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17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明的顺序》写作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三种常见的说明顺序,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确定说明内容。
2.根据说明对象特点,情境交流对象的特点及交流的目的,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难点根据说明对象特点,情境交流对象的特点及交流的目的,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
让学生学会写说明文。
突破重点方法:情景设置法、谈话法突破难点方法:情景设置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环节1 导入 1.课前准备PPT显示起点(学校)至终点(锁厂)的路线图,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介绍,准备如何组织介绍性的信息。
(初步感受)意图预设“介绍路线”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课堂中有话可说,为进入写作情境做铺垫。
环节2 展开 1.同学们,学校将在梅花锁厂开展“走进锁展了解锁文化”的主题研学活动,出门之前,我们先看看学校到研学地的公交线图。
(PPT展现图示)任务一:引出说明顺序小金对本次研学活动的线路不是很了解,小文根据路线图特意做了如下介绍:小金,劳动实践在“锁厂”举行。
你从白马中学出发,步行126米左右到公交站。
之后可以乘坐浦江201路公交车,我们的劳动实践地点在锁厂2楼,乘坐10站后到梅花锁厂公交站,有四条公交线路可到达,下车后再步行约162米就到了。
问:看了小文的介绍,你觉得他的介绍语有什么特点?(生自由回答。
)预设:顺序混乱,介绍不清楚。
改后:小金,劳动实践在“梅花锁厂”举行。
你从学校出发,步行126米左右到公交站。
有四条公交线路可到达,之后可以乘坐公交车,乘坐10站后到锁厂公交站,下车后再步行约162米就到了。
我们的劳动实践地点在锁厂2楼。
方法点拨:引导学生修改介绍语时要合理运用说明顺序,这里要紧紧围绕空间顺序来说。
意图预设说明文是现实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通过修改介绍词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写作必须重视说明顺序。
说明的顺序教材研读:1、下面课文都是我们学习过的说明文,请具体说说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活板》——(时间顺序:从主体说明内容看,作者是按照从刻字到印刷的顺序说明的,具体的过程顺序是刻字、制版、印刷、拆版。
这个过程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的。
)《中国石拱桥》——(逻辑顺序:整体上看,本文遵循从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再具体的顺序。
从石拱桥的基本特点(概括),说到它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和主要特点(概括),然后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概括),接下来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解说(具体)。
文章的主体部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总体上遵循的是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说明“古代石拱桥”与“当代石拱桥”的区别,则遵循了从现象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逻辑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特点,再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是间到两边。
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表明了空间位置的改变词语。
)《蝉》——(时间顺序。
从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下中的过程。
)《梦回繁华》——(从全文看是逻辑顺序。
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再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说明画作本身,采用了空间顺序,从画的开卷处写起,依次介绍画的中段、后段。
)《大自然的语言》——(逻辑顺序。
先引出什么是物候与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逻辑顺序。
先说发现的具体事实,再从事实出发佐证“板块构造”理论或恐龙灭绝的“撞击说”。
这是从现象说到本质,是对事理的说明。
)2、说明顺序种类。
(1)时间顺序。
多用于介绍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2)空间顺序。
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顺序,多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
(3)逻辑顺序。
有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逻辑顺序的形式。
八下二单元写作指导:说明的顺序单元要求1.结合所学的说明文,理解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含义及作用。
2.说明事物时,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说明性的文章属于“实用文”,其目的是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
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法布尔的《蝉》在介绍蝉的生活习性时,是按照蝉由“出洞”到“上树”再到“脱壳”直到“成虫”这样的先后顺序来介绍的。
像这种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我们称之为时间顺序。
举例:古今、春夏秋冬、早晚、先后……类似的还有介绍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汽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历史等,就适合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或者撰写实验报告,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呈现出“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毛宁在《梦回繁华》一文中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是按照“画面开卷”“画卷中段”“画卷后段”这样由前到后的顺序来介绍的。
像这种按照事物空间存在形式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空间顺序。
举例:里外、上下、前后、左右、南北……空间顺序比较适合用来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处山水等。
(3)逻辑顺序。
叶圣陶在介绍《苏州园林》时,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阿西莫夫在《恐龙无处不有》中介绍“大陆漂移学说”时,先列举恐龙化石现象,然后提出质疑,再进行解疑,直到介绍板块学说。
像这种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按照事物事理内部联系来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方法,我们称之为逻辑顺序。
举例: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由主到次、原因到结果……逻辑顺序一般运用于事理说明文中。
如何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呢?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
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训练目标:1.掌握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条理清楚、顺序合理地写一篇说明文。
指导过程:一、温故知新说明文常见的几种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发展过程的时间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远到近,从外到内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逐渐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二、典范引领: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语言》这段话是_______顺序,先写_______,再写_______ ,接着写_______ ,最后写_______明确:时间顺序,先写“立春过后”的物候变化,再写“转入炎热的夏季”,接着写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最后写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叙述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的成长和鸟虫的活动现象,就是物候现象。
2.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梦回繁华》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从“开卷处”到“中段”再到“后段”,画面内容虽然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的将画面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得益于采用了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的顺序》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说明的顺序》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说明的顺序。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掌握说明的顺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说明的顺序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说明的顺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说明的顺序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明的顺序。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章案例,让学生明白说明的顺序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一些说明文的文章,用于案例分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文章和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的顺序的重要性。
例如,展示一幅画,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画中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展示一篇说明文,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中的说明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顺序的。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说明顺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写作说明的顺序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解说事理,使人们获得相关知识。
清晰合理的说明顺序,对于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至关重要。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
二、空间顺序常用于介绍建筑物类。
建筑物指亭台楼阁、道路桥梁、商厦场馆等。
其说明要点是要把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布局准确地介绍清楚,一般采用从南到北、由上而下等的空间顺序。
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
三、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顺序。
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逻辑顺序还可以运用在介绍物品类和动植物类的说明文中。
物品包括工艺品、图画、用具等。
写这类说明文时要学会看物品的造型、看图画的布局,要依据物品的造型、图画的布局来选定合理的说明顺序。
动植物类的说明文以动植物为介绍对象,可从其形态、习性、品种、分布、功用、进化等方面进行介绍,适宜采用形式丰富的逻辑顺序说明。
如《大雁归来》就是采用逻辑顺序。
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天地是一间精致、温馨的卧室,它是我的乐园。
卧室前的棕色木门上,挂着一只可爱的毛绒猴子。
它日夜守护着我的小天地。
小猴子的脖子上挂着一枚铜牌,那是我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的。
轻轻地推开那扇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靠窗的书桌,书桌约120厘米长,80厘米宽,85厘米高。
在书桌的左边,有一张小床,床单是海水一般的深蓝色,上面还印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笨拙可爱的小熊。
床边的床头柜上摆着一盏台灯,台灯旁还躺着一群“小知识分子”,有童话、散文、小说等。
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
现在,再把目光转向我的书柜。
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目标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他参观故宫的情景。
说了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怎么拐弯怎么走,以及路上的一些建筑……结果越说越乱,可同学们还是没有听听明白故宫是什么样子。
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没有将故宫介绍清楚的原因吗?新知探究一、写作指导【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的说明文,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师先引导学生注意说明顺序的重要性——在对一个事物(事理)进行说明的时候,要理清顺序,确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结合学过的课文对这三种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先介绍说明顺序的用法,再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
如逻辑顺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多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加深认识。
1.《苏州园林》在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时,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留园》节选: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水、庭园四种不同的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同是介绍园林,为什么一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另一篇采用空间顺序?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苏州园林》和《留园》节选的说明对象进行考虑,二者虽然都是在写园林,但是侧重点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案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2课时第1课时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一、问题导入寒假,小明同学去北京故宫游览了一番,他自觉收获很多,有很多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请你帮他出个主意:他怎样安排想说的内容,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白?(生讨论后回答,师点评)学生可能的疑问有:他想说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介绍故宫,就用空间顺序;如果是介绍这次故宫之旅,就用时间顺序;如果是介绍故宫的某项艺术成就,那可以用逻辑顺序。
师:写好说明文,安排好说明的顺序,能够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也能够让读者准确把握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
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一方面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说明文中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板书:说明的顺序)【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导入,让学生对安排说明顺序的条件和必要性有所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次写作课内容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二、重温说明顺序1.范文引路我们在学习过的说明文中找几段话出来,分析归纳说明顺序的类别。
片段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范文篇1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校园里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已经到来。
看融慧园旁,阳光普照。
那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也照亮了玉兰花,那是妈妈般温柔的春风,吹醒了,正在沉睡的玉兰。
我也吹醒了,赶走了春困。
玉兰此时开得正艳,有白的、有粉的。
她粉嫩的花瓣儿都一片一片舒展开来,绽放出它那独特的美。
花瓣是粉白色的,像少女羞红的洁白皮肤光滑又细嫩,使我不禁从心里赞叹:玉兰花真美啊!小鸟也叽叽喳喳叫的,似乎也在赞赏着玉兰花的美。
一树白玉兰,一树粉玉兰交错着种着,艳丽极了!淡淡的香味在玉兰花旁边飘散,让从旁边走过来的人都不禁停下脚步欣赏。
阳光照耀下的玉兰花,使我感觉我就是那美丽的玉兰花,在春姑娘的呵护下快乐成长。
突然一棵樱花树的几片樱花飘了过来,打断了我的幻想,我抬头向左一看,原来是调皮的樱花姑娘。
她在树枝上翩翩起舞,似乎是在告诉我,她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
她粉嫩的花边儿小巧玲珑,是似一滴一滴粉色的水滴。
这棵樱花树栽在一排粉白交错玉兰花的旁边,远看就像没有叶子一般,但是走近一看,它却长了几片嫩绿的叶芽。
樱花树的花朵很茂盛。
上面经常会有蜜蜂舞蹈。
一会儿到这儿,一会儿到哪儿,忙碌极了。
突然一只白色蝴蝶飞了出来,在树中上下舞蹈,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它飞呀飞,飞呀飞,忽然一头钻进树丛,将舞会的幕布拉起来后,就飞远了。
蝴蝶的消失,使我打消了看舞会的念头,开始注意起蝴蝶钻过的树丛了。
树丛的叶子一半嫩绿,一半墨绿。
墨绿的叶子在下面,看起来是旧叶;嫩绿的叶子在上面,看起来是新叶,这使我感受到了春天来了。
树丛旁的草丛也有了一点嫩绿,原来是那枯叶中的嫩草,在嫩草生长的土中还有蚯蚓有在扭动,这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耳边环绕着朗朗的读书声,生机勃勃。
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蝴蝶飞舞,蚯蚓钻洞,生机勃勃的春天终于来了。