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实验技术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233.01 KB
- 文档页数:14
水处理实验设计与技术水处理技术是环境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它主要涉及液体处理和水质控制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水处理实验的设计和技术。
设计实验之前,需要准确地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背景。
例如,你的实验可能涉及净水、处理有害物质、降低水中矿物质含量,或是其他问题。
知道了实验的目的之后,需要确定实验的步骤,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设计水处理实验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1.测量水的质量和体积: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先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这将影响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选择合适的试剂:根据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试剂进行实验;3.选择合适的设备:选择合适的设备,以便能够完成实验并获取数据;4.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得实验结果;5.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水处理实验技术主要分为分离、过滤、沉淀、吸附、膜分离、电化学氧化、紫外线消毒等。
这些技术通常是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水处理技术:1.过滤:过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其通过过滤器过滤水中固体颗粒,例如沙子或污泥。
过滤的效果取决于过滤器的材料和孔径大小;2.沉淀:沉淀是一种将含有悬浮的颗粒物质的水通过本身沉淀作用来净化水的方法。
该方法在工业和家庭中广泛使用,常常需要添加化学试剂来帮助颗粒物沉淀;3.电化学氧化:该方法使用电解来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例如金属离子、药物、细菌等。
通过电化学氧化,产生的电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酸或碱,使它们变得更容易清除。
在实验室规模下,这些技术可能会用于验证特定水处理技术的效果。
例如,在一个实验室环境中,可以使用特定的材料进行水过滤。
在实验结果中,可以观察到过滤结果如何影响水质量和水量的变化。
总之,水处理实验设计和技术是环境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们在工业和家庭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设计和实施水处理实验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水处理实验技术开课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学生姓名学号开课时间至学年第学期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处理实验室制2016年5月说明1、实验报告双面打印、装订。
2、实验全部完成后,此实验报告统一交至实验指导教师处。
3、每次实验完成均需实验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实验数据。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年月日课程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实验项目类型课内40 报告60 总成绩验证演示综合设计指导教师成绩评定√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使用仪器设备及材料(试剂)名称型号规格备注四、实验步骤五、实验原始记录及分析(数据、图表、计算、分析等) 教师签字:1、实验数据记录:表1-1 混凝实验记录表实验组号混凝剂名称原水浊度原水温度原水pH值Ⅰ硫酸铝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mg剩余浊度沉淀后pH值备注快速搅拌中速搅拌慢速搅拌沉淀时间Ⅱ混凝剂名称氯化铁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mg剩余浊度沉淀后pH值备注快速搅拌中速搅拌慢速搅拌沉淀时间表1-2 混凝现象观察记录表实验编号观察记录小结水样编号矾花的形成及沉淀过程的描述Ⅰ1 2 3 4 5 6Ⅱ1 2 3 4 5 6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绘制混凝曲线。
2.根据混凝曲线图确定两种药剂的最佳投药量和最佳适应范围。
3.总结分析各种混凝剂的特点、适用条件,主要优缺点。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年月日课程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名称硝化实验实验项目类型课内40 报告60 总成绩验证演示综合设计指导教师成绩评定√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使用仪器设备及材料(试剂)名称型号规格备注四、实验步骤五、实验原始记录及分析(数据、图表、计算、分析等) 教师签字:1、实验数据记录:表1 活性污泥污泥浓度MLSS编号污泥质量/mgW 1W 2W 2-W 1表2 硝化速率编号取样时间/min 基准实验1# 2#1#2#A C A C A C A C 1 0 2 15 3 30 4 45 5602、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计算:MLSS(g/L)=21(W -W )V= 3、绘制氨氮随时间降解的曲线,并拟合:4、氨氮比降解速率计算:r = d[NH4+-N]/( dt * MLSS )(kg-N/ kg-MLSS.d)=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对该活性污泥硝化性能进行评价?2、活性污泥硝化过程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的控制范围及其影响途径是什么?3、活性污泥硝化速率和比硝化速率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比硝化速率在应用过程中有何优势?实验地点:实验日期:年月日课程名称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名称反硝化实验实验项目类型课内40 报告60 总成绩验证演示综合设计指导教师成绩评定√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使用仪器设备及材料(试剂)名称型号规格备注四、实验步骤五、实验原始记录及分析(数据、图表、计算、分析等) 教师签字:1、实验数据记录:表1 活性污泥污泥浓度MLSS编号污泥质量/mgW 1W 2W 2-W 1表2 反硝化速率编号取样时间/min 基准实验1# 2#1#2#A C A C A C A C 1 0 2 10 3 20 4 30 5402、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计算:MLSS(g/L)=21(W -W )V= 3、绘制亚氮随时间降解的曲线,并拟合:4、亚氮比降解速率计算:r = d[NO2--N]/( dt * MLSS )(kg-N/ kg-MLSS.d)=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对该活性污泥反硝化性能进行评价?2、活性污泥反硝化过程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的控制范围及其影响途径是什么?3、从反应的难易程度、细菌活性、细菌生长、运行管理、成本等角度论述和比较硝化过程与反硝化过程存在的重点和难点。
水处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原理和方法;2.学会使用水处理实验仪器,并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3.了解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变化规律;4.分析比较不同水处理技术对水质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1.实验仪器:反渗透膜实验装置、混凝槽、加热器等;2.试剂:CO2、NaOH溶液、FeCl3、聚合氯化铝等。
三、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两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反渗透和混凝沉淀。
反渗透是通过半透膜,将原水中的溶质和部分溶剂分离出来,从而得到更纯净的水;混凝沉淀则是通过混凝剂与水中杂质结合生成比较大的团聚体,使其沉降沉淀,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四、实验步骤:1.反渗透实验(1)将原水倒入反渗透膜实验装置的供水仓,调节压力,使水缓慢通过半透膜;(2)重复以上步骤,加入不同浓度的CO2溶液,观察反渗透膜通水速率的变化;(3)根据测得的结果,分析CO2与半透膜的作用关系,以及不同浓度溶液对反渗透膜的影响。
2.混凝沉淀实验(1)将一定量的原水倒入混凝槽中,调节pH值为最佳值;(2)按比例加入FeCl3和聚合氯化铝混凝剂;(3)加热溶液,控制温度,观察混凝剂与水中杂质的混凝情况;(4)分别采集沉淀的样品,测定其浑浊度,比较不同混凝剂对水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反渗透实验中,观察加入CO2溶液后,反渗透膜通水速率明显下降,且随着CO2浓度的增加,通水速率降低的程度加大。
这是因为CO2与水中钙、镁等离子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导致反渗透膜的孔隙被堵塞,减缓了通水速率。
在混凝沉淀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混凝剂对水质的影响,发现混凝槽加入FeCl3后,水质的浑浊度明显下降,而加入聚合氯化铝后,水质的浑浊度下降更明显。
这是因为FeCl3和聚合氯化铝能够与水中的悬浮颗粒发生氢键、氢键和电荷作用,并将其聚集成较大的团聚体,从而使其沉降沉淀。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反渗透和混凝沉淀两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分析比较了它们对水质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水处理实验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在xx水处理实验中心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水处理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水处理实验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
3. 提高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内容1. 水质分析实验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水质分析实验,包括以下内容:(1)pH值测定:采用pH计测定水样的酸碱度。
(2)溶解氧测定: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3)化学需氧量(COD)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
(4)生化需氧量(BOD)测定:采用稀释与接种法测定水样中的生化需氧量。
(5)浊度测定:采用浊度仪测定水样的浊度。
2. 水处理工艺实验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以下水处理工艺实验:(1)混凝沉淀实验:通过投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凝聚沉淀。
(2)过滤实验:采用不同滤料和过滤速度,研究其对水质的净化效果。
(3)活性炭吸附实验: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臭氧氧化实验:采用臭氧氧化技术,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1. 实验准备: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数据记录与分析: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实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将所学的水处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实验技能提高:掌握了水质分析实验、水处理工艺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 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与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 创新意识培养: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解决方案,提高了自己的创新意识。
1.指标:在实验中用来衡量实验效果好坏所采用的标准。
2.水平:因素在实验中所处的不同状态,可能引起指标变化,因素变化的各种状态叫作因素的水平。
3.因素:对实验有影响的条件。
4.系统误差: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数值时,误差的数值保持不变或按某一规律变化的误差。
5.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测量值总是有稍许变化且变化不定,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其来源可能是:人的感官分辨能力不同,环境干扰等等。
6.过失误差:由于实验时使用的仪器不合理或粗心大意、精力不集中、记错数据而引起的。
7.加权平均值:即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单位数,然后加总求和得到总体值,再除以总的单位数。
8.离群数据:通常我们将个别偏差大的、不是来自同一个发布总体的,对实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的测量数据称为离群数据。
9.相关分析:在一元线性回归会分析中,引进相关系数γ,是解决线性关系能否真正反映两个变量间的客观规律的数学方法。
10.时间混合水样:指在同一日,同一工作时间或一个相对较长周期内,平均情况按照流量的大小比例取水样的量,所取水样均匀混合,观察平均浓度最宜。
11.可疑数据: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尚未证明确定的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
12.显著性水平:统计检验中给定的很小的概率α,它表示要否定一个假设所犯错误的概率有多大。
13.实验设计:根据实验中不同问题,在实验前利用数学原理科学合理编排实验的过程,以求迅速找到最佳实验条件,揭示出事物内在规律,达到节省人力、财力的目的。
14.精密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答:在控制条件下用一个均匀试样反复试验,所测得数据之间重复的(一致的)程度。
反映分析方法或分析测量系统的偶然误差的大小;精密度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15.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三个具体过程及其内容是什么?答:误差分析,目的在于确定实验直接测量值和间接测量值误差的大小,数据可靠性的大小,从而判断数据准确度是否符合工程实践要求;数据处理,根据误差分析理论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极个别不合理的数据,保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以供下一步数据处理之用;数据分析,是将上述整理所得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分析数据特点及各变量主次,确定供变量间的关系,并用图形、表格或经验公式表达。
水的物化处理作业项文力090430第一章超纯水及其制备20℃时测得纯水电阻率(MΩ·cm)为16,换算成25℃时的电阻率解:20℃时测得纯水电导率为:L20℃=1/16 μΩ-1·cm-1=μΩ-1·cm-1;L t=L e(t)+L p(t);L e(25℃)=k t* L e(t)= k t*( L t-L p(t))= k20℃*( L20℃-L p(20℃));∴L25℃=L e(25℃)+L p(25℃) = k20℃*( L20℃-L p(20℃)) +L p(25℃);∴ρ25℃=1/ L25℃=1/[ k20℃*( L20℃-L p(20℃)) +L p(25℃)];查表得:k20℃=;L p(20℃)=μΩ-1·cm-1;L p(25℃)=μΩ-1·cm-1;∴ρ25℃=1/[ k20℃*( L20℃-L p(20℃)) +L p(25℃)]= 11.111*(0.06250.0380)0.0548-+= MΩ·cm第二章传质与物料平衡原理多相反应模型:如图为淹没式生物活性炭滤池,试建立数学模型,假定生物反应为一级反应dsksdt=-,其他参数自行假定。
e,Q图 淹没式生物活性炭滤池解:如图,在滤柱上取一段ΔL,在AΔL 这一体积微元内,建立污染物的物料衡算方程。
主体溶液中污染物的变化量等于活性炭表面生物膜反应的量。
假定微元内单位体积生物膜表面积为F ,污染物进入生物膜表面的通量为N Δ,则:-QΔS=AΔL·F·N Δ∴S AFN L Q ∆∆=-∆,微元趋于无限小时,AFN QdS dL ∆=- 假定活性炭的空隙率为ε,比表面积为e ,则:F=(1-ε) e ;∵污染物到达生物膜后才发生反应,反应速率为一级反应dsks dt=-,而N Δ为污染物的通量,进入生物膜表面由于反应而消失,消失速率即反应速率,∴-N Δ=dsks dt-=; ∴AFN (1)Q dS A ekS dL Qε∆-=-=- ∴0(1)ln()e S A ekL S Qε-=- ∴0(1)exp[]e A ekLS S Qε-=⋅-第三章 离子交换理论用离子交换法从CuSO 4废液中回收Cu ,废液含Cu 2+为20mgN/L ,处理水量3.78m 3/h 。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报告学校名称河海大学准考证号033109275026 姓名王宝佳课程代号60057 实验名称曝气池中环境因素的检测和菌胶团中生物相观察实验日期2010.11. 批报告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测定曝气池中的环境因素,如:水温、pH值、溶解氧浓度、营养物是否齐全等。
进一步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群体生长代谢的影响。
2.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活性污泥的菌胶团,掌握用直观的方法来判别菌胶团的性质、状态以及是否有丝状菌繁殖。
3.学会辨别原生动物的种属,并通过原生动物来间接地评定活性污泥质量和污水处理效果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中各种微生物组成的混合群体—菌胶团,细菌又是菌胶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净化功能的中心,是微生物中最主要的成分,而水温、pH值、溶解氧浓度、营养物等环境因素则对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最重要的影响。
对好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来说,氧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溶解氧浓度也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速度。
一般来说,溶解氧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生长代谢越有利,但维持过高的溶解氧又大大地增加了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
因此,一般控制在0.5—2mg/L。
微生物代谢关系式如图所示。
微生物及其酶系统所推进的生化反应受水温和PH值的影响很大,温度和PH值对活性物凝重的细菌和酶的活力的影响如图所示。
另外,微生物的代谢还需要氮、磷等营养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活性污泥菌环境胶团的微生物中除细菌外,还有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
当运行条件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原生动物种类和形态亦随之发生变化。
若游泳型或固着型的纤毛虫类大量出现时,说明处理系统运行正常。
因此,原生动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来鉴定活性污泥的质量和污水处理效果。
原生动物通过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就可以简单的观察。
此外,还可以观察菌胶团的形状、颜色、密度以及是否有丝状菌存在,有无污泥膨胀的倾向等。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学校名称河海大学准考证号033109275026 姓名王宝佳
课程代号60057 实验名称软化试验
实验日期2010.11 批报告日期成绩教师签名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顺流再生固定床运行操作过程。
2.加深对钠离子交换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水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等致硬离子经过Na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被Na+所取
代,从而达到软化
水的目的。
水中阴阳离子含量直接影响溶液的导电性能,经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水中因离子很少,导电率很小,电阻值很大。
Na+型离子树脂失效后用8%~10%NaCl溶液再生。
三、实验设备
1.软化装置1套;
2.100mL量筒1个,秒表1块(控制再生液流量用);
3.2000mm钢卷尺1个;
4.测硬度所需用品;
5.食盐数百克。
四、结果讨论
1.实验中的Na+是由食盐提供的,当由食盐为主配制的再生液进入实验软化柱时,会吸附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当原水进入软件柱与树脂接触后,就会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从而达到使水软化的目的。
2.在计算再生液浓度时,要根据软化树脂工作交换容量,树脂体积,顺流再生钠离子交换NaCI耗量以及食盐NaCI含量而定,计算出再生一次所需的食盐量,再配制浓度10%的食盐再生液。
3.实验过程中的反洗及软化,运行流速采用15m/h,并且要做好每隔10min的记录,记录水的硬度,并要进行比较。
实验安排:环境08—1、2、3共88人分为2大组每组44人。
每大组分为2小组人。
第一大组的第一小组:星期二(2011、11、8)上午10:30到C107实验室。
第二小组:星期二(2011、11、8)上午12:00到C107实验室。
第二大组的第一小组:星期二(2011、11、8)下午15:30到C107实验室。
第二小组:星期二(2011、11、8)下午17:00到C107实验室。
絮凝沉淀实验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1.1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方法,绘制絮凝沉淀静沉曲线。
1.2 实验原理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淀的实验中沉速与水深有关,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1.3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材料1. 有机玻璃絮凝沉淀装置,包括沉淀柱、配水及投配系统;2. 浊度仪;3. 玻璃烧杯、玻璃棒、废液杯、滤纸等;4. 人工配水样。
1.4 实验步骤1. 将配好的水样倒入水池内,开启机械搅拌,待水池内水质均匀后,从池内取样,测定水样初始浊度,记为C0。
2. 开启沉淀柱进水阀门,关闭出水阀门,开启水泵,向沉淀柱进水,当水上升到溢流口时,关闭进水阀门和水泵,同时开始计时。
3. 计时开始后,分别在20、40、60、80、120分钟当达到各柱的沉淀时间时,在该柱各采样口同时取样,并测定水样悬浮物浓度。
1.5 实验记录;日期水样初始悬浮物浓度SS0(mg/L)(mg/L)1.6、注意事项:1.向沉淀柱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防止悬浮物由于进水速度过慢而絮凝沉淀;又要防止由于进水速度过快,沉淀开始后柱内还存在紊流,影响沉淀效果。
水处理实习实践报告引言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水处理则是确保水资源的质量达到安全可用的关键过程。
本次实习旨在深入了解水处理的原理、技术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水处理能力。
实习目标1. 了解水的来源、污染与处理的基本知识;2. 掌握不同水质问题的检测和分析方法;3. 学习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和设备;4. 实践操作各种水处理工艺;5. 总结和评估实习期间的实践效果。
实习内容水质检测与分析在实习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学习了水质检测与分析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水质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我们掌握了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指标的测试原理和操作技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使用了各种设备和仪器进行了水样的采集、处理和检测。
常见水处理工艺在了解了水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学习了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和设备。
包括自然沉淀、混凝、絮凝、膜分离、消毒等多种工艺。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我们了解了不同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实践操作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多家水处理厂,并有机会参与实际操作。
我们学习了各种操作过程,包括原水的引入、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水处理工艺的实际应用情况,同时也加深了对水处理设备的理解。
总结与评估在实习结束之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与评估。
通过实习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对水处理原理和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升了水处理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实习期间的一些不足和改进的地方,这将成为我们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方向。
结论通过这次实习实践,我对水处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包括水质检测与分析、常见的水处理工艺和设备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
通过实际操作,我能够独立完成一些水处理工艺,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水处理工艺。
整个实习过程丰富了我的水处理知识,提高了我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水质检测与分析技术手册- 水处理工艺与设备选型指南- 《水处理实习手册》。
水处理实验技术1.实验原理: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ζ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少。
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即使ζ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体。
2.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1.水温;2溶液的PH值、碱度及悬浮物浓度;3.搅拌的速度(速率)及时间;4.混凝剂的种类3.“胶体保护”:混凝剂投加过量时,导致胶体又重新稳定下来的现象。
4.最佳投药量:是指达到预定水质目标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实验二:过滤实验1:级配: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大小粒径的滤料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以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
能反映级配状况指标的是通过筛分级配曲线求得有效粒径d10,以及d80和不均匀系数K80。
d10是表示通过滤料重量10%的筛孔孔径,它反映滤料中细颗粒尺寸,即产生回头损失的“有效”部分尺寸;K80为d80与d10之比,K80越大,表示粗细颗粒尺寸相差越大,滤料粒径越不均匀,这样的滤料对过滤及反冲洗均不利。
2.过滤装置:圆孔标准筛一套、烘箱、托盘天平、标准振筛机,量筒....3.对实验过程的理解(什么时候过滤,什么时候反冲洗)4.滤层膨胀率:水流从下往上,对滤层进行冲击,使其膨胀。
数值上等于滤层高度除以调料高度(滤层厚度)5.气水反冲洗:原理:是从浸水的滤柱下送入空气,当其上升通过滤层时形成若干气泡,使周围的水产生紊动,促使滤料反复碰撞,将粘附在滤料上的污物搓下,再用水冲出粘附污物。
优点:是可以清洗滤料内层,较好的消除结泥球现象且省水。
实验三:折点加氯实验1原理:水中含有氨和各种有机氮化物投氯后次氯酸极易与水中的氨进行反应,在反应中依次形成三种氯胺:NH3+HOCl→NH2Cl(一氯胺)+H2O;NH2Cl+HOCl→NHCl2(二氯胺)+H2O;NHCl2+HOCl→NCl3(三氯胺)+H2O2.化合性氯&游离性氯:水中NH2CL、NHCL2、NCL3称化合性氯。
水处理实验技术实验报告学校名称河海大学准考证号033109275026 姓名王宝佳课程代号60057 实验名称过滤和反冲洗实验日期2010.11 批报告日期成绩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1.熟悉普通快滤池过滤、冲洗的工作过程;2.加深对滤速、冲洗强度、滤层膨胀率、初滤水浊度的变化、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关系以及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的关系的理解;3.验证水反洗理论,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4.了解并掌握气、水反冲洗方法,以及由实验确定最佳气、水反冲洗强度与反冲洗时间的方法;5.通过水反洗及气、水联合反冲洗加深对气、水反冲洗效果的认识;6.观察反冲洗全过程,加深感性认识。
二、实验原理1.水的过滤是在滤池(过滤柱)中进行的,滤池净化的主要作用是接触絮凝作用,其次为筛滤作用和沉淀作用。
原水经过絮凝作用,水中的杂质截留在滤池之中,或者有接触絮凝作用的滤料表面粘附水中的杂质,从而使出水的浊度降低,达到过滤的效果。
滤层去除水中杂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料的总表面积。
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截留的杂质增加,滤层的水头损失也随之增长,其增长速度随滤速大小,滤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过滤进水中悬浮含量及截留杂质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而定,当滤速大,滤料颗粒粗,滤料层较薄时,滤过水水质将很快变差,过滤水质的周期变短,如滤速大,滤料颗粒细,滤池中的水头损失增加很快,这样很快达到过滤压力周期,所以在处理一定性质的水时,正确确定滤速,滤料颗粒的大小,滤料及厚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2.当过滤水头损失达到最大允许水头损失或水质恶化时,滤池需进行反冲洗。
滤料层在反冲洗时,当膨胀率一定,滤料颗粒越大,所需冲洗强度便越大;水温越高(即水的粘浸系数越大),所需冲洗强度也越大。
对于不同的滤料来说,同样大小颗粒的滤料,当密度大的与密度小的滤料膨胀相同时,其所需冲洗强度就越大。
3.反冲洗的方式很多,其原理是一致的,反冲洗开始时,承托层,滤料层未完全膨胀,相当于滤池处于反向过滤状态,这时滤层水头损失的计算公式为:式中:l —砂层膨胀后的厚度,cml0—砂层膨胀前的厚度,cm当反冲洗强度增大后,滤料层完全膨胀,处于流态化状态。
水处理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了解水处理的基本原理;2.掌握水处理的常用方法;3.分析比较不同水处理方法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水处理是指对自然水源进行净化处理,使其符合人们生活、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1.沉淀法:利用化学试剂与水中的悬浮物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物,通过沉淀物与水的分离来除去悬浮物;2.过滤法:利用过滤器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通过滤网截留下来;3.消毒法:通过添加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原体,确保水的卫生安全;4.软化法:利用离子交换剂去除水中的硬度,减少对设备和管道的腐蚀。
三、实验步骤1.沉淀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污水,加入适量的石灰,搅拌均匀;(2)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与污水产生的沉淀物;(3)利用漏斗和滤纸将沉淀物与水分离,称量沉淀物的质量。
(1)取一定量的污水,倒入滤纸漏斗中过滤;(2)观察滤纸上的悬浮固体物;(3)称量滤纸上的悬浮固体物的质量。
3.消毒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适量的漂白粉,搅拌均匀;(2)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水体是否发生变化。
4.软化法实验:(1)取一定量的硬水,加入适量的离子交换剂,搅拌均匀;(2)过滤处理后,对处理前后的水样进行化学分析,比较两者的硬度差异。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沉淀法实验:通过观察沉淀物的形态和质量,可以判断沉淀法对于去除悬浮物的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沉淀物的质量可以反映水中悬浮物的含量,质量越大,悬浮物含量越高,说明沉淀法的效果越好。
2.过滤法实验:通过观察滤纸上悬浮固体物的质量,可以判断过滤法对于去除固体物的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滤纸上的悬浮固体物的质量越大,说明过滤法的效果越好。
观察水体是否发生变化,可初步判断消毒法对于水中病原体的杀灭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漂白粉的作用下,水体变得清澈透明,说明消毒法的效果良好。
4.软化法实验:比较处理前后水样的硬度差异,可以判断软化法对于去除水中硬度的效果。
实验数据显示,处理后的水样硬度明显降低,说明软化法对于去除硬度有一定效果。
水处理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水进行处理的方式,了解不同水处理方法的工作原理及效果,验证不同处理方法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 实验原理水处理是一种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水中污染物的过程。
常见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澄清、过滤、消毒等。
本实验选取了以下三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进行研究:•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固体颗粒沉淀下来,达到澄清水质的目的。
•过滤法:通过过滤器将水中的固体颗粒去除,使水变得更清澈。
•活性炭吸附法:通过将水通过活性炭过滤,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异味。
3. 实验步骤3.1 沉淀法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测试杯,分别注入等量的污水样品。
2.在第一个测试杯中加入适量的铁(Ⅲ)氯化物溶液。
3.在第二个测试杯中加入适量的铝(Ⅲ)硫酸盐溶液。
4.在第三个测试杯中不加任何试剂作为对照组。
5.分别观察三个测试杯中的变化,记录下沉淀的情况。
3.2 过滤法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试管,其中一个放置一个滤纸作为滤料。
2.将污水样品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
3.将有滤纸的试管倒置,观察试管中的变化。
4.记录下通过滤纸后的水质。
3.3 活性炭吸附法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其中一个放置一层活性炭。
2.将污水样品分别注入两个玻璃容器中。
3.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容器中的水质变化。
4.记录下经过活性炭过滤后的水质。
4. 实验结果根据对实验步骤的观察和记录,得到以下实验结果:4.1 沉淀法实验结果•第一个测试杯中加入铁(Ⅲ)氯化物溶液后,观察到污水样品中的固体颗粒迅速沉淀,水质明显改善。
•第二个测试杯中加入铝(Ⅲ)硫酸盐溶液后,观察到污水样品中的固体颗粒逐渐沉淀,水质有所改善。
•对照组中的污水样品未见明显的沉淀现象。
4.2 过滤法实验结果•通过滤纸的试管中,观察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被滤纸阻留,水质明显改善。
•对比试管中,水中的固体颗粒未被滤除,水质无显著改善。
4.3 活性炭吸附法实验结果•经过活性炭过滤后,观察到水质明显改善,异味减少。
水处理技术实验操作方法
水处理技术实验的操作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试剂和仪器:根据实验的要求,准备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2. 准备实验样品: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水样,并将其准备好。
可以将水样过滤、加热、调整pH值等。
3. 实施预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对水样进行一系列预处理步骤,如混合、稳定等。
4. 进行水处理实验: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水处理方法,如沉淀、过滤、絮凝、吸附、氧化等。
5. 进行实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6. 进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并得出实验结论。
7. 进行实验总结:整理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在进行水处理技术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如佩戴实验手套、眼镜等个人防
护设施;按照实验要求正确操作,避免实验失误;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保证实验的可靠性;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水处理实验技术
水处理实验技术是指用于处理水质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分析技术:通过实验室分析方法,对水样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了解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常见的水质分
析方法包括pH值测定、溶解氧测定、总氮总磷测定、重金属测定等。
2. 水处理剂的筛选和评价:根据水质成分和处理需求,选
择合适的水处理剂进行试验筛选和评价,常见的水处理剂
包括絮凝剂、消毒剂、pH调节剂等。
3. 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和优化:通过实验室小型装置,模拟
水处理过程进行研究和优化,常见的实验装置包括批处理
装置、连续流动装置等。
4. 膜分离技术实验: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微滤、超滤、逆渗透等。
通过实验研究膜分离技术的
传质规律、膜材料的性能和膜组件的优化等问题。
5. 水处理设备的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水处理设备的性能和
工作条件,包括混凝沉淀器、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器、离
子交换器等水处理设备。
6. 水处理工程的实验验证:通过构建小型水处理系统,模
拟实际工程条件进行实验验证,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
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水处理实验技术在水处理工程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水质污染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