台词。
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3)“推敲”。
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5)套语的实例。
说明避免套板推陈出新4、列出全文结构提纲,并谈谈本文的思路结构对你作文有何启示。
提纲: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怎样咬文嚼字?(例四、例五)也就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
启示:可见,按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能写出好文章。
【当堂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跻(jī)身敷(fū)衍媲(pì)美饿殍(piǎo)遍野B.娉(pīng)婷寒碜(chen)谙(ān)熟提纲挈(xié)领C.震慑(shè)服膺(yīng)鞭挞(tà)踽踽(yǔ)独行D.炫(xuàn)耀逮(děi)捕缜(zhěn)密栉(zhì)风沐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斡旋互相推诿交插学科望风披靡B.脉搏不可思议不揣冒昧进退维谷C.焦燥草菅人命哗众取宠青春永驻D.怠慢未雨绸缪察颜观色沽名钓誉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2]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下来,有利于睡眠。
[3]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化为灰烬。
A.艰深松弛顿时 B.艰涩松弛马上C.艰涩松懈马上 D.艰深松懈顿时答案:1.A(B“挈”应读qiè;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2.B(A“交插学科”中“插”应为“叉”;C“焦燥”中“燥”应为“躁”;D“察颜观色”中“颜”应为“言”。
)3.A(艰深—(道理、文词)深奥难懂;艰涩——(文词)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
松弛——不紧张;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局面);马上——立刻。
)【延伸阅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天使心中的天使是与生俱来,但它不像手脚那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是暗藏在体内一个幽深的角落,其位置因人而异并且飘浮不定。
但,它一定是存在的,并需要你用心寻找,才能雕刻出来。
(第1段提出全文论点,即论述“是什么”)雕刻家用他的手将天使复原,让世人看见了他的面貌,我们赞叹他精湛的技艺,却往将更重要的一环忽略了:他找到了心中的天使,并且抓住了它。
若没有这一步,一切的技巧都是枉然。
建筑师通过绘制蓝图,可以设计出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
但是,任凭他有天才的设计天分,若不知道这大楼建在何处、有何用途,也不能完成设计。
只有知晓了大楼的一些细节情况,才可以设计出壮丽并且实用的楼房。
这设计的过程,同样是艰辛的,他需要考察地质、预算经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功能,最后得出一个最为优化的方案。
那蓝图,就是建筑师心中的天使。
他雕刻天使的方式,也是寻找。
小说家之所以可以创作出好的小说,不仅需要言辞的锻炼,不仅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他必须清楚,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传达怎样的意念。
这一点不是现成的,而需要艰苦的寻找。
伟大的小说家博尔赫斯曾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状态:“在动笔之前,眼前总是晃动着重重的人影。
”可见,那种模糊的意象仅仅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在经过内心的揣测和挣扎之后,故事的线索、人物的样貌等细节才渐渐浮出水面。
小说的诞生,也是天使的临世。
小说家雕刻天使的方式,是寻找。
(2-4段运用三个比喻性论据分析原因,即论述“为什么”)那么,你若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如斯的创作天分,只是一个普通的公民,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生活,你心中有那只天使,它在哪里呢?你,该怎么将它雕刻出来呢?其实,和小说家、建筑师一样,心中的天使,需要你自己去寻找。
求学道路上的你,要问问自己的爱好是什么,专业的选择也许将左右你的一生,不要迫于世俗的压力走上歧途。
求职过程中的你,要问问自己的天分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不要屈从于金钱官职而丧失自我。
如果你在求学、求职的道路上遭遇坎坷,要问问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若将它拾起,说不定又是一段柳暗花明。
那天使,在你心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他都是那只高贵的天使,你要用心找到它,全力以赴抓住它,像小说家一样描摹、像建筑师一样勾勒,最后,你便可以拥有它。
(5-10段运用类比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论述“怎么样”)雕刻出心中的天使,每个人都可以成就令人瞩目的事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锱(zhī)铢(zhū)必较拘(jū)礼B.没镞(zú) 付梓(xīn)清沁(xīn)肺腑斟(zhēn)酌C.岑(cén)寂憎(zèng)恶深恶痛嫉 (jí)胸襟(jìn)D. 流弊(bì) 尺牍(dú) 咬文嚼(jiáo)字蕴(yùn)藉(jiè)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1、D2、C【问题探究】1、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A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①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da.摇映b.舞隐c.弄吻d.扶失②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ba.如带b.横带c.入送d.挂入(3)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题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鲁迅诗)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谁是最可爱的人》)、参考答案”①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②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2、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2)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浓”(3)“眼”看朋辈成新鬼“忍”看朋辈成新鬼(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答案例1:“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
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
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
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