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防治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1. 引言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都具有致命性。
为了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传播,制定一份有效的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南,以实施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动物健康。
2. 疫情监测与报告2.1 疫情监测狂犬病疫情监测工作应定期开展,包括对患病动物的监测和疫情报告。
不同地区应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狂犬病疫情。
2.2 疫情报告发现狂犬病疫情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和组织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报告内容应包括疫情发生地点、病例数量、动物种类等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达。
3. 动物狂犬病疫苗接种3.1 疫苗供应确保足够的狂犬病疫苗供应,以满足接种需求。
养殖户和宠物主人可前往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接种狂犬病疫苗。
3.2 疫苗接种时间根据疫情监测结果和接种计划,制定定期的疫苗接种时间表。
建议将疫苗接种列入动物健康档案,以便追踪和管理。
3.3 疫苗接种宣传加强狂犬病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养殖户和宠物主人的意识和认知。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如宣传册、健康教育活动等,增加宣传的覆盖面。
4. 狂犬病预防知识普及4.1 教育活动定期组织狂犬病预防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狂犬病预防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
教育内容包括狂犬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早期症状等。
4.2 宣传材料制作并发放狂犬病预防宣传材料,如宣传册、海报等,以便公众可以随时获取相关信息。
4.3 媒体宣传利用卫生部门、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渠道,广泛宣传狂犬病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5. 动物接触控制5.1 宠物管理加强对宠物的管理,包括必要的疫苗接种、定期体检和健康档案管理。
对于患有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动物,应及时隔离或安乐死。
5.2 散养动物控制加强对散养动物的管理和监控,限制其活动范围,尽量减少与其他动物和人类的接触。
6. 风险评估与管理6.1 动物防控措施制定动物防控措施,对有患病动物的地区采取隔离、治疗或安乐死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狂犬病的传播。
一、预案背景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被病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控制狂犬病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 确保狂犬病暴露者的及时救治,降低感染风险。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狂犬病防控工作。
2. 设立狂犬病防控办公室,负责日常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各级卫生、疾控、公安、农业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狂犬病防控工作。
四、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与报告(1)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狂犬病疫情监测,定期收集、汇总和分析狂犬病疫情信息。
(2)医疗机构、动物诊疗机构要加强对狂犬病病例的监测和报告。
(3)一旦发现疑似狂犬病病例,要及时上报上级疾控机构。
2. 疫情处置(1)对疑似狂犬病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并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治疗。
(2)对已确诊的狂犬病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做好家属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对疫情发生地,要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疫情扩散。
3. 暴露者处置(1)对狂犬病暴露者,要及时进行伤口处理,按照规定进行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治疗。
(2)各级疾控机构要加强对暴露者的随访,了解其健康状况,确保暴露者得到及时救治。
4. 宣传教育(1)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狂犬病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知识。
(2)加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5. 疫苗接种(1)按照国家规定,对适龄人群进行免费接种狂犬病疫苗。
(2)加强疫苗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效果。
(3)开展疫苗接种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接种意愿。
6. 动物管理(1)加强对家犬、流浪犬的管理,定期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2)对疑似病犬、流浪犬,要及时进行隔离观察,确诊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置。
xx县防治狂犬病应急处理预案一、背景介绍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xx县制定了本应急处理预案,以应对狂犬病的突发和紧急情况。
二、目标和原则2.1 目标本预案的目标是:1.及时发现狂犬病疫情;2.有效控制和防止狂犬病的传播;3.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感染和死亡;4.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2 原则在制定和执行本预案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2.统一领导,层层负责,形成合力;3.信息共享,做到及时准确;4.聚焦群众,为公众提供准确的防控指导。
三、应急处理措施3.1 监测和报告针对狂犬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监测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2.对接动物卫生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野生动物和宠物的狂犬病情况;3.在医疗机构和兽医机构建立狂犬病报告网络,实时报告疫情。
3.2 隔离和治疗一旦发现狂犬病病例,需要采取以下隔离和治疗措施:1.隔离病例和疑似病例,避免传播;2.对疑似感染者进行病毒检测,确定是否感染;3.确认感染者后,立即进行抗病毒治疗并隔离治疗;4.给予照顾和安抚,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3.3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为了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需要采取以下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措施:1.加强疫苗的供应和接种工作,确保人群得到及时接种;2.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狂犬病宣传点,宣传狂犬病的预防知识;3.制作宣传册和海报,向公众传递狂犬病的防控信息;4.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狂犬病的宣传教育活动。
3.4 紧急响应和协调在应对狂犬病的紧急情况时,需要进行以下紧急响应和协调措施:1.预设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2.建立联络机制,与相关部门和机构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3.组织应急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响应和协调能力;4.制定应急预案,包括人员调动、物资保障等具体措施。
四、应急演练为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需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1.病例报告和应急响应的演练;2.疫苗接种和宣传教育的演练;3.隔离治疗和物资调配的演练;4.应急指挥和协调机构的演练。
一、预案背景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抓伤等方式传播给人。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规范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处置流程。
3. 保障狂犬病疫苗接种质量,降低狂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4. 提高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社区等相关单位和人员,以及被动物咬伤、抓伤的个体。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
2. 疾控中心:负责狂犬病疫情的监测、分析和报告;组织培训和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
3. 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的设立、人员培训、设施设备配置、疫苗供应、接种等工作。
4.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狂犬病疫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开展动物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
5. 社区:负责宣传狂犬病预防知识,指导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发现动物咬伤、抓伤情况,及时报告。
五、预防措施1. 加强狂犬病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预防意识。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
2. 开展动物狂犬病疫苗接种,降低动物携带病毒的风险。
对家犬、野犬等动物进行定期免疫接种。
3. 做好动物咬伤、抓伤的预防工作。
居民在接触动物时要保持距离,避免被咬伤、抓伤。
4. 加强动物管理,防止流浪动物进入居民区。
六、暴露预防处置流程1. 立即清洗伤口:用肥皂水或清洁剂彻底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2. 及时就医:尽快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处置。
3. 接种狂犬病疫苗: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
4. 观察病情:在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一、预案背景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类、猫类等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类。
我国狂犬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降低狂犬病发病率,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 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加强狂犬病监测和防控,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4. 建立健全狂犬病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狂犬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狂犬病防控工作。
2.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狂犬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3.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狂犬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接种等工作。
4. 各级医疗机构负责狂犬病病例的救治、疫情报告、健康教育等工作。
5. 各级政府、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负责狂犬病防控宣传、培训和应急处置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1)严格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对易感人群进行免费接种。
(2)加强疫苗接种点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效果。
2. 加强犬类管理(1)严格实行犬类登记制度,对犬类实行定期免疫。
(2)加强对流浪犬、野犬的捕杀和免疫工作。
(3)加强宠物市场、宠物店等场所的监管,确保犬类来源合法。
3. 加强健康教育(1)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预防意识。
(2)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栏等渠道,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
4.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1)建立健全狂犬病疫情监测网络,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上报。
(2)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诊断、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五、应急处置1. 疫情报告(1)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狂犬病病例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调查核实,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 疫情调查(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狂犬病防控预案一、背景介绍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类及其它狂犬动物的咬伤或者唾液直接传播给人类。
狂犬病病毒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传播,制定一份完善的狂犬病防控预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传播,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原则:a. 科学性:预案制定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确保可行性和有效性。
b. 综合性:预案应涵盖预防、监测、诊断、治疗、处置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防控体系。
c. 紧急性:在狂犬病疫情发生时,应能迅速启动预案,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应对。
d. 公开透明:预案应对外公开,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e. 协调性:各部门、机构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狂犬病防控工作。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a.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向公众普及狂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b. 举办狂犬病防控知识讲座,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c. 利用媒体渠道,定期发布狂犬病防控相关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预防。
2. 动物疫苗接种:a. 对犬类进行强制狂犬病疫苗接种,确保犬只免疫率达到100%。
b. 定期组织免疫活动,提供免费疫苗接种服务,鼓励犬主积极参预。
c. 加强对流浪犬的管理和接种工作,减少流浪犬对狂犬病传播的风险。
3. 动物监测和检疫:a. 建立健全的动物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疑似狂犬病动物。
b. 对进口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狂犬病病毒的输入。
c. 对疑似狂犬病动物进行隔离观察和检测,确诊后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四、疫情监测和报告1. 建立疫情监测网络:a. 各级疾控中心建立狂犬病疫情监测网络,及时采集、汇总和分析疫情数据。
b. 加强与兽医机构和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形成联防联控机制。
2. 疫情报告和发布:a. 发现疑似狂犬病病例后,即将向上级疾控中心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狂犬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统一指挥;3. 社会参与,群防群控;4.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四、组织体系及职责1. 成立狂犬病疫情控制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狂犬病疫情的防控工作。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公安、交通、畜牧兽医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狂犬病疫情的防控工作。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1. 各级疾控机构负责狂犬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
2. 疾控机构应及时向上级报告疫情信息,对疫情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3.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狂犬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六、疫情处置1. 疫情响应(1)疫情发生后,各级疾控机构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暴露人数等。
(2)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隔离与治疗(1)对狂犬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2)对暴露人群,按照暴露程度给予相应的免疫接种和被动免疫治疗。
3. 疫情控制措施(1)对疫情发生地,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
(2)对暴露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疫意识。
(3)加强动物疫苗接种,降低动物感染率。
(4)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减少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
七、宣传教育1. 各级政府、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与狂犬病相关的突发事件。
八、保障措施1. 保障经费各级政府应将狂犬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一、预案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狂犬病疫情发生、暴露事件发生以及预防接种过程中,针对狂犬病防治工作的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医院狂犬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2.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疫情监测与报告小组:负责监测狂犬病疫情,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2)预防接种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
(3)暴露处置小组:负责指导、监督狂犬病暴露后的伤口处理、疫苗接种等工作。
(4)健康教育小组:负责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疫情监测:医院应建立健全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对疑似病例、暴露病例进行监测,确保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2.疫情报告:医院发现疑似狂犬病病例、暴露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五、预防接种1.疫苗接种: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意见,开展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
2.接种对象:所有符合接种条件的暴露者。
3.接种程序:按照疫苗说明书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规定,严格执行接种程序。
六、暴露处置1.伤口处理:对狂犬病暴露者,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包括清洗、消毒、包扎等。
2.疫苗接种:根据暴露程度和疫苗接种情况,按照疫苗接种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3.被动免疫制剂:对严重暴露者,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给予被动免疫制剂。
七、健康教育1.宣传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狂犬病的认识。
2.加强宠物管理,提倡给宠物接种疫苗。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狂犬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八、应急响应1.接到狂犬病疫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应急处置措施。
一、概述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预案规定了狂犬病处置工作流程及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狂犬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狂犬病处置工作。
2. 设立狂犬病处置专班,负责具体实施狂犬病处置工作。
三、处置流程1. 暴露报告(1)一旦发生狂犬病暴露事件,暴露者或其家属应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狂犬病处置工作。
2. 伤口处理(1)狂犬病暴露者应立即到医疗机构接受伤口处理。
(2)医疗机构应按照以下步骤处理伤口:1)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时间不少于15分钟;2)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3)根据伤口情况,进行缝合或包扎。
3. 预防接种(1)狂犬病暴露者应在伤口处理完成后,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2)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如下:1)第1剂疫苗:暴露后24小时内接种;2)第2剂疫苗:暴露后第3天接种;3)第3剂疫苗:暴露后第7天接种;4)第4剂疫苗:暴露后第14天接种。
4.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1)狂犬病暴露者需根据暴露程度和医生建议,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的注射程序如下:1)第1剂免疫球蛋白: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2)第2剂免疫球蛋白:暴露后第3天注射。
5. 随访观察(1)狂犬病暴露者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医疗机构应进行随访观察,确保疫苗效果。
(2)随访观察期间,暴露者应严格遵守医生指导,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四、预案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2)加强对动物养殖、交易、屠宰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动物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2. 加强疫情监测(1)建立健全狂犬病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疫情。
(2)对疑似狂犬病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 加强物资储备(1)储备充足的狂犬病疫苗、免疫球蛋白等防疫物资。
狂犬病防控预案一、背景介绍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类及其他狂犬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该病毒攻击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传播,制定一套完善的狂犬病防控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原则:科学、及时、全面、协同。
三、预防措施1.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动物疫苗接种:对所有犬类和其他潜在感染狂犬病的动物进行强制疫苗接种,确保动物群体的免疫力。
3. 动物监管:加强对犬类和其他潜在感染狂犬病的动物的管理和监控,严禁流浪犬的存在,控制狂犬病的传播源。
4. 人群接种:对高风险人群,如动物饲养员、兽医等,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5. 医疗机构防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狂犬病防控体系,包括病例报告、隔离治疗、病毒检测等,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狂犬病疫情。
四、应急响应1. 疫情监测:建立狂犬病疫情监测系统,对动物和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 疫情调查: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调查,确定病例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紧急疫苗供应:在疫情暴发地区,及时调配狂犬病疫苗,保障人群的接种需求。
4. 暴发控制: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封控,隔离病例,加强消毒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5. 协同合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狂犬病防控措施,形成合力。
五、培训和演练1. 培训:定期组织狂犬病防控知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2. 演练:定期组织狂犬病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六、预案评估和完善1. 预案评估:定期对狂犬病防控预案进行评估,检查预案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 完善预案: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完善狂犬病防控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榕江县2010年狂犬病防治实施方案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属于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类狂犬病多因被携带狂犬病毒的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或舔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病死率高达100%,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极大。
从近几年来我县疫情监测数据分析,狂犬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为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4-1997)要求和卫生部、公安部、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216号)精神,制定本狂犬病防治方案。
一、目标1、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逐步规范犬伤者的处理,提高犬伤者的正确处理率和免疫接种成功率,降低发病率。
2、通过政府行为,加强犬只“管、免、灭”工作。
二、组织保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实施暴露后免疫及疫情报告分析、指导各医疗机构进行狂犬病防治等工作,医疗机构负责实施病人的救治和病例报告等工作。
做好人用狂犬病疫苗、抗血清及抗狂犬免疫球蛋白等制品的储备。
三、技术措施(一)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方式,大力宣传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和预防知识,尤其要加强农村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有条件的乡(镇),由当地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教育活动,使狂犬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提高群众主动做好犬只免疫和犬伤后主动就诊的自觉性。
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利用暴露者就医的机会开展狂犬病危害性、伤口处理、免疫注射等方面的宣传,加深村民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就医暴露者了解是否有其它暴露者,并及时通知其它暴露者就医。
(二)强化培训,规范伤口处理和疫苗使用要加强医护人员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各乡(镇)要开展医护人员狂犬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尤其是对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培训重点内容包括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疫苗使用方法、抗狂犬病血清应用指征等,确保犬咬伤者得到规范处理,减少狂犬病的发生。
(三)狂犬病暴露规范处理1、狂犬病预防门诊规范化的要求规范化门诊应配备流水冲洗设施、冷藏设备及接种反应应急处理的药物和器材等。
建立健全犬伤者登记和处理制度。
2、伤口处理人被疯动物或在狂犬病疫区被动物(犬、猫等)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无病动物时,应立即进行咬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
局部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只要伤口未愈合就应进行伤口处理。
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委员会建议根据咬伤性质和严重程度将暴露分为三类:Ⅰ类:接触或饲养过动物,被犬舔过健康的没有开放性伤口的皮肤,而粘膜也没有与犬唾液接触的证据。
Ⅱ类:裸露的皮肤被轻轻咬过,皮肤表面划伤,但没有破口;舔过裂开的皮肤或正在恢复的伤口以及如Ⅰ类中提到的情况,但没有可靠的暴露史。
Ⅲ类:任何部位的皮肤,一处或多处被咬伤或抓烂,粘膜被舔过。
伤口处理步骤:(1)彻底清洗被咬伤后立即挤压伤口排除带毒液的污血或用火罐拔毒;用20%的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清洗和冲洗时间不少于20分钟。
(2)消毒处理彻底清洗后用2~3%碘酒和75%酒精涂擦伤口,以清除或杀灭局部的病毒。
(3)清洗和消毒后伤口处理①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必包扎;②伤口较大或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时,在做完清创消毒后,作松散的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放臵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除。
③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经做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皮试阴性后,立即在伤口周围做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浸润注射,而且必须在伤口缝合前应用。
④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它感染。
3、暴露后免疫(1)狂犬病暴露后处理原则(2)首次暴露后疫苗接种咬伤后接种狂犬疫苗,原则上是越早越好。
超过24小时注射,只要在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之前人没有发病就仍然有效,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因此对已暴露一段时间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疫苗的人也应与刚遭暴露者一样尽快给予补注射。
①适用对象:凡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及舔过破损皮肤、粘膜的人或参照WHO 暴露后Ⅱ类及以上伤口。
②免疫程序:我国对暴露后接种的方案为,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3、7、14、28天各注射疫苗1剂量(儿童用量相同),对严重咬伤者应于0、3天时加倍量注射。
联合应用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者,在全程疫苗注射完毕后不必再加强注射2-3剂疫苗。
(3)再次暴露后疫苗接种以下人员仍应全程免疫:①暴露前和暴露后所用的疫苗效价无法证实者;②免疫回忆应答无法确认者(免疫低下的人);③全程免疫后1年未加强免疫者;④加强免疫超过3年者。
(4)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应用对于WHO推荐方案中的III类暴露以及野生动物咬伤的II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
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正确应用:与疫苗同时联合应用;在局部伤口内部和周围尽可能多地浸润注射抗狂犬免疫球蛋白/血清以中和病毒,如伤口多时可以全部用于局部;不得增多用量;只能一次注射,不应多次注射;不应提早于疫苗注射;可以在疫苗接种后7天内注射。
不可以和疫苗使用同一支注射器。
剂量:(1)人抗狂犬免疫球蛋白/血清: 20 IU/kg 体重(2)马抗狂犬免疫球蛋白/血清: 40 IU/kg 体重(四)病例监测及疫情处理1、病例监测根据2005年卫生部下发《全国狂犬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狂犬病检测工作。
(1)病例定义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①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
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②“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①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②RT-PCR 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 RT-PCR 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③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 RT-PCR 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4)病例分类①狂犬病疑似病例:指各医疗单位临床医生上报的具有狂犬病临床表现,而难以确诊为狂犬病的病例。
②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的任意一条。
③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的任意一条。
(2)狂犬病暴露者定义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3)病例发现与报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检疫机构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 24 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4)病例个案调查县疾控中心接到狂犬病例报告后,应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 1)。
2、疫情处理: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人到现场开展调查,落实防制措施。
(1)疫点消毒病家和病人就诊医院的门诊、病房以及被狂犬或病人污染的区域、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2)控制传染源1)病人①狂犬病病人应立即就近住院隔离治疗。
②狂犬病病人尸体应立即就近火化,不得转运至其它地点,以免扩大污染区域。
2)疫点灭犬①根据调查线索,确定疫点、伤人犬,建议由当地乡、镇政府或公安部门及时追踪捕杀伤人犬及可疑犬,犬尸应消毒、焚烧、深埋(距水源50米以上,距离地面1米以下)。
②对于疫点的犬只捕杀,由乡(镇)政府、乡派出所根据县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的范围进行犬只捕杀。
(五)犬只“管、免、灭”1、规范犬只管理。
在城镇,旅游区养犬必须经县公安局和乡(镇)派出所批准,领取准养证,携犬到县兽医站进行登记并注射狂犬病疫苗,报辖区居委会备案,并严格实行圈养或拴养。
因办证、检疫、免疫接种和诊疗确需携犬出户的,必须束以犬链,并不得乘坐除的士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
严禁携带犬只进入娱乐场所、学校、医院、网吧、商场、市场、公园等公共场所。
农村养犬必须经所在地村委会批准,并定期携犬到县兽医站登记,注射狂犬病疫苗,挂动物免疫牌,领取动物免疫证。
养犬必须实行圈养或拴养。
2、提高犬只免疫接种率。
对曾经发生过动物狂犬病疫情或人间狂犬病疫情地区的犬只,要实行强制免疫。
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动员并督促犬主按时携犬到县兽医站注射狂犬病疫苗。
3、做好疫区犬只的统一捕杀工作。
发生动物狂犬病疫情或人间狂犬病疫情时,乡镇政府必须在疫情发生后一周内组织有关部门,对以动物狂犬病疫情发生地或狂犬病病人受伤地为中心,半径为5公里范围内(有高山、大江、湖泊等天然屏障的除外)未按规定实施免疫接种的所有犬只进行彻底捕杀;流浪犬只、病犬一律捕杀。
(六)做好从事预防控制相关人员的预防接种工作认真做好病人采样、犬只免疫、犬只捕杀等人员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七)作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储备工作疾控中心做好人用狂犬疫苗的储备工作,要从具备生物制品经营资职的经营单位或省、州疾控中心进苗,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有效。
榕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0一0年三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