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18.17 KB
- 文档页数:3
第—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逝,桅杆后消逝。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局部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麦哲伦环球航行〔5〕卫星照片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外表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4.经纬网:精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X:40°N,116°E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二、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与冬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南北半球相反。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2.地球外表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3.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严寒;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重点图:P11图1.14,P13图1.18三、地图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比例尺:①比例尺的计算: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初一地理地球公转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初一地理中地球公转这些知识点。
一想起来地球公转啊,我就觉得地球这老伙计可真是够忙活的呀!一年到头都在那不停地转圈圈,还转得那么有规律。
这地球公转啊,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春夏秋冬就是它的四个打卡点。
这春夏秋冬可真有意思。
春天一到,大地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感觉地球在这个时候好像是喘了口气,把生机都释放出来了。
夏天呢,那叫一个热啊,太阳变得超级热情,可能是地球跑累了,在这一段路晒晒太阳休息休息吧。
秋天就像是地球给我们的一个惊喜,硕果累累的,感觉是它跑累了给我们的奖励。
冬天可就不一样啦,冷得让人直哆嗦,可能地球这时候也想冷静冷静,让我们感受一下寒冷的滋味。
还有那昼夜长短的变化,也特别神奇。
有时候白天特别长,晚上很短,感觉一天都很充实;有时候又反过来,晚上老长老长了,让你睡个够。
就好像地球在玩一个“白天黑夜平衡木”的游戏,时不时地调整一下。
地球公转还带来了不同的温度带呢,热带的小伙伴们可能一直都觉得很热乎,寒带的小伙伴可能就得一直裹着大棉袄了。
而我们温带的朋友就比较幸福啦,四季分明,能体验各种不同的风情。
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就想象着地球这个大胖子在那吭哧吭哧地跑圈,一会跑热了,一会又休息一下,还顺便给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季节和天气。
这样一想,那些知识就变得特别好记了。
总之,地球公转这个知识点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带着一点幽默和想象力去理解它,就会发现其实也挺有趣的。
就好像我们在看一场地球主演的大秀,四季变化就是它的精彩表演。
所以啊,大家可得好好记住这些有趣的知识点,以后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也能拿出来显摆显摆呀!哈哈,就说到这里啦,大家好好享受地球公转带来的美好吧!。
2024年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和特征,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方式。
以下是____年初一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理位置和地理坐标:了解地球的位置、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的概念,掌握如何使用地图来确定地方的位置。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运动:探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了解它们对地球上气候、季节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地理1. 陆地地理:了解地球上的大陆分布,掌握各大洲的位置、面积和人口分布。
2. 水系和水文地理: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掌握海洋、湖泊和河流的特征,以及它们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3. 气候和气象: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掌握气候要素(温度、降水和湿度等)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生物地理: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掌握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了解人口的概念和人口数量的划分方法,掌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和原因。
2. 城市和城市化:了解城市的特征和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3. 农业和农业发展:了解农业的类型和分布,掌握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工业和工业发展:了解工业的类型和分布,掌握工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以及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1. 地图和地图阅读: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制图方法,掌握地图上的符号和图例的含义,以及如何解读地图上的信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了解GIS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和地理数据进行地理分析和地图制作。
3. 遥感技术: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如何使用遥感数据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如气候、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有,太阳照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节气太阳照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春分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增秋分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冬至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增归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存有一次太阳照射,照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说随其时间变化图:(北半球)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划分变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有,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划分成左右短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3.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4.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的讲解2.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2.季节变化的原因掌握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学生看地图,说明自己所在位置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位置关系。
2.回顾了解过天体运动的知识,引出地球运动的话题。
2. 讲解(30分钟)1.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和影响2.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和影响3.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4.解释季节变化的原因3. 练习(30分钟)1.学生独立思考:为什么春分、秋分那天昼夜长度相等?2.学生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4. 拓展(20分钟)1.学生在课后做以下几道题目:a. 当天为正午,看到由西向东飞过1架直升机,晚间八点刚刚落日,这时小明此时所在的位置是正南方() b. 当天为正午,看到由东向西飞过1架直升机,此时时八点,这时康康此时所在的位置是正东方()2.下课前公布答案,引导学生反思此类题目的解答方法,并强调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手段1.电子白板2.面向学生的PPT演示3.练习题及答案五、课堂评价1.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自己的理解,进行展示评价。
2.在学生讨论中补充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更清晰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主题: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和难点3.教学过程4.教学手段5.课堂评价七、教学参考资料1.《山东省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7年级下册》2.网络资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解释。
为什么地球会产生季节变化?
地球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地球自转轴倾斜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具体来说,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存在23.5度的倾斜角度,这导致了不同季节的出现。
首先,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不同地区接收到的阳光照射量是不同的。
在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阳光辐射最少,导致寒冷的冬季;而在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阳光辐射最多,导致温暖的夏季。
相反,在南半球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其次,地球自转也会影响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例如,在夏季,白天阳光照射时间长,地表温度升高,而在冬季,阳光照射时间短,地表温度下降。
因此,地球自转轴倾斜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组合效应导致了地球季节变化的出现。
这种现象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和温度在一年中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为生物圈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初一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运动对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季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星空的变化。
1. 自转轴和赤道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上任意一点与地球中心连接起来的轴线。
赤道是地球上纬度最大的圆。
2. 自转引起的现象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经历日出和日落,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地球的自转也使得星星在夜晚的位置发生变化。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带来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轨道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呈现出椭圆形的变化。
2.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公转运动导致了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的一个半球离开太阳较远时,该半球将进入冬季。
反之,当地球的一个半球靠近太阳时,该半球将进入夏季。
三、季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 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以及地球自转轴和黄道面的倾斜是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黄道面是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的交线。
2. 季节变化的影响季节变化直接影响了气候、植物生长、动物迁徙等生态系统的运行。
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都对生物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语:地球的运动是我们了解自然界的重要入口,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珍惜我们的家园并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地球运动和季节变化的理解,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地球的轴线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当太阳
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夏至,南半球冬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冬至,南半球夏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北半球春分或秋分,南半球也是春分或秋分。
地球公转的意义在于,它是地球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季节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同时,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如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迁徙等。
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题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含义:地球围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自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南顺北逆)(2)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3、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更替(晨昏线、昼弧、夜弧)(2)地方时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3)时区和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时区跨经度15°,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地球的公转1、含义: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2、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一年(约为365天)(3)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夹角为66.5°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四季的形成a、二分二至日位置节气(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置日期北半球季节北半球月份南半球季节昼夜长短春分赤道 3.21 春3、4、5 秋昼夜平分夏至北回归线 6.22 夏6、7、8 冬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相反秋分赤道9.23 秋9、10、11 春昼夜平分冬至南回归线12.22 冬12、1、2 夏北半球夜长昼短,南半球相反(2)五带的形成名称分界线有无太阳光的直射有无极昼极夜特点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终年炎热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之间无无四季分明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之间无无四季分明北寒带北极圈以内无有终年寒冷南寒带南极圈以内无有终年寒冷第三节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1、比例尺(1)含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当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内容越详细,表示的范围越小2、方向的判读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向标、经纬网,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地形的判读1、基本概念(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3)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个点连接的线※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或坡度的大小,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教学用具]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
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观察与思考〉(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地球公转(一)季节变化的原因探索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起来感到最困难,尤其是做习题时最头疼的内容。
[教学思路]
两种思路,通常是用第一种思路教学,比较后觉得后者更有效。
1.从因到过:从提出地球公转出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的特点,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2.从果到因:从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入手,探究分析其原因,从而得出地球公转及其特点。
[课标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现象。
2.能够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特点及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地球公转特点及季节划分第二课时:五带划分)
[教学用具]
三球仪自制课件学生用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季节的划分
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
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观察与思考〉
(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
(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
(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4.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会不一样,白昼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呢?这还得从地球公转的特点说起。
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旋转中心:
方向:
地轴指向:
5.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特别提供一张图片说明。
6.提出问题: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怎么使得各地随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观察并讨论,在老师提示下明确:由于地球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两极出现靠近和远离太阳的现象,根据太阳照射地球只能照一半的原则,直射点和昼半球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7.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怎么看出不同时间的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1)太阳直射点:看太阳光指向,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低。
七年级地理教案
8.活动:根据读图要领,根据动画模拟地球公转图,观察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唐山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
在填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
四季的划分:
两个表格填完,学生做探究话题总结。
(回顾问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9.小结: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发生了变化,其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最长,所以获得太阳热量最多,气温也就最高,冬季相反;春秋两季介于冬夏之间──四季变化就这样形成的!
10.练习(略)。
11.地球倾斜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获得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季节变化,那不同地区同一时间获得太阳热量的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我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